《荒原》中的女性世界
艾略特《荒原》

弗雷泽的《金枝》是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 著作之一。 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 族的宗教仪式,研究 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 模式,指出远古神话 是仪式活动的产物。
《金枝》引用大量材料,说明四季循环与许多有关
神的诞生、死亡、复活的神话以及祭祀仪式有关。
渔王曾是植物神,岁末时人们哀悼他的死亡,春
天大地复苏时庆祝他的复活。
来的正是时机,他猜对了, 晚饭吃过,她厌腻而懒散, 他试着动手动脚上去温存, 虽然没受欢迎,也没有被责备。 兴奋而坚定,他立刻进攻, 探索的手没有遇到抗拒, 他的虚荣心也不需要反应, 冷漠对他等于是欢迎。 最后给了她恩赐的一吻, 探索着走出去,楼梯也没个灯亮——
她回头对镜照了一下, 全没想到还有那个离去的情人; 心里模糊地闪过一个念头: “那桩事总算完了;我很高兴。” 当美人做了失足的蠢事; 而又在屋中来回踱着,孤独地, 她机械地用手理了理头发, 并拿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上。
后期象征主义诗人认为,自我作为纯精神的存在,
不具有被艺术直接表现的可能,只能通过与之对
应的象征来暗示。
艾略特提出寻找主观感情的“客观对应物”,把 各种情景、事件、典故等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表 达某种情绪,引起共鸣。 艾略特认为诗与诗人的个人情绪没有什么关系,
提出诗歌“非个人化”的主张。
《荒原》题词
“你不知道的东西是你唯一知道的东西。”
“一首诗实际意味着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意义不过 是扔给读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与此同时, 诗却以更加具体和更加无意识的方式悄然影响读 者”。
在艾略特看来,诗中的意义不过是个骗局,而当 人们不理解这一骗局时,自然是以某种无意识的 方式理解了诗;反之,当人们自以为把握了诗的 意义时,也就是误入圈套而不自知的时候。
在这种传统中,女性被定义为非理性,一种需要 和应当被超越的否定性 ,一个被阉割得不完整的 男人。 艾略特更是将这种思想发扬了。
艾略特《荒原》解析

艾略特《荒原》解析在英国仍以“⽇不落帝国”⾃居之时,艾略特就独具慧眼地谱写了西⽅世界现代精神⽂明的“悲怆奏鸣曲”——《荒原》,他多视域、多层次地展现了⼀战后西⽅⼴阔的社会⽣活。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诗⼈将饱经战争蹂躏、哀鸿遍野的欧洲⼤陆,描绘成⼀⽚乌云蔽⽇、空⽓窒息、⽣命之⽔枯竭、情欲之⽕燃烧的⼴漠荒原,充斥着⼀个个死魂灵般的⿁魅世界:不仅是满⽬疮痍的现实社会的荒原,更是⼈们⼼⽬中的荒原,⼀座牧场。
《荒原》不仅是他本⼈,更是欧洲⼀战后普遍存在的悲观失落、迷惘空虚的异化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理的浓缩,表现出整整⼀代⼈对西⽅现状敌视沮丧情绪的极点。
01 诗歌结构:犹如⼀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荒原》全长432⾏,艾略特把浩繁的现代⽣活安放在远古神话提供的框架⾥,将长诗分为《死者葬仪》、《对弈》、《⽕诫》、《⽔⾥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颇似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乐章钢琴奏鸣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怆奏鸣曲》,相对独⽴⼜彼此呼应,低回哀怨,恰似⼀曲西⽅社会送殡的挽歌。
《荒原》各章长短不⼀、节奏、重⼼、场景、说话⼈物各不相同,但⼜统⼀在总标题下;“圣杯传奇”与诗的布局,像⼀对⼀明⼀暗的平⾏结构,使⽆序的外表下呈现出潜存的秩序,内在结构完整⽽严谨,形成⼀部浑然⼀体的钢琴奏鸣曲。
由于《荒原》不是叙事,⽽是以各种互不关联的戏剧性场⾯组成的主题变奏曲,诗中没有完整的圣杯故事,却处处有投影。
诗歌中每⼀暗⽰性形象都可构成⼀连串感性和理性的复合联想,使其隐喻的意象极具张⼒,为《荒原》提供了总体结构和象征语⾔,这就使《荒原》从⼀般的内容中突破出来,产⽣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效果,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与暗⽰⼒:赎救现代西⽅⽂明的衰落,只能期盼中世纪传说中圣杯神⼒的显现。
⽽且,艾略特在《荒原》的神话创意中,不仅把意义装载⼊全诗表述、圣杯隐现这⼀对明暗平⾏结构,⽽且把作品构织成⼀个由意象组成的表层结构、和⼀个由神话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破碎的提⽰,让读者掘出意象表层之下的真正含义。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艾略特:《荒原》内容梗概全诗由5章构成。
第1章《死者葬仪》,标题出自英国教会出葬仪式。
死亡是这一章的主题。
诗歌在含混的意识中开场。
四月是残酷的季节,以记忆和欲望折磨着人们。
在玛丽的回忆中浮现出往昔的静好岁月,而如今面目全非:树已枯死,偶像已破碎,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大地一片荒凉。
女相士也为此感到困惑,她用纸牌给人算命,得到了死亡的预言,因为她找不到那被绞死的人耶稣,于是人注定无法获得救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人群涌过伦敦桥,死亡已经毁坏了他们。
我想知道,复活是否为时不远?第2章《对弈》,标题出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的同名剧作,本是一个淫乱故事,诗人取其意喻指现代人的道德堕落。
此章分两个场景。
在富丽堂皇的卧室里,一位上流社会的无聊贵妇正在胡思乱想,她渴望所谓的传奇爱情,以为传说中的翡绿眉拉就是一个典型,而这却是一个因淫乱而复仇的悲剧。
下一场景,在低等酒馆里,丽儿和女伴谈着私情、堕胎,如何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
两个地位不同的女性代表了社会普遍的堕落风气。
第3章《火戒》,标题出自佛教教义。
火有双重含义:是情欲之火,也是使人再生的净化之火。
这章以神话中具有穿透人内心力量的双性人帖瑞西士的视角来观察,发现可爱的泰晤士河畔已经不见了仙女的踪影,只看见公寓里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爱的交合。
不可救药的精神颓败。
再生似乎已无希望。
第4章《水里的死亡》,水亦指泛滥的情欲。
女相士预言的腓尼基人之死在此章获得应验。
他是在欲望和金钱的漩涡中丧生的现代人的象征。
第5章《雷霆的话》充分展开了探索的主题。
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荒原的景象:大地荒废,布满岩石,找不到一滴水。
水在这里被赋予再生的含义。
荒原通过三个意象展现:耶稣复活后去埃摩司的途中,而门徒看不见他的身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向空无一人的教堂;鱼王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那干旱的荒原。
荒原是否能恢复生机?人能否获得拯救?一切都未知。
在雷霆同情,克制,平安的告诫中,诗歌结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中的《荒原》解读

收稿 日期 :09—1 0 ; 订 日期 :0 9—1 20 0— 8 修 20 0—2 O
作者 简介: 王桂琴 (9 O ) 女 , 17 一 , 湖北随州人 , 襄樊学 院外 国语学 院副教授 。 5 5
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文章试 图应用女性主 义文 学批评 的性别理论对《 荒原》 进行新的解读 和诠释。仔细研读全诗发现 : 生不如死的人 生, 无情无 爱的婚 姻 , 颓废与堕落的生活是诗 中所有 女 性人 物 的特 征 和 写照 。《 荒原》中的 男性人 物 则 表 现 出精 神 与 肉体 的 畸形 脱 节 , 他们 要 么“ 有
r i) e a 。笔者将利用这些提示 , ss 应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的理论方法 , 荒原》 对《 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女性人
物形象 , 以及诗 中 的双性 同体 的人物 帖瑞 西斯 进行 新 的解 读 和诠 释 。
一
、
女性 人物 象征 圣杯 的迷 失
曾有人说“ 繁殖神话 、 基督教文学和西方经典文学是支撑起《 荒原》 象征框架 的三个文化传统” 。在 繁殖神 话 中 , 四季 的枯 荣 、 地 的丰 收乃 至人类 的繁衍 都 是 由一对 繁 殖 神决 定 的 , 类 的生 存 尤 其 与 主宰 大 人 生命繁衍的“ 地母 ” 息息相关 。在基督教文学中 , 女性则被高度抽象化为一种以圣母玛利亚为代表 的悲悯
《 从祭仪到神话》 Fo i a t R m ne 和弗雷泽(a e r e, 84 9 1 的《 ( r Rt lo o ac ) m u Jm s a r l5 —14 ) 金枝》 G l n og ) Fz ( o e uh d B 的启 发 , 即利用 了弗 雷泽 关 于植 物生 长 和 四季变 化 的远古 神话 和 魏 士登女 士关 于圣 杯传 说 的研 究 成果 。
解析赫尔曼·黑塞小说中的性别叙事

解析赫尔曼·黑塞小说中的性别叙事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是20世纪德国文学家,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内在世界的描绘而闻名。
他的小说中常常涉及性别叙事,探讨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关系。
在他的作品中,性别并不是简单的男女对立,而是对人性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本文将从《荒原》和《西部来的孩子》两部小说中,分析赫尔曼·黑塞对性别叙事的描绘和探讨。
《荒原》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男性在寻找内心自由和灵魂救赎的旅程。
在小说中,性别叙事并不是主题,但却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男主人公哈里·霍尔先生在城市生活中感到沉重的束缚和压力,渴望远离城市,去寻找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他在荒原上建造了一座简陋的小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这种孤独的环境下,他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我的存在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叙事并没有直接被提及,但是哈里的内心世界和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却展现了一种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他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种内心的追求和独立的精神,与传统的男性形象有所不同。
另一部作品《西部来的孩子》则更为直接地探讨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和性别叙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马迪安的男孩,他在青少年时代觉醒了内心的冲动和渴望,开始了一段寻找内心救赎和人生意义的旅程。
在这个旅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叫作古比欧的女性,她是一个自由奔放、热情奔放的女性,与马迪安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和触动。
古比欧对世界的热爱和内心的渴望,与传统女性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她不愿被社会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在与马迪安的相处中,她挑战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展现了独立和自主的形象。
而马迪安则在与古比欧的相处中,逐渐对内心世界产生了新的认知和探索,这种对于女性的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让他逐渐从传统的男性形象中解放出来,接纳了更多的思考和情感。
从这两部小说可以看出,赫尔曼·黑塞在其作品中对性别叙事有着深刻的关注和探讨。
《荒原》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upon the Waste Land 作者: 罗紫晨[1]
作者机构: [1]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出版物刊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页码: 5-1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荒原》;女性主义;双性同体
摘要:学术界对《荒原》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分析存在误读,误读的产生主要有两个诱因:一是诗歌文本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二是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荒原》中的女性群像实为母神的具象化变体,诗人通过渔王和母神的隐喻将繁殖神话的两性维度纳入诗歌的文本框架,以两性关系失和影射现代西方文明的衰落,并借助双性人帖瑞西士的塑造,暗示积极健康的两性关系是文明复兴的内在动因,表达了自己追求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思想。
20世纪西方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文学作品

恋母情结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和文学界的热门话题,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体现这一主题的作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案例,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探讨。
一、《荒原》中的恋母情结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T.S.艾略特的《荒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诗歌中体现了主人公对于母亲的复杂情感,其中包含了对母亲的崇拜、依赖以及渴望得到母亲爱的愿望。
作者通过精致的叙述和抒情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心理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二、《兵蚁》中的母爱表达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兵蚁》也是一部体现恋母情结的经典之作。
主人公伊凡的内心世界被无数的爱、恨、欲望所纠缠,而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更是贯穿全文。
作者通过对伊凡内心矛盾的描述,展现了他对母亲的复杂情感和对母爱的渴望。
这种对母亲情感的复杂表达,正是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恋母情结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弗洛伊德是20世纪心理学界的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恋母情结的理论。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恋母情结的深入探讨。
《战争与和平》中的尼古拉·罗斯托夫可以被视为一个体现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典型案例。
作者透过尼古拉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展现了弗洛伊德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和应用。
四、后现代主义对恋母情结的探讨除了传统文学作品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对恋母情结进行了不同的探讨。
在20世纪末期,随着社会、文化与心理学的发展,许多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开始探讨人类心灵深处的恋母情节。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使恋母情结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
《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哈桑就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体现恋母情结的形象,作者透过哈桑的成长历程,探讨了恋母情结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从艾略特《荒原》中来看“荒原”理念[1]
![从艾略特《荒原》中来看“荒原”理念[1]](https://img.taocdn.com/s3/m/de66c506bed5b9f3f90f1c87.png)
从艾略特《荒原》中来看“荒原”理念摘要:《荒原》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
很多人觉得《荒原》十分难懂,认为这部诗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或探讨。
在这部长诗里面,作者大量引用现实生活场景。
本文主要是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对《荒原》中的一些人物来进行解读,把欧洲文化的现代“荒原”纳入到历史、现实、将来三个部分来进行浪漫主义解构中加以叙说,其中又涵盖着强烈的拯救意识,从而指向了“荒原”的消失,揭示了一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衰落。
关键词:“荒原”理念历史形态现代世界将来解救西方精神文明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新颖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更主要的是在于它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完整的意象体系“把宇宙压缩成一个球体,使它滚向一个重大的问题”【1】的主题: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探索人类精神文化史的“荒原”问题,以及对“荒原”的拯救。
作者主要是以人类精神文化为背景来考察现代欧洲文化的“荒原”,把欧洲文化的现代“荒原”纳入到历史、现实、将来三个部分来进行浪漫主义解构中加以叙说,其中又涵盖着强烈的解救意识,从而指向了“荒原”的消失。
过去、现实、将来在这部长诗中共同构成了对“荒原”浪漫主义批评的三个方面。
过去——历史形态,表现了作者对“荒原”本质的理解,也是艾略特对现代“荒原”进行浪漫主义叙写的理念前提;现代——现实意识,是艾略特对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心灵冲击下的一种解构,同时包含着作者本身的一些生活困惑;将来——解救意识则是历史形态与现代世界相碰撞的一种必然结果。
【2】一、《荒原》的历史形态:作品的历史形态首先体现在作品本身的原型结构上,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解构。
在这里,对于《荒原》的历史形态,我首先想从这部诗的几个历史典故入手,重新阐释《荒原》的主题: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探索人类精神文化史的“荒原”问题,以及对“荒原”的解救。
艾略特从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作品《萨蒂礼孔》引来一段话作为题词,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因为我在库米城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原荒原》》中的女性世界
刘
伟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艾略特名篇长诗《荒原》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几组典型女性形象,展现出女性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当时欧洲社会严重的精神信仰危机造就了一片爱情与婚姻的荒原,女性精神世界的荒原,至今仍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女性形象;爱情与婚姻;《荒原》[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4)01—0126—02
托·斯·艾略特作为时代代言人,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英美文坛毫无争议的泰斗。
著名长诗《荒原》是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经典之作。
曾为艾略特校订诗稿的庞德称《荒原》是英诗中最重要的19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人们在追寻宗教信仰的过程中迷失、困惑、无助最后导致精神危机与崩溃。
这是《荒原》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荒原荒原》》中女性形象
通过研究,笔者把《荒原》中的女性形象分为对比鲜明的两组:历史典故上的女性和现实中的女性。
1、三位来自历史典故的女性西比尔、玛丽和菲勒美拉
“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
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她回答道:我要死。
长诗前导言中老妪西比尔(Sybil )是希腊神话中的预言家,她的最大愿望就是死亡,诗人在诗歌的最前面借她之口说出了荒原人的心愿—死亡。
读者在诗歌的第一节会结识玛丽(Marie),历史上是匈牙利女王的侄女,德国人的后裔,生活漂泊不定,毫无安全感;诗歌中是一个没有祖国和家乡、毫无精神追求、到处游荡、虚度光阴的上层妇女。
她在诗中诉说“我不是俄国人,原籍立陶宛,是纯德国种。
…风儿吹得清爽,吹向我的家乡,我的爱尔兰孩子,如今你在何方?…”。
诗歌第一节提到了嚎哭的菲勒美拉(Philomela),她也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她的故事在诗歌中更是意义非凡。
“这是美女菲勒美拉,岩石的女人,有多种遭遇的女人。
”她是雅典国王潘底翁的女儿,姐姐普鲁丝妮嫁给了色雷斯国王泰诺斯,而姐夫对菲勒美拉起了歹意,最后姐妹复仇,众神将姐姐
普鲁丝妮变为一只麻雀,将菲勒美拉变为一只夜莺,日夜啼哭。
她的故事例证了兽性的性欲占有取代了无私给予的爱情。
笔者由于熟悉这一神话,感到她凄厉的嚎叫一直贯穿在整首诗歌当中,为所有女性和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哀鸣。
2、现实中的女性贵妇人、丽儿和女打字员导言中提及的女性形象都集中在诗的前三节。
在这三节诗人通过自然景观及人物精神状态的描述描绘了一副现代社会的荒原现象。
女性形象也不尽相同,如同一幅荒原中的女性肖像图。
诗歌中第二节的贵妇人,是上层妇女的代表,她的生活条件像埃及女王一样奢华,但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仿佛被囚禁的菲勒美拉。
最后一句话,点明了她的生活空洞乏味,她几近疯狂,只能等待死亡叩响她的门。
“她所坐的椅子,在大理石上象王座闪闪发光;……”。
“我今晚情绪不好。
呵,很坏。
……我要这样冲出去,在大街上走,披着头发,就这样。
我们明天干什么?我们究竟干什么?我们将下一盘棋,……,听着叩门的一声。
”
丽儿(Lil)遭受贫穷、愚昧、麻木堕胎、频繁生育带来的痛苦,还不得不迎合他退役的丈夫。
诗歌中仿佛她女友的劝说:“艾伯特要回来了,你得打扮一下。
……医生说就会好的,可是我大不如从前了。
……快走吧,到时候了快走吧……亲爱的,晚安,晚安。
”这一系列的晚安仿佛是在和生命告别,迎接死亡。
诗人在第三节把女打字员被小职员诱奸的悲惨故事也被她们自己一一道来,他们都是现代都市少女的典型。
“却看见打字员下班回到家,洗了
收稿日期:2013-11-19
作者简介:刘伟(1970-),女,山东乐陵人,英美文学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山东工会论坛
Shandong Trade Unions ’Tribune
第20卷第1期2014年2月
Vol.20No.1
Feb.2014
126
……他来了,那满脸酒刺的年青人,……“那桩事总算完了……;”
二、《荒原
荒原》
》中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
通过研究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跃然纸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女性成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荒原》中的女性婚姻、性爱毫无爱情,展现出一片爱情、婚姻的荒原。
诗歌中第二节的贵妇人是上层社会的代表,尽管物质生活优越,但她被幽禁闺中,饱受不幸婚姻的折磨。
她们生活空虚像棋盘上的棋子毫无生气,期待着死神的叩门声。
第二、女性沦为生儿育女的工具
在诗歌第二节,主人公无意听到两个伦敦腔的妇女关于丽儿不幸婚姻的谈话。
丽儿由于频繁生育而早衰,堕胎使她健康状况极差。
退役后的丈夫不顾妻子的身体状况,一味追求肉体的快乐,而丽儿作为妻子为了维持夫妻关系应和丈夫,沦为频繁生儿育女的工具,夫妻关系毫无爱情可言,只是性关系。
第三、少女成为被诱奸目标
对于花季少女来说,生活和爱情也不是一朵红红的玫瑰。
诗歌中,风信子女孩丝毫没能体会到爱情的甜美滋味;女打字员在她家中狭窄的沙发为床的卧室里被小职员轻易地诱奸成功;在泰晤士河边,三位无名少女被诱奸失身。
现代人抛弃了道德约束,放纵情欲。
诱奸成为当时普通的社会现象。
三、女性世界对理解诗歌的积极作用
女性形象的全景图对理解诗歌内容,诗人的写作手法都有积极的作用,反映在五个方面:
第一、深化诗歌主题,强调了现代生活精神的荒芜贫瘠。
艾略特荒原形象化的比喻源自韦斯顿夫人(Miss Weston)的《从仪式到传奇》。
诗人旨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欧洲大陆文明退化,人们精神空虚,陷入了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诗人通过暴露西方文明的荒芜贫瘠,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崩溃和人们精神追求的幻灭与受挫。
诗中三位算命人从这个侧面揭示了人们毫无精神信仰,迷信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第二、女性人物的刻画对比鲜明
诗人将女性人物分为对比鲜明的两组,在描绘现代社会时,诗人用过去历史文明中的人物故事和现实作比,将富有的贵妇与贫穷的女人作比,将年老的女人与年轻的花季少女作比。
艾略特是珍视古代文明的传统派,在诗中他厚古薄今,运用一系列典故赞扬过去的纯洁美好,鞭挞现实的丑陋肤浅。
现实生活中的丑陋、肤浅、俗气与不堪与过去的纯真、美好、朴素形成鲜明地对比,体现了生与死、丰产与贫瘠、挚爱与淫欲、美与丑的对比。
第三、女性形象的刻画使诗歌主题具有普遍意义
1、诗歌中男性、女性两性在两性人Tiresias身上相遇,男性、女性成为一体,“我,提瑞西士,悸动在雌雄两种生命之间,一个有着干瘪的女性乳房的老头,……”提瑞西士自我的迷失代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
诗人用女性来影射男性,从而绘制了全体社会成员即整个人类社会的荒原全景图。
2、女性形象的依次出现展现了从古至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
诗人《荒原》中的女性形象不是源自历史、典故,便是源自现实生活。
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女性形象将历史贯通。
费拉麦拉(Philomela)的典故意义尤为重大,她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她的故事例证了性欲的兽性占有取代了无私给予的爱情,感觉她的嚎哭贯穿全诗,从古至今,为人类精神生活的荒原哭泣,为女性悲惨的命运哭泣。
3、女性人物的刻画使精神荒原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从分类可见诗歌中的女性人物来自世界不同的地区,伦敦在诗中体现得很明显,可是后来伦敦在诗歌描述中的地理位置逐渐模糊,逐渐国际化,仿佛世界的每一个大都市都沦为荒原,伦敦在诗歌最后成为最后一个末日大都市。
诗人用上帝的视角俯瞰全世界,使精神的荒原遍及全世界。
荒原意识国际化,读者也成为国际人,诗人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英雄”,让读者赞叹艾略特广阔的文学创作视角。
女性是爱情和婚姻的主体,并且爱情与婚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常议常新。
艾略特通过《荒原》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帮助读者了解诗人笔下的女性世界,感受诗歌中反映的当时欧洲社会精神信仰危机,这就是《荒原》的主题所在。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郭群英.英美文学简史[M].香港: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
[3]托·斯·艾略特.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马银华)
刘伟:《荒原》中的女性世界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