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远祖世系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

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全国杨氏族谱排行字辈(全)商音弘农杨氏,系出姬姓。
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
晋武公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
至叔向(羊舌肸)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
战国有杨朱;汉有杨熹,封赤泉侯,孙杨敞为丞相。
后裔杨宝生震,震生秉,秉生赐,赐生彪,四世为三公,隋文帝杨坚之远祖也。
又有扬氏,从手(扌)不从木。
周有扬侯,失国后为扬氏。
汉有扬雄(今四川郫县友爱镇子云村人),是也。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
得姓始祖为杨伯侨。
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去世,年幼的成王(姬诵)继位。
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故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
以唐为氏,又为唐叔虞。
叔虞长子燮父后为周朝晋国侯。
又传十代,至晋武公(姬称),武公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国名,在今山西洪洞县范村东),称杨侯。
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后世尊伯侨为杨氏之授姓始祖(详情请点击:《杨氏远祖世系-杨伯侨》)。
沧海桑田,生息繁衍。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氏,终为强晋所灭,幸存者被迫向西播迁。
首先迁入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
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后裔迁江汉(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又向东南迁至江西。
与此同时,又有分支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秦汉之际,已有杨氏迁居四川;有尚书仆射杨璇者,迁居浙江会稽。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氏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氏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氏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
此时,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氏姓杨。
弘农“关西孔子”杨震第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
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地区杨氏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氏亦有少量迁入朝鲜半岛者。
宋时,有金刀老令公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移居贵州播州(今遵义)。
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氏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

杨氏世系表1-65世,杨家人请收藏!一世受姓始祖杨杼公二世杼公长子伯沃公三世伯沃一子杨庚公四世庚公长子杨文公五世文公一子昭成公六世昭成次子杨康公七世康公嗣子绍甲公八世绍甲嗣子杨涧公九世涧公三子杨其公十世其公次子丁宏公十一世丁宏一子杨岑公十二世岑公一子懿宣公十三世懿宣一子杨来公十四世来公一子杨惠公十五世惠公一子泰聘公十六世泰聘公六子平芙公十七世平芙长子杨载公十八世载公一子盛石公十九世盛石七子杨欢公二十一世季洪一子东莲公二十二世东莲一子定悼公二十三世定悼一子伯侨公二十四世伯侨长子杨逊公二十五世逊公一子杨章公二十六世章公长子杨款公二十七世款公次子杨硕公二十八世硕公一子杨喜公二十九世喜公长子杨敷公三十世敷公二子杨彻公三十一世彻公长子杨敞公三十二世敞公五子杨恽公三十三世恽公长子杨谭公三十四世谭公长子杨宝公三十五世宝公次子杨震公三十六世震公长子杨奉公三十七世奉公一子杨敬公三十八世敬公长子茂集公三十九世茂集二子长卿公四十世长卿次子安国公四十一世安国次子促素公四十二世仲素八子杨隆公四十三世隆公长子杨佶公四十四世佶公次子杨植公四十五世植公次子杨晖公四十六世晖公三子会因公四十七世会因一子德重公四十八世德重次子杨俭公四十九世俭公长子文异公五十一世安荣三子德立公五十二世德立长子俊哲公五十三世俊哲四子居朝公五十四世居朝二子燕荣公五十五世燕荣长子杨宁公五十六世宁公四子虞卿公五十七世虞卿一子杨堪公五十八世堪公三子承休公五十九世承休一子杨岩公六十世岩公一子杨郁公六十一世郁公一子杨禅公六十二世禅公腹子文友公六十三世文友四子杨辂公六十四辂公五子云岫公六十五世云岫三子思孝公思恭公思聪公。
杨氏总谱

《杨氏总谱(卷1)》先王立姓以統之合,食以胼之。
譜牒以犯之,雖氏離于後,戚單于上,百世而源流若揭者,所以固葛蕾而篤行葦也。
慨自民不地著,播迁無常,或素未立譜者有之;或旧有譜,因变故轉從而散亡者,棄之。
故服未儘而漫不相識属未絕,而視若路人者,不乏矣矧。
夫高曾以上,尊處兆單壇之班,曾玄以下遠屬雲乃耳來之未者哉,可為長太息此也。
庠生,杨君諱學儒者,余之同門友也。
其家之子孫茅從余遊者類多。
穎悟咸彬,有儒雅之風,即後可以佔前,由流可以溯源。
是其無所本而能然乎?問其先世,皆莽耕讀其問。
據江西老譜記載:“……宋有楊中立(應爲仲立),更有老令公(楊業)父子八人忠義仁勇,護國將軍。
元有楊載甯,文有清氣詩檀高名……曆朝名士,寸楮固難悉載。
茲敘本一支脈,流傳往古來今。
杨公諱景聰(笔者注:《四川安岳县杨氏支谱》记载为杨景晚)老大人者,字卯。
”昔朝以為山東巡抚之職,煌煌譜牒足徵矣。
迢後諒多英人奇士,足聲史策者,特以家譜未立,行實無考焉,良足惜矣。
然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者,不為遲也。
族人將依譜而属。
余書數言,以弁其首。
余思之:闡杨先德孝也,垂裕後昆慈也。
視九族,篤恩誼,仁也;正人倫,序昭穆,禮也;過房者有所稽螟蛉不得混,義也;一舉而数集也,焉其用不亦大哉!且昭茲來許,後世讀斯譜者,尋墜緒之。
繩祖武而光大者,亦必有人矣。
余喜其事之無窮也,遂不辭簡陋,援筆而為之序,紀載宗支萬代不紊之模。
一派山清樹未老,宗支源流水長清。
前朝開落:辰衛得領屯田,清大根源于後。
元朝開熙元年丙辰即臭元年四年止;洪武元年戊申三十一年造冊二屆;建文元年巳卯四年止;永樂元年癸未三十三年造冊三屆;洪熙元年乙巳年一年;宣德元年丙午管十年造冊二屆;正統元年丙辰十五年造冊二屆;景泰元年辛未七年造冊二屆;天順元年丁丑管八年造冊一屆;成化元年乙酉管二十三年八年造格。
正德元年丙寅管十六年造冊二屆;隆慶元年丁卯管六年;萬歷元年癸酉十七年造冊一屆;泰昌元年庚申;天啟元年戊辰十七年三月止;崇禎元年乙酉半年六月止;隆武元年丙戌;洪光共管一年二朝相爭;佃木衛府會同移行江西趙州造冊二屆,弘治元年戊申管八年。
河东杨氏世系

河东杨⽒世系⼭西旧称河东,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此地位在黄河以东,故⽽得名。
河东郡,秦置,治安⾢(今⼭西夏县北),辖今⼭西之黄河以东,长城以南,太⾏以西。
⼭西之洪洞,史称“杨国”、“杨县”,其遗址就在洪洞县的东古村。
始于周朝初,商朝为“易国”。
⾄周,受晋⽔霍泉的滋润,杨柳成林,遂改为杨国。
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太原,南下霍⾢,途经杨县,因恶其名同隋“杨”姓⽒,遂改为洪洞,乃以古戌洪洞为名。
史上之“三封杨候”,就发⽣在这⾥。
亦即河东杨⽒祖居的起源地,也包括今襄垣、新降、永济等县。
⼭西境内的⼤部分杨⽒都不是外迁移民,⽽是根深蒂固,长期⽣活于此的河东杨⽒。
本⽀杨⽒记载最早见于周朝,其上祖,可追述到周朝晋国,始祖杨⼲,本名姬乐,晋悼公⼋年(公元前566年)受封于“杨”,为“杨国”实际管理者,后以采⾢“杨”为⽒,是为“河东杨⽒”始祖。
晋平公⼆年(公元前556年),“杨”⼜成为叔向(⽺⾆肸,晋太傅)之采⾢,其长⼦⽺⾆⽯(字⾷我,号伯⽯,晋上卿)承袭杨⾢,以⾢为⽒,遂名杨⽯,是为“弘农杨⽒”上祖。
河东杨⽒,⼈丁亦旺。
现⼭西约有五万⼈,⼭东有三万⼈。
⽽在四川的梓潼、河南开封、浙江绍兴、江苏杨川、江西南昌,都有其后⼈繁衍居住。
河东杨⽒以武将出名,族⼈多为将帅;弘农杨⽒则以⽂官著称,族⼈多为相侯。
所谓⽂有弘农杨震,武有河东杨业。
河东杨⽒、天⽔杨⽒与弘农杨⽒并列为全国三⼤杨⽒。
本⽂世系图需在台式或者笔记本电脑上,⽹页以100%的⽐例⽅可正确显⽰。
|—⽺⾆⾚→⽺⾆容|—姬逊→⽺⾆突→⽺⾆职→|—杨肸→|—杨⽯→杨道(改⽒“杨”为姓)|—伯侨→|—姬近 |—⽺⾆鲋 |—杨雍→杨因→|—杨朱→杨简→杨仁→杨垍| |—姬述 |—⽺⾆虎 |—杨季夙 |—杨布姬称→|—诡诸→|—申⽣ |—姬欢→|—夷皋(晋灵公) |—姬彪(晋平公)|—夷吾 |—姬雍 |—姬捷→姬谈→|—姬周→|—姬慭|—重⽿→|—姬乐 |—杨⼲→|—杨申杵→杨楚→杨宜考→||—奚齐 |—⿊臀 |—杨宜→杨旬→杨灵横 ||—卓⼦(晋成公)(楚国豚尹)(桂⽒始祖) ||←————————————————— ———————————————————————||—杨何祈→杨燕→杨惕→杨招质→杨完→杨颗→杨仲叔→杨禽→杨武→|—杨在→杨可→杨孙→杨荣→||—杨去疾→杨乘→杨淡 ||←—————————————————— —————————————————————————||—杨辅→杨肜→杨⾳(居⼭东微⼭湖) |—杨元寿→杨惠暇→|—杨謇→杨钟道(隋⽂帝)|—杨缙→杨异→|—杨孕→杨渠→杨铉→|—杨兴→…→杨⼠雄|—杨烈→杨祯→杨忠→杨坚→杨⼴|—杨寄 |—杨茂→杨空→|—杨伦→杨风|—杨诧→|—杨奉→杨丑→杨丰→杨尚旖|—杨扶→|—杨乔|—杨璇姬称:?-前677年。
杨氏宗谱

桐叶封弟据谱牒学家及杨姓后裔研究,杨氏得姓于西周,从周成王姬诵"剪桐封弟"时开始。
其后杨姓曾三次受封:一是周康王六年戊辰(前1073年),姬钊封堂弟姬杼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以杨为氏,故姬杼为杨氏肇姓氏始祖;二是周宣王十九年壬辰(前809年),姬静再封少子尚父,即杨氏第8世祖杨涧为杨侯;三是周安王五年甲申(前397年),姬骄又封杨伯侨为杨侯,即所谓"周朝三封杨侯国之谓也!"《史记·xx世家》载:"唐有乱,周公灭唐。
成王与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把桐叶剪为封诸侯的文书)与叔虞,曰:'与此封若。
'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戏之耳!'xx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系尧之故墟,因曰唐侯,史称唐叔虞。
秦汉时期(前221至220年),包括秦朝、西汉和东汉(或称前汉和后汉)三个朝代,经历了441年。
其间,杨姓子孙仍继续繁衍,并出现了弘农望族的四世太尉,名垂青史,特别是"四知"而辞金的"清白传家"的家风,成了杨姓的无价之宝而传播海内外。
秦汉初期,杨姓子孙主要散居在陕西华阴、扶风和河南弘农以及河北冯翊等地,其中尤以弘农较为集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故后来杨姓的堂号称为"弘农"。
待到汉代中后期,杨姓子孙则发展到西南、江南一带。
"含环雀报"和"四知辞金"弘农杨震家族"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是后汉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特别是"含环雀报"和"四知辞金"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
前汉末年的时候,华阴人杨宝,系杨姓34代祖。
他在九岁的时候,在华阴山北,见一只美丽的黄雀,被一只大雕(鸱枭)抱住啄伤。
杨氏宗亲你会排辈分吗?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涨知识了!

杨氏宗亲你会排辈分吗?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涨知识了!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杨”,就请您先点上面蓝字杨姓杨氏,再点关注,即可每天免费阅读,成功加入中华杨氏大家庭。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杨氏文化,传播杨氏正能量。
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杨氏宗亲你会排辈分吗?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大全!涨知识了!。
杨氏世祖系总表

弘农杨氏世祖系总表目录一、从战国末杨章至东汉杨震 (5)二、从东汉杨牧至隋房 (6)三、杨牧后裔观王房、扶风房 (7)四、杨秉及其后裔世系表 (9)五、福建浦城杨氏及建瓯东杨杨氏 (10)六、杨秉后裔吴王(杨行密)房 (11)七、杨奉后裔至上谷房 (12)八、杨奉后裔越公房 (13)九、唐末杨再思及其后裔 (14)十、越公房分支静恭房至浙院杨氏 (15)十一、续浙院杨氏 (18)(一)江苏毗陵前黄杨氏 (18)(二)浙江宁海黄坛松坛(今花园村)杨氏 (19)(三)浙江磐安仁川杨氏 (20)(四)浙江黄岩杨溪杨氏 (21)(五)浙江临海石塘杨氏及章安杨氏 (21)十二、靖恭房分支道南杨氏 (22)十三、湖南“老七户”至四川潼南双江杨氏 (23)十四、越公房分支新昌房 (24)十五、新昌房分支北宋杨家将及其后裔 (25)十六、播州(今贵州遵义)杨氏 (27)十七、上谷房分支河中房、原武房 (28)十八、庐陵杨辂至吉水、泰和杨氏 (29)(一)庐陵杨辂至吉水杨氏 (29)(二)泰和杨氏一(西派) (30)(三)泰和杨氏二(东派) (34)十九、续吉水、泰和杨氏 (35)(一)湖北添福、添祐后裔至石首南杨杨氏 (35)(二)湖北竟陵诒环堂杨氏 (36)(三)湖北嘉鱼等地杨可道后裔 (37)(四)湖北孝感杨世雄后裔 (38)(五)湖南新化、安化等地杨惟圣、杨惟贤后裔 (39)(六)湖南宜章等地杨强仲后裔 (40)(七)湖南会同杨洪后裔 (42)(八)湖南溆浦小横垅杨仕贞后裔 (43)(九)湖南祁阳杨甲后裔 (44)(十)湖南中湘(今湘潭)堂湾杨克胜后裔 (44)(十一)江西萍西杨氏 (45)(十二)江西永丰杨洵仁、杨夔叔后裔 (46)(十三)广东连县大路边镇杨百璋后裔 (48)(十四)广东阳春县庙龙杨仕秋后裔 (49)(十五)广西桂平杨启后后裔 (50)(十六)贵州遵义松林杨海文、杨通胤后裔 (51)(十七)贵州黎平钟灵新司杨华后裔 (51)(十八)贵州清镇杨发后裔 (52)二十、江苏鸿山房 (54)二十一、杨云岫(耸)及其后裔 (55)二十二、福建漳浦、金门、佛潭杨氏(派衍金门、佛潭、印尼、台湾等地) (56)二十三、仇池杨氏 (57)二十四、各地各支综述 (57)(一)南宋外戚浙江会稽上虞杨氏 (57)(二)浙江天台杨晖后裔 (58)(三)浙江金华、义乌、浦江等地“回图府君”杨虎后裔 (59)(四)浙江余姚德一、功一、英一三派杨氏后裔 (63)(五)浙江余姚杨元甫后裔 (65)(六)浙江慈溪赭山杨创一后裔 (66)(七)浙江平阳凤巢杨整后裔 (67)(八)江苏东海杨仁义后裔 (68)(九)江苏灌南县百禄镇杨朝觐后裔 (68)(十)江苏滨海杨逢纲后裔 (69)(十一)江苏淮阴、泗阳杨既信后裔 (69)(十二)江苏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刑村杨俊二后裔 (70)(十三)江苏毗陵(今常州)杨拯后裔 (70)(十四)福建晋江、南安等地杨安后裔 (71)(十五)福建漳浦、云霄杨细秀后裔 (72)(十六)福建莆田、仙游等地杨衡后裔 (72)(十七)福建仙游梁山杨宣仁后裔 (72)(十八)福建莆田杨盈后裔 (72)(十九)福建漳浦杨秀甫后裔 (73)(二十)福建福清渔溪山东海杨武略后裔 (73)(二十一)福建惠安凤山杨国谕后裔 (74)(二十二)福建政和杨明远后裔 (74)(二十三)福建泰宁新桥乡杨本证后裔 (74)(二十四)福建漳州杨君胄后裔 (74)(二十五)附:福建泉州董杨公及全球董杨宗亲会 (75)(二十六)广东郁南县连滩大地坡杨公助后裔 (75)(二十七)广东始兴等地杨信民后裔 (75)(二十八)广西浔州杨文后裔 (76)(二十九)广西桂平杨积后裔 (76)(三十)广西平乐县福兴乡杨奇用后裔 (76)(三十一)广西宾阳杨仕茂后裔 (76)(三十二)广西宾阳杨日进后裔 (77)(三十三)广西宾阳韩朋村杨复舜后裔 (77)(三十四)湖南郴州杨敏后裔 (77)(三十五)湖南上湘柘塘杨大郎后裔 (77)(三十六)湖南长沙塘坑冲杨家桥杨诚邦后裔 (78)(三十七)湖南邵阳等地杨万七、杨万九后裔 (78)(三十八)湖南邵东杨福开后裔 (79)(三十九)湖南平江德昌、德宣、德雄、德六后裔 (79)(四十)湖北崇阳杨通后裔 (79)(四十一)湖北潜江杨斌后裔 (80)(四十二)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杨应魁后裔 (80)(四十三)民国十一年(1922)湘鄂相邻岳阳、监利、华谷等县合修新派各支概述 (80)(四十四)安徽潜山县杨城山杨太大后裔 (82)(四十五)安徽南陵(故城在今繁昌县西北)杨万后裔 (82)(四十六)安徽潜山杨贵山后裔 (83)(四十七)安徽巢县杨西湖后裔 (83)(四十八)安徽怀宁广村杨源一后裔 (84)(四十九)安徽合肥杨家驹后裔 (84)(五十)江西安义县杨斌后裔 (84)(五十一)江西武宁杨靓后裔 (85)(五十二)江西会昌庄埠乡杨贵彩后裔 (85)(五十三)河北平乡县常河镇阎屯村杨文章后裔 (85)(五十四)山东即墨县杨官后裔 (86)(五十五)青海乐都杨刚忠后裔 (86)(五十六)甘肃景泰杨海玉、杨华后裔 (86)(五十七)四川万县杨大禄后裔 (87)(五十八)四川三台杨贵瑞后裔 (87)(五十九)四川岳池杨朝俸后裔 (87)(六十)云南鲁甸龙树乡杨启禄后裔 (88)(六十一)云南永善杨廷学、宣威杨永林后裔 (88)(六十二)贵州毕节清水塘杨圣后裔 (88)(六十三)贵州盘县杨正开后裔 (89)(六十四)贵州盘县等地杨彝后裔 (89)(六十五)贵州威宁杨禄后裔 (90)(六十六)贵州威宁等地杨锦后裔 (90)(六十七)贵州毕节杨崇元后裔 (90)(六十八)贵州桐梓新站生基坪杨之荣后裔 (90)(六十九)贵州天柱兰田杨嗣震后裔 (91)(七十)四川长寿杨应时后裔 (91)(七十一)贵州安顺杨世雄后裔 (91)弘农杨氏世祖系总表(以下均摘录《弘农杨氏族史》杨维森编著、杨萍抄摘)一、从战国末杨章至东汉杨震杨章到杨震世系表(上接杨志)章——苞(韩襄王将,后裔未集)—朗(秦将,后裔未集)—款——端和—演—孙(下失记)—硕——鷃—操—奋—甝—熊(秦将)—牧……—鹯—里—喜—敷—胤——?—秉—魋—敞——忠—谭——宝——震——让—著—倏—恽—并—衡—奉……杨章为秦左庶长,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
湖南杨氏族谱

湖南杨氏族谱长沙古港杨氏始迁祖在发公,讳逢春,明正德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瓦子街迁居长沙县治万寿都五甲古港。
四世衍为再福、再禄、再光、再辉、再英、再旺、再贵、再凤、再凰、再虎、再龙诸房。
清光绪25年(1899)纂有族谱。
旧派:逢朝廷再应,启支永正兴,大国文学仕,高名振家声。
新派:作育贤材,乃用时济,绍述芬芳,令贻百世。
长沙托上杨氏一世祖德安公,字泰舒,三传至友孙公,字宏长,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徙居湖南攸县,六子:子隆、子华、子荣、子正、子成、子庸,于明永乐间分徙他处。
隆、荣徙居星沙,正徙浏阳北乡,成徙湘乡东坡冲,庸徙长邑黑石铺。
子荣公,字贵川,徙居星沙淳化都六甲枫神塘,又四传至世仁、世美、世表,衍为三房。
清乾隆7年(1742)重建宗祠于枫神塘。
清康熙21年(1682)始修族谱,光绪27年(1901)五修,1931年六修,其间生存丁口916名,死亡丁口362名,失考103名,远适47名。
派字:德雷孙子仁玉林世学爵克奇春锡本支肇兴大承先烈孝友传家文章华国。
长沙水矶口杨氏始迁祖克明公,字思伯,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大塘迁长沙新康都水矶口。
子二:世荣、世华。
世荣为东,世华为西。
世荣公越四世至"万"字辈,有兄弟八人,其中四人无嗣,衍为万高、万爵、万柏、万宝四房。
清康熙23年(1684)一修族谱,1933年七修。
康熙间创建宗祠于水矶口。
该族名人杨友胜,花翎提督衔。
派语:克世子宗万,楚立振以惟,永绍昭先德,诗书启俊奇,贤嗣承吉泽,中道守芳贻,修定徵文献,兴隆应凤仪,盛朝开景远,本大日蕃枝。
长沙河西平山杨氏始迁祖世云公,明洪武2年(1369)自庐陵随父落业善化(长沙)河西平山。
1913年纂有族谱。
长沙佘家滩杨氏始祖发祥公,字兆基,号骥材,明万历30年(1602)由江西丰城县因览湘西胜概而迁居湖南湘潭县石塘南北潭,嗣迁长沙县含浦乡佘家滩。
族人分布含浦、长乐、望岳、美桐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远祖世系(2011-02-10 13:17:19)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的分布。
杨氏之远祖者,天下杨姓的共同先祖也(包括两个杨氏授姓的传说)。
此文实为您寻根问祖及清谱的重要资料……一世: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
生二子,昌意、玄器。
二世:玄器,名挚。
卒后葬于云阳,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生子,乔极。
三世:乔极,生子,帝喾。
四世:帝喾,名麦嗣位,卒后葬于顿丘。
生子,后稷。
五世:后稷,名弃,别姓姬氏。
生子,不窟。
六世:不窟,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
生子,鞠。
七世:鞠,生子,公刘。
八世:公刘,虽于戎狄,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
生子,庆节。
九世:庆节,国于豳。
生子,皇仆。
十世:皇仆,嗣位豳国。
生子,差弗。
十一世:差弗,生子,毁陯。
十二世:毁陯,生子,公非。
十三世:公非,生子,高圉。
十四世:高圉,生子,亚圉。
十五世:亚圉,生子,公叔祖。
十六世:公叔祖,生子,古公亶父。
十七世: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止戎狄扰于岐下。
生三子,太伯、虞仲、季历。
十八世:季历,为王季,修古公遗道,笃仁义,诸侯顺之,卒葬鄂县南山。
生子,姬昌。
十九世:姬昌,为西伯文王,迁都于丰邑,崩于商纣53年(前1122),葬雍州万年县毕原(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文王陵)。
生子,姬发。
二十世:姬发,灭商建周为武王,卒葬父陵旁。
生二子,姬诵、叔虞。
二十一世:叔虞,字子平,周成王(姬诵)之弟。
受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被尊为周代晋国始祖。
生二子,燮父、姬杼。
二十二世:杨杼,名姬杼,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
生于周成王20年(前1085)七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周穆王23年(前999)四月初八日丑时,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周康王6年(前1050)被封于杨邑,为杨侯,以食采于杨邑为姓,尊被为“杨氏授姓”始祖。
配姒氏,生二子:伯沃、仲沃。
二十三世:杨伯沃,袭杨侯。
生于周康王23年(前1045)三月初三日子时,卒于周孝王元年(前953)五月十四日,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子庚。
二十四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前1022)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11年(前954)十月十六日卯时,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贲氏,生子三,文、宜、亭。
二十二世:燮父,叔虞长子,改唐为晋,为晋侯。
生子,宁族。
二十三世:宁族,为武侯,生子,服人。
二十四世:服人,为成侯,生子,福(辐)。
二十五世:福,为厉侯,生子,宜臼。
二十六世:宜臼,为靖侯,生子,司徒。
二十七世:司徒,为厘侯,生子,籍。
二十八世:籍,为献侯,生子,费王。
二十九世:费王,为穆侯,生二子,仇、成师。
三十世:成师,又称曲沃桓叔,生子,鱓。
三十一世:鱓,为曲沃庄伯,生子,称。
三十二世:称,为曲沃武公,后统一晋为晋武公。
生二子,诡诸、伯乔。
三十三世:杨伯桥,桥亦作侨,又名文实,生于周安王5年(前397)七月十一日午时,卒于周慎靓王6年(前315)十二月十四日酉时,葬古岗,人形,丑山未向。
时任中大夫,被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称杨侯,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
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始祖。
配于氏,生子,文。
三十四世:文,生子,突。
三十五世:羊舌突,为羊舌大夫,以食邑羊舌为姓。
生子,职。
三十六世:羊舌职,生五子,赤、肸,鲋、虎、季夙。
三十七世:羊舌肸,字叔向,晋太傅,被封于祖地杨邑。
生子,伯石。
三十八世:杨伯石,字食我,以杨邑为氏,号杨石。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在其采邑设县,六卿掌权,伯石有子逃居于华山仙谷(今陕西华阴)。
生子,道。
三十九世:杨道,生子,忠。
四十世:杨忠,生子,业。
四十一世:杨业,生子,赞。
四十二世:杨赞,生子,祺。
四十三世:杨祺,生子,羡。
四十四世:杨羡,生子,惠。
四十五世:杨惠,生子,元。
四十六世:杨元,生子,温。
四十七世:杨温,生子,志。
四十八世:杨志,生子,章。
四十九世:杨章,为秦朝左庶长,后被赐征东大将军,居陕西华阴,生子,款。
五十世:杨款,不仕秦而从汉,汉高祖刘邦封为太史,生子,硕。
五十一世:杨硕,生子,喜。
五十二世:杨喜,为汉赤泉侯,生子,敷。
五十三世:杨敷,世袭赤泉侯,生子,胤。
五十四世:杨胤,世袭赤泉侯,生子,敞。
五十五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被封安平侯,居关西华阴,为弘农族中的第一个宰相。
食邑于河南汝南,后杨氏又有“汝南堂”之称,为“弘农杨氏”始祖。
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九月卒。
娶司马迁之女为妻,生二子忠、恽。
五十六世:杨忠,生子,谭。
五十七世:杨谭,生二子,宝、并。
五十八世:杨宝,居弘农华阴太平庄杜门,生二子震、衡。
五十九世:杨震,公元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
人称“关西孔子”,誉泽“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
配王、邴氏,生五子,牧、里、秉、让、奉。
六十世:杨牧,生子,孕。
杨孕之孙杨元寿之六世孙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杨孕后裔中另一分支,其九世孙杨赞,迁徙扶风,为“扶风杨氏”始祖。
六十世:杨秉,东汉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
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8世)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
生子,奇。
杨奇系“杨万里世系”始祖。
六十世:杨奉,东汉献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年间任兴义将军、车骑将军等职,生子,敷。
六十一世:杨敷,字康锡,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
生二子,篡、众。
杨篡系“龟山杨氏”始祖。
六十二世:杨众,建安二年(197)被封为蓩亭侯。
生子,超。
六十三世:杨超,生四子,柄、骏、珧、济。
骏、珧、济号称“西晋三杨”。
六十四世:杨珧,生子,结。
六十五世:杨结,生二子,珍、继。
杨珍系“上谷房”始祖。
六十六世:杨继,生子,晖。
六十七世:杨晖,生二子,祐、恩。
六十八世:杨祐,生子,钧。
六十九世:杨钧,生四子,暄、穆、俭、宽。
七十世:杨俭,生四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
七十一世:杨文伟,生五子,荣、士、积、安、篡。
七十二世:杨荣,生三子,师、奉、恪。
七十三世:杨恪,生二子,元表、元政。
七十四世:杨元政,生子,志元。
七十五世:杨志元,生二子,成名、成规。
七十六世:杨成名,字昭宪,生三子,凭、凌、终。
七十七世:杨凭,生二子,茂孝、茂谦。
七十八世:杨茂孝,生二子,帐诚、帐盛。
七十九世:杨帐诚,生三子临琅、临傥、临蝶。
八十世:杨临傥,“淮南杨氏”始祖。
生三子,居本、居庆、居忠。
八十一世:杨居本,生二子,再思、再韬。
八十二世:杨再思,唐未、五代时期“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湖南靖州人。
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农历六月初六日,卒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
亲立“再正通光昌盛秀”杨氏字辈,为天下“七字杨”的共同祖先,其后裔遍布世界,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靖州杨氏”始祖。
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
八十三世:杨政韬,思公次子,字怀玉,镇胡耳,授武功大夫。
系黔东、湘西、渝南“土家族杨氏”始祖。
生四子,通声、通威、通盛、通温。
八十世:杨临蝶,字文干。
生子,天赐。
八十一世:杨天赐,生子,宾。
八十二世:杨宾,字麟曾。
生二子,弘信、弘远。
八十三世:杨衮,又名弘信,“山西代县杨氏”始祖。
生四子,继亮、继祖、继业、崇训。
八十四世:杨业,又名继业,本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后居山西太原。
卒于雍熙三年(986)。
宋朝名将、军事家,号金刀无敌老令公。
系杨氏“山西太原杨家将”世系始祖。
生七子,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
八十五世:杨延昭,本名延朗,后因避赵玄朗讳,改名延昭,亦称杨六郎。
山西太原人,生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卒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生四子,宗宝、宗勉、宗政、宗奎。
八十六世:杨仲,杨衮第四世孙。
迁居山东新泰,系“山东新泰杨氏”始祖。
八十六世:杨宗宝,延昭之子。
生四子,文贵、文广、文举、充广。
八十七世:杨文贵,继播州安抚使,“播州杨氏”始祖。
生子,贵迁。
八十七世:杨文广,字仲容,山西太原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
北宋名将,曾为范仲淹所擢用。
生三子,邦怀、邦仪、邦玉。
九十五世:杨定堡,文广第九世孙。
任洪郡南昌府南昌县正堂,居家于本县东正街。
配汪氏,生子,成周。
九十六世:杨成周,又名继周。
配陈氏,生四子,仲金、仲立、仲荣、仲连。
九十七世:杨仲金,成周长子,湖南泸溪县“一甲、三甲杨”始祖,元朝将领。
配张氏、曹氏。
张氏系“三甲杨”始祖母,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迁湖南辰州府泸溪县武溪口。
时为元、明交乱期间,因仲金系元朝将领,其三弟仲荣(居赣州府龙南县)为明朝将领,正统领明军追赶元兵。
一家两朝将领,家眷无安身之地,就由张氏祖婆带领众孙等来到泸溪安身。
曹氏婆(一甲杨始祖母)生二子,朝遇、朝达。
九十七世:杨仲立,成周次子,居江西老家山后为业。
九十九世:杨景聪,仲立之孙。
字卯,号印褥,元末任山东巡抚。
湖南泸溪县“一都阳”始祖(详见:《杨氏总谱》)。
明初辰卫得领屯田于江西,赴卫填实为民。
明洪武元年(1368),在江西吉安府吉安县(有记录为吉水县)千丘田永兴坊鹅公桥铁炉巷居住。
洪武3年(1370),应明王朝“江西填湖广”政策,实为避祸携子牵孙迁湖广省辰州府沅陵县花山(今沅陵县筲箕湾镇上溪村)落脚,后又迁泸溪县称砣山对河(今武溪镇城郊村岩龙头)婆婆庙叶竹观。
江西籍开字辈:“景荣伏宣子廷杨,仲元启秀胜高广。
”——据《湖南泸溪杨氏仲德谱》详见:《杨氏字辈考证》。
娶张氏,生二子,荣祥、荣强。
其后裔在明朝,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应“湖广填四川”之策,除留住湖南泸溪县外,先后迁播于湖南的辰溪、武冈县和云南、贵州、陕西、吉林长春及四川之遂宁、安岳县等地区,至今已遍布全国,逾640余年,近25代人矣。
一百一十二世:杨宣泰,景聪第14世孙,号尔相,本支入川始祖(详见:《杨氏家谱》)。
壬辰年(1712)十一月初十生于湖南泸溪县桐木冲(今永兴场乡三冲坪村一都阳),故后葬于四川安岳县鱼龙乡高塘村一组三耳石本族阴地生基内。
娶向氏,生三子,子权、子祥、子凤。
康熙58年(1719)年,时年7岁之宣泰公与祖母杨腾氏、叔父伏馨公入川,插站为业,迁居于大清国四川北道潼川府安岳县喜井乡石庙寺(遗址在三耳石罗家坡)下庙河沟,今鱼龙乡高塘村九组踏水桥水库旁。
四川安岳县续派字辈:“伏宣子廷杨,仲元启秀长,景荣宗德远,清白永触芳。
”——据《四川安岳杨氏秀政谱》详见:《杨氏字辈考证》。
入川至今,已逾290余年,近12代人矣,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