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山市南朗翠亨石门龙田村雷击事故原因及改进措施
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5篇范例)

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5篇范例)第一篇: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摘要:雷电灾害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本文首先阐述了雷电的形成及危害,然后分析了农村雷电防御现状及原因分析,最后从合理选址、加大宣传、安装住宅内外防雷设施、加强规划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防雷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分析;防雷措施雷电危害,一是财产损失;二是人员伤亡。
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据国家气象局统计,雷击造成的财产损失80%在城市,而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最近10年,全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其中死亡人数90%发生在农村。
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
因此,农村防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依法加强管理工作,采取多方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雷电的形成及危害雷电时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发生在云际、云地、云空之间迅猛的脉冲放电。
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的气体正、负离子,使大气具有微弱的导电性。
这些带电离子的不断生成、运动、和不同带电离子的分离和聚集,使大气显示带电性,产生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导致大气中雷电的产生。
一般雷电都是产生于雷暴中,雷暴中的云对地和云对云之间产生大量的电荷,聚集成强大的电流,产生发电现象。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kV/cm~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主要是有两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雷击电磁脉冲)。
(1)直击雷的危害。
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在雷云对地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从雷击点被击中物体上,称之为直接雷击。
由于雷电流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
风电场雷击事故的分析及防范措施

风电场雷击事故的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风电场经常发生雷击跳闸事故,通过对事故的分析,提出在多雷山区应采取的一些防雷措施。
关键词:风电场雷击防雷分析防雷措施一、引言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暴露在大自然中,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损害。
而雷击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架空输电线路所经之处大都为旷野或丘陵、高山,输电线路长,遭遇雷击的机率较大。
雷击放电引起很高的雷电过电压,是造成线路跳闸事故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雷击引起的跳闸事故占电力系统事故的50%~70%。
二、典型故障就拿某风电场为例,某风电场地处丘陵地带,依山傍水,雷电活动较为活跃。
当地气象部门统计资料表明该地区落雷较多且强度较大,是典型的多雷地带。
进入春夏季节后,该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发生多次雷击事故。
最严重的一次雷击发生在六月中旬,四条35kV集电线路过流保护动作跳闸,两条线路35kV开关柜内过压保护器炸裂。
巡线后发现线路杆塔及箱式变压器高压侧多处避雷器被击毁,多处瓷瓶炸裂。
风机内多个交换机和网关损坏,严重影响了风电场的安全生产运行。
三、雷电事故的判别及特征架空电力线路由雷电产生的过电压有2种:一种是雷击于线路或杆塔引起的直击雷过电压;另一种是雷电产生电磁感应所引起的感应雷过电压。
其中,感应雷过电压是引起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
经分析该风电场易遭受雷击的杆塔大都是:(1)山顶的高位杆塔或向阳半坡的高位杆塔。
(2)临水域地段的杆塔。
(3)山谷迎风口处杆塔。
而雷电反击是引起箱式变压器内避雷器以及风机内交换机和网关损坏的主要原因。
四、雷击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1) 该地区属于多雷区,气象统计数据表明其年均雷暴日在60d 以上,分布在此区段的35kV架空线路受雷击率较高。
而该风场线路设计时没有考虑其环境特殊性,基本按常规设计。
(2) 35kV线路上没有安装避雷线,防雷主要靠安装在线路上的避雷器,而避雷器只安装在变电站的出线侧和配电变压器的终端杆,这样造成线路中间缺少保护。
雷击应急处置方案

3.3雷击事故现场处置方案3.3.1危急性分析雷击事故是指因雷击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伤亡、建筑物或设备损毁、公共效劳系统〔供水、供电、通信等〕中断甚至瘫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社会影响的自然灾难事故。
1)事故类型(1)直击雷损害事故是指雷云对大地某点发生的猛烈放电。
它可以直接击中设备和人员,也可以击中架空线,如电力线、线等。
(2)感应雷损害事故它可以分为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①静电感应:当带电雷云〔一般带负电〕消灭在导线上空时,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导线上束缚了大量的相反电荷。
一旦雷云对某目标放电,雷云上的负电荷便瞬间消逝,此时导线上的大量正电荷照旧存在,并以雷电波的形式沿着导线经设备入地,引起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②电磁感应:当雷电流沿着导体流入大地时,由于频率高,强度大,在导体的四周便产生很强的交变电磁场,假设设备和人员在这个场中,便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及地点办公场所、仓库区施工现场均可能发生,尤其发电机、计算机中心、未安装避雷针的高处建筑物、野外树下等均可能发生雷击事故。
3)可能发生的缘由雷雨天气拨打、接听手机和座机,或使用线等上网;发电机、计算机等用电场所未安装电源避雷器;雷雨天树下避雨。
3.3.2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影响范围雷击会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建筑物或设备损毁、公共效劳系统〔供水、供电、通信等〕中断甚至瘫痪以及生产中断甚至瘫痪,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3.3.3雷击事故发生前征兆(1)黑云压顶,气压越来越低。
(2)身上的毛发突然站起来,皮肤感到稍微的刺痛,甚或听到稍微的爆裂声,发出“叽叽”声响。
(3)设备设施、建筑物未装设防雷接地装置或防雷接地装置不符合相关标准。
3.3.4应急组织与职责1〕现场应急自救小组及人员构成状况(1)应急组长:事发企业负责人。
(2)应急成员:事发企业全体职工。
2〕职责(1)组长职责①组织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确定响应级别;②负责组织制定、修订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方案,并定期进展演练;③批准本方案的启动和终止。
浅析配网线路雷击故障及相关对策

浅析配网线路雷击故障及相关对策摘要:雷击会对设备带来破坏,还会影响整个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输电线路雷击事故。
文章主要对配网线路雷击故障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可分析探讨。
关键词:配网;线路;雷击故障引言雷电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具有不可避免性,所以需要加强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高度重视线路的防雷工作,根据线路的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可行的防雷措施,从而有效地确保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确保电能稳定、高效的供应。
1.配网线路雷击故障概述1.1雷电的产生及危害分析雷电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对其形成的原因,始终没有统一的说法。
目前,普遍认为它是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气遇冷形成水滴,该水滴在强烈的上升气流冲击下被分解成带有不同电荷的水滴,不同的水滴重新组合,进而形成了带有不同电荷的两种水气团,即雷云,当不同电荷的雷云将空气间隙击穿放电时,就会发生所谓的雷电。
雷电放电的一瞬间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除此之外,其放电时间非常短(主放电时间通常只有30~50us),所以,雷电会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和电流,而这些释放出来的能量和电流会对设备和线路造成很大的损害。
雷电通常包括感应雷和直击雷,直击雷直接作用于线路和设备,使其严重受损;而感应雷则会间接通过设备周围感应出的高电压对设备和周边线路的安全造成破坏,进而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
1.2线路雷击故障原因分析大多数配电线路暴露在户外,很容易遭受雷击,而以下几种原因又加剧了雷击配电线路引发跳闸的可能性,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线路的铁塔、开关、配电变压器等设备的接地线往往会出现被盗的情况,这使得线路和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另外,被盗的接地线无法及时接上也大大增加了雷击线路和设备的概率。
二是,由于10kV低压配网线路上方多处有110kV以上的高压线路交叉跨越,高电压等级的线路从远处带来雷电,而10kV低压线路本身的防雷设计比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要低得多,所以,其防御雷电的能力明显下降,并会显得较为脆弱,因而会经常受到雷击。
防雷安全管理整改报告

防雷安全管理整改报告作为本次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我对我单位在防雷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做出如下报告。
一、问题分析通过对我单位的防雷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自查,我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防雷设备的维护不及时:部分区域的防雷设备已经超过了使用寿命,但没有及时进行更换或维修,导致了设备的损坏和防雷效果的下降。
2. 防雷设备的布局不合理:在一些重要设施周围,防雷设备的布置不够密集,没有达到对设施进行有效保护的目的。
3. 防雷设备的巡检不到位:防雷设备的巡检工作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缺乏专人负责巡检和记录,导致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
4. 防雷知识宣传不够:在单位内部,对于防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做得不够,导致职工对于防雷常识的了解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二、整改计划针对以上问题,我单位将制定以下整改计划:1. 防雷设备维护:对于已经超过使用寿命的防雷设备,将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更换或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防雷效果的提升。
2. 防雷设备布局调整: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情况,重新制定防雷设备的布局方案,保证设备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3. 防雷设备巡检:建立防雷设备巡检工作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巡检和记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问题的及时发现。
4. 防雷知识宣传:制定防雷知识宣传计划,通过宣传栏、内部通知等形式,向全体职工普及防雷知识,提高职工的防雷意识。
三、整改进展自整改计划制定以来,我单位已经采取了以下措施:1. 对于超过使用寿命的防雷设备,已经委托专业公司进行了更换或维修工作,设备正常运转。
2. 针对防雷设备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已经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方案调整,并进行了相应的设备增加和布置调整工作。
3. 防雷设备巡检工作已经建立,由专人负责巡检和记录,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防雷知识宣传工作已经开始进行,通过宣传栏、内部通知等渠道,向全体职工普及防雷知识,并组织了相关的培训活动。
事故分析报告(优秀6篇)

事故分析报告(优秀6篇)1.事故分析从爆炸现象来看,这个爆炸的能量是很大的,不是一般三相短路能达到的,应该是一起严重的因雷击诱发铁磁谐振过电压造成的爆炸事故。
因为母线电压互感器电感L和母线对地电容C一定的条件下能引起铁磁过电压。
这个很高的电压(大于电压互感器的相电压35KV/√3=20237V),首先使B相的绝缘遭到了严重破坏,短路的热量使电压互感器出现裂纹,热量从裂纹中释放出来烧灼面板,进而对外壳击穿放电,随后发展成单相接地,继而发展为两相、三相的相间短路,发生了爆炸,造成了此次事故发生。
2.事故前存在的状况(1)35KV三相电压从变电所投运以来,一年多始终不平衡,而且两台互感器柜(小车式)互换位置以后,情况依然如此。
正常的35KV相电压是20237V,在同一时刻A相电压高时达到22400V,B相低时达到19700V。
最大相差近2700V。
而最高相电压大于额定值得10%以上,而且有时平衡,有时又不平衡。
三相电压始终处在不稳定状态。
(2)因三相电压不平衡,会经常出现有接地报警的情况发生,经多次查找,但又找不到接地点。
(开口三角接地报警装置电压,设置在20V 动作)。
(3)事故前的负荷很小,基本上是空母线运行。
(4)事故发生时有雷电出现,改变电所处在雷击多发区,雷击产生感应过电压。
3.事故起因分析(1)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雷击感应过电压情况下,且三相电压不平衡,瞬间的电压变化造成电压互感器组各只产生激磁涌流不一样,还有电压叠加的结果也不一样。
使电压互感器的电感参数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相绕组通过的激磁涌流大时,就有可能使铁心工作在饱和区,此时该相绕组电感小,其他两相绕组电感大。
(正常情况下,电感性状态,三相负载基本上是对称的,是不会发生谐振的。
)如果这时饱和相的感抗正好等于容抗(Xl=Xc),就很容易发生谐振。
(2)电压互感器的电感参数是在工频下的测试和使用数据,它的电感一定,频率一定,那么感抗Xl=ωL=2πfL,从公式知,当f变化时它的感抗也在变化,由于雷电的频率很高,电压互感器在很高频率的作用下,电压互感器的参数发生了变化,如果这时B相的感抗正好满足了系统的容抗条件,Xl=Xc。
风电场箱变雷击事故关键原因分析及防护优化改进

风电场箱变雷击事故关键原因分析及防护优化改进摘要:国内风电行业的日益发展,为电力资源提供了保障。
风电装机的规模逐渐扩大,风机设备的持续增多,为风机箱变呈现雷击事故增加了可能性。
基于风电场在野外的运行环境,自然气候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风电场的防雷能力,为雷击事故创造了有利条件。
风电场的风机在生产期间,为其增加了防雷设计,但是防雷能力与实际环境存在出入,弱化了风机设备自身的防雷能力。
本文对风电场箱变雷击事故关键原因分析及防护优化改进进行探讨。
关键词:风电场箱变雷击;电力系统;防雷系统1事故原因分析1.1风机箱变雷击风能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流动性能源,基于空气流动产生。
风电场的风机设备,是用以采集风能,利用风的动能力量,促进发电机供电;即风电场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某风电场位于国内西南地区,其自然条件拥有较高的电阻率,山顶气候变化无规律,风机设备为采集风能,设备生产时以高度为特征;高耸入云的风机,在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为雷击事故增加了发生概率。
2015年间,风电场多台箱变遭遇雷电波袭击,其中低压侧二次回路受损严重,直接影响到箱变的工作能力。
1.2雷击成因1.2.1低压侧损坏成因当风机叶片遭遇雷击时,雷电流穿过风机设备,其运行轨迹为:风机塔筒作为雷电流的进入位置,途径接地网,最终流向大地;当地网遇见雷电流时,由于地接电阻元素,接地网的电位产生升高状态,升高幅度为U;雷击电流与冲击接地电阻,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成比;大型接地网,在遭遇雷击电流是会产生电感效应,地电位为U的结构特征依赖于雷击点、地网分布。
在雷击时,接地网上方位置的线缆,其产生的感应电位为U1。
在箱变低压侧的端末处承受雷电压力为U2,U2值作为箱变接地点产生的电压值,是地电位与接地网上方电压之间的差值(U1作为低压侧电缆位置的感应电压值),则有U2=U-U1。
如果U2电压值增大到承载极限,伴随着高山区域的湿润空气状态,极易引发SPD相关设备表层出现水蒸气凝露,引发外部绝缘,导致沿面闪络,造成雷击击穿时间,箱变内部呈现出放电流程,导致不同程度的放电反应,引发持续性工频续流;放电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相间放电、相对放电。
农村住宅频遭雷击原因分析及雷电防护措施探讨

农村住宅频遭雷击原因分析及雷电防护措施探讨第一篇:农村住宅频遭雷击原因分析及雷电防护措施探讨农村住宅频遭雷击原因分析及雷电防护措施探讨摘要:农村由于常处于偏远的郊区或山区,是人类在雷电灾害防御方面较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分析翁源县翁城镇泉岭村一房屋屡遭雷击的原因,就房屋建设的选址、房舍外部防雷装置的安装以及农村如何选择经济有效的防雷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在建(构)筑物建设中相应的防雷措施。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分析;防雷措施;整改方案引语2012年7月23日凌晨,广东省翁源县翁城镇泉岭村村民陈某的二层半砖混楼房被雷电击中,房屋受损,家中所有用电设备均被损坏,本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据陈某所述,在这次雷击事故之前还发生过三次雷击事故。
第一次雷击事故发生时,陈某妻子触电晕倒;第二次在朋友指点下自行安装了“防雷措施”,雷击事故依旧再次发生,天面楼梯间天面采用Φ22mm螺纹钢架设的“接闪杆”直接接闪,楼板被击穿;陈某找他朋友理论,解释说避雷针不够高,于是陈某将天面“接闪杆”加高了2米,但是事故并没有到此为止,2012年7月雷击事故再次发生,这次雷击造成陈某家全部电器设备损坏,天面楼板及檐角被雷电损坏。
一、雷电参数分析1.1 翁源县雷暴日数分析大量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雷电活动规律大致如下:热而潮湿的地区多于冷而干燥地区,如山的阳面多于阴面,雷暴频率是山区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沙漠,陆地大于湖海,各地区雷暴日极大值和极小值差不多出现在相同的月份。
图1 雷灾事故所在地理位置地闪次数月分布图本文雷电参数利用闪电定位分析软件录入所在位置经纬度导出雷电数据(如图1、图2),同时选用翁源县近30年气象资料,以及逐年雷暴日数、雷暴初终日,持续期资料以及累年值得出如下结论:翁源县近30年来(1983――2012)年平均雷暴日为71.3天,属于多雷区;从前汛期(3-4月份),雷暴日开始出现,雷暴活动活跃月主要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11-12月、1、2月几乎无地闪现象;雷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14时至20时,由此可知本县雷暴活动持续时间相当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山市南朗翠亨石门龙田村雷击事故原因及改进措施
摘要本文对2009年6月16日南朗翠亨石门龙田村1号住宅雷灾事故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雷击事故的分析、研究,得到了本雷灾事故的原因开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
关键词雷击事故雷击现场改进措施
引言
2009年6月16日中午1点左右,受高空短波槽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中山市南朗翠亨石门龙田村1号住宅遭受雷电流袭击,发生雷灾事故这家住宅发生打雷后,无人员伤亡,电话机、临控报警信号传输器、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等设备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两仟元人民币,此次雷灾造成的损失并不巨大,但造成的心灵震撼却是巨大的。
为了弄清楚本次雷击故事的原因我们对这次雷击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
1、雷击现场调查
1.1 据现场调查,该住宅位于中山市南朗翠亨石门龙田村水泥路旁,该区域周围无明显高大建筑物。
1.2 住宅连梯间顶共三层,未安装任何防雷措施。
住宅屋顶1.84米处有高压电线经过,住宅用电取自高压线下面不远处的架空电源线,电话信号线是从住宅马路对面11.26米架空信号线处架空引入住宅的.
1.3电源和网络等弱电设施也没有采取屏蔽、安装浪涌保护器等感应雷防护设施
1.4据现场该住宅居民反映,住宅发生打雷后,电话机被破坏不能再使用、监控报警信号传输器连接不到总部信号、电脑显示器已不能用、电视机被破坏后不能使用。
2、雷击原因分析
2.1入侵途径分析
雷电侵袭的主要途径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直接雷击的侵袭。
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暴露在空间的各种设备、架空金属线缆(如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网络布线等),它在数微秒之内可产生数万伏乃至数拾万伏的高压,并出现火花放电,形成巨大的热能和机械能量,摧毁建筑物、设备,危及人身安全。
第二种方式:雷电波侵入。
雷电虽然未直接击中建筑物或设备,但击中与建筑物
或设备相连的金属管、线,通过传导的方式经电阻性耦合将雷电波引入建筑物内,损害与之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等设备乃至危害人身安全。
第三种方式:雷击电磁耦合。
雷击发生时,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诱发强大的雷击电磁脉冲,经感性耦合、容性耦合或电磁辐射产生脉冲过电压和过电流损坏有关设备。
2.2 该区域周围无明显高大建筑,是典型的易受雷击区,增加了受雷击的可能性。
2.3架空电源线及信号线布线不合理(架空的高度较高,同时周围建筑物都没有做防雷措施),线路没有屏蔽接地等等因素都是导致这次雷击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旦附近发生雷电闪络,雷电波将通过各种入户线路(电源、信号线路)耦合、传导和空间LEMP辐射等方式,损坏建筑物内设备。
在雷电击于建筑物格栅形大空间屏蔽体附近的情况下,即雷击无屏蔽建筑物附近时。
时所产生的无衰减磁场强度H0,相当于LPZ0区内的磁场强度,如图1所示。
图1附近落雷时的环境情况
H0=i0/(2×π×Sa)(A/m)
公式中,iO—雷电流(kA);
Sa—雷击点与屏蔽空间之间的平均距离(m);
LPZ0区—建筑物以外的区域。
LPZ1区内的磁场强度从H0减为H1
H1=(A/m)
公式中,SF—屏蔽系数(dB)
当雷电流形成的磁场强度达2.4×10-4T(特斯拉)或2.4G(高斯)时,就可以使一般微电子设备发生永久性损坏,即使磁场强度达0.07×10-4T(特斯拉)或0.07G(高斯)也能造成它们的误动作。
可以计算出,当落雷点流过的雷电流为100kA时,在其周围83m之内,磁场强度将超过2.4×10-4T,即在此范围内的微电子设备将会损坏(如电脑显示器)。
2.4 电话机被破坏是因为信号线引入雷电形成高压造成的。
电话机只连通了信号线,信号线从屋外马路对面架空引入,信号线架空距离太长且架空信号
线周围没有防雷措施,并与电高压线靠得比较近,极易受雷击,打雷后电话机不能再使用,据现场观察感应雷的冲击又不能对其产生损坏性伤害,所以电话机是信号线受直击雷入侵被破坏的。
2.5 住宅报警器打雷过后就停止工作,打开外箱后可发现电源部分有烧焦现象,换上新电源接口后,报警器可运行,其信号不能与总部连接上,需要维修之后方可继续使用,影响了该住宅报警器的正常工作,那么信号发射与接收器也已被损坏,说明住宅报警器损坏的原因是电源及信号线处受雷击的同时入侵造成的。
2.6电视机在打雷后就完全不能使用了,其有线信号线是从地下埋地进入屋内的,雷电不可能从信号线入侵,故电视机的损坏是电源处的冲击电流入侵造成的。
3、改进措施
3.1做好建筑物防直击雷设施,用避雷网、避雷小针做接闪器,引下线沿建筑物四周对称分布或均匀分布,并采用环形接地网。
除了具有防直击雷的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电磁屏作用,有利于提升防护措施的防护能力。
3.2 接地和等电位连接:接地方式有两种,独立接地和共用接地。
由于独立接地的通信网络和电视网络特别容易被雷击,因此,除在防爆环境下采用独立接地方式外,一般采用共用接地方式。
3.3做好电器的屏蔽措施。
在设备的金属外壳和线路上做好接地。
3.4做好电源线路过电压防护,电源线路是雷击电磁脉冲侵入室内电气、电子设备的主要通道。
可以在电源柜安装一些避雷器。
3.5做好通讯线路过电压防护。
通讯线路是PLC主站与站之间通过通讯口相连,交换数据的一段信号线,PLC系统中与通讯线路连接的通讯线路连接的通讯模块,很容易被雷击。
因此,当线路跨越防雷区时需要在通讯接口处串联接入适配的信号避雷器,如SPD等。
4、结语
这次的雷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住宅没有进行有效的防雷措施,导致多个电气设备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损坏。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市旧建筑物的防雷现状,我们应大力进行防雷科普宣传,使防雷避险知识家喻户晓,提高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增强自救互助能力。
并对旧建筑物的防雷减灾进行规划,为人们的住宅和人员防雷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要求》GB50343-2004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
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J/T 1692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5、《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6、《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中国计划[1] 2006.6.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