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道_在日常生活中_从艺术说起_严荷菱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Ⅰ群文通练二传统美学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Ⅰ群文通练二传统美学含解析

群文通练二传统美学主题解说中国人在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要考量中国独具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

“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突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

“温柔敦厚”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人而言.始终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洗涤而历久弥新。

“道”“气”“味”“意象”等美学范畴.更多的指向人内心的审美准备.而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温柔敦厚”却将向内、向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向人的内心世界与更为广阔的美学外部应用世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在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黑、白、灰、线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

黑、白、灰、线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

黑、白、灰、线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作者:严荷菱来源:《出版科学》2014年第02期[摘要] 版式设计通过图形和文字向人们表达信息,在黑白版式中,设计师是通过图形和文字呈现的“黑”“白”“灰”“线”来表达思想的。

如果说一个版面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黑”就是版面的“骨头”,“白”是版面的“灵魂”,“灰”是版面的“血肉”,“线”是版面的“筋脉”。

版面通过对“黑”“白”“灰”“线”的合理使用,使文章形成统一变化的有机整体。

设计师应围绕读者设计出适合读者观看并且美观的黑白版式,达到功用与审美的统一。

[关键词] 黑、白、灰、线版式设计[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35-03版式设计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是设计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版式设计通过图形和文字向人们表达信息,把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图、字等方面作艺术而又合理的处理,让观看者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接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版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版面形成清晰的条理性,突出主题,达到最佳诉求效果[1]。

一幅作品的好坏,创意固然重要,但只有在创意的基础上加上优秀的版式设计,才能使作品上升到新的高度。

好的版式,可以让受众更加关注作品,可以为作品锦上添花。

版式设计运用于报纸、杂志、招贴、书籍、包装、产品样册、挂历、唱片封套、企业形象、网页等所有平面设计领域。

版式设计的材料有两类——图形与文字,就好像厨师做菜原料中的荤菜与素菜,一个厨师对原料的选择、对火候的把握、对油盐酱醋的量化,决定着菜肴的色彩、形式、口感和营养,在黑白版式中,设计师通过图形与文字呈现出的“黑”“白”“灰”“线”来表达情感。

1 “黑”是版面的“骨头”郑板桥画竹子,毕加索画牛,几笔便画出精神,尽得风流,没有一笔是多余的,这是绘画作品中的“骨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形象、生动、意境高,是这句诗的“骨头”。

在黑白版式设计中,“黑”是版面的“骨头”。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弦指交融,琴艺修行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弦指交融,琴艺修行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弦指交融,琴艺修行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溪山琴况》记载,琴人的第一境界为“弦与指合”,即掌握琴技;第二境界为“指与音合”,即领会琴艺;第三境界为“音与意合”,即修炼琴道。

古琴的技、艺、道为当今琴人常常争论的焦点:有重技、艺,而耻言道者;亦有略习技、艺,便专言道者……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溪山琴况》中弹琴三个境界的介绍,这三个境界指的分别是技、艺、道,然后由此引出争论的焦点:有人耻于言道,而有人专言道。

从材料可知,“道”是核心话题,第一境界只能说明能够把琴弹响,或者能够把音乐弹奏出来;第二境界是说能够把音乐弹奏出来,并且领会了琴艺;第三境界是说修炼琴道,不再单纯的讲究琴技和琴艺了。

而“技”与“艺”主要指“术”,术是具有不可扩展的规范特性,道是人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观念,属于意识范畴。

术是通往实现意识理想观念的必备的基础。

“余音绕梁”之乐,当属于“道”;钟子期弹琴应该用的是“道”,然后俞伯牙能够听出其中的高山流水,从而二人成为知音;而我们学过的一些关于音乐的诗歌,更多的是“术”,比如李凭、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他们的音乐还着眼于技艺的高超等。

从写作要求来看,我们需要从音乐方面拓展开来,做别的事情,也有“术”与“道”的区别。

比如从医、从教、工人制造等,我们首先需要把“术”练精,然后才能追求“道”,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追求到“道”,有些人经过多年的练习可以达到“道”这层境界。

比如庖丁,他就是在剖牛方面达到了“道”的层面。

所以说,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追求“术”之后,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写作时,可以先表达观点:道才是追求的根本。

文章主体可以先分析何为“道”,然后分析“道”的作用;最后分析,为何追求“道”。

器以载道物尽其语——吴文化语境下苏州泥塑视觉语言探微

器以载道物尽其语——吴文化语境下苏州泥塑视觉语言探微

独运的用色手法,在底面泥坯上用石青、朱砂、土黄以及少数 人物肢体运动与比例关系设计精准,形象塑造形简意赅,服
胭脂、靛青等一类的颜色。泥柔带脂,俗雅并兼。“五色”(青、 饰线条简练传神,充分展现了苏州泥塑细腻有趣、逼真写实
赤、黄、白、黑)对应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印证在苏州泥塑创 的风格。
作中。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观则是构成中国传统五色学说的
载:“虎丘有一处泥土最润,俗称滋泥,凡为上细泥人,大小绢
三、传承与再生
人塑真必用此泥,谓之虎丘头,塑真尤必用此泥。”“滋泥”的
近代,苏州泥塑业逐渐衰落。苏州泥塑在历史沉淀下积
物理特性饱含了苏州地区人民的深厚情感。苏州泥塑以“真 累的匠心独具的艺术成就,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结晶和民俗
善美”的精神文化思想和纯粹、古朴的材料,用手捏出富有强 往事。回顾传统,开拓创新,人文精神的发展也必须紧紧跟

的出现。本土道教的兴起和西域佛教的传入,使在两 现的儒家文化、道家美学以造型与色彩寓意吉祥和美,

汉时期形成的意象、逼真的造型审美发展至新的高 体现了“大地而生,生命可贵”的民间审美共鸣。
度。明清时期,随着昆曲的兴盛,以昆曲故事人物为背
1.传统民俗符号文化寓意
景创作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戏文泥人等工艺品闻
趋衰落。而今回看苏州泥塑的历史脉络,它是时间推 化的生活经验。
移下吴地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文明见证。
传统民俗艺术是民间生活的重塑。“在中国传统观
一、审美与融入
念中呈现出这样一种情形:‘凡是真的,必是善的美的;
苏州泥塑伴随吴文化的发展,较好地呈现了苏州 凡是善的,也必然是美的真的;美而不真不善,不成其
民间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苏州作为中国历史古城, 为美’。”②泥塑艺术的起源尚无定论,目前公认的是对

《生活的艺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活的艺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夏丐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

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

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

我得知就去望他。

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

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

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

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

”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

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

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

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那逢天雨仍替你送去罢!”“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说出木屐二字时,神情上竟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我总还有些不安,他又说:“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中式插花的“神”与“韵”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中式插花的“神”与“韵”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中式插花的“神”与“韵”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容插花作品在意境创设层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错2.中式插花采用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使得插花作品在造型上不受限制,自由多变。

()参考答案:对3.平出型插花和平铺型插花在构图上相似,都是花枝以近乎水平的角度伸展出去,带有强烈运动感。

()参考答案:错4.盘花多为写景式插花,力求在瓶盘之间描绘出大自然的景致,达到“小景寄意千里”的妙境。

()参考答案:对5.以下花材中,最能表现出中式插花线条之美的是()。

参考答案:梅枝6.“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既富有诗情画意也饱含着创作者真实而浓烈的感情。

”描述的是中式插花的()。

参考答案:意境之美7.为了便于学习和品鉴,通常按照()和()对中式插花进行分类。

()参考答案:所用的花器;插花的花型8.在六大花器的插花中,花材用量最大的是()。

参考答案:缸花9.在中式插花的以下特点中,能体现出中式插花与西方式插花的显著区别的是()参考答案: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10.袁宏道在《瓶史》中写道:“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安石榴;秋为木犀、为莲、为菊;冬为腊梅。

”说明中式插花()。

参考答案:注重视季节特色和季节性花材的使用第二章测试1.中国的“情人花”()。

参考答案:芍药2.关于盆景花的最早记载的作品()。

参考答案:汉墓壁盆花3.宋代描写花木的诗词名篇有()参考答案:陆游的《卜算子》;周敦颐的《爱莲说》;周邦彦的《暗香》4.瓶花、盘花形式在()时期成立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5.《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中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

”其中用到的罂最类似于那种花器()参考答案:瓶6.明代的插花家屠本睃费尽苦心,把全年的“时花”一一记录,分(),并列成一张明细表叫《瓶史月表》参考答案:花客卿;花盟主;花使命7.明代人鉴赏插花常与()结合在一起。

2024年昭平事业单位真题

2024年昭平事业单位真题

2024年昭平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试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说明】1.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2.请严格按照规定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编号;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答题;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将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完毕后方可离开考场。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我国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位。

A.6B.3C.5D.4【答案】:D2.2023年4月27日,前沿研究基金会公布首届“地球科学奖”获奖名单。

中国科协推荐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团队获得国际冠军。

A.丁艳锋B.尹佟明C.程厚博D.谷保静【答案】:D3.2023年5 月 29 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宣布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计划于 5 月 30 日发射。

乘组由航天员()组成。

A.陈冬、刘洋和蔡旭哲1/ 19B.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C.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D.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答案】:D4.下列关于堆煤的墙角变黑的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周围的空气湿度过大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C.放置煤的地方温度过高D.煤里面含有大量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答案】:B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和这句话相关的节日是()。

A.重阳节B.清明节C.中秋节D.端午节【答案】:C6.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A.生产资料B.一般等价物C.劳动价值D.商品【答案】:B7.人口教育风俗习惯等属于管理环境中的()。

A.经济环境B.社会文化环境C.技术环境D.政治法律环境【答案】:B8.从整个国家和社会角度来考虑,()应该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道德修养的起码要求。

A.公正和平等2/ 19B.质量和效率C.为人民服务D.公正和廉洁【答案】:D9.下列哪个行业最接近完全竞争模式()A.餐馆B.水稻C.卷烟D.飞机【答案】:B10.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指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语言文字运用一则练习及答案381

语言文字运用一则练习及答案381

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正的艺术家,在于让生活与艺术“不离不即”。

语言、情绪、动作要准确真实,是为“不离”;但不在模仿还原上,不让艺术被拉拉杂杂的现实同化,并且在生活中保留一方自我的天地,是为“不即”。

在“仿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让观众得神忘形、,方能创造“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日常生活中,不少语言大师、喜剧名家严肃谨慎,他们让生活和艺术保持的距离,分清彼此,自由出入,这是极高的艺术境界,也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意所在。

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

破解之道,需向生活取经,在生活中积累,如此方有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是演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考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趋之若鹜得意忘言三缄其口恰如其分B.亦步亦趋得意忘言沉默寡言恰如其分C.趋之若鹜得意忘形沉默寡言适可而止D.亦步亦趋得意忘形三缄其口适可而止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B.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

C.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D.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戏如人生过于波澜,人生如戏失之平淡,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B.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C.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D.人生如戏过于波澜,戏如人生失之平淡,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二、选择题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根本。

因为宇宙万物是由“道”而来的,所以“道”不但包括自然之一切物体,还包括生存之法则,四时之变化,人之情感……而这些都隐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这个载体去感受,“道”也在日常生活中。

老子又说“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按老庄的说法,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不到、看不见、说不出来。

“道”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在日常生活中有何体现?对日常生活起什么样的作用?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艺术是人的一种生命方式,艺术的本质服从人性,人性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

艺术之所以给人们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是因为艺术的表面是主观的、感性的,其内在是客观的、理性的,这内在的便是规律,也就是“道”。

下面从艺术的角度来一一阐述“道”在日常生活中。

一、“道”源于日常生活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穿衣吃饭、男婚女嫁、猎获野兽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1]15《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日不知肉味。

”在这里“肉味”是普遍的、可感知的,“韶乐”是独特的、抽象的;“肉味”在先、是近的,“韶乐”在后、是远的。

因为有了“肉味”作基础,并以之作比喻,“韶乐”离人们也近了,并且使人们能实实在在地感知了。

孔子把音乐之美以人们日常感知的肉味来比较,是超越了日常生活之上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美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所以现实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与源泉。

中国文化整体,具有两大血脉,如同人体有动、静两脉。

一脉重秩序、重人伦、重教化,这是孔孟开创的儒学,一直延伸到曾国藩、康有为等;另一脉则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生命,此脉以老庄、禅宗为灵魂,上可追溯《山海经》,下可连接《红楼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老庄是体悟自然的,禅是在做心灵的转化。

《庄子》认为蚂蚁、蝼蛄、杂草、稗子、砖头、瓦片都体现“道”,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

受老庄和魏晋玄学的影响,禅宗(慧能之后)认为,无论穿衣、睡觉,还是“道”在日常生活中*———从艺术说起严荷菱(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合肥230601)摘要:“道”的概念源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道无处不在,也美化了日常生活,并且与日常生活相互影响与渗透。

但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只有一些特定的人才能发现,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便是这样的发现者,他们能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道”,并善于用看得见的日常生活去表现那看不见的“道”,用可以表述的日常生活去传达不可以表述的“道”,让人们似曾相识,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道;日常生活;艺术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 (2015)02-0092-004本刊网址·在线杂志:*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2A108);合肥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4KY04ZD )作者简介:严荷菱(1973—),女,安徽肥西人,合肥学院艺术系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92DOI :10.16064/34-1003/g0.2015.02.013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6 09:30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4.1003.G0.20150316.0930.013.html担水、劈柴,通过刹那间内心的觉悟,让心灵一步一步走向天地共和的境界。

两者虽属平常,绝非平庸,都主张在形而下的“日常”可以直接洞观形而上的“道”。

清代王夫之认为“内极才情,外周事理”是李白、杜甫等大家才能达到的境界,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水露山石,花鸟竹木,晨昏日暮,寓意则灵。

艺术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宇宙人情化。

朱光潜先生把艺术作品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

最高的层次是超验意境层,它是在人生实践和艺术创作中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艺术家仿佛参透了宇宙人生的秘密,人与自然、艺术与人生高度统一与和谐,宇宙万物具备了人之情意。

李杜具备了旷世的才情发现了日常的事理,把艺术的最高境界展示了出来。

“中国不是没有信仰,它的信仰藏在生活世界中,是将生活世界艺术化的信仰,李白杜甫就是一种信仰,我们从他们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只在教堂里才可以体会到的东西。

”[2]“当时只道是寻常”,有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守着最为质朴的道理,平白到简单的地步,它们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这很多事物、现象、感受,人们从未曾留意。

其实,最终决定方向的是它们,因为它们身上潜伏着一种能量,以恒久不变的耐心积聚起来,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等到时光逝去后,等到别人再说起时,人们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的“道”竟源于“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样的琐事中。

二、“道”见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以家庭这一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感情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类本质对象化领域。

[3]31因为“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的日常离人们最近,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表面上看几乎全是日常的家宴、看戏、游园、祭祀,却实际隐含着政治、历史、家族、文化等等数不尽的大事。

《红楼梦》中身为侯门千金,丈夫坐袭父荫且几次经历金陵接驾的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

她爱吃烂软之物,爱听热闹戏,住处是“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的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式的鹦鹉画眉等雀鸟,台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4]27。

高端气派的住处显示了贾母在家族中的地位。

老年人一般爱养花养鸟,因为这些事物接近自然,使人赏心悦目、气定神闲,从给丫头取名上也可以看出,如鸳鸯、鹦哥。

这里的“丫头”显然比贾赦处“盛妆丽服的丫鬟姬妾”年龄小。

“穿红着绿”符合老年人的审美。

曹雪芹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是站在每一个人物的立场、性格和年龄来处事,对贾母这样的描写自有他的道理。

武则天也有天真浪漫的少女时代,崔莺莺总有一天会成为崔老夫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喜好、处事、立场便不同。

北岛在一篇访谈中说:“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

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

我们是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

”[5]北岛竟然否定了自己的代表作,少年意气、时代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慢慢远去了,成长中,我们越来越尊重日常的生活,尊重自然的变化,尊重内心的感受,北岛现在的一些文章朴素而悠远,天然去雕饰。

艺术的研究欣赏由低到高分四个层次:经验层次、艺术层次、文化层次、哲学层次。

最高的层次便是哲学层次,也是悟“道”之作。

像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其蕴含的“道”,只有鲁迅这样的大家才能揭示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现象、感受有契合每一个人的东西,人们从未曾留意,只有一些特定的人才能发现,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便是这样的发现者。

他们能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道”,并善于用看得见的日常生活去表达那些看不见的“道”,用可以表述的日常生活去传达不可以表述的“道”,让人们似曾相识,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

三、“道”美于日常生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志“道”在日常生活中932015.2于道”排在第一,“道”是“天地之始”,也是“万物之母”,“道”在法自然中蜕尽自身之累,升华成一种看不见的“理”,用庄子的话来说便是“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所以“道”使人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美。

中国美学存在“错彩镂金,雕缋满眼”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两种美,前者如楚辞、汉赋、刺绣、舞台服饰,后者如王羲之书法、陶渊明诗词、宋代瓷器、明代家具。

美学大家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健,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初发芙蓉”来源于自然,“道法自然”,自然便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善于用水墨创作海报,水墨画是隋唐时从书法用笔发展而来的,其含蓄美、抽象美、意境美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中,他设计的海报深得大家的喜爱,但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圆形方孔钱的外形与“中”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这熟悉的图形才让观者迅速记住了这个标志。

2008奥运会标志那舞动的外形,篆刻的“京”字,大红的色彩,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

再如祥云的火炬,金镶玉的奖牌,还有宏大的开幕式,都是把人们熟悉的中国传统元素再创新,以最美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到亲切,唤起全球华人的共鸣,也让外国人在短时间内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哲学家研究的“美”是给“美”下定义,艺术家研究的“美”是怎么捕捉到“美”和如何把“美”表现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家的设计观念比能力更重要,要理性思考,用艺术反映我们的良知、胸襟、理想,构建全面的价值判断体系。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学领域里,文化研究兴起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潮。

当我们身边被过多的信息所充斥,我们需要的便是回到原点的简单与纯粹,只留下最核心的功能和美感,艺术作品剥除虚饰,反映本质,体现质朴的“日常美”,给人们带来一种思考,展现艺术家的生活态度。

四、“道”育于日常生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哲学方法,是思维活动,“器”是一种表现手段,是可以看到摸到的物质。

艺术是用看得见的“器”去表达那些看不见的“道”,用“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对事物的观点。

“器”是一个载体,而“道”才是目的所在,脱离了“道”,器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器”,“道”无法表现出来,所以“道”无“器”不显,“器”无“道”不明。

艺术的价值是以唤醒人们普遍的情感来衡量的。

“器”的最高境界便是日常性。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只有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6]194西汉长信宫灯,巧妙在将右手袖设计成烟道,烟灰可以通过右臂纳入体内,减少了油烟污染。

造物之道无不从日常生活中来。

在研究器物的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匠心之巧的同时,更为深入地提示出“美”中之“真”、“精”中之“因”、“巧”中之“理”,也就是所谓“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精髓,以启悟今天的设计实践。

[7]萧红的自传体散文集《商业街》,主要内容是回忆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的一段艰苦经历,饥饿、家务、寒冷等日常生活是文章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