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六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案

第6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复习教案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本章的内容
1.说一说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获得数据.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说一说怎样做扇形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4.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5.统计图有时可能会给人带来一定的“错觉”,请举例说明.为了直观地反映数据信息,制作有关图表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二环节梳理内容,建立框架图
本章知识框图
统计的过程
第三环节做一做
1.学校需要了解有多少学生已经患上近视,下面哪些抽样方式是合适的,说明你的理由。

(1)在学校门口通过观察统计有多少学生是佩戴眼镜的;(2)在低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作调查;通过对回顾与思考几个问题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章内容的知识框架,增强同学们的数感和空间观念
板书。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课(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课(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数据的收集:复习如何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2.数据的整理:回顾数据的分类、排序、筛选等方法,以及如何用表格、图表整理数据;
3.统计图的应用:巩固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统计图的特点及其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技能,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统计图和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在数据表达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运用图表传达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其倾听、表达、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的方法: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情境中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例如,如何设计问卷才能收集到有效、全面的数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统计图制作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他们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成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的乘法和除法、以及分数的应用。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但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算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思维方式逐渐过渡到分数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分数的实际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运用分数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分数的运算过程和实际应用。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分数的概念,讲解分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分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一些有趣的分数故事或实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数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案(全)

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案(全)

教师提问:1、请问同学们早晨是怎么从家到学校的?2、从这些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3、你知道老师的这些数据是怎么收集的吗?活动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统计调查感受统计的过程,并能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所需信息。

(二)、合作探索活动一:你最喜欢下列哪种水果?A B C D E统计表格种类 A B C D E 人数制作统计图篮球14%羽毛球 排球 20%乒乓球26%足球 30%10%321914182468101214161820苹果香蕉桔子葡萄其他系列1人数 5 10 15 30 25 20 35 406.2 普查和抽样调查学习目标1、了解病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这些基本概念。

2、知道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在调查中,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3、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应用、分析、判断能力。

一、自主预习1、温故:元旦汇演即将到来,为了了解班里同学最喜欢的节目形式,你将怎么展开调查?通过调查,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2、知新:(1)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进行的____________调查称为普查.所要考查对象的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考查对象称为个体.(2)抽样调查有的同学认为不需要对全部学生调查,可以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叫做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3)下面的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A.为了了解七年级一班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给全班每个学生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

()B.为了了解全校学生某一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随机抽取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4)你能举出生活中采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例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议一议(一)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1、要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使用普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章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章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教学重难点】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以下调查:调查一:某网站调查显示,熊猫娃娃晶晶和火炬娃娃欢欢最受青睐.调查二:某网站统计,共有14.5964万人参与投票.调查显示,熊猫娃娃晶晶和火炬娃娃欢欢最受青睐.以下是网友对吉祥物喜爱情况的具体数据统计:通过调查你会发现,数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1)你能记下下图中三角形、长方形、圆、五角星各有多少个吗?(2)将你收集得到的数据填入下面表格中:正正正问题:表格中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答案:观察并记录.2.在体检中,医生对某一组学生体温测试示数如下:37℃,37.1℃,37.2℃,36℃,37℃,37.3℃,37℃,37℃,37.1℃,37.3℃,36.5℃.问题:这组数据医生是用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呢?答案:测量并记录.3.我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门学科,你有什么方法来描述这一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收集这些数据?答案:调查并记录.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让我们来比较本班男女生身高情况.测得我班16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为了更直观比较男女生的身高,你如何对这些数据作出整理?你对以上数据显示的内容有什么看法?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交流探究方法,充分发挥你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数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回忆、交流,教师补充完善,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教材第159页习题6.1.【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1.收集数据的重要手段:观察并记录、测量并记录、调查并记录;其中调查问卷是收集数据的重要手段.2.调查结果的处理.。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突出产生方法的需要;教学的重点: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的难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引入:1.想一想:在我们班,如果你是班级里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呢?2.班级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作出决策.下面是一张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见课本)3.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说组织观看什么比赛?二、讲授新课:1.观察下图(见课本),并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1)全世界共有几大洲?哪个洲面积最大?(2)哪两个洲的面积之和最接近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一半?(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4)从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5)从图中你能知道地球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吗?2.议一议: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3.想一想:观察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见课本):(1)如果用这个圆代表总体,那么哪一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2)如果用整个圆代表你们班级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呢?(3)如果用整个圆代表9公顷的稻田,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公顷的稻田?4.议一议: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一个为20%,一个为50%)?5.学一学:扇形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在扇形统计图中,若告诉你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你能求出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三、小结:(1)统计图的特点:①圆代表总体;②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③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2)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3)在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简单地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来比较部分量的大小.四、作业:(2)P187 1、2、3第二课时月球上有水吗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能制作扇形统计图.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制作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引入: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几乎接近真空状态.2.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光.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月球表面的温度高达127°C,但是到了夜晚,某些地区表面的温度可降至-183°C.3.通过看图,阅读以上材料,你认为月球上有水吗?(见课本)二、讲授新课:1.光明学校七年级全体学生的调查结果(见课本):请回答问题:(1)每种看法的男同学人数占全体男生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标在扇形统计图中.(2)你能算出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吗?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的比.能根据百分比计算出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这正是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关键之处2.做一做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对光明学校七年级全体女同学的调查结果.(1)计算每种看法的女同学人数占全体女生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认为“有水”:360×25%=90认为“没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不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三、随堂练习:根据下表制作扇形统计图,表示各大洋面积占四大洋总面积的百分比(见课本).(1)借助计算器,计算各大洋面积占四大洋总面积的百分比(四舍五入到1%).(2)借助计算器,计算各大洋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四舍五入到1度).(3)画出扇形统计图.四、小结(1)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2)制作扇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些什么?制作扇形统计图按一般步骤,分别要注意以下事项:①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公式是: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②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运用的公式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该部分的百分比×3600.③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注意总体数与所画圆的半径大小无关,用量角器画角度时要力求准确④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比,如不标明,你所制作的扇形统计图就不完整.⑤还要标明这个扇形统计图的名称.五、作业:P191 1 P192 1第三课时统计图的选择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据,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2.尝试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重点: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难点: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教学过程:一、引入:下面是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50年后世界人口90亿其中亚洲人口最多,将达到52.68亿小明根据上面的数据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世界人口变化情况统计图 2050年世界人口分布预测图2050年世界人口预测图二、想一想1957年----2050年世界人口预测根据小明制作的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2)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3)2050年非洲人口大约将达到多少亿?你是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这个数据的?(4)2050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得到这个结论?(5)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你知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三、随堂练习请做194页随堂练习四、小结: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及如何选择五、作业:P195 1、2第四课时一定摸到红球吗教学目标:1.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会事件的发生的不确定性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2.游戏等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在与其它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两种数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则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2.教学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教学课件。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导入,例如“小明有2/3斤苹果,小红的苹果是小明的2倍,小红有多少斤苹果?”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乘法和除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通过投影仪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内容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章1-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章1-2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较高。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伴,自己思考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个人任务,鼓励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际应用: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于解决等量关系、行程问题和工程问题等。
举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5x-10=0时,强调如何通过移项(将-10移到等式右边)和系数化为1(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来求解未知数x。
2.教学难点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元”和“一次”的概念:学生需要明白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且这个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平均分配或计算数量的问题?”(如分水果、计算跑步时间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奥秘。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让学生们自己来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能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正确运用移项法则:学生在移项时容易忘记改变符号,例如将5x-10=0中的-10移项后应为5x=10。
-合并同类项的技巧:学生在合并同类项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如将2x+3x误认为5x,而实际上应为5x。
-在实际应用中识别等量关系:学生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时,可能难以识别隐含的等量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执教人课题执教时间个人建议周训鹏第一课时:普查和抽样调查备课环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1.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总体、样本及个体间关系.教学难点:1.获取数据时,选择哪种调查方式较好,何时用普查,何时用抽样调查,并能说明理由.2.应用意识的培养,设计方案.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师]每位同学统计一下你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师]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师生共同讨论小结]二.概括概念,探索交流1、请同学们自学以下概念,然后进行交流。

⑴普查: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⑵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⑶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2、想一想[师]开展调查要做哪些准备工作?3、师生共同探讨小结如下:⑴首先确定调查目的.⑵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明确总体与个体.⑶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三、精讲例题,拓展研究1、出示例1: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驻的人口的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请同学们自学后指出调查目的、总体、个体.2、出示例2:为了考察××学校××班同学每周干家务劳动的时间.请同学们指出调查目的、总体、个体.3、议一议⑴你们学校所有八年级(六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⑵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小结如下]分析:(1)调查目的:×校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总体:×校八年级全部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x1,x2,…xn个体:符合条件的每一位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调查方式:采用普查.注: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数目又多,工作量大,我们不方便对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所以不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获得这个数据?讨论: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各自优缺点,哪个所得数据与实际较接近?⑶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离开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⑷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4、学生自学以下概念: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

5、出示例3:我国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得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

通过这个特征数字,估计总体的情况。

四、练习巩固,促进迁移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2、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那些调查方式?⑴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⑵为了了解你们学校学生对新教材的喜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

3、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指什么?⑴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⑵为了了解一批电池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实验。

⑶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

五、回顾小结,形成结构教后反思执教人课题执教时间个人建议周训鹏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备课环节教学目标:1、通过三种统计图的比较与选择,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难点: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2、会制作三种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1、课前准备,启导引入内容:学生收集的统计图展示活动2、探究体验,归纳特点内容:提供情境问题:下面是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50年后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如图)(1)根据小亮制作的统计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②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③2050年非洲人口大约将达到多少亿?你是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这个数据的?④2050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得到这个结论?⑤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我们知道,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那么通过分析统计图,你想给联合国秘书长就世界人口问题情况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吗?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并能说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3、应用拓展,合作实践内容:1.某一家电卖场对其销售的空调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下面的信息:2008-2010年A、B、C三品牌空调的销售量(单位A B C 其他品2008年 1.7 1 0.8 4.5 2009年 1.6 1.2 1.2 5 2010年 1.55 1.45 2 5(1)请你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反映下列信息:①2008-2010年,C品牌空调在该卖场销售量的变化情况;②2010年,A、B、C及其他品牌的空调在该卖场的市场占有率情况;(2)如果你是该家电卖场销售部经理针对A、B、C及三种品牌的销售情况你会考虑怎样进货?4、小结归纳强化目标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怎样选择统计图?统计对于合理决策的作用是什么?5、布置作业巩固目标教后反思执教人课题执教时间个人建议周训鹏第三课时:统计图的选择备课环节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2.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并参与调整、统计、研讨等活动;2.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

教学难点:分析具体情境中,一些数据及其表示方式给人造成一些误导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铺垫复习,启导引入内容:1、师提问:(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4)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哪种统计图呢?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熟悉统计图的三种特点,能清晰有效地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表述出来。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用来描述离散型数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来处理连续型数据,条形统计图体现具体数目;折现统计图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某市市场上有两种品牌的牛奶,2010年的市场调查表明:甲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8000吨, 乙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4000吨,甲公司在销售广告上印制了下面的统计图,这个图给你的最初感觉如何?实际情况是这样吗?第二环节 应用拓展,强化目标 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各尽所能收集生活中各行各业和我们身边的对于同一个问题研究对比的统计图及对应的统计表。

通过活动,希望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发现直接观察到的信息的差异,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8000 4000甲 乙 品牌销售量/吨MILKMILK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师:统计图表在报纸、杂志、广告中频频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你是否想过,如何从中获取准确的、有用的信息,以更好地作出客观评判和决策?师:前面学习了统计的相关内容,已经基本能用有关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所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分析一个问题:甲、乙两种酒近几年的销售量和价格如下:(多媒体演示)甲品牌酒的产量和价格2002年2006年2010年年度销售量150 180 210 (万瓶)该年度的单40 50 60价(元)乙品牌酒的产量和价格2006年 2008年 2010年 年度销售量(万瓶) 160180200该年度的单价(元) 4050 60师多媒体演示如下的折线统计图,提问:甲种酒的单价3040506070200220062010年份价格(元)乙种酒的单价30507090110200620082010年份价格(元)(1)你认为哪一种酒的价格增长较快?为什么?这与上面画出的折线统计图,给你的感觉一致吗?为什么图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师:左图与右图两个统计图相比,左图横轴(年份)被“压缩”了,而纵轴(价格)被“放大”了。

因而直观上看,甲种酒的价格增长的快,其实不然。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虚假广告就往往利用人们的这种错觉骗人。

如题中的两个图中横、纵轴上的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因此在比较两个统计量的变化趋势时,为了较为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变化速度,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图中,横、纵轴上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应一致。

师总结:统计图可能给人形成错觉,造成误导。

(2)甲种酒的销售人员将甲种酒的销售信息制作成了如下的条形统计图,请你在右图中作出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的条形统计图:(3)两幅条形统计图给你的感觉一样吗?在甲种酒销售人员画的条形统计图中,2010年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看上去是2002年的多少倍?实际上呢?师:根据数据信息,可以计算出在2010年的销售量是2002年的210÷150=1.4倍,但是在甲种酒的销售人员自己画的统计图中,感觉上2010年的销售量是2002年的3倍左右,增加得很多。

原因是什么?因为图示的统计图的纵轴不是“0”,下面一段被“砍掉”了,所以会产生3倍的错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