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国古典文献学(1)

中国古典文献学(1)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写出书名或作者(20/70)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
艺文志》郦道元《水经注》;葛洪《抱朴子》;颜之推《颜氏家训》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陈振孙《直摘书录解题》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英等编《渊鉴类函》张廷玉等遍《骈字类编》;张玉书等遍《佩文韵府》洪迈《容斋随笔》;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溥《唐会要》;刘向《列女传》虞经、虞鼎孙《儒学警悟》;罗振玉《鸣沙石室遗书》左圭《百川学海》;陶宗仪《说郛》阮元《宛委别藏》;张海鹏《墨海金壶》高似孙《子略》;周中孚《正堂读书记》王昶《金石萃编》;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孙星衍《戴南阁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黎庶昌《古逸丛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班固等《白虎通义》;孙诒让《契文举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徐松《宋会要辑稿》;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阮元《经籍纂诂》;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皕bi四声)王少曾《山东文献书目》;王尧臣《崇文总目》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朱彝尊《经义考》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钱曾《读书敏求记》鲁迅《古小说钩沉》;张心澂《伪书通考》(澂cheng2声)章学诚《校雠通义》;王引之《经传释词》荀勖《中经新簿》;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梁启超《古今真伪及其年代》;孙殿起《贩书偶记》扬雄《方言》;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法》;李贤《文选注》陆德明《经典释文》;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董仲舒《春秋繁露》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二、名词解释(5/50)1.甲骨四堂对甲骨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四位研究家:罗振玉,字展堂。
王国维,字观堂。
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共20分)《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通志》南宋郑樵《释名》东汉末刘熙《方言》西汉杨雄《通典》唐杜佑《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百川学海》宋左圭《北书钩》《贩书偶记》近人孙殿起《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籍纂诂》清阮元《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群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二、名词解释。
(共8题,计40分)参考答案: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参考答案: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许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
参考答案:是刘歆在刘向撰写《别录》的基础上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而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分类目录,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
《七略》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参考答案: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线索的检索工具,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索引最先出现于明代。
“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
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参考答案: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3、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版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指一切形式上的书本。
4、善本: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5、卷轴装: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6、讹:讹也称误,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写错了,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弄丢了,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7、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8、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9、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10、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当发现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足够的资金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 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其实最早将笔画法用于排检汉字的是金代的韩孝彦、韩道昭父子。二人编了一部《四声篇海》(成书于1212年)的字典,共收55116字,分归440部,每部内的字就是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 《汉语大字典》的《笔画检字表》 C、号码法 2)音序法 3)义序法 将字词根据意义分类排列的一种方法。这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采用的就是义序法,我国古代的类书大都是用义序法排列,今天的同义词典也是采用义序法。 优点:将内容相同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便于利用资料。 缺点:义类的设立是任意的,字词的归类具有多面性。 2、电子文献检索方法 )网络检索 1. 2)磁盘检索
第一节 文献的载体 载体:承载文献的物体。 一、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 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 发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1899年 达仁堂 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书写方法: 1)用刀契刻 2)用毛笔书写 书写内容: 1)占卜之辞 2)记事刻辞 甲骨文年代: 1)殷商时期 2)周代1977年陕西 岐山县 制作步骤: 1、修治(锯、削、磨、刮) 2、钻孔 3、烧灼(裂纹之状称兆)4、刻辞 卜辞组成:1、兆辞 2、署辞 3、前辞 4、贞辞 5、占辞 6、验辞 二、金石 金 :指青铜器。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 金文:又名钟鼎文、铭文、铭辞。 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 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 (一)碣: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如 秦始皇琅琊台刻石。“诅楚文”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虽然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共十鼓,各刻四言诗一首,咏秦国君游猎事,故又称“猎碣”,字体为大篆,属于秦统一之前的刻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 (二)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三)碑: 西汉开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东汉勃兴,现说的汉碑,一般指东汉碑。 墓志铭:产生于东汉,盛行于南北朝。 儒家经典刻石: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等。 佛经刻石:最著名的是房山石经。 宋代“金石学”:吕大临《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20世纪“金石学”: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科院《殷周金文集成》;北图《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三、竹木 汗 青 杀 青 韦编三绝 尺 牍 方、 业 肄业、毕业 检 封 刀笔吏 四、缣帛 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优点:薄、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 缺点:易腐烂、价格昂贵。 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出土帛画不少。 缣帛又叫“纸”,这是纸的本义。 五、纸 历史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公元150年) 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 东晋时纸才基本取代简牍。 六、电子 特色:1、无形 2、存储量大 光盘:新型存储介质,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易于保管,成本低廉。 缺点:需借助设备才可阅读。 版式 版面样式又称版式,由于印本是由相应的书版印成,每块书版都有相应的格式,这种版面的格式叫做版式。 板式有如下几方面构成: 版框 界行 版心 鱼尾 象鼻 天头 地脚 书耳 版框:印页版面用直线构成的四周方框。主要为了框隔刻字与非刻字的区域,又称为边框和边栏。 形式--四周单栏 四周双栏 左右双栏 界行:又叫界格,指板框内用直线分开的直行。分隔界行的直线叫行线或行栏。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版面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称作行格,或叫行款。
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印页板框中心的一条窄行。一为对折书页,二为记录书名,卷数,刻工姓名,出版单位等。
鱼尾:版心中间的鱼尾形图案,是对折书页的标准。 上鱼尾、下鱼尾、 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 对鱼尾、顺鱼尾 白鱼尾、黑鱼尾 线鱼尾、花鱼尾
象鼻:从鱼尾到边栏这一段版心中间的直线叫象鼻。无线的称白口,有线的称黑口。 细黑线称小黑口、细黑口;粗黑线称大黑口,或阔黑口;靠近上栏的称上黑口,靠近下栏的称下黑口,上下都有黑线的称上、下黑口。
天头:印页板框上栏以上的空白处。 地脚:印页板框下栏以下的空白处。 书耳:印页左右边栏外侧上端,与边线贴紧相连的一个小长方格叫书耳。 书耳是宋刻本的特征,专以记篇名或书名简称等标志。
整书结构 书皮:书衣,封皮。 书签:贴在封皮上的书名题签。 封面:又叫书名页,封页,内封页,指书皮内的首页,主要用以题写书名作者及出版单位等。 扉页:附于书皮内的空白纸页,在封面前,大多为半透明的薄纸,起保护作用。
书脑:书籍靠装订线右侧的空白部分。 书脊:书册靠装订线侧面的部分。 书口:掀开书页的地方。 书头:书册上方的侧面部分。 书根:书册下方的侧面部分,书根常被收藏者写上书籍的名称、卷数、顺序等。 文献的形成(一)著(二)述(三)编(四)译 (一)著 又称“作”、“造”、“著作”。 前无所承,个人创造性的写作,可称为“著作”,古代的六经、诸子的书籍,一般可以称为著作。 (二)述 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以及一些对经典进行传注义疏的书籍。 (三)编 编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
最常见的编纂成果 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 类书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艺文类聚》、《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 档案类编、资料摘抄以及目前有些文学作品选,各种参考资料等都是编纂而成。
三者的区别 著重在创新;述使庞杂的资料精炼、隐晦的资料明确;编纂使更多的材料变得条理化,易于检索。 读者可以根据书籍的不同记录方式,来选择读书方法。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 1、 佛典翻译2、学术翻译3、文学翻译 丛是“丛聚之义”,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冠以总名。 “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一般认为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