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2019年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优秀范文)-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优秀范文)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欢迎阅读!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一)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
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跌宕起伏。
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的展现出来。
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
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他妈的,活着最重要。
邓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五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人文纪录片重新回归,即人文价值的回归与升华。
不仅是因为人文类纪录片过去灿烂的
历史地位,更是一种人性生命高度的追寻。
《客从何处来》兼具真人秀与纪录片的节目特质,并且集两者的优势于一体,给观众带
来一场视、听、思的心灵旅程。
个人化的叙述表达可以凸显个人家族历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通过展现个人的、可触摸的、有温度的家族历史,可以使得观众
产生代入感,形成有效的自我关照心理,同时也可以使其保持对
节目的收视期待。
《客从何处来》节目具备相关史料佐证,使得其整体风格严肃认真。
但是,其中不乏个性化的表达和感人情景的
再现。
例如易中天被塑造的电视形象是具有知识性、严肃性甚至
有点苛刻的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但是,当他去见身患癌症的堂
哥时,温情一面的展现。
为了满足堂哥的临终嘱托,他继续寻根
之旅,甚至远赴越南河内追寻祖先遗迹,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
易中天的家族温柔的一面,使得他多了几分人情味,少了几分学
术权威的冷峻。
正如《客从何处来》易中天在探寻营田惨案前夜家族的大逃亡,自己就分析家族可以提前逃走的种种原因,以及他自己的各
种猜测,甚至自己都说“这也太小说了吧。
”种种悬念的设置,
都在一步一步地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下去。
另外,《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这一期的开头,就是她面对镜头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这使得观众瞬间一头雾水,同时也吸引观众继续观看,才能解开这期节目开头的疑惑,这些剧情片的叙事策略增添了节目的观赏性,加快节目的叙事节奏,消减观众收视的疲倦神经和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我有幸在近日观看了一部名为《客从何处来》的电影,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电影以一对来自不同背景的男女为主线,以智慧与感情的碰撞为题材,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男主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女主角则来自一个富裕的城市家庭。
两个背景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通过帮助对方克服困境和面对自己的过去,他们逐渐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基石,也是人们温暖的港湾。
不管来自哪里,家庭都承载着爱和希望,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这份宝贵的情感。
其次,电影中呈现出了地域差异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男主角习惯性地保守和内向,而女主角则充满活力和阳光。
他们的相遇和相互影响,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放和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打破地域的束缚,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与他人和谐相处。
另外,电影中感人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位主演通过出色的演技,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们无需过多的言语,通过微笑、眼神和动作,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真挚的心灵,就能触动他人的内心。
影片中的音乐和布景也相得益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最后,这部电影在让我思考智慧和心智成熟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启发。
男主角虽然在学问上不及女主角出众,但他用智慧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选择坚持和奋斗,取得了成功。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智慧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背景和家庭条件,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力,通过努力和智慧,我们可以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之,电影《客从何处来》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现,让观众在情感和思考上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家庭、地域差异、情感表达以及智慧和心智成熟等都是这部电影中引人思考的主题。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写出了重回家乡的些许无奈之情,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园,可是时过境迁,世事无常,人也许会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远离故土,待到重回之时却已是一片荒芜。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这首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在看曾宝仪那一片的时候,内心波澜。
她的外公在没有一点预兆一点防备,就这么突然的要离乡,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一声嘱托。
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还会不会回来。
这样的经历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间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不能与自己为完婚的妻子创造家庭,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多大的遗憾。
其中,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对他说:不用常常回来时。
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经常来看看他,可是他却说不用常常回来,这确更真真切切的体现了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曲折起伏的命运,颠沛流离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运坎坷。
有时候,历史只是拐了一个小小的弯,但却让后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善待长辈们。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2020年最新

篇一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它通过阐释嘉宾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追思念旧之情及家国情怀。
这次我们观看的是曾宝仪和她阿公的故事。
以前,曾宝仪的阿公很少提起过他的过去,因此宝仪对于阿公知之甚少。
在这次的寻根之旅中,宝仪了解了阿公悲惨的过去,探访了阿公久违的故乡。
当这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慢慢展开的时候,所有人都湿了眼眶。
从主题深度上来看,《客从何处来》不仅表现了曾宝仪的阿公无奈背井离乡六十多年的辛酸苦楚,而且侧面反映了台湾与大陆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年代,台湾和大陆实现三通后,阿公终于有机会回乡探亲,结果迎接他的却是父母亲的死讯。
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及鞭炮声声使她受宠若惊。
走过以阿公命名的桥时,宝仪才发现原来阿公为故乡做过这么多好事。
我觉得,阿公做的这些事也许是他表达少小离家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愧疚的特殊方式。
从内容创新上来看,《客从何处来》每位嘉宾都带着对家族史的好奇踏上未知的旅行,一步步揭开属于自己的历史。
该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片子的一开始就是曾宝仪拿着从南京和淮安带回来的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给阿公看,看他是否有印象。
首先给他看的就是一张女人的照片,阿公表示记不起,于是故事在回忆中拉开帷幕。
看了之后的节目,我们才知道女人是阿公以前的未婚妻,在阿公离家后守了三年后另嫁他人。
节目的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在悬念解开后大家都感叹造化弄人,令人潸然泪下。
从资料选用上来看,每个嘉宾在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时,总会有一个专家来帮他们进行分析,其中涉及的历史资料丰富多样,十分详细。
曾宝仪在寻访南京的时候,正是南京档案馆的一位专家给她解读阿公的历史,让她了解了年随着国民政府撤离到台湾的一代人的经历和回忆,而阿公年轻时的资料卡现在看来更是弥足珍贵。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火车站里专家讲述完阿公离开南京时的场景,宝仪控制不住情绪,背对镜头沿着火车站一路走远......《客从何处来》不仅讲述了明星嘉宾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而且表现了嘉宾们在寻根旅途中的情感变化。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旅行者在中国旅行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旅行者们与中国人民的交流和互动为主线,展现了他们与中国人民共同分享文化、观光景点以及美食的点滴。
片中的旅行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与好奇心促使他们踏上了中国之旅。
通过这些旅行者的视角,影片带领观众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影片中的旅行者们对中国的地理和自然景观深感惊叹。
纷纷向中国的壮丽山川、广阔的草原和神秘的湖泊表达了赞叹之情。
中国的壮美自然风光给旅行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自然景观是世界上少有的宝藏。
其次,这部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旅行者们参观了众多中国的历史古迹,如万里长城、故宫和兵马俑等。
他们对中国的古建筑和艺术品的精湛技艺无不赞叹。
同时,他们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茶道和中国书法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旅行者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影片中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旅行者们与当地人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文化和经历。
在与中国人民的互动中,旅行者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善。
无论是在古老的村庄还是现代繁华的城市,他们都能感受到中国人民拥抱他们的善意和温暖。
最后,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如麻辣火锅、北京烤鸭和粤菜等。
旅行者们品尝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畅享中国独特的烹饪艺术。
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令他们流连忘返,每一次的品尝都是一次独特的享受。
通过观看《客从何处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魅力和吸引力不仅仅源于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在于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你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你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从我上小学起,我的父亲总喜欢在厨房的那一方小桌旁,边喝着小酒边和我说起家族的历史。
我的曾高祖来自安徽,后来至盐城成为大盐商,染上了阿芙蓉癖败光家财;曾祖年少盲了眼,一路乞讨来到泰州飘荡在一尾破渔船上;我的爷爷奶奶在长江流域打渔谋生计数十载,直到我的父母结婚拿出了捌佰元才在陆地上买了一处小小的茅草屋定居下来。
后来,我的父母有了我。
相比之下我的外祖家就显赫多了,外祖家是那个地方远近闻名的大户,外祖父姓杨外祖母姓孔,两家都是大家族,现任的泰州市市长便是孔氏的子孙。
家中亲族众多,族谱更是密密麻麻,有时我甚至有种大清还未亡的错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我来自哪里,我是谁。
我觉得《客从何处来》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
在未知的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祖辈们走到一起,然后有了我们。
清爽的画面、不做作的人物,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
这是一部纪实的纪录片,可能是这一点为它的停播埋下了伏笔。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看似说的是一些人、一些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个大历史,以半故事片半纪录片的形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某些历史事拍摄成纪录片。
在曾宝仪篇中,一个苏北农村来的20岁小伙,在1949年跟随印刷厂去了台湾,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陆,结果,命运天地之间。
这期节目采用倒序的手法,从曾宝仪做完节目回到外公家开始展开故事。
节目中将出现外公和宝仪一系列的对话片段,关于外公人生经历的转折关头,曾经拍过一些旧照片,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等。
这就和我们回到家,和父母、爷爷奶奶坐下来,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从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消弭隔阂的理解和共鸣。
就像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
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
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宇宙的意义。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_应用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客从何处来》纪录片分八集,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下面是关于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写出了重回家乡的些许无奈之情,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园,可是时过境迁,世事无常,人也许会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远离故土,待到重回之时却已是一片荒芜。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这首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在看曾宝仪那一片的时候,内心波澜。
她的外公在没有一点预兆一点防备,就这么突然的要离乡,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一声嘱托。
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还会不会回来。
这样的经历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间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不能与自己为完婚的妻子创1 / 6造家庭,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多大的遗憾。
其中,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对他说:不用常常回来时。
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经常来看看他,可是他却说不用常常回来,这确更真真切切的体现了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曲折起伏的命运,颠沛流离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运坎坷。
有时候,历史只是拐了一个小小的弯,但却让后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善待长辈们。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
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
感
在高老师让我们观摩《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就已经在网上看过了一遍,之所以会选择看这部纪录片,是因为我被它新颖、深刻的主题所吸引,看完之后深受感动,这次在课上重温过后,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客从何处来》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它的主题深刻,有极大的文化意义,目的在于引发我们对根的思考,怀着感恩的心情生活,与市场上绝大多数娱乐化的真人秀形成了强烈对比。
时代在不断更迭,世界总是以存在的人们为中心,人们总是关注着现在发生的事,很少有人会去探究我们的祖先,去思考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痛苦与快乐,这个节目的出现就引发了我们对自己的根的好奇心,试着去了解自己地祖祖辈辈生活的世界,试着去追溯那些被淡忘的历史,从而能够体会祖先生活的不易,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将祖先的精神传承下去,怀着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
例如萧敬腾篇,萧敬腾年少时不懂事,不理解奶奶生活的艰辛,通过寻根,他来到奶奶工作的地方,了解奶奶生病的过程,体会到了奶奶的辛苦,才知道孝顺的重要性。
内容上以明星寻根为主,这个内容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极具创新精神,也因此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节目不会给寻根人设定特定任务,也不会干预寻根人,而是让相关人物带领着寻根人去追溯家族历史,寻找与祖祖辈辈相关的人以及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明星的反应以及寻根过程都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这真实性赋予了节目更加深远的意义。
比如曾宝仪篇,她在寻根过程中见到了外公的娃娃亲对象,看到了外公的户籍卡,了解了外公当时战乱逃到台湾的历史,见到了外公的亲戚,了解了亲戚生活的不易,情绪由惊讶到沉重,由伤感到释怀,通过了解外公的历史,她体会到了外公当时的心情,这一切都真实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使观众身临其境。
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
比如曾宝仪篇,一开场是曾宝仪在说关于不会提这件事,此时观众在心里便会产生疑问:这件事是什么?不要跟谁提?为什么不会提?会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好奇心。
画面编辑也十分巧妙,用了很多人物的表情以及相关物品的近景和特写,给观众以最直观的感受,寻根画面和采访画面交错播放,让观众及时了解寻根人的心情与感受。
解说词是以寻根人的口吻叙述,也是由寻根人亲自配音,内容朴实真挚,使得整个纪录片更具整体性和感染力。
纪录片中的资料都是十分权威的,而且资料的内容十分全面,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增加了整个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历史感。
《客从何处来》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纪录片,它带给我们感动,引发我们深思,今后的纪录片应向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