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道德教化观-2019年文档资料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9-06-18作者简介:李丽(1994-),女,湖北十堰人,广西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Vol.19,No.3Sep.2019第19卷第3期2019年9月DOI :10.19315/j.issn.2096-0425.2019.03.012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在如何处理人与自身、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方面分别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君爱民”“爱物和谐”等观点。
无论是从时代因素还是从发展因素看,孔子“仁爱”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代社会,对构建高尚君子人格、和谐社会关系、生态文明乃至国家治理体系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德育;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9)03-0052-0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5次,且内涵丰富,对不同场合的不同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透过《论语》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可以看作一门教人如何处理与自己、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关系的学问,而这门学问的基础就是“仁”。
1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1.1之于人——仁者爱人“仁”本意就是“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助相亲。
樊迟问仁,孔子曰:“仁者,爱人。
”“仁”的对象是“人”,体现出浓厚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念,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第一层内涵。
孔子提倡首先要爱亲,爱亲即孝悌,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长辈,敬爱兄弟姐妹,这是“仁爱”的根本。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甘肃省兰州市联片办学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温柔敦厚”作为孔子诗教的目标,是指用“以诗化民”的方式,来培育平和、理性、通达的人格,并由个体上升至国家、民族、天下,意在构建一种雅正中和的社会范式。
孔子把诗教作为一种人文教化的途径,对《诗》之义理加以阐发,奠定了儒家诗教观念的原初意蕴。
孔子不但在教育主张上提倡诗教,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诗教传播活动。
《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
孔子之贡献在于,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诗。
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
以情感为立足点的诗教不同于仅化教条的政治说教。
情感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能深入人心。
王一川说:“从‘诗教’的提出和目的,还应当看到中国古代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有关社会和睦、忠信、孝悌等伦理训诫,不宜直接以强制方式或生硬方式去实施,而需要借助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魅力感染方式来委婉地传达,也就是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伦理劝诫的效果。
”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可以看出诗教所秉持的情感,认为“哀”与“乐”都是正常合理的情感,但不是个人欲望的无度宣泄,而是合理情志的理性表达,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启发。
“诗”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营造诗意人生与趣味生活、培养高尚人格与高雅情调的资源和途径。
如《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于曾皙所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尤其赞赏。
2019届高三语文必背优秀范文集锦:(3)“儒”是我闻,知行合一

“儒”是我闻,知行合一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
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1答案:【例文】1.答同学问-----致“仁和有礼”的你深圳罗湖外语学校:徐晓花亲爱的同学:你好!很高兴你能将我刚才宣讲的内容听进心里,并发提出了一个很有思辨性的问题:“生活中如若遵行儒家文化倡导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开头直切问题,省下不少文字。
)刚才我说过,我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并且现在读研究生还在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中。
我认为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和”等思想,与挤不上公交并不是对立关系,恰恰是一剂治愈这个社会人人“抢为先”思想弊病的良药。
(将原文他述内容转换为自述式,巧妙省墨;继而亮出观点:来得快捷。
)首先,同学们必须明白当下“坐公交要挤”,“上公交要抢座位”等现象存在的根源,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还有人们缺乏道德自律的因素。
人无自律,便是“无礼”。
人们总以为上公交是先抢先得,越抢越占便宜;抢先一步,不顾形象,不顾他人。
结果让外人看到我一礼仪之邦,国人形象如此不堪。
我们可以设想,如若人人为一己私利,“无礼”横行,那社会将更加“乱象”横生,何来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何来幸福指数的提升?(有的放矢:分析“挤公交”的原因,接着指出其不良影响和危害。
)其次,同学们还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约之以礼”是一种道德自律,“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而是缺少这一道德自律前提后必然产生的后果。
【新】五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孟子》(国学诵读精品资料)-2019人教部编语文最新改版

教学资料范本【新】五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孟子》(国学诵读精品资料)-2019人教部编语文最新改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一)国学经典再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我是小助手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的意思。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考考你的智慧1.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是。
2.“说”的读音是:。
3.你知道的古代启蒙读物都有哪些呢?弘扬传统文化贾逵隔篱偷学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名叫贾逵,十五岁时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
图书馆是学习和传承知识的重要途径-2019年文档

图书馆是学习和传承知识的重要途径一、图书馆的重要性1.图书馆的重要性取决于它的社会资源价值。
图书馆资源是包括信息资源、空间资源、文化资源。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图书馆里面要有图书才称得上有馆和库,无图书则不能成为图书馆;那所谓的数字,也不过是电子书刊。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有一个另类的观点:图书馆应该保存一切有文字的纸片。
他在《图书馆权利研究》一书中提到:图书馆权利是指民众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和平等。
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胆敢在中国大肆宣言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自由与平等的恐怕只有我一个人。
有一次程焕文馆长的一番演讲足以说明图书馆的重要性;程焕文馆长作了20分钟的精彩演讲,其中特别提到:图书馆因穷人和学人而存在,只要这个世界还有穷人存在,还有学人,图书馆就永远不会消亡。
公共图书馆因穷人而产生、存在和发展。
图书馆因学人而产生、存在和发展。
穷人能够消灭吗?学人能够没有吗?都不会。
如果没有图书馆,如何缩小社会的信息鸿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学生如何学习。
学者如何治学?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不可想象,大家就不要去想象图书馆的末日,好好地把图书馆办好才是我们图书馆每一位管理员的首要任务。
2.“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个说法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很普遍了。
那时候图书馆是不可替代的民众公共读书场所,如今,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阅读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这种学习中心的职能与使命是否已经不复存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相反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和传承文化中心的使命不仅没有减弱,而且越来越强。
图书馆已经成为了社会人和学者的吸取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学习途径.图书馆是一个保存知识文化和传播知识文化的机构。
图书馆不仅具有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还具有展现现代文化的使命,特别是为文化多样化提供自由表达的使命。
文化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任何东西,只要有文化,就有力量,不可战胜的力量。
从论语看孔子思想的辩证性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论语看孔子思想的辩证性李月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摘 要: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流传至今,仍对后世具有启发意义。
同时,孔子所建构的以礼乐制度和道德教化为纽带的伦理体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色彩。
本文从《论语》一书出发,从政治观、天命观、人才观、仕隐观及中庸之德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入发掘孔子思想中丰富的辩证法精神。
关键词:孔子;论语;辩证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64-02作为儒家学派的源头性典籍,《论语》中所蕴含的启发性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孔子的学说和思想现今主要收存其中。
通常来说,儒家从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人们从整体而圆融,和谐而中庸的角度认识世界。
《论语》的思辨性体现了孔子的通见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协调性。
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从“仁义”和“礼法”两个角度发展了先秦孔子的学说。
到了汉代,董仲舒结合公羊家和五行思想,发展出“天人感应”理论。
宋代从二程、朱熹的理学,再到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都代表了儒家发展历程中的不同阶段。
这些看似矛盾的学派,正是孔子思想在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新发展。
孔子思想世界和多面性和复杂性也体现在它能够适应各个时代的需要,演绎出各种不同的新学说。
经典的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能够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能够作为先导与启蒙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后世。
孔子的智慧便是如此,即使是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仍能发现其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仕与隐的辩证关系一般谈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就不能不提到老子,老子的哲学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扩展到了整个宇宙,实现了从宇宙论到人生论再到政治论的延伸,尽管他的形而上学是为了迎合人生与政治要求建立的,但他对于哲学发展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知识点提纲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点提纲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1.夏商1.1.1.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1.2.西周1.2.1.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1.2.2.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1.2.3.提出“敬天保民”的实现有一定进步性1.3.东周1.3.1.背景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1.3.2.代表儒家德治思想法家法治思想1.3.3.内容法家起源《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春秋-郑国子产“铸邢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了一场辩论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主张主张法治代表商鞅在秦国颁布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优势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体现秦统一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儒家主张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代表孔子统治者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局限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难以落到实处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1.秦汉时期2.1.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1.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2.1.3.发布法律文书称“令”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2.魏晋时期2.2.1.律令儒家化背景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量刑原则之一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2.3.唐朝2.3.1.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议》即《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3.2.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的孝特别重视2.3.3.礼治732年政府颁布《大唐开元礼》分为吉、宾、军、嘉、凶五礼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社会层面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3.制作3.1.历史老师任俊4.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4.1.法律4.1.1.宋朝沿袭唐律,法律制定多以唐律为蓝本963年《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天一阁《天圣令》以《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4.1.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4.1.3.明朝以唐律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1.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4.2.教化4.2.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开始北宋周敦颐集大成南宋朱熹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统治地位确立南宋后期传播途径控制教育和科举授徒、书院讲学代表作品朱熹的《家礼》、《小学》4.2.2.宋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民乡约开创北宋吕大钧兄弟,《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变化原有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期末测试(一)满分100 分,限时60 分钟一、选择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项符合题目要求)1.(2018 黑龙江绥化中考)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答案 B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故选B。
2.(2017 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A.水稻B.粟C.小麦D.玉米答案A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故选A 项。
3.(2019 广东深圳龙湖期末)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远古传说正确的是( )A.阪泉之战,黄帝战败,归顺炎帝B.黄帝时期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C.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D.黄帝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答案 C 相传,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故选C。
4.(2018 江苏泰州中考)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
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 B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晋、齐这两个姓氏源自诸侯国晋国、齐国,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故选B。
5.(2019 山东济南历城期末)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世界青铜器之王”。
下列图中器物是司母戊鼎的是( )答案B 观察图片可知,图B 是司母戊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道德教化观文献标识码:A孔子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尤以道德教化思想为最。
研究孔子的著述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恰恰以孔子道德教化观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著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对孔子关于道德教化的目标、自修与施教之法略作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孔子道德教化的目标孔子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从培养目标看,孔子提到的概念,有“成人”、“君子”、“贤人”、“仁人”、“圣人”。
根据孔子的论述,依境界的高低,我们可以将其道德教化的培养目标整理成如下序列:君子(成人)f贤人f仁人f圣人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是圣人。
《论语》一书,“圣”和“圣人”各出现四次。
孔子答子贡问以“博施”、“济众”为“圣”,是将“圣”德定位于政治功能,体现了孔子最高的政治追求。
孔子三次提到“圣人”(其余一次,是子夏的话),都是指道德极其高尚的人。
如大人”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人之言” [1]214 。
古称在高位者,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注》:“谓天子诸候为政教者”,刘氏称之为“贤德之君” [2]139 。
现在“圣人”与大人”并列, 可见“圣人”偏重于指道德高尚的人。
但细看《论 语》里堪称“圣人”的典型人物,如尧、舜、禹,则不但品德高 尚,而且充满智慧,才能卓著,施政有方。
他们既是道德楷模, 又能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 者,斯可矣。
”[1]8 3 圣人是很难见到的, 孔子一生都未见到过, 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
他称颂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 也。
焕乎!其有文章。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 焉!” [1]98 孔子对尧、舜、禹等圣人的品德、才智和功绩给予 了无与伦比的赞美。
二是仁人。
在《论语》里,仁人极少提到。
而且,孔子评价过许多人,绝不轻许以“仁”。
如楚国的宰相子文、齐国的陈文 在孔子的学生里, 只有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 而已矣” [1]63 ,即偶尔短时间地想想“仁”罢了。
像子路、冉 求、公西赤都只能于施政、 理财、外交等方面各展其才干, 是说不上的 [1]48 。
被孔子痛痛快快称为“仁”人的,据《论语》 所载,只有殷代的微子、箕子、比干 [1]234 。
三是贤人。
贤者,是指有道德、 有才能的人,但要次于圣人。
贤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1]41 。
贤人的高尚尤重于品德,而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超凡 脱俗、清逸高雅,“贤者避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子(名须无)都只能称“忠”和“清”,算不上“仁”[1]54 。
仁”[1]187 ,“伯夷、叔齐何人也?”“古之贤人也”。
贤者在见识、能力上高于常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1]249 ,贤能的人能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
孔子认为其弟子中颜回够得上贤人。
“贤哉,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1]63 -65 ,后世称孔子的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足见孔子培养的人才之多。
四是君子。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
第一,君子的道德境界要高。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1]40 修养“仁”德是君子最高的道德追求。
但“仁”是一个多元的范畴系统,所以,君子的道德修养,包括许多德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1]3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1]4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38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200 -201这里所列部分引文,就包括了“孝”、“悌”、“忠”、信”、“义”、“谨”、“孙”(谦逊)等德目。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地贯穿着“中庸”的原则。
如:君子周而不比(团结而不是勾结)[1]14 。
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原则求和谐,不盲目附和)[1]167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合群而不拉帮结派)[1]202 。
虽刚正不阿却宽厚平和、不骄不躁的境界。
第二,君子的才识、仪容、言行的修养要好。
子曰:“君子 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1]184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1]215 “……君子 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256 智、容、言等的修养,与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内在心灵美与外显的仪 第三,君子要善于理政。
修身是为理政,理政的根本在行德[1]153 ,强调首先要正己。
正人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 [1]9 -10 。
礼是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乐是道德教育十分重 要的手段。
个人修养要“文之以礼乐”, 教化民众也离不开施之 以礼乐。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常将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如孔子 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5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戚戚” [1]8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 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9 -40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1]201 ;等等。
通过这些比较,突出了君子与小人君子泰而不骄(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 [1]168 。
待人接物如能处以“中 庸”之道, 久而久之, 就能形成一种 容美协调一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68 。
治。
德治包括正己和正人两方面。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礼”在德行品性上的差距。
五是成人。
孔子关于“成人”的概念,与“君子”类似。
试 举例说明: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 矣。
'” [1]176 公绰即孟公绰,孔子十分尊敬他,称他“为赵、 魏老则优” [1]175 ,做晋国赵氏、魏氏诸卿力有余裕, 因为他“以德显”。
这里说他“不欲”,就是赞美他品德好。
冉求(冉有) 的“艺”,受到孔子不止一次的肯定。
孔子答季康子问,” [1]64 这个“艺”是指能干、 办事能力强。
就是“成人”。
这四项要达到的目标实际和“君子”差不多, 可 见,“成人”与“君子”应该是同一层面的概念。
的内涵经过后世儒家的丰富和发展, 最终成为层次分明、 内涵明 确的儒家理想人格目标, 这种多层次的人格修养对于明确当代道 德建设目标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二、孔子道德教化观的修身之道在孔子看来,人们只要在道德修养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动作 用,不断进取,就可以达到既定的道德目标,实现既定的道德理 想。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45 又说:“仁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知”、“不欲”、 勇”、“艺”四项实际上就是智(包括知 识、智力、能力)、 仁、勇三方面,再加上礼仪对言行的规范, 音乐对心性的陶冶, 就可以造就多方面发展、内外兼美的人,这圣人”、“仁人”、“贤人”、“君子”、 成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85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 乎,我未见力不足也!” [1]37 可见,仁德虽然目标高远,只要 自己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成为具备仁德的人。
1. 博学慎思。
孔子在自我道德修养方面,提倡博学慎思。
所说的“学”与“思”, 多指道德修养方法的自学与深思。
曰:“君子学以致其道。
” [1]244 又说:“不学礼,无以学”,而且也注重“思”,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孔子十分重视“思”在自修中的作用, 认为君子在日常处事中应 时刻注意思考,以达到自我完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1]14 。
“学”与“思”在道德教育中是同等重要 的,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只思考不 学习就会误入歧途, 漫无归宿。
孔子还告诫学生思考问题必须与 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内省自克。
在道德修养中,孔子非常重视自省,认为外在的道德观念只有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提出要不断约束 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不断 地进行反省。
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 过而内自讼也”[1]59 。
曾参是孔门中内省的典型,他提出“吾 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办法,每天都要反复检查自己对人、对事、 对己等方面是否有过失, 如果没有过失就可以内省不疚, 如果有 过失则在内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努力改正过 失。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200 ,教人宽以待人,严 于责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在自省的同时,孔子还提出 进行克己的要求。
“克”,据《尔雅释诂》训为“胜”,又引申 为“约”。
“克”己就是以“礼”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 己,也是孔子在道德修养中所重视的重要手段。
他说:“克己复 礼为仁。
”[1]145 这是说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于“礼” 就是“仁”。
同时,他还把克己的手段归结为四个条目,即“四 勿”之教:孔子 立” [1]217 。
明确把 学”作为做君子和自立的先决条件。
孔子 又说:“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 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1]223 可见, 任何一种美德的确立, 都离不开“学”这一环节。
他不仅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453.慎言力行。
慎言力行是内在道德品质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
儒家学者非常重视实践,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出来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孔子用“刚毅木讷近仁矣” [1]14 反对言过其实,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之,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50 。
孔子主张将慎重言语、躬行实践作为道德教化实施中的基本要求,说明一种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标准,并不是听你说得是否精彩,而是要看你做得如何。
4.择师慎交。
孔子力论从师的必要和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82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其基本条件是经验。
但经验需要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积累,无法一蹴而就:良师的传授则更为便捷。
只要有他人在,便应从中寻觅可以师法者。
“子入太庙,每事问。
” [1]27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3]298 向郯子请教官制,向苌弘学乐,向师襄习琴,向老子问礼,孔子虚心从师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从师不能盲目,择良师而从,善者从,不善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