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概述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精品PPT课件

生物圈(biosphere) 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生
态系统。
2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 环境(无机环境)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一级、二级……) 分解者或转化者(微生物)。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三维空间结构,由于环境 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造成生物的分布也出 现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布。
3
生态系统的组成
能源:太阳辐射
环 境
生物代谢产物:CO2、O2、H2O、无机盐
条 媒质:水、大气、土壤
生件 态
基质:砂、岩石泥土
系
其他环境条件:温度、pH
统 生 生产者:植物群落、藻类等 物 群 消费者:动物群落
落 分解者:异养微生物、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4动物
池塘生态系统
组
成
生产者----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 消费者 ----鱼、虾、浮游动物
0.04
-
真菌
119 50 14 6 3
藻类
25 5 0.5 0.1 - 19
我国各主要土壤的含菌量(万/g干土)
土类
地点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暗棕壤
黑龙江呼玛
2,327
612
13
棕壤
辽宁沈阳
1,284
39
36
黄棕壤
江苏南京
1,406
271
6
红壤
浙江杭州
1,103
123
4
砖红壤
广东徐闻
507
39
11
磷质石灰土 西沙群岛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无机环境 ----阳光、水、氧气等
5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 循环和信息传递。
态系统。
2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 环境(无机环境)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一级、二级……) 分解者或转化者(微生物)。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三维空间结构,由于环境 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造成生物的分布也出 现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布。
3
生态系统的组成
能源:太阳辐射
环 境
生物代谢产物:CO2、O2、H2O、无机盐
条 媒质:水、大气、土壤
生件 态
基质:砂、岩石泥土
系
其他环境条件:温度、pH
统 生 生产者:植物群落、藻类等 物 群 消费者:动物群落
落 分解者:异养微生物、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4动物
池塘生态系统
组
成
生产者----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 消费者 ----鱼、虾、浮游动物
0.04
-
真菌
119 50 14 6 3
藻类
25 5 0.5 0.1 - 19
我国各主要土壤的含菌量(万/g干土)
土类
地点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暗棕壤
黑龙江呼玛
2,327
612
13
棕壤
辽宁沈阳
1,284
39
36
黄棕壤
江苏南京
1,406
271
6
红壤
浙江杭州
1,103
123
4
砖红壤
广东徐闻
507
39
11
磷质石灰土 西沙群岛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无机环境 ----阳光、水、氧气等
5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 循环和信息传递。
环境工程微生物基础PPT课件

根据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层次分析,相关工 程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可概述如下:
• (1)环境微生物工程的建立和运行均需对有关微
生物进行基础研究,涉及到微生物学、细胞学、生 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
• (2)环境微生物工程中构建新菌株要涉及到基因
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
(3)微生物制剂和污染现场修复工程:将发酵 装臵安故在野外处理现场,源源不断地提供菌体, 用于治理目标水和土壤环境,使环境微生物目标 菌株在净化环境中始终占据优势,这是室内与室 外环境微生物工程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但是,大 量的野外环境微生物工程并无发酵耀相随。环境 微生物以菌体的固体或液体的形式,或以微生物 的其他生物制品的形式投放于目标环境之中,达 到清除污染的目的。
• (3)环境微生物工程中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及监测
评价涉及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环境 卫生学、环境毒理学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4)环境微生物工程中对污染物测量和自动化控 制涉及信息科学、电子工程技术、仪器分析和计算 机科学等; (5)应用发酵工程技术使污染物净化和资源化或 建立清洁生产工艺的环境微生物工程要涉及工业微 生物学和化工机械学等; (6)在自然环境中建立环境微生物修复工程要涉 及土壤学、水力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 (7)对环境微生物工程进行预算和评价要涉及经 济学、法律学、环境规划管理和系统工程等。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是近几年兴起的生 物治理技术,它最初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微生物清 除土壤和水体(包括地下水)中的污染。由于高 新生物技术系统的利用和对其他传统技术的改革 与创新,使得生物修复发展成一项颇具生命力的 产业。环境微生物在生物修复工程中占据中心位 臵。因为生物修复面对的是自然环境,所以其他 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理化等因素对生物修复 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第04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件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有些物质可减弱、抑制、破坏酶活性,称为抑制剂。 有些物质可减弱、抑制、破坏酶活性,称为抑制剂。 重金属离子( )、CO CO、 如:重金属离子(Ag+、Hg2+)、CO、H2S等。 抑制剂作用机理: 抑制剂作用机理: a.竞争性抑制 a.竞争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b.非竞争性抑制
k 3 [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 v= K m + [S ]
从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与[E]和[S]有关。 从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与[E]和[S]有关。实 [E] 有关 际上,也要受到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际上,也要受到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1.[E]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E]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理论: 理论: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 酶促反应速度与[E]成正比, [E]成正比 ,酶促反应速度与[E]成正比, 即当[S]足够大时,[E]越大 [S]足够大时 越大, 即当[S]足够大时,[E]越大,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酶促反应速度越快。 实际: [E]达到一定浓度时, 实际:当[E]达到一定浓度时, 达到一定浓度时 酶促反应速度就趋于平缓。 酶促反应速度就趋于平缓。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 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 营养物质 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 能够满足机体生长 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 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营养是微生物 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维持和延续其生命形式的一种生理过程。 微生物不断获得营养物质,将其变成细胞组分, 微生物不断获得营养物质,将其变成细胞组分,并将 废弃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废弃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第05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PPT课件

由于加速期和减速期持续时间很短,则把加速 期并到停滞期,把减速期放到静止期中。故, 将生长曲线粗分为四个生长期。
2021/3/12
7
微生物生长曲线
2021/3/12
8
1.停滞期
停滞期特点
• 生长速率等于零
•细胞合成新的成分
– 补充消耗的材料
– 适应新的培养基或别的培养条件
• 细胞形态变大或变长
• 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2021/3/12
18
(二)连续培养
一方面连续进料,另一方面又连续出料。 原理:进料=补足营养(“污染物”)
出料=稀释菌浓度、毒物浓度
它又分为两种: 1)恒浊连续培养 2)恒化连续培养。
2021/3/12
19
1)恒浊连续培养
恒浊——培养基浊度恒定(实质是细菌数量恒定)
以浊度为控制指标。 当浊度大时,加大进水流速,降低浊度; 当浊度小时,降低流速,提高浊度。
2021/3/12
33
小结
1.污水处理生物处理构筑物内pH控制在6.5~8.5 之间。 2.微生物培养基中应该加入缓冲物质。 3.污泥厌氧处理时,也要控制好pH,一般在 6.6~7.6,最好控制在6.8~7.2之间。
2021/3/12
34
三、氧化还原电位 用Eh表示,单位为V或mV。 氧化环境时, Eh为正,充满氧气时,上限为+820mV;还 原环境时,mV为负,充满氢气时,下限为-400 mV。
2021/3/12
16
4)衰亡期 特点: • 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 • 细胞变形退化。
2021/3/12
17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
•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 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 有的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 有些细菌 培养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仍然有一些活的细胞;
2021/3/12
7
微生物生长曲线
2021/3/12
8
1.停滞期
停滞期特点
• 生长速率等于零
•细胞合成新的成分
– 补充消耗的材料
– 适应新的培养基或别的培养条件
• 细胞形态变大或变长
• 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2021/3/12
18
(二)连续培养
一方面连续进料,另一方面又连续出料。 原理:进料=补足营养(“污染物”)
出料=稀释菌浓度、毒物浓度
它又分为两种: 1)恒浊连续培养 2)恒化连续培养。
2021/3/12
19
1)恒浊连续培养
恒浊——培养基浊度恒定(实质是细菌数量恒定)
以浊度为控制指标。 当浊度大时,加大进水流速,降低浊度; 当浊度小时,降低流速,提高浊度。
2021/3/12
33
小结
1.污水处理生物处理构筑物内pH控制在6.5~8.5 之间。 2.微生物培养基中应该加入缓冲物质。 3.污泥厌氧处理时,也要控制好pH,一般在 6.6~7.6,最好控制在6.8~7.2之间。
2021/3/12
34
三、氧化还原电位 用Eh表示,单位为V或mV。 氧化环境时, Eh为正,充满氧气时,上限为+820mV;还 原环境时,mV为负,充满氢气时,下限为-400 mV。
2021/3/12
16
4)衰亡期 特点: • 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 • 细胞变形退化。
2021/3/12
17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
•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 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 有的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 有些细菌 培养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仍然有一些活的细胞;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_第三版(周群英_王士芬_著)课件(绪论)25页PPT文档

同的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研究。
细菌域 Domain bacteria
古(生)菌 域 Domain archaea
真核生物域 Domain eukary ota
紫色细菌 叶绿体 蓝细菌 黄杆菌 产液菌属
线粒体
甲烷球菌属
甲烷杆菌属
真菌
植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
甲烷八叠球菌属
极端嗜盐菌
无硫绿细菌
热球菌属
伪变形虫
栖热胞菌属
4、食品、药物、工程学
二、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
(一)微生物的分类
分类单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关于:域(p6、p30)
生物五界分类系统
魏泰克的五界分类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 界和植物界。
王大耜的六界分类系统 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 菌界、பைடு நூலகம்物界和植物界。
一、微生物学的发展沿革(补充) (一)微生物学的奠基
微生物学是在19世纪末期,在法国学者巴斯德和 德国学者科赫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巴斯德(1822—1895)
证明酒、醋的酿造过程:微生物引起的发酵。 酒变酸是有害微生物作用; 提出了巴斯德消毒法
证实了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否定自生说。
例如 B. Subtilis AS 1.398和B. Subtilis BF 7.658是枯草 杆菌的两个菌株,前者可生产蛋白酶,后者可生产 α-淀粉酶。
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中的学名,往往还加上首次定名 人(外加括号)、现名定名人和现名定名年份,但 在一般使用时,这几个部分总是省略的。
Bacillus subtilis (Ehrenberg)Cohn 1872
细菌域 Domain bacteria
古(生)菌 域 Domain archaea
真核生物域 Domain eukary ota
紫色细菌 叶绿体 蓝细菌 黄杆菌 产液菌属
线粒体
甲烷球菌属
甲烷杆菌属
真菌
植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
甲烷八叠球菌属
极端嗜盐菌
无硫绿细菌
热球菌属
伪变形虫
栖热胞菌属
4、食品、药物、工程学
二、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
(一)微生物的分类
分类单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关于:域(p6、p30)
生物五界分类系统
魏泰克的五界分类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 界和植物界。
王大耜的六界分类系统 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 菌界、பைடு நூலகம்物界和植物界。
一、微生物学的发展沿革(补充) (一)微生物学的奠基
微生物学是在19世纪末期,在法国学者巴斯德和 德国学者科赫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巴斯德(1822—1895)
证明酒、醋的酿造过程:微生物引起的发酵。 酒变酸是有害微生物作用; 提出了巴斯德消毒法
证实了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否定自生说。
例如 B. Subtilis AS 1.398和B. Subtilis BF 7.658是枯草 杆菌的两个菌株,前者可生产蛋白酶,后者可生产 α-淀粉酶。
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中的学名,往往还加上首次定名 人(外加括号)、现名定名人和现名定名年份,但 在一般使用时,这几个部分总是省略的。
Bacillus subtilis (Ehrenberg)Cohn 187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

2020/4/21
1.2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 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研究微生物的形 态结构、分类、生态、营养代谢、生长发育、 遗传变异等。其目的是认识、利用、控制和改 造微生物,为人类造福。
–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的 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着重研究微生物对 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益与有害影响,阐明微生物、 污染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
醇
高浓度有机 无毒废水
2020/4/21
酵母和光合 细菌
单细 胞蛋
白
• (5)、基础研究
– 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的机理深入到基因DNA的分子水 平
– 从基因DNA组成结构的变化追溯到相关的生理生化学的 变化及其代谢功能的变化
– 从环境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特定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并 应用该基因构建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
工程净化的原理。
2020/4/21
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 及研究现状
• (1)、土著菌的开发利用
自然环境 中微生物
驯化
石油污染 垃圾
尾矿废水
农药生产 废水
废弃塑料 印染废水
2020/4/21
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 及研究现状
• (2)、构建遗传工程菌
2020/4/21
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 及研究现状
Methanospirillum Haloferax
Methanopyrus
Sulfolobus
Streptomyces
链霉菌属Thermus Thermomicrobium
Chloroflexus Thermotoga
1.2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 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研究微生物的形 态结构、分类、生态、营养代谢、生长发育、 遗传变异等。其目的是认识、利用、控制和改 造微生物,为人类造福。
–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的 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着重研究微生物对 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益与有害影响,阐明微生物、 污染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
醇
高浓度有机 无毒废水
2020/4/21
酵母和光合 细菌
单细 胞蛋
白
• (5)、基础研究
– 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的机理深入到基因DNA的分子水 平
– 从基因DNA组成结构的变化追溯到相关的生理生化学的 变化及其代谢功能的变化
– 从环境微生物中分离鉴定出特定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并 应用该基因构建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
工程净化的原理。
2020/4/21
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 及研究现状
• (1)、土著菌的开发利用
自然环境 中微生物
驯化
石油污染 垃圾
尾矿废水
农药生产 废水
废弃塑料 印染废水
2020/4/21
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 及研究现状
• (2)、构建遗传工程菌
2020/4/21
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 及研究现状
Methanospirillum Haloferax
Methanopyrus
Sulfolobus
Streptomyces
链霉菌属Thermus Thermomicrobium
Chloroflexus Thermotog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irus(0.05 to 0.1 microns) bacteria (0.5 to 1.5 microns) red blood cell (5 microns) lymphocyte (5 to 8 microns)
human sperm (60 microns)
2019 8
简
结构简单
0.8 ~ 1
4 ~ 4.5
大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
伤寒沙门氏菌 ( Salmonella typhi ) 枯草芽孢杆菌 ( Bacillus subtilis ) 炭疽芽孢杆菌 ( Bacillus anthracis ) 德氏乳细菌
0.5 × (1 ~ 3)
(0.6 ~ 0.7) ×( 2 ~ 3) (0.8 ~ 1.2) ×( 1.2 ~ 3) (1 ~ 1.5) × (4 ~ 8) (0.4 ~ 0.7 )×( 2.8 ~ 7 )
1. 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
屏障作用,阻碍某些分子进入
为鞭毛提供力学支点
2019
-
23
2.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G+ 细胞壁厚 (20~80nm) 化学组成:
a 肽聚糖
b 磷壁酸teichoic acid
c 少量蛋白质和脂肪
2019
-
24
肽聚糖单体组分:NAG,NAM,四肽链
2019 25
2019 6
小
形体微小 m级:光镜可见
nm级:电镜可见
2019 7
The white bar above represents 10 microns (0.01mm). Below are some organisms and cells drawn to approximate scale.
影响细菌大小的因素:
菌龄、环境渗透压、代谢产物的积累、pH等
2019
-
20
表1.1 一些细菌的大小
菌名 乳链球菌 ( Streptococcus lactis ) 直径或宽×长度 ( μ m) 0.5~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
最大八叠球菌 ( Sarcina maxima )
2019
-
18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弧菌 3. 螺旋菌 螺旋菌
螺距、螺数因菌种而异,可作为分类鉴定依据。
4. 丝状菌
2019 19
1.1 细菌(bacteria)
1.1.2 细菌的大小 单位:μm
球菌:用直径表示,0.5~2.0
表示方法
杆菌:宽×长,(0.5~1.0)×(1~5) 螺旋菌:宽×长,(0.25~1.7)×(2~60)
Gram positive bacterial cell wall structure diagram
单细胞
简单多细胞 非细胞结构
9
2019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2 微生物的类群 原核微生物,(细菌) 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019
-
10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3 微生物的分类
界、门、纲、目、科、属、种 魏泰克 生物五界分类系统: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菌) 真核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 动物界 植物界
2019
-
4
0.2 课程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任务 1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基本状况及 活动规律。 2 微生物对化学污染物及其他有利影响。
2019
-
5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1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 (microorganisms)是 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 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 镜下才能看见的微小生 物的统称。
( Lactobacterium delbruckii )
2019
-
21
1.1.3 细菌的细胞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和原核,为所有
细菌细胞所共有
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芽孢和胞囊等,这 些结构只在某些细菌种类中发现,具有某些特定功能
2019
-
22
1.1.3.1 细胞壁(cell wall)
名词,首字母大写 形容词,首字母小写
2019
-
13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5 微生物的特点
A 个体极小
B 分布极广,种类繁多
C 繁殖快
D 易变异
2019
-
14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 菌
2019
-
15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球状
2019
杆状
-
螺旋状
16
2019 2
0.1 微生物与环境工程
0.1.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优点
— 容易发生变异 — 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
— 经济、高效
2019
-
3
0.2 课程研究对象与任务
1
2 3 4
研究对象 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及功能,微生物的营 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 等基础知识。 栖息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 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 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等修复工程的净化原理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单球菌 双球菌 1. 球菌 链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
2019
新细胞的排列方式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
17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单杆菌 2. 杆菌 双杆菌 链杆菌
其排列方式不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绪 论
2019
-
1
0.1 微生物与环境工程
0.1.1 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 0.1.2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成员; 是环境中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是参与环境污染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积极分子; 某些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可污染环境,危害人体 健康; 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产生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有可能 有助于大气温室效应。
2019 11
王大耜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非细胞结构生物—— 病毒界 蓝藻门(蓝绿细菌) 细菌门
原核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界
真核原生生物界 原生动物 真核藻类 真菌界 酵母菌 霉菌 动物界 微型后生动物 高低等动物
细 胞 结 构 生 物
低等植物
2019
植物界
高等植物
-
12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4 微生物的命名 生物学中的二名法: 属名+种名(斜体拉丁文)
human sperm (60 microns)
2019 8
简
结构简单
0.8 ~ 1
4 ~ 4.5
大肠杆菌 ( Escherichia coli )
伤寒沙门氏菌 ( Salmonella typhi ) 枯草芽孢杆菌 ( Bacillus subtilis ) 炭疽芽孢杆菌 ( Bacillus anthracis ) 德氏乳细菌
0.5 × (1 ~ 3)
(0.6 ~ 0.7) ×( 2 ~ 3) (0.8 ~ 1.2) ×( 1.2 ~ 3) (1 ~ 1.5) × (4 ~ 8) (0.4 ~ 0.7 )×( 2.8 ~ 7 )
1. 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
屏障作用,阻碍某些分子进入
为鞭毛提供力学支点
2019
-
23
2.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G+ 细胞壁厚 (20~80nm) 化学组成:
a 肽聚糖
b 磷壁酸teichoic acid
c 少量蛋白质和脂肪
2019
-
24
肽聚糖单体组分:NAG,NAM,四肽链
2019 25
2019 6
小
形体微小 m级:光镜可见
nm级:电镜可见
2019 7
The white bar above represents 10 microns (0.01mm). Below are some organisms and cells drawn to approximate scale.
影响细菌大小的因素:
菌龄、环境渗透压、代谢产物的积累、pH等
2019
-
20
表1.1 一些细菌的大小
菌名 乳链球菌 ( Streptococcus lactis ) 直径或宽×长度 ( μ m) 0.5~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
最大八叠球菌 ( Sarcina maxima )
2019
-
18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弧菌 3. 螺旋菌 螺旋菌
螺距、螺数因菌种而异,可作为分类鉴定依据。
4. 丝状菌
2019 19
1.1 细菌(bacteria)
1.1.2 细菌的大小 单位:μm
球菌:用直径表示,0.5~2.0
表示方法
杆菌:宽×长,(0.5~1.0)×(1~5) 螺旋菌:宽×长,(0.25~1.7)×(2~60)
Gram positive bacterial cell wall structure diagram
单细胞
简单多细胞 非细胞结构
9
2019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2 微生物的类群 原核微生物,(细菌) 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019
-
10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3 微生物的分类
界、门、纲、目、科、属、种 魏泰克 生物五界分类系统: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菌) 真核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 动物界 植物界
2019
-
4
0.2 课程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任务 1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基本状况及 活动规律。 2 微生物对化学污染物及其他有利影响。
2019
-
5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1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 (microorganisms)是 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 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 镜下才能看见的微小生 物的统称。
( Lactobacterium delbruckii )
2019
-
21
1.1.3 细菌的细胞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和原核,为所有
细菌细胞所共有
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芽孢和胞囊等,这 些结构只在某些细菌种类中发现,具有某些特定功能
2019
-
22
1.1.3.1 细胞壁(cell wall)
名词,首字母大写 形容词,首字母小写
2019
-
13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5 微生物的特点
A 个体极小
B 分布极广,种类繁多
C 繁殖快
D 易变异
2019
-
14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细 菌
2019
-
15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球状
2019
杆状
-
螺旋状
16
2019 2
0.1 微生物与环境工程
0.1.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优点
— 容易发生变异 — 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
— 经济、高效
2019
-
3
0.2 课程研究对象与任务
1
2 3 4
研究对象 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及功能,微生物的营 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 等基础知识。 栖息在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 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 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等修复工程的净化原理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单球菌 双球菌 1. 球菌 链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
2019
新细胞的排列方式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
17
1.1 细菌(bacteria)
1.1.1 细菌的个体形态 单杆菌 2. 杆菌 双杆菌 链杆菌
其排列方式不可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绪 论
2019
-
1
0.1 微生物与环境工程
0.1.1 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 0.1.2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成员; 是环境中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是参与环境污染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积极分子; 某些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可污染环境,危害人体 健康; 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产生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有可能 有助于大气温室效应。
2019 11
王大耜 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非细胞结构生物—— 病毒界 蓝藻门(蓝绿细菌) 细菌门
原核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界
真核原生生物界 原生动物 真核藻类 真菌界 酵母菌 霉菌 动物界 微型后生动物 高低等动物
细 胞 结 构 生 物
低等植物
2019
植物界
高等植物
-
12
0.3 微生物的概述
0.3.4 微生物的命名 生物学中的二名法: 属名+种名(斜体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