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下《3想和做》word教案 (1)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案:《想和做》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想和做》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想和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习的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

2.学习的难点:学习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生活体验出发,与文本的编、作者对话。

教学方法: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先学浅得“学长式教学”主张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为了获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组织学习并指导学习的资格和权利,教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独立阅读及参考阅读。

1.本文作者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论点并用事实加以论证,说理脉络清晰,结构较严谨;5、6(第一句)、7、9等段起到了绾结、缝合、引领、收束等作用,并且所举事例有一定说服力。

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议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说理的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前五段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说理脉络是:摆事实——作分析——提论点。

开头就摆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表现。

第3段对两种表现作概括评价,着重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

第4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马拉磨作比,论述了“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表现的可怜、可悲。

再作分析:正因为人类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

至此,想和做的关系已经阐述得清清楚楚。

第五段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标志着议论的深入。

这部分的说理脉络是:先着重论述怎样避免“空想”,再着重论述怎样避免“死做”。

怎样避免“空想”呢?那就是“从实际出发”。

作者举学游泳的例子。

边举例边分析:从正面分析,要观察,还要有行动,跳下水去实践;从反面分析,如果只是先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想出一大堆“道理”也学不会游泳。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尝试的精神。

(3)培养学生懂得思考,善于行动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阐述的“想”与“做”的关系。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想”与“做”的关系。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2)讲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巩固练习:(1)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思考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想”与“做”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中所阐述道理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观点?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在教学中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想和做》课件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想和做》课件 北京课改版

• 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 一些现象,谈谈自己 的看法。提出的论点是: A、勤于思索、多动脑筋。 B、边做边想,做想结合,想的越深,做的越好。 C、在工作中多思多想,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D、想和做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2)根据上面的论点,选出文章合适的标题: D A、做想结合 B、边想边做 C、边做边想 D、提倡多想
作者:胡 绳
学习目标:
1、学习“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 题,进而提炼出论点”的写法。 2、能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的 议论句,并从中找出中心论点。 3、学习运用举例和比喻论证阐 明观点。
检查预习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并解
释划线的词语。 滔滔不绝 jué 断 成年累月 lěi 积累 u 时机 投机取巧 tó GO 埋头苦干 má i 专心 o 依照、按照 依葫芦画瓢 piá ng 没有依据的 凭空 pí
阅读课文思考
• 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的议论句,并 从中找出中心论点。 •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 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开门见山的提出中 心论点? • 作者为了证明提出的论点,设立了那 些比喻,举了那些实例? • 结合课后练习二,给课文分段,编写段 落提纲。
论点的特点
• • • •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论点一般是一个判断句。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在文章的 开头提出,也可以在文章的末尾归 纳或在文章中提出,还有的标题就 是中心论点。
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
只会空想, 不会做事。
只顾做事, 不动脑筋。 不值得
两种 事实 评价、分析 讲理
论点
瞧不起
和做是分不开的, 一定要连接起来。 想 日常生活 作者的见 某些现象 解和主张
为什么 怎么样
教学小结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想和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1.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题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想和做”的看法和经历1.4.2 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1.4.3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1.4.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例子1.4.5 分享讨论结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第二章:思考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习惯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例子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2.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文章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文章的主题和观点2.4.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例子2.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2.4.4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第三章:计划与行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计划和行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的能力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计划和行动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计划和行动的关系和重要性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计划和行动的看法和经验3.4.2 讲解计划和行动的关系和重要性3.4.3 例子讲解:通过例子讲解如何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4.4 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4.5 分享结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计划和行动结果第四章:评估与改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估和改进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自我评估和改进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评估和改进的关系和重要性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自我评估和改进4.4 教学步骤4.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评估和改进的看法和经验4.4.2 讲解评估和改进的关系和重要性4.4.3 例子讲解:通过例子讲解如何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4.4.4 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4.4.5 分享结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自我评估和改进结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反思5.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要观点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反思5.4 教学步骤5.4.1 回顾文章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文章的主题和观点5.4.3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反思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想和做”的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探索“想和做”的关系和影响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想和做”的内涵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6.4 教学步骤6.4.1 引入案例:向学生介绍与文章相关的案例6.4.2 分析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6.4.3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探讨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案6.4.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结果6.4.5 分享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第七章:实践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文章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7.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7.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应用文章中的理论知识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辅导7.4 教学步骤7.4.1 引入实践:向学生介绍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7.4.2 理论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文章中的理论知识7.4.3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7.4.4 指导与辅导: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辅导7.4.5 分享成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第八章:拓展阅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8.3 教学方法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推荐的材料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8.4 教学步骤8.4.1 引入拓展阅读:向学生介绍拓展阅读的材料8.4.2 独立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推荐的材料8.4.3 阅读心得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8.4.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九章:课堂小结9.1 教学目标9.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9.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9.4 教学步骤9.4.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十章:作业布置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0.2 教学内容布置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3 教学方法作业法:布置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作业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4 教学步骤10.4.1 布置作业: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10.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4.3 作业辅导: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10.4.4 作业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题解析: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想和做 优秀教案

想和做 优秀教案

想和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难点: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空想”,有的人“死做”,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作家胡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又有重点的论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想和做》。

出示课题:《想和做》二、讲授新课初读感知1.作者名片胡绳,江苏苏州人,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

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2.背景材料《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怎样搞通思想方法》,选入课本时,作者作了较大的改变。

这是一篇谈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

3.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5)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4.掌握字词读音。

Piáo qín tāo画瓢水禽滔滔不绝5.理解词义。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

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明白“想”与“做”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想”与“做”的关系。

(2)如何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想”与“做”的理解。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中所阐述的“想”与“做”的关系。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想”与“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想”与“做”的理解。

3. 选取一篇类似的课文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自主学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想”与“做”的态度是否发生积极变化。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想和做word教案1

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想和做word教案1

《想和做》教案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

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

3.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4.学会在论述多方面的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

重点难点1. 重点:(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2.难点: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学法引导以学生朗读-思考-议论-练习为主,教师着重引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

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

这节课我们来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

三、正课1. 自学课文,要求:(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述理由。

完成课后练习一。

(2)参考课后练习三的提示,编列课文结构提纲。

2.学生讨论下列思考题:(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本文对什么发表意见?议论什么?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

议论想和做的关系。

(2)要议论想和做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

)明确:第5节“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这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

初三语文教案范文-《想和做》

初三语文教案范文-《想和做》

初三语文教案范文:《想和做》这篇《初三语文教案范文:《想和做》》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

2.本文讲了哪些道理?3.分析议论文论点提出的几种方式,准确把握论点。

4.学习"从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第二课时1.了解课文运用对照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2.课文阐述论点时,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照的方法?3.学习议论文中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4.阅读议论文,能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并从中找出论点。

教学建议段落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想的重要。

论证特点本文的特色之一是摆事实讲道理。

文中在摆事实讲道理时富于变化。

如第一部分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第二部分的第一层(6-7段),先说道理后举例子,第二层(8段)举例与说理交叉进行,有时先举例后说理,有时先说理后举例,这样正反对照,论证有力。

本文说理脉络很清晰: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再论述如何联结,然后联系学校学习生活现状,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是简要的总结。

由于联系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实性、针对性更强。

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建议两课时读懂课文,以口语训练为主。

开始读课文,选择默读或散读的方式比较恰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认真思考和学习。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使用工具书,弄懂自己所不熟悉的字词的音、形、义。

为了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抽查若干学生。

初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它的内容和写法,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和做》练习测试一基础知识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滔滔________ 埋头________ 成年________ ________取巧2.选词填空:能够苦干________是好的,________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________并不值得赞美。

(号然、固然、但是、如果、其实,所以)________ 什么人,________他怎样忙,________抽点功夫来想一想。

(无论,应该,不管,必须)3.对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 ] A.投机取巧(时机)埋头苦干(低着头)B.滔滔不绝(断)成年累月(积累)C.依葫芦画瓢(依照、按照)劳而无功(成效)D.执迷不悟(坚持)不毛之地(草木)4.下面标题能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是[ ] A.《纪念白求恩》B.《想和做》C.《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D.《从三到万》5.细读课文,选出文章分析议论的重点[ ] A.重在做 B.重在想C.重在做和想6.下列引号中表引用的一句是[ ] A.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B.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

C.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D.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7.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是[ ] A.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

B.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C.菜园里总有几种蔬菜竞绿争肥。

D.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8.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以“桃李春风一杯酒”为上句,与其构成对偶的一句是[ ] A.绿柳宜做两家春 B.疾如万骑千里来C.江湖夜雨十年灯 D.江至浔阳九派分9.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是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PGN0025.TXT/PGN>[ ] A.,,,。

,。

B.,。

;。

,,。

C.,,,;,。

D.,。

,;,。

二阅读理解(Ⅰ)这里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

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已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________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1.《想和做》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当代________家,________学家。

2.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而且 B.所以C.但是 D.然而3.给下边带粗字注音4.文中“这样想”指代的是________。

5.文中有一比喻,请用“________”标出,并指出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摆事实B.讲道理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7.用“”线在段中划出中心句。

(Ⅱ)①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②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

③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

④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

⑤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PGN0026.TXT/PGN>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

⑥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

⑦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

⑧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

⑨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

⑩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

(11)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12)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1.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个层次,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2.“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句中的“这”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硬读课文”中“硬”的正确义项是[ ] A.刚强 B.勉强C.死 D.能力强4.这段文字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外,还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本语段对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一面做,一面想。

B.想和做是分不开的。

C.做,要靠想来指导。

D.想,要靠做来证明。

6.用两个成语概括语段中两种人学习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7.“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主语是[ ] A.课外活动 B.学习功课C.做种种课外活动 D.学习8.文中举了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论证论点的角</PGN0027.TXT/PGN>度是[ ] A.都是从正面论证B.前者从正面论证,后者从反面论证C.都是从反面论证D.前者从反面论证,后者从正面论证(Ⅲ)富门寒教与寒门富教当今家庭,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小孩,所以,孩子们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其教育也越来越科学。

“富门寒教”就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教育方法。

“富门寒教”古已有之,陆游“从来简俭作家风”,王安石告诫子女“家衰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堪称“寒教”典范。

这种家教常为今人所推崇,香港亿万富翁包玉刚、李嘉诚等,深知“千金难买幼时艰”的道理,有意让孩子们远离富贵自食其力,所以他们的子女个个事业有成。

现在的许多学校,常请革命老前辈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让学生们了解上一代人的艰辛,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的人,是没多大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泡一泡苦水,才会拥有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然而,与“富门寒教”形式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应该说现在大多数家庭还称不上“富门”,却有相当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抱着“苦了什么也别苦了孩子”的心态,对孩子大施“富教”。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尚且不说,衣服要穿名牌的,零食要吃进口的,学习用具要买高档的,兜里的零用钱不断,桌上的好菜独享……处处养尊处优,时时唯我独尊。

父母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却让孩子的“消费意识”大大超前。

然而,遗憾的是,“寒门富教”的结果并没有让孩子的德、智、体方面“富”起来,这样的“富教”实质上是“害教”。

因此,不管是“富门”还是“寒门”,都要让孩子少享点现在的福多吃点苦头。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长大后才能________。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用4个字概括)。

文中能揭示“寒教”内涵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下边词语的含义。

①富门寒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寒门富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陆游、王安石的事例证明了文中哪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填写文章最后一句的空格,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全文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________,长大才能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不然苦干累月投机2.固然,但是,其实。

无论,不管,应该。

3.B 4.C 5.C 6.B7.C 8.C 9.D(二)(Ⅰ)1.胡绳,哲学家、历史学家。

2.B3.zhu4n zhu4n sh7ng x!ng4.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这里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作用:突出只做不想的危害。

6.C 7.略(Ⅱ)1.B2.代②③④⑤⑥句中的内容。

3.C4.对比论证5.B6.事倍功半事半功倍7.C 8.C(Ⅲ)1.提倡“寒教”(必须扣“寒教”二字)“让孩子少享点现在的福多吃点苦头”。

2.①家富了,仍要子女吃苦(“富贵人家”,“自立”、“节俭”皆可)。

②家还穷,却让孩子享福(或“养尊处优”等)。

3.“富门寒教”古已有之。

4.前空应扣位“寒教”的意思表述,后空应与前句构成条件关系,且语意通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