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一中等十八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安庆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安庆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安庆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安庆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新的诠释点。

陈思和先生曾说,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都充斥着一种先锋精神,那时的文学本身就是先锋文学。

的确,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蝴蝶》、郭沫若的《女神》等,都表达了要与过去世界决绝的精神。

向西方学习,向世界学习,在当时是正确的选择。

这种先锋精神在上世纪80年代又一次旌旗招展,相映四方。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是那个时期先锋小说比较重要的收获。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作家在这种先锋场域中不断地崛起,又不断地受挫,是否可以说,至莫言处,中国作家终于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直到今天,部分评论家仍然断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白鹿原》。

《白鹿原》讲的是被不少人忽略了的传统的耕读文化。

也是这时开始,中国经验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方向受到重视。

莫言在小说里对家乡历史、地理、风物、人情的神秘探索,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经验。

此外,文学中的中国经验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当下。

描绘当下,往往会失真。

文学的真实往往是内心的真实。

也就是说,无论历史和当下,都要放在心海里澄一澄,放在想象中比对一下,再放在价值的天秤上称一称,那时,才可能会触及真实。

而真实,恰恰也是文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最重要的内核。

从各地研讨会的召开和普通人对莫言的关注,以及整个世界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已经说明,莫言获奖带来的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自信力的上升。

中国的作家始终在一种不自信中写作。

从根本上来说,先锋文学之热就是自卑感导致的盲目崇拜。

在那段时期,几乎没有作家去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学的大传统。

安徽省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最新高三1月份联考语文

安徽省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最新高三1月份联考语文

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1月份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南帆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

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

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

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

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

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

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

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

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

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

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

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解析版】安徽省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11月联考试题(语文)

【解析版】安徽省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11月联考试题(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罗素最终以政治学完成了他对伦理学的探讨。

从伦理学到政治学的过渡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罗素从来就不是为了建立伦理学体系而谈伦理学的。

他的伦理视野并不像一般伦理学家那样限于个人、他人、社会的范围,而是扩展到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他在本书中对政治学的思考,也不是意欲研究政治学的理论问题,而是着重探讨了与伦理学密切相关的、具有紧迫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

罗素首先回顾了自文明开始以来有组织的激情冲突,讨论了这种冲突造成的人类幸福的损失,力图找到冲突的原因,为苦难中的人类指出一条道路。

然而,人类不应因此就对自身悲观失望,把自己看成是黑暗的、野蛮的,看作恶魔力量的化身,看作尽善尽美的宇宙面孔上的一个污点是很容易的,但却不是全部的真理。

人,正如俄尔甫斯教派所言,也是星罗棋布的苍天之子,人的躯体尽管同天体世界的伟岸身躯相比是微不足道和软弱无力的,但人类却具有一经产生就惊天动地和辉煌无比的巨大能量,她能够映照出整个宇宙世界,以想象和科学知识跨越时空的千山万壑。

人类的激情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材料,它能够为环境、教育和机遇所影响。

政治上的各种愿望既可以引向有益的行为,也可以引向有害的行为,倘若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为各种激情找到无害的出路。

人类,不仅要把大自然看作自身的敌人,把人生看成一场制服大自然的斗争,而且要以体现自身特质的精神去超越现实世界,构造新的幸福的世界,人类的出路就在于改变激情,改造自身。

这是罗素伦理思想的真谛。

(节选自《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前言》)B.人类之所以充满苦难,是因为具有占有欲、竞争心、虚荣心与权力欲这四种基本愿望,只要它们不会消失,人类就不得安宁。

C.人类要追求“全部的真理”,不要盲目妄自尊大,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尽善尽美的宇宙面前是微不足道、软弱无力和满是污点的。

D.人类要建设一个幸福的世界,不仅要征服自然,同样要征服自己,其核心就在于正确认识自己,将自身的激情引向有益的行为。

安徽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联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

安徽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联考试卷及答案(word版)

安徽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联考试卷及答案安徽第一卷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

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

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

《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

《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

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

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日期:2013年11月16日上午)命题、审题单位:合肥168中学滁州中学安庆一中全椒中学淮北一中蚌埠二中芜湖市一中池州一中铜陵一中宿松程集中学太和中学合肥八中淮南一中太和一中太湖中学安师大附中绩溪中学阜阳三中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

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

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

《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

《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12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莅临(nì) 解剖(pōu) 屏息(bǐn) 不可估量(lián) B.青荇(xín) 荆棘(jí) 彷徨(pán) 五彩斑斓(lán) C.桀骜(ào) 揪斗(jiū) 租赁(lìn) 长歌当哭(dān) D.喋血(dié) 山阿(ē) 殒身(yǔn) 博闻强记(q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驾驭 内涵 绿草如荫 逆来顺受 B.和蔼 通揖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殴打 怄气 直冲云霄 诲人不倦 D.蹒跚 照相 陨身不恤 察言观色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决不______台湾从中国领土“独立”出去。

②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_______一下。

③究竟有没有外星人呢?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人们______的问题。

A.允许 引荐 思考 B.容许 引见 思索 C.允许 引见 思索 D.容许 引荐 思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就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异常火爆。

B.吴翔同志在敌人的监狱里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还被灌辣椒水,你们一定要设法营救他。

C.现在的各种商品推销活动总是搞得红红火火,推销人员在推销商品时总是说得天花乱坠,令人叹为观止。

D.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都短小精悍,内容深刻,极富感染力和战斗力,似投枪、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B.当我们年青一代今天重温这段极为感人的片段时,就会发现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正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安徽省安庆市省市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省市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14年安庆市省市示范高中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阅读下面文章,按照要求完成1-3题。

(9分)对哲学的奇怪和糟糕的定义就是:哲学是一门由‘纯粹的概念’组成的学问。

真正哲学的生成不可能依靠编织纯粹、抽象的概念,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和内在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如同伏维纳古所正确无误说过的,“伟大的思想来自我们的心。

”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一是具备勇气坦白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二是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把这些事情作为问题加以探索了解。

然而,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接收直观所见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识所给予我们的教诲。

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

据此,我们可把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文学作品相对哲学著作还拥有这一巨大的优势:文学的众多作品可以同时并存而又相安无事。

相比之下,哲学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孤独的,一如那些孤独守在丝网中央的蜘蛛:它们现在就静候苍蝇自投罗网。

而一旦另一只蜘蛛向它靠近,那只是准备开始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因此,文学作品和平共处,就像安静、平和吃草的绵羊,但哲学著作天生就是猛兽。

哲学思想的争斗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这场争斗会有最终的赢家、天下从此可以归于太平吗?由于哲学体系具有这一争辩好斗的本性,所以,哲学家要获得认可和名气,其难度比文学家不知要大多少倍。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纪律通过荣誉取代了道德责任”只是对原文字面的理解,“组织规则产生了个体行为的正当性”则是对“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的曲解。

C.“只有遵守组织规则才是正当的”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只要遵守纪律,就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

D.“只有遵守纪律,才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同时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

)2.D【解析】(文章的总体结构为层层深入)3.A【解析】(因果倒置)4.C【解析】(莅:执掌,掌管。

)5.B【解析】定语后置的标识(A他们的/难道 C才/竟然,却 D用,拿/来,用来)6.C【解析】(杨巍等人再三请皇帝上朝听政,皇帝用谋取名誉来责备杨巍,并非杨巍有沽名钓誉的行为。

)7.(1)皇帝听从了大臣们的请求,安慰留任了杨巍等人并且告戒了谏官们,杨巍于是重新到职处理政事。

(“从”“戒喻”“乃”“视事”各1分)(2)皇帝也怀疑大臣们结成私党,想让谏官揭发他们来杜绝受蒙蔽。

(“朋比”“摘发”“杜”各1分)(3)十七年夏,皇帝长时间不临朝听政,朝廷内外怀疑皇帝因为张鲸不被任用的缘故借口有病不上朝。

(“视朝”“故”“托”各1分)8.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2分)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1分)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1分)9.(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甲:①致万乘之势②序八州而朝同列③然后以六合为家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⑤为天下笑者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①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萧关逢候骑④石破天惊逗秋雨⑤料峭春风吹酒醒⑥干戈寥落四周星11.(1)灯泡上装置黑布;修建了防空洞;经常进行防空演习;播放关于战争的宣传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一中等十八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

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

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

《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

《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

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

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

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

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

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

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节录自张晓光《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有删改)1.下列关于“比德”和“畅神”及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义意思的一项是()(3分)A.“比德”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

B.“畅神”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它强调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

C.“比德”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等人都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比德”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D.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表现了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这两者又都离不开自然美和人类审美这两个要素。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从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写起,而从原始洞穴画到仰韶彩陶,再到周秦以后的山川草木的意义变化就能体现这种审美视野的变化。

B.第二段首先对“比德”这个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然后从古代先贤的理论和人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两个角度来说明这种理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

C.第三段重点围绕“畅神”审美观展开论述,侧重从“比德”“畅神”的不同点角度切入,既有《兰亭集序》的例子,也有古人的理论阐释。

D.全文着眼于人类审美艺术视野的扩大,重点论述了“畅神”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及表现特征,强调其对民族艺术和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物的形象只要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或是经过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就不再具有自然物自身的美。

B.《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这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物全都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

C.中国古代的“比德”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这已经表明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表现了审美的历史进步性。

D.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的理论,标志中国人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并直接形成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抱膝轩记【清】管同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

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

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

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

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

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

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

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

近乃僦①宅居是水之西。

老屋百年,尘埃渗漏。

每署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

予居之未尝不适也。

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

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

然其为地,前近市廛②,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

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

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

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

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

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

而其室遂废。

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柏川桥者,与予所居后户对。

其前户所临街,称名多异。

或曰:其地古属绵乡,名曰绵乡营。

或曰:柏川桥北百余步外,其地为明之东厂;至今犹名曰东厂;而此地则明之饷营③也。

是二说者,今皆不可考云。

(选自《因寄轩文集》)【注】①僦:(jiù)租赁。

②廛:(chán)集市。

③饷营:军营。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岸率果园菜囿率:皆,都B.顾视无可逃避顾:环视C.予既厌薄文辞薄:轻薄D.斗室一间,讽书不辍讽:诵读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会是三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偃仰啸歌,即获其所其孰能讥之乎C.盖往往为所掩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详细叙述了抱膝轩的地理环境和命名之由来,同时表现了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

B.本文第二段与归有光对项脊轩的描写异曲同工,借事借物借细节抒情言志,“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C.作者之所以修葺抱膝轩,是因为多次迁徙,长期租赁居住,且现居处临近集市很嘈杂,影响了作者读书。

D.抱膝轩修好后,作者实际居住时间并不长,但它寄托着作者读书自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生活志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5分)译文:(2)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

(5分)译文: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秋柳蒲松龄旧向长堤缆画桡①,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注】①画桡:指画舫,油漆彩绘之舟。

8.“旧向长堤缆画桡”中“缆”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妙处?(4分)9.这首词是怎样寓情于景的?试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①,小弦切切如私语。

②,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③。

④,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⑥。

(白居易《琵琶行》)乙:①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骚》)②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④,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⑤;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⑥,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山梁实秋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

一是夏菁的“山”,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

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

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

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

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

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

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

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

他在后记里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

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

夏菁寂寞时想山。

山最和他谈得来。

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

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

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

他的诗,虽然不像喜马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崟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

格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

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

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该诗原注:“情人市(Loveland)在科罗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装饰得非常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