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天地人“三才”思想,形成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用之有度、用养结合。
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
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
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由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
与家庭生产相关的还有耕读传统。
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
”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
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考试卷-试题含解析

A.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流方式,人类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语言能力,这也是与动物相比在交流方面的优势。 B.基于“普遍语法”的学习模型在解释语言创造性上得到了认可,却无法解释人类如何获得基础语言能力。 C.“这个结论挑战了当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中的“这个结论”是指人类语音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先天性。 D.在幼儿学习语言时,“感知运动环路”能支持语音模仿过程,这与其在成年人大脑中起的作用截然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人类也能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和使用。 B.语言先天性的假说满足了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运用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将会揭开人类语言产生的奥秘。 C.“听”在人类语言能力中是第一属性,新生儿如果没有听力,就无法感知到语音,难以形成语言能力。 D.新生儿能下意识地尝试重复所听到的声音,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区分语音和非语音感知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一项是( ) A.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指出:“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均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
试卷第 2页,共 9页
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B.《庄子·外物篇》中“婴儿生无硕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指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 话,是因为跟会说话的人相处。 C.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黑猩猩进行过多次实验,试图以教儿童说话的方式教会它们人类的 语言,但都以失败告终。 D.语言学家斯金纳认为,当儿童说出“牛奶”这个词时,母亲会将牛奶递给他,这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奖赏,会 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 A.为了说明人类语言具有创造性,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事例,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通俗易懂。 B.第三段中“我吃米饭”等四处使用引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与第四段中“普遍语法”引号的作用相同。 C.文章引人“沉默性模仿”“感知运动环路”等学术概念,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关键信息 D.虽然脑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者认为这还不能回答人类语言能力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问题。 5.语言学家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
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
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
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
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模语文试题(高三)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B.“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是因为在众人“纷纷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他为撒谎而羞愧。
这两则《世说新语》,故事虽短,却形神兼备,所展示的魏晋风度,令人向往。因此,立刻激起了我的创作兴趣。
但是,怎么处理这两则文史资料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以此为本,添头加尾,扩写演绎成一篇小小说;一种是取其一点,不着其余,另起炉灶,自由创作。
前者的尴尬之处在于资料太少则难以敷衍成篇,资料太多则缺少创造性。而后者的难度则在于凭空造物,缺少模特。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无意深研《世说新语》,因此,人物创造不免多受掣肘。而抛开《世说新语》,就可以天马行空,自行设置。于是,我打算只保留“驴叫”这一细节,脱胎换骨,再造人物。
(节选自岑燮钧创作谈《脱胎换骨 画龙点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考二模测试 语文试卷 含答案解析

③我常常因为烧蜂窝煤的火炉而想念那时候北京的冬天。
④伺候火炉是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这个技艺由老爸掌握。炉子被安放到屋里的一个角落,烟囱先伸向房顶再转向一面墙,最终探出屋外。为了伺候炉火,老爸自制了很多工具,夹煤的、捅煤的、掏灰的、钩火炉盖儿的,其中捅煤的钎子常常被我们拿去滑冰车用,总丢,老爸总是多做几个备用。蜂窝煤似乎有两种:一种比较普通,数量多,含煤少;另一种数量少,含煤多,贵,用来引火,先放在煤气炉子上烧着,然后放进火炉最底层,最后再放上普通蜂窝煤。蜂窝煤烧尽,要从下面捅碎,煤灰因重力落到炉底,用煤铲掏走,再往炉子里加一块新煤。最考验技术的是临睡前封炉子,留多大进气口很有讲究:留大了,封的煤前半夜就烧没了,下半夜全家被冻醒;留小了,不热,一整夜全家受冻;加上蜂窝煤的煤质不稳定,留多大更难控制。老爸的解决办法是半夜起来一次,我睡觉轻,常常听见他摸黑穿拖鞋声,因为长期吸烟的暗咳声,吐痰声,喝水声,用铁钩子拉开炉盖儿声,用铁钩子合上炉盖儿声,脱鞋再上床声。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3题。(9分)
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魏寅
①”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人之伟大,正在于能够省悟人生价值与意义,时常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②觉醒之意识,铸就无悔之青春。青年马克思临近毕业、谋划前途时,决心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后来,即使陷于没钱买面包的境地,他也未曾背弃誓言。”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战争年代,青年贺龙抛弃高官厚禄,青年彭湃舍弃”乌鸦都飞不过”的万贯田产,皆因”主义”而义无反顾。有了精神的觉醒,一个人就不难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就能够从高尚工作中收获快乐,在舍我其谁中成就大写人生。
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带答案解析)

中考仿真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计28分)1. 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主宰(zǎi) 惆怅(C óu) 亢奋(kàn)B .恪守(kè) 泄气(xiè) 星宿(xiù)C .殷红(yīn) 晌午(xiǎng) 熄灭(xī)D .怂恿(rǒng) 寒噤(jìn) 归省(shěng)2.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百年征程波①壮阔,百年初心历久②坚,常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
我们③持以人民为中心,永④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 .①澜②弥③禀④葆B .①斓②弭③禀④保C .①斓②弭③秉④保D .①澜②弥③秉④葆3. (8分) 古诗文默写。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纪昀《河中石兽》)(2)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善用色彩来描摹画面或传情达意。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用颜色描绘出动静相生、色彩分明的奇寒美景;白居易的《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用颜色凸显老者艰辛困苦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深切同情。
4.(4分) 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1)为什么一个原本正直、勤劳、朴实的年轻人会自甘堕落,最后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结合名著《骆驼祥子》相关内容,写写你的阅读认识。
(2)《海底两万里》中人物不多,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分析其形象。
中考二模考试 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⒁是呀,我要做什么呢?一个人总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更加空洞了。也只有这样了。只有这样做下去,既然一个人总要做点什么。不做什么,会平添烦恼。无事生非嘛!
⒂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采。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忘的,它像是被记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志 千里。(曹操《龟虽寿》)
(2)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慨叹时光易逝,并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冥有鱼》一文想象奇特,其中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一切都写尽写完了,却还要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忽然想起了那个人的那一句话:
⑧”你要做什么呢!”
⑨很多日子过去了,很多悲欢成了往事。终于考上了文工团,自己明白不是拉琴的料,又不知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料。无聊的时候,东想西想,偶尔会想起这个人,他微笑着对我说: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广大道。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他们思考的问题不是物本身,而是对物的阐释。
从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他们都在言说物的存在本质在于其物质上的构成。
这是一种最为朴素的对物的理解与阐释,仿佛在我们弄清楚了物的构成物质之后,便可以很清晰地理解物以及物的本质。
一把铁锤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一个电脑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电脑的硬件物质构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中的怪物,我们无法说这个数字怪物是由某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但仍然可以将这个怪物看成是一个电子脉冲或比特。
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下还原。
海德格尔则以一个古希腊陶壶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壶壁和壶底,而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
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不过,海德格尔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壶中虚无的物质形态,而且是我们如何在观念中架构了壶这个物体。
也就是说,人将壶之物纳入人类本身的生存机制之中,当我们使用壶来装水、酒等物时,壶才向我们呈现为一个壶。
壹的物性,并不在于它如何呈现出自己物质材料的构成,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的生存机制中找到使用位置的物品。
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上还原。
无论是向下还原还是向上还原,都是把人当作主体,而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
在数字空间中,情况却完全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君主与公卿尽可造就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
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
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
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
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
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
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
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
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1、根据上文,说说贝多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文中两位名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1、根据上文,说说贝多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我行我素,不卑不亢。
从他洋洋自得的叙述口吻,“背着手”“撞”的动作描写,与歌德鲜明地对比中可以看出。
2、文中两位名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贝多芬,因为他不向权贵弯腰,不卑不亢,很有骨气。
(二)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静默;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
而这是不错的: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
“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1)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
”当主题接着过渡到人声上去时,先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
(2)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
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
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
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
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1、文段中多次出现“欢乐”,在贝多芬的意念中,“欢乐”指的是什么?2、文中划线处(1)描写有什么特色?其作用是什么?3、你如何理解划线处(2)“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
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
这两个句子的内涵?1、文段中多次出现“欢乐”,在贝多芬的意念中,“欢乐”指的是什么?对人类的爱,对上帝的敬畏之心,是“神明”的化身。
2、文中划线处(1)描写有什么特色?其作用是什么?描写细腻、传神,极富抒情色彩。
把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听觉通过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触觉表达出来,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给人的作用,给痛苦者以慰藉。
3、你如何理解划线处(2)“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
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
这两个句子的内涵?“‘欢乐’抓住了生命”是指《欢乐颂》的音乐感,感动了听众、读者。
“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是指《欢乐颂》具有巨大魅力和震撼力,征服了人们;它的创作成功既是贝多芬对自身痛苦斗争的胜利,也是他用充满“神圣”的旋律去疗救人类的痛苦的最佳效果。
(三)一五0一年春,他回到翡冷翠。
四十年前,翡冷翠大寺维持会曾委托阿戈斯蒂诺雕一个先知者像,那作品动工了没有多少便中止了。
一向没有人敢上手的这块巨大的白石,这次交托给米开朗琪罗了;硕大无朋的《大卫》,便是缘源于此。
相传:翡冷翠的行政长官皮耶尔•索德里尼(即是决定交托米氏雕塑的人)去看这座像时,为表示他的高见计,加以若干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
米开朗琪罗拿了剪刀和一些石粉爬上台架,轻轻地把剪刀动了几下,手中慢慢地散下若干粉屑;但他一些也没有改动鼻子,还是照它老样。
于是,他转身向着长官问道:“现在请看。
”——“现在,”索德里尼说,“它使我更欢喜了些。
你把它改得有生气了。
”“于是,米开朗琪罗走下台架,暗暗地好笑。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怎样的人?而皮尔。
索德里尼又是一个怎样的人?3、从米开朗琪罗对待皮尔。
索德里尼的做法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
写米开朗琪罗机智保护自己的作品的经过。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怎样的人?而皮尔。
索德里尼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机智、聪明,具有高超的雕刻技术的酷爱自己作品的人。
皮尔.索德里尼是一个虚伪、不懂艺术而又不懂装懂的无知的家伙。
3、从米开朗琪罗对待皮尔。
索德里尼的做法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当面顶着,还不如采用巧妙的做法来处理会更好些。
(四)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
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就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
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
—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
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
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
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
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
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但自一八一零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
日光变得异样。
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乎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两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
黄昏将临,雷雨也随之酝酿。
随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我们。
什么胜利可以和这场胜利相比?哪天的阳光,曾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1、文段的第2段中“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2、文段的末尾“惟其痛苦,才有快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这句话中的“箴言”一词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3、在《名人传》中,罗曼。
罗兰把首席给予了贝多芬,你对此有什么看法?1、文段的第2段中“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修辞手法:比喻。
含义:“一天雷雨的日子”指的是他一生屡遭挫折,大起大落,比如失意与耳聋等不幸相继发生,使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风雨和磨难。
2、文段的末尾“惟其痛苦,才有快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这句话中的“箴言”一词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箴言”,劝诫的话:贝多芬的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即使在悲苦的深渊中,他也要歌唱欢乐,以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扫空一切忧郁,扼住命运的咽喉。
3、在《名人传》中,罗曼。
罗兰把首席给予了贝多芬,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他这样做是恰当的,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奇迹,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与指引,这是真正的心灵的伟大,这是真正的英雄气!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每位读者,贝多芬为首席当之无愧。
(五)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又把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方法加以补充。
他殚精竭虑地筹思如何救治心魂,如何培养元气,同时又须排除麻醉意识的畸形的享乐和灭绝良知的残酷的享乐。
他以身作则。
一八八四年,他牺牲了他最根深蒂固的嗜好:行猎。
他实行持斋以锻炼意志;宛如一个运动家自己定下严厉的规条,迫使自己奋斗与战胜。
《我们应当做什么?》这是托尔斯泰离开了宗教默想的相当的平和,而卷入社会旋涡后所取的艰难的途径的第一程。
这时候便开始了这二十载的苦斗,孤独的亚斯纳亚老人在一切党派之外,(并指责他们,)与文明的罪恶与谎言对抗着。
世界上曾时常看见那些伟大的思想反叛者出现,他们如先驱者约翰般诅咒堕落的文明。
其中的最后一个是卢梭。
在他对于自然的爱慕,在他对于现代社会的痛恨,在他极端的独立性,在他对于圣书与基督教道德的崇拜,卢梭可说是预告了托尔斯泰的来临,托尔斯泰自己即承认,说:“他的文字中直有许多地方打动我的心坎,我想我自己便会写出这些句子。
”但这两颗心魂毕竟有很大的差别,托尔斯泰的是更纯粹的基督徒的灵魂!且举两个例子以见这位日内瓦人的《忏悔录》中含有多么傲慢,不逊,伪善的气氛:“永恒的生灵!有人能和你说——只要他敢:我曾比此人更好!”“我敢毫无顾忌地说:谁敢当我是不诚实的人,他自己便是该死。
”托尔斯泰却为了他过去生命中的罪恶而痛哭流涕:“我感到地狱般的痛苦。
我回想起我一切以往的卑怯,这些卑怯的回忆不离我,它们毒害了我的生命。
人们通常抱憾死后不能保有回忆。
这样将多么幸福啊!如果在这另一个生命中,我能回忆到我在此世所犯的一切罪恶,将是怎样的痛苦啊!……”他不会如卢梭一般写他的《忏悔录》,因为卢梭曾言:“因为感到我的善胜过恶,故我认为有说出一切的利益。
”托尔斯泰试着写他的《回忆录》,终于放弃了;笔在他手中堕下,他不愿人们将来读了之后说:“人们认为那么崇高的人原来如此!他曾经是何等卑怯!至于我们,却是上帝自己令我们成为卑怯的。
”基督教信仰中的美丽而道德的贞洁,和使托尔斯泰具有悫直之风的谦虚,卢梭都从未认识。
隐在卢梭之后,——在鹭鸶岛的铜像周围,——我们看到一个日内瓦的圣皮埃尔,罗马的加尔文。
在托尔斯泰身上,我们却看到那些巡礼者,无邪的教徒,曾以天真的忏悔与流泪感动过他的童年的。
对于世界的奋战,是他和卢梭共同的争斗,此外尚另有一种更甚于此的争斗充塞着托尔斯泰最后三十年的生命,这是他心魂中两种最高的力量的肉搏:真理与爱。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
2、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从上文可以看出卢梭与托尔斯泰在“忏悔”上各自的观点怎样?罗曼。
罗兰是怎样认为的?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
托尔斯泰与卢梭两人关于“忏悔”的不同论述。
2、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3、从上文可以看出卢梭与托尔斯泰在“忏悔”上各自的观点怎样?罗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