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理基本变化
皮肤组织病理基本变化

真皮结缔组织纤维失去正常着色能力
中心坏死不明显
中心坏死明显
坏死病变中无明显炎症
周边可见散在多核细胞
皮肤的炎症
一般分类 按浸润细胞的性质分类 按浸润的细胞分布分类
一般分类
炎症变化除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 症外,通常还可分为以变质为主的变质性 炎症,以渗出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和以增殖 为主的增殖性炎症。
阿新兰染色呈蓝色
弹力纤维变性(Degeneration of elastic
fibers)
由于弹力纤维坚韧,对各种化学刺激比较 稳定,因此,在急性炎症时多不被破坏。 但在各种慢性肉芽肿,则易发生变性、破坏 乃至消失。
弹力纤维变性时,纤维呈无定形、颗粒状、 嗜碱性变化,重则断裂,破碎,聚集成团, 见于弹力纤维假黄瘤等。
炎症浸润境界清楚
不一定在血管周围出现
带状浸润 (Band-like infiltration)
细胞浸润一般比较紧密,在真皮浅层呈带 状分布。在扁平苔藓病变中,表皮下经常 可见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又称 苔藓样浸润。
细胞浸润一般比较紧密
苔藓样浸润
肉 芽 肿 (Granuloma)
真皮浅层HE染色
嗜碱性纤维
粘液变性(Mucinous degeneration)
真皮胶原纤维基质中,由于粘多糖增多或 由于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变化,称为 粘液变性。
HE染色时表现为胶原间隙增宽,内有淡蓝 色物质沉积,阿新兰染色呈蓝色;
见于胫前粘液水肿等。
HE染色时胶原间隙增宽
胶原间隙增宽-高倍镜
结晶紫染色呈特殊的异染性反应,为紫红 色。
与胶样粟丘疹不易区别。
淀粉样物质呈淡红色
常见基本病理变化

区别:肥大是体积增大,增生是数 量增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增生:细胞、组织和器官数量增多, 功能基本不变
联系:肥大和增生都是病理变化的 表现,但它们的发生机制和影响方 式不同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淋巴回流受阻
坏死
坏死的分类
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纤维素样坏死
干酪样坏死
坏死的原因
缺血缺氧:组 织长时间缺血 缺氧,导致细
胞死亡
感染: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 感染导致组织
坏死
化学损伤:强 酸、强碱等化 学物质对组织
造成损伤
气体栓塞:静脉损伤时,外界气体可经缺损处进入血流,随后被带到右心室并泵入肺 动脉主干,阻塞血管
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或猝死的分娩并发症
栓塞的后果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 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 观点。
充血
生理性充血
原因:生理性充血是指由于生理刺激引起的器官或组织充血
表现:生理性充血通常表现为器官或组织轻度肿胀、颜色略红
意义:生理性充血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对于维持器官或组织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 意义
注意事项:在生理性充血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器官或组织的损伤
炎症性充血
定义:炎症性充血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充盈扩张 原因:炎症介质的作用,如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 表现:皮肤发红、肿胀、发热、疼痛等 意义: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吸收,促进炎症的恢复
皮肤病理学

皮肤病理学
皮肤病理学是皮肤病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皮肤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皮肤病理学通过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变化,为皮肤科医生提供诊断依据,有助于确定皮肤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
皮肤病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皮肤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
皮肤肿瘤是指发生在皮肤上的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
非肿瘤性疾病则包括感染性皮肤病、炎症性皮肤病、代谢性皮肤病等。
在皮肤病理学中,病理变化是指皮肤疾病的组织学和细胞形态学改变。
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海绵形成等。
这些病理变化可以表现为各种皮肤病的特点,有助于皮肤科医生进行诊断。
皮肤病理检查是皮肤病理学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皮肤病理检查,可以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皮肤深层病变,从而对疾病性质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皮肤病理检查对于疑难少见病例尤其重要,可以提供诊断线索,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皮肤病理学是皮肤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皮肤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为皮肤科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
皮肤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

⽪肤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第⼗⼆章⽪肤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考点:1、表⽪基本病理变化1.⾓化过度:⾓质层异常过度增厚。
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
见于扁平苔藓、掌跖⾓化病、鱼鳞病等。
2.⾓化不全:⾓质层内仍有残留的细胞核,常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见于银屑病等。
3.⾓化不良:表⽪或附属器个别⾓质形成细胞未⾄⾓质层即显⽰过早⾓化。
良性疾病中可见于⽑囊⾓化病、病毒感染等,恶性疾病中最常见于鳞状细胞癌,其⾓化不良细胞可呈同⼼性排列,接近中⼼部逐渐出现⾓化,称⾓珠。
4.颗粒层增厚:指颗粒层变厚,因细胞增⽣和(或)肥⼤所致。
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扁平苔藓等。
5.棘层肥厚:指表⽪棘细胞层增厚,常伴有表⽪突延长或增宽,⼀般由棘层细胞数⽬增多所致,由细胞体积增⼤所致者称假性棘层肥厚。
见于银屑病及慢性⽪炎等。
6.乳头瘤样增⽣:指真⽪乳头体不规则的向上增⽣,往往表⽪本⾝也出现不规则增⽣,使表⽪呈不规则的波浪状。
见于⿊棘⽪病、⽪脂腺痣等。
7.疣状增⽣:指表⽪⾓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四种病变同时存在,表⽪宛如⼭峰林⽴。
见于寻常疣、疣状痣等。
8.假上⽪瘤样增⽣:指棘层⾼度或显著不规则肥厚,表⽪突不规则延伸,可达汗腺⽔平以下,其间可有炎性细胞。
见于慢性感染灶周缘。
9.细胞内⽔肿:主要指棘层细胞内发⽣⽔肿,细胞体积增⼤,胞质变淡。
⾼度肿胀的细胞可呈⽓球状,称⽓球状变性;若细胞内⽔肿使细胞膨胀破裂,邻近残留的胞膜连成许多⽹状中隔,最后形成多房性⽔疱,称⽹状变性。
见于病毒性⽪肤病、接触性⽪炎等。
10.细胞间⽔肿:细胞间液体增多,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桥拉长⽽清晰可见,甚似海绵,故⼜名海绵形成,⽔肿严重时形成表⽪内⽔疱。
见于⽪炎湿疹等。
11.棘层松解:指表⽪或上⽪细胞间失去粘连,⽽呈松解状态,致表⽪内裂隙或⽔疱。
见于天疱疮、⽑囊⾓化病等。
1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指基底细胞空泡化和崩解,重者基底层消失,使棘细胞直接与真⽪接触,常伴真⽪内噬⿊素细胞浸润。
皮肤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皮肤病理学的基础知识皮肤是人类最大的器官,它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隔离了外界环境和人体内部环境。
当机体遭受外界伤害或者内部机制出现问题时,皮肤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变,如疣、湿疹、酒糟疤、丘疹等。
这些病变反映了人体内在的疾病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皮肤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病的学科,它涵盖了皮肤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研究皮肤疾病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介绍皮肤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皮肤组织学结构、病变形态、病理诊断和治疗等。
一、皮肤组织学结构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中表皮是最外层,也是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层次。
表皮由角化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等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
真皮是中间层,由纤维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它包含了汗腺、毛囊、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皮下组织是最底层,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二、病变形态皮肤疾病的病变形态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丘疹、斑块、疣、结节、水泡、疱、红斑、溃疡等。
丘疹是一种表面凸起的病变,大小不一,形状也不一样,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角形。
斑块是一种较大的病变,比丘疹广泛,形状不规则,颜色也会不同。
疣和结节则是一种表面隆起,范围相对较小,形状圆形或似花柿子。
水泡和疱则是一种表面凸起,内部为液体,腔内壁为充血的薄层。
红斑则是皮肤局部出现的红色区域,通常是由于局部充血或肿胀所致。
溃疡则是一种皮肤或黏膜组织的破损,表面可以呈现出分泌物、坏死物或出血现象。
三、病理诊断皮肤疾病的病理诊断主要由组织学检查来确定,常见的方法包括切片染色和免疫组化等。
切片染色是指通过对切割出来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以观察细胞结构和细胞排列情况等,从而确定组织是否正常或异常。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HE染色和电子显微镜等。
免疫组化技术是指通过特异性的抗体对目标分子进行检测,以确定组织变化是否与特定分子的表达相关。
常用技术有免疫荧光、酶联免疫技术等。
四、治疗方法皮肤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
动物皮肤学研究动物的皮肤结构与病理变化

动物皮肤学研究动物的皮肤结构与病理变化动物皮肤是其身体最外层的保护层,承担着保护内部器官、调节体温、感知刺激和传递信息等重要功能。
动物皮肤学研究着重于探索动物皮肤的结构构造以及其在病理变化时的相关特征。
本文将介绍动物皮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及对人类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一、动物皮肤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皮肤通常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等层次构成。
表皮是皮肤最外层,由角质层、鳞状上皮细胞层、基底层和黑素细胞层等组成。
角质层主要起到防止水分蒸发和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的作用。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由结缔组织、毛囊、汗腺和神经末梢等构成。
真皮中的胶原纤维能提供皮肤的弹性和韧性。
皮下组织主要由脂肪和血管组成,起到保温和储存能量的作用。
除了提供保护功能外,动物皮肤还能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来调节体温。
动物的体温调节通过血管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从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持身体恒温。
此外,皮肤中的感受器官能感知外界刺激并传递信息给大脑,帮助动物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动物皮肤病理变化的研究意义动物皮肤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炎症反应、皮肤病变、肿瘤等。
这些病理变化不仅对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为人类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 人类医学研究的参考价值许多动物皮肤病变与人类皮肤病变有相似之处,因此,研究动物皮肤病理变化可以为人类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线索。
比如,皮肤癌在动物中的病理变化与人类皮肤癌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动物皮肤癌的发生机制可以为人类皮肤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向药物。
2. 生物学研究的参考价值动物皮肤病理变化的研究也为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动物皮肤病理变化的分析过程中,科研人员可以深入研究动物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了解肿瘤的发展机制以及调节细胞功能的信号通路等重要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解析动物发育、组织再生和肿瘤发生发展等生物学过程的本质。
三、动物皮肤学研究方法动物皮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切片、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基因表达分析等。
皮肤病理学 第2版

皮肤病理学第2版引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起着保护内部器官、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功能。
然而,皮肤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其中包括皮肤病理学所研究的皮肤疾病。
皮肤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病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分析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诊和治疗各种皮肤疾病。
本文将介绍皮肤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以及第2版中新增的内容和改进之处。
一、皮肤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皮肤病理学主要研究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包括层级的异常改变、细胞的增殖或减少、组织的破坏或增生等。
了解皮肤组织的病理改变对于诊断和鉴别各种皮肤疾病至关重要。
二、皮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皮肤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取材、标本制备和病理学检查。
组织取材是指从患者体表或患处取得皮肤组织标本的过程,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或活检的方法。
标本制备是指将取得的皮肤组织标本进行标本切片、染色等处理,使其适合于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标本切片,以获得有关皮肤病理变化的信息。
三、皮肤病理学的临床应用皮肤病理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皮肤病理学可以用于帮助医生进行皮肤疾病的诊断。
通过观察和分析标本切片中的病理变化,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从而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其次,皮肤病理学还可以用于评估疗效。
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观察和分析标本切片中的变化,评估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皮肤病理学还可以用于研究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第2版的新增内容和改进之处第2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和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了更多的疾病分类和病理变化的描述。
第2版对各类常见和罕见皮肤疾病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详细描述了其中的病理学特征和变化。
2.引入了先进的病理学技术和设备。
第2版新增了许多先进的病理学技术和设备,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遗传学检查等,提高了对皮肤组织变化的观察和分析。
皮肤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

毛发
由角质组成的细丝,具有保护、调 节体温和触觉感知的作用。
汗腺
分泌汗液,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03
02
皮脂腺
分泌油脂,具有滋润皮肤和毛发的 作用。
指甲和趾甲
保护指(趾)头末端,具有防止损 伤的作用。
04
02 皮肤生理功能Fra bibliotek保护作用
01
皮肤作为人体的最外层,能够抵御外界物理、化学和
生物因素的侵害,如紫外线、细菌和病毒等。
04 皮肤疾病
湿疹
定义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 痒、水疱和脱屑等症状。
病因
湿疹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过敏等因素有 关。
治疗
湿疹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使用抗炎药物、 局部免疫调节剂等。
银屑病
定义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 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表面有银白色鳞屑。
棘层
由多角形细胞组成,具有再生和修复的功能。
真皮层
乳头层
由结缔组织纤维和细胞组成,具有输 送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的作用。
网状层
由粗大的结缔组织纤维和细胞组成, 具有支撑皮肤结构和维持皮肤弹性的 作用。
皮下组织
脂肪细胞
储存能量,具有保温和缓冲外力的作用。
结缔组织纤维
维持皮下组织的结构和稳定性。
皮肤附属器官
皮肤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
目录
• 皮肤解剖结构 • 皮肤生理功能 • 皮肤病理学 • 皮肤疾病
01 皮肤解剖结构
表皮层
角质层
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组成,具有保护、 保湿和防止水分流失的作用。
透明层
位于角质层下方,由扁平的透明细胞组成, 具有防止水分和电解质通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