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条件不等式的统一证明
几个不等式猜想的证明与统一

[ 2 ]的 4 个猜想的三角证明, 并进行适当的统一推
[ 1] 猜想 3
又提出了 4 个猜想. 本文拟给出文 [ 1 ]猜想 3 和文
若 a, b, c 是正数, 则a 1 + c2 ≥ a + b + c. 1 + a2
b
槡
1 + b2 +c 1 + c2
槡
1 + a2 + 1 + b2
[ 2] 和猜想 2 , 这里不详述.
cosB cosC cosA + tanB · + tanC · ≥ cosA cosB cosC
tanA + tanB
1 2 3 ( cosB ) 2
+ tanC
=
1
3 3 ( tanA) ( sinA) 3 ( cosA) 2 2
1
2
+
3 3 ( tanB ) ( sinB )
(
1 1 sinA 2 cosB 2 3 3 ·( 3 3 · ) + ( tanB ) ) + ( tanC ) cosB cosC
3 m
这里不详述. 等式:
仿上面的证明方法, 可证文 [ 2 ]中的猜想 4
[ 2]
,
a
m
类比几个不等式的形式特点, 再证以下 3 个不 定理 1 若 a, b, c 是正数, 则a
3 3
槡
1 +a +b 1 + b3
若 a, b, c 是正数, m ﹥ 3, 且 m ∈ N, 则
b
3
槡
1 + b3 +c 1 + c3
证明不等式的几种方法

昭通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证明不等式的几种方法姓名学号 201103010128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数学教育指导教师2014年3月6日证明不等式的几种方法摘 要:证明不等式就是要推出这个不等式对其中所有允许值都成立或推出数值不等式成立。
本文主要归纳了几种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不等式; 证明; 方法 1.引言在定义域中恒成立的不等式叫做恒不等式,确认一个不等式为恒不等式的过程为对该不等式进行证明。
证明不等式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有的恒不等式进行合乎逻辑的等价变换。
主要方法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归纳法、放缩法、构造法、导数法、均值不等式性质证明不等式等方法。
2.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2.1 比较法比较法是直接作出所证不等式,两边的差(或商)然后推演出结论的方法。
具体地说欲证B A >)(B A <,直接将差式B A -与0比较大小;或若当+∈R B A ,时,直接将商式BA与1比较大小[]1。
差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若0≥-b a ,则b a ≥;若0≤-b a ,则b a ≤.”其一般步骤为:1.作差:观察不等式左右两边构成的差式,将其看成一个整体。
2.变形:把不等式两边的差进行变形,或变形成一个常数,或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一个或几个平方和。
其中变形是求差法的关键,配方和因式分解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3.判断: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不等式两边差的正负号,最后肯定所求不等式成立的结论。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多项式,对于分式或对数式时,一般使用差值比较法。
商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b a ,+R ,若b a 1≥则b a ≥;若ba1≤则b a ≤.”其一 般步骤为:1.作商:将左右两端作商。
2.变形:化简商式到最简形式。
3.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就是判定商大于1还是小于1。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含有幂指数式时,一般使用商值比较法。
高中数学:不等式题目的七种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不等式题目的七种证明方法压轴题目一般是开放型的题目,每年都是会变化。
但大概率题目是函数、数列、圆锥曲线、不等式等知识的综合问题。
我就来总结一下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01比较法所谓比较法,就是通过两个实数a与b的差或商的符号(范围)确定a与b大小关系的方法,即通过来确定a,b大小关系的方法。
前者为作差法,后者为作商法。
但要注意作差法适用范围较广;作商法再用时注意符号问题,如果同为正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同为负的话记得改变不等式的符号。
02分析法和综合这两个方法我们一般会一起使用。
分析法是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这个不等式的问题转化为证明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
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判定所证的不等式成立。
综合法是从已知或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及公理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
我们来看一个例题,已知如果要用综合法或者分析法的话,对于过程上需要写明,即证,所以要证,也就是说,即等价于……一些转化的语句来过渡我们的题目。
当然这两个方法我们经常一起用,因为分析完条件,分析结论,两个一起分析做题速度更快一些呢。
03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证实结论的否定是错误的,从而肯定原结论是正确的。
这个方法其实是按照集合的补集理论来的,正难则反,但是要注意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时,必须将命题结论的反面的各种情形都要考虑到,不能少的。
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思路及步骤:1)假定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进行推理,在推理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3)由于上述矛盾的出现,可以断言,原来的假定“结论不成立”是错误的;4)肯定原来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04放缩法在证明过程中,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作适当的放大或缩小,证明有更好的不等式来代替原不等式。
放缩法的目的性强,必须恰到好处,。
同时在放缩时必须时刻注意放缩的跨度,放不能过头,缩不能不及,灵活性很大。
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

四、不等式1. 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知识网络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结构简图画龙点晴 概念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数学式子连结而得到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同向不等式:不等号相同的两个或几个不等式叫做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不等号相反的两个不等式叫做异向不等式。
绝对不等式:不等式中,对于字母所能取的一切允许值,不等式都成立,这样的不等式叫做绝对不等式。
矛盾不等式:不等式中,对于字母所能取的一切允许值,不等式都不成立,这样的不等式叫做矛盾不等式。
条件不等式:不等式中,对于字母所能取的某项允许值不等式能成立,而对于字母所能取的另外一些允许值不等式不能成立,这燕的不等式叫做条件不等式。
两实数大小的比较: 0>-⇔>b a b a ; 0=-⇔=b a b a ; 0<-⇔<b a b a . 求差比较的步骤:(1) 作差: 有的可直接作差,有的需转化才可作差;(2) 变形: 变形的目的是判断差的符号,为了便于判断符号,进行分解因式或配方等变形,有时还要根据字母取值范围进行讨论以判断差的符号;(3) 判断差的符号。
(4) 结论。
[活用实例][例1] 设0>a 且1≠a ,比较)1(log 3+a a 与)1(log 2+a a 的大小.[题解] )1()1()1(223-=+-+a a a a ,当10<<a 时1123+<+a a ∴)1(log 3+a a >)1(log 2+a a 当1>a 时1123+>+a a ∴)1(log 3+a a >)1(log 2+a a ∴总有)1(log 3+a a >)1(log 2+a a .[例2]已知0 < x < 1, 0 < a < 1,试比较|)1(log | |)1(log |x x a a +-和的大小。
[题解1][][])1(log )1(log )1(log )1(log |)1(log | |)1(log |22x x x x x x a a a a a a +---+-=+--xx x aa +--=11l o g )1(l o g 2∵0 < 1 - x 2 < 1, 1110<+-<x x∴011log )1(log 2>+--xx x a a ∴|)1(log | |)1(log |x x a a +>-[题解2]2111111log 11log )1(log )1(log )1(log )1(log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a -+=-=--=-=+-++++)1(l o g 121x x --=+∵0 < 1 - x 2 < 1, 1 + x > 1, ∴0)1(log 21>--+x x ∴1)1(log 121>--+x x ∴|)1(log | |)1(log |x x a a +>-[题解3]∵0 < x < 1, ∴0 < 1 - x < 1, 1 < 1 + x < 2,∴0)1(log ,0)1(log <+>-x x a a∴左 - 右 = )1(log )1(log )1(log 2x x x a a a -=++-∵0 < 1 - x 2 < 1, 且0 < a < 1 ∴0)1(log 2>-x a .∴|)1(log | |)1(log |x x a a +>-定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定理1:如果b a >,那么a b <;如果a b <,那么b a >(对称性) 定理2:如果b a >,c b > 那么c a >(传递性)定理3:如果b a >,那么c b c a +>+ (加法单调性)反之亦然 定理4:如果b a >且0>c , 那么bc ac >;如果b a >且0<c 那么bc ac < (乘法单调性)推论1 如果0>>b a 且0>>d c ,那么bd ac >(相乘法则) (补充)如果0>>b a 且d c <<0,那么dbc a >(相除法则)推论2 如果0>>b a , 那么nn b a > )1(>∈n N n 且 定理5:如果0>>b a ,那么nn b a >)1(>∈n N n 且[活用实例][例3]若0,0<<>>d c b a 求证:db c a ->-ππααsin sin log log . [题解] ∵1sin 0<<α π>1 ∴0log sin <πα,又∵0,0>->->>d c b a ∴d b c a ->->0, ∴db c a -<-11 , ∴原式成立. [例4]已知2<a ≤4, -4≤b<-2, 求a+b, a-b 和ab 的取值范围. [题解] 2<a ≤4, -4≤b<-2, ∴-2<a+b<2.又-4≤b<-2, ∴2<-b ≤4, ∴4<a+(-b)≤8, 即4<a+-b ≤8. 4<⋅a (-b) ≤16, 即 4<-ab ≤16, ∴-16≤ab<-4. [例5]已知-1≤a+b ≤1, 1≤a-b ≤3, 求3a-b 的取值范围. [题解] 设3a-b=m (a+b)+n(a-b), ∴3a-b= (m+n)a+ (m-n)b比较系数,得⎩⎨⎧-=-=+13n m n m ∴⎩⎨⎧==21n m .∴3a-b= (a+b)+2 (a-b)-1≤a+b ≤1, 1≤a-b ≤3, ∴1≤(a+b)+2 (a-b) ≤7, ∴1≤3a-b ≤7. 均值定理定理1:如果R b a ∈,,那么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取“=”) 推论:如果+∈R b a ,,那么ab ba ≥+2(当且仅当b a =时取“=”) 定理2: 如果+∈R c b a ,,,那么abc c b a 3333≥++(当且仅当c b a ==时取“=”) 推论:如果+∈R c b a ,,,那么33abc c b a ≥++(当且仅当b a ==c 时取“=”)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如果+∈R a a a n ,,,21 ,且1>n ,那么na a a n+++ 21叫做这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n n a a a 21叫做这n 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一类不等式竞赛题的统一证法

。<
1
1
,
当 >1 时,. . . 1 <_ / ‘ ( ) 1 +
・ . .
,
当. j } >2时 , 1 < . 厂 ( ) 1 +
; 若对 任 意 的实数 。 , X , X , 要使 f ( x . ) +f ( x ) > f ( x 3 ) 成立 ,
区问 ( 1 , 6 ] M ,必 有 k 一 2 >0,即 函数 f( x ) = 0 ) 的值 域为 M _( 1 ’ l +
. .
.
这时 _ 厂 ( ) +f ( X z ) >f ( x 3 ) 显然 成立 ;
当 <1 时,1 + / ( ) <1 ,
] ,
筒捷证 明 .
面+ 面 + 面 { 2 . ‘
+ +
1
这是 2 0 1 0 年美国国家队选拔考试第二题 , 刊在
2 0 1 3 年第 l 期
福建中学数 学
4 7
证 明
a 5 ( b + — 2 c ) 2 + 丽
—
1
1
卜 c 5 — ( a + — 2 b ) 2
斗 一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a b )
( c a + 2 b c )
‘
… ) ≥ 1
・
3 瓣
1
+ —-——一
= ,
3
≥一 .
】
— — — 一
1
+ —-——一
+
一
竺
.
.
a ( b +c ) b ( c + a ) c ( a + 6 ) 2
解不等式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解不等式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几个不等式和一些常用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文中的方法既包括初等数学方法,也包括高等数学方法,每种方法对应一个题目,便于大家理解和应用。
然而,本文没有证明某些不等式,而是直接使用了他们的结论。
一、不等式的一些性质这一块相对是很简单的,所以就不再过多赘述(例如乘法单调性、相加法则等等)二、比较法比较法是直接作出不等式两边的差(或商),然后推导出结论的方法。
例、已知 0<x<1 求证 |logx_{a}(1-x)|>|log_{a}(1+x)|证:当 0<a<1 时,因 0<x<1 所以 |logx_{a}(1-x)|-|log_{a}(1+x)|=logx_{a}(1-x)+log_{a}(1+x)=log_{a}(1-x^{2})>0 当 a>1 时,因为 0<x<1 所以 |logx_{a}(1-x)|-|log_{a}(1+x)|=-logx_{a}(1-x)-log_{a}(1+x)=-log_{a}(1-x^{2})>0 综上得证。
该题也可以作商比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三、综合法综合法是“由因导果”,从一直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性质、函数性质或熟知的基本不等式,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不等式。
例、已知 a^{2}+b^{2}=1 证明 asin\alpha+bcos\alpha\leq1证:因为a^{2}+sin^{2}\alpha\geq2asin\alpha,b^{2}+cos^{2}\alpha \geq2bcos\alpha 所以a^{2}+sin^{2}\alpha+b^{2}+cos^{2}\alpha\geq2asin\alpha +2bcos\alpha 也就是 1+1\geq2asin\alpha+2bcos\alpha 所以 asin\alpha+bcos\alpha\leq1该题大家也可以试试比较法。
一类不等式竞赛题的统一证明

i: 1
,
一
1 , 有
・
I g ( . j } +1 )一g ( 后 )l =2 I + 1 f ≤2 ,
即每 次 改变量 不超 过 2 . 设 区间为 [ 一1 , 1 ] , 由题 意知 g ( o )隹 [ 一1 , 1 ] , 又 因为g ( o )+ g ( )=0 , 所 以g ( o )
,
有
I Y l+ 2 + … +n y + Y + 2 y 1 +…
+n y 1 I =( 凡+1 )j Y 1 +Y 2+… +Y f=凡+1 ,
于 是 y n + 2 y + …+ y 或 位 于 区 间 【 一 , 】 , 或 位 于 区 间 ( n 丁 + l , + ∞ ) . 对 于 前 者 , y , ) , , … ,
1 1
寺+ …+ ÷可以 大于 任 何一 个正 整数, 知s “ 跑 过” 这无数 个区 间 将 趋于 正无穷 大 . 下面 4 - 虑 每次改变 量 .
因 为 s n 一
1 , 所 以 当 音< b 一 口 时 , S 在 变 化 过 程 中 , 会 跌 落 其 后 每 一 个 区 间 , 即 数 列 { 一 [ . s ] }
在 数学竞 赛 中常 出现 与 此命题 相关 的不 等式 证 明 问题 .
n
例1 已 知实数 , , …, ( n > 2 ) , 满足 l X i } >1 , l I ≤1 ( i = 1 , 2 , …, n ) . 求证: 存在正整数k ,
。
n
. .
使得 。 I
中有无穷多项属于( n , 6 ) .
例3 设 , , 2 , …, 是满 足下 列条 件 的实数 : I + 2+… + l =1 且I i l ≤凡 _ , = 1 , 2, …, n . 求证 : 存在 , , …, 的一个 排列 Y , Y , …, Y , 使 得
数学归纳法证明一类不等式的应变策略

甘肃
夏燕 军
综 上可 知 , 对 一切 ∈N , 有 <√ + .
Z 减 少 厂 吊取 , 堇 I 酉上 限 或 瑁 f 、 限
对 于一 端为 常数 的数 列不 等式 , 有 时 直接 用 数 学
归 纳法来 证 , 归纳 过 渡往往 困难 很 大 , 几乎 无 从 下 手 ,
可 谓“ 山重 水复 疑无路 ” , 然 而 只要 紧扣 “ 常数” 进 行 命
题 变换 , 往 往会 “ 柳 暗花 明又一 村 ” . 1 增 加常 数 , 添上 限或添 下 限
例i 设 0 <口 <1 , n 一1 +a  ̄ a n + 1 一 +口 ( n ≥
1 ) . 求证 : 对 一切 ∈N , 有 a >1 . 分析 假设 口 >1 , 则由 a … 一 +口很 难 证 明
,
解
( 1 )当 一1时 , 命 题成 立.
口 < 1+ 口< l _
.
故 当 一是 +1时 , 命 题 成立 . 一一
综上 可 知 , 对 一 切 ∈N , 有 口 >】 .
( 2 ) 假 设 当 一 是 时 , 命 题 成 立 , 即 专 + + … + ≤2 一i 1 则 当 — k + l 时 , 古 + + … + +
成 立.
为÷ + f ( ) . 只需 证 l c o s l +I C O S 2 x J +… +
J 叹立.
( 2 )假设 当 m=k( 忌 ≥2 ) 时, 不等式②成立 , 即
I c o s 2 " x I ≥寺+厂 ( ) .
一
:
<忌 +1 .
由I c o s Xl +l c o s 2 xl + …+ I C : O S 2 k x l ≥百 1+厂 ( ) 及I c o s I +l C O S 2 xl +…+ I c o s 2 抖 z I ≥寺+, ( 蜃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条件不等式的统一证明
笔者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有一类条件不等式可以利用凸函数定理给予其简单的统一证明,并还可以对原有命题进行有益的推广。
而很多杂志在证明中都是运用重要不等式及柯西不等式结合证明,在操作中比较复杂,不容易掌握理解。
为了说明这一方法操作的统一性,本文从几个方面着重谈该凸函数定理在这一类条件不等式中的统一证明并对其给出相应的推广。
凸函数定理:若)(x f 在区间I 内上凸,则对任意n x x x ,,21,以及任意的
1,,,2121=+++∈+n n r λλλλλλ ,必有)()()(1111n n n n x f x f x x f λλλλ++≥++ 若)(x f 在区间I 内下凸,则不等号反向,其中等号均当且仅当n x x x === 21时成立. 推论: 若)(x f 在区间I 内上凸,则对任意n x x x ,,21I ∈总有n
x f x f n x x f n n )
()()(
11++≥++ 若)(x f 在区间I 内下凸,则不等号反向,其中等号均当且仅当n x x x === 21时成立. 用凸函数定理考察不等式问题时必须选择恰当的函数,使其在某个区间内上凸或下凸,这样问
题便可简单化。
1.条件为∑==n
i i a a 1型
例1.设,,2,1,10n i a i =<<∑==n
i i a a 1
则
shapiro a
n na
a a a a a a n n (1112211-≥-++-+- 不等式) 证明:要证函数不等式成立,必须先构造一个函数而且还要能够判断这个函数在(0,1)内是上凸还是下凸函数.构造函数x x x f -=1)(由2/)1(1)(x x f -=0)1(4)(2//
>-=x x f
故)(x f 在(0,1)上是下凸函数.由上推论知: n
a f a f n a a f n n )
()()(
11++≥
++ )1(1112211n
a n a
n a a a a a a n
n -
≥-++-+- 即a n na
a a a a a a n n -≥-++-+
-1112211 例2+∈R c b a ,,且
1111=-+-+-c c b b a a 求证2
3≥++c b a 分析:将条件转化为∑==n i i a a 1
型,可令c
c
x b b x a a x -=
-=-=1,1,1321即 0,1321>=++i x x x x 则证
2
3
111332211≥-+-+-x x x x x x 这便是例1的特例。
3.不等式为和式型
例3若a,b,c 为三角形边长且2S=a+b+c 则12)3
2
(--≥+++++n n n n n S b a c a c b c b a (第28届IMO
预选题)
显然此命题变形有1
2)32(222--≥-+-+-n n n n n S c S c b S b a S a 构造函数x
S x x f n -=
2)(即可证明. 例4试求函数0,,(,),,(222>++=c b a cz by ax z y x f 是常数)在条件0,0,0>>>z y x ,
k x x x =++321下的最小值. [2]
解:222),,(cz by ax z y x f ++==222)(1
)(1)(1cz c
by b ax a ++构造函数2)(x x f =显然其在(0,+∞)
上是下凸函数,由定理:)()()()(332211332211x f x f x f x x x f λλλλλλ++≤++
其中1321=++λλλ可令c b a a 11111++=λ,c b a b 11112++=λ,c
b a
c 11113++=λ 且ax x =1,ay x =2az x =3则有
≤++++)111111(c b a cz
c by b ax a f )(1111ax f c b a a +++)(1111by f c b a b +++)(1111
cz f c
b a
c ++将2)(x x f =代入有≤
++2)111(
c b a k [
c
b a 1111
++]222)(1
)(1)(1cz c
by b ax a ++打开即 ≥
++2
2
2
cz by ax c
b a k 1
112
+
+当且仅当===cz by ax c b a k 111++时等号成立。
此题有三个推广
推广1:若0>i x ,i n
i i a k x (1=∑=为大于0的常数)
则≥+++2
2
222
11n n x a x a x a n
a a a k 1
11212
+++
当且仅当=
==cz by ax n
a a a k
1
1121+++ 时等号成立。
推广2:若0>i x ,i n
i i a k x (1
=∑=为大于0的常数)1>p 或0<p 则
≥
+++p
n n p p x a x a x a 2211[]
∑=--n
i p p
i p
a
k 1
1
11
当且仅当n n x a x a x a === 2211时取等
构造函数
p x x f =)(有2//)1()(--=p x p p x f ,而0>i x ,1>p 或0<p 0)(//>x f
)(x f 在(0,+∞)上是下凸函数
由)()()(1111n n n n x f x f x x f λλλλ++≤++ ,令=
i λ∑=--n
i p
i p
i a
a 1
11
11
, i p
i x a
x -=11
代入有])
([
])(
[1
1
1
111
11
1
1
1111
11∑∑∑∑==---==---≤n
i n
i p i i p i p
i n
i n
i p
i i
p i p i a
x a
f a a
x a
a f 即
p
p i n
i p
i n i p i n i p
i x a
a
a a k
f 1
1
1
111
1
1
1
11
1
)(
-=-=-=-∑∑∑≤
p
n n p p p n
i p i p
x a x a x a a k +++≤∴
-=-∑ 22111
111
][
推广3:若0>i x ,i n
i i a k x (1
=∑=为大于0的常数)10<<p 则
≤
+++p
n n p p x a x a x a 2211[]
∑=--n
i p p
i p
a
k 1
1
11
当且仅当n n x a x a x a === 2211时取等
例5若11
=∑=n
i i x ,+
∈R x i 则有n n
i i i n
n x x )1
()1(1
+≥+
∏=当且仅当n x x x === 21=n 1时等号成立。
证明:不等式两边取对数,显然既证n n i i i n n x x )1ln()1(ln 1
+≥+
∏=即n n i i i n n x x )1
ln()1ln(+≥+∑=
构造函数)1ln()(x
x x f +=由33222//)
(13)1(11
)(x x x x
x x x f ++++-=)1,0(∈x 所以有0)(//>x f )(x f 在(0,1)上是下凸函数。
∴n
x f x f n x x f n n )
()()(
11++≤
++ 即 )1ln(11x x ++ ++)1
ln(22x x +)1ln(n
n x x +)1ln(n n n +≥有
n n
i i i n
n x x )1
()1(1
+≥+
∏=当且仅当n x x x === 21=n 1时等号成立。
参考文献:
[1]文开庭。
一组征解问题的统一推广及应用。
数学通报,1997(1) [2]钱亦青。
某些条件极值问题的向量解法。
数学通讯,2002(15) [3]杨先义。
一个不等式的推广。
数学通讯,2002(19) [4]孙世华。
数学推广的基本模式。
数学通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