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痹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二)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麻痛,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质淡红,苔少,脉细弱。
(五)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赤目红。
舌红少津,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颈肩疼痛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湿敷、拔火罐等治疗。
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湿敷、牵引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三)肢体麻木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项痹病的中医护理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病变刺激和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引起肩臂痛、眩晕、瘫痪等一系列综合症。
【临床表现】1、颈枕部或颈肩部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沿受累神经根的走向有酸胀或烧灼样或刀割样痛,或触电样或针刺样窜麻感。
2、病史中有先颈肩痛而逐渐反复发作和加重,再发展到放射痛,也有一次外伤而发作,颈部活动受限。
3、咳嗽或解大便时颈肩痛及上肢放射痛加重。
4、受损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5、上肢出现无力或肌肉萎缩。
【一般护理】1、安排病人住向阳房间,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暖、温湿度适宜,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受风邪加重病情。
2、颈椎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病程长,反复难愈,如对本病认识不够,易产生低落、抑郁、焦虑等情绪。
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告知病人颈椎病相关知识,如主动介绍适合患者的电动牵引机、颈椎吊带牵引、推拿、针灸等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并向患者讲明疾病与心理情志的关系,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安心养病。
3、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多体虚脾胃弱,食少则正气不足,饮食无度又增加脾胃负担,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滞内停,故饮食上尽量选择与治疗相协调之食,忌肥甘厚味、生冷寒凉之品,少饮酒、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以增加肠蠕动,防止便秘。
4、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以低枕睡眠、仰卧位为最佳,俯卧位不可取,侧卧时枕头可略高,使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
颈椎后缘增生明显者,枕头可相应偏高;黄韧带肥厚、钙化者应偏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可在颈下垫一小枕。
5、给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失眠者可适当口服安眠药。
6、观察病情变化,疼痛是否向肩部或上肢放射,四肢感觉、活动及各种生理反射情况,有无逐渐形成走路困难或四肢瘫痪,经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无改善,注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心律失常等症状,应积极抢救。
7、由于患者常有手臂放射性疼痛,尽量选择健侧手臂输液,输液时滴速不宜过快,以60滴/min左右为宜,并注意保暖,可在患侧手臂下垫小枕或暖水袋,以减轻疼痛。
项痹中医护理方案

项痹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项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及上肢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僵硬、疼痛和功能障碍。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项痹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风窜于颈项部,导致气血不畅所致。
针对项痹的中医护理方案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基本原则,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2. 中医护理方案2.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项痹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羌活败毒散: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湿型项痹。
•桂枝加附子汤:具有温阳通络的作用,适用于寒凝痹阻型项痹。
•神曲风寒颗粒:含有神曲、苍术、厚朴等草药,能够祛风散寒、疏通经络。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在中药店购买相应的中药制剂,并按照说明进行饮用。
2.2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刺激相应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项痹疼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风池穴:位于颈背部,两侧枕外陷中央,按压或旋转按摩3-5分钟。
•太阳穴:位于太阳耳尖和眉毛尖连线的半距离处,用力按压并进行旋转按摩3-5分钟。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棘突与第二棘突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并进行旋转按摩3-5分钟。
患者可以自行按摩以上穴位,每天坚持多次,时间每次10-15分钟。
2.3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中医护理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可以温阳散寒。
•适量增加摄入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橙、柠檬等,可以增强抵抗力。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炸鸡等,可加重症状。
2.4 生活调节除了中医治疗和饮食调理之外,适当的生活调节也很重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可用保暖项圈等物品。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可采取适当的伸展运动,缓解颈肩肌肉紧张。
•配合医师进行理疗,如针灸、艾灸等,可以改善项痹症状。
3.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请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使用药物和操作穴位出现意外情况。
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颈肩疼痛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
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项痹病中医护理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颈肩疼痛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得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
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
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疗次数、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1。
评估眩晕得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得关系。
2。
避免诱发眩晕加重得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
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三)肢体麻木1。
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得关系。
2。
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
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1。
评估活动受限得范围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
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得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ICD-10:M47.1+G99.2*)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具有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2)出现颈椎病相应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2.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明显,颈椎活动受限,以及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各型颈椎病的症状明显改善,颈部姿势固定或特定姿势症状仍反复。
(3)康复期:各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基本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1)风寒痹阻: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可伴有情绪紧张、心情抑郁等表现。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沉重,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沉重无力,甚至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各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项痹(颈椎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 (三)饮食护理 • 忌寒冷油腻辛辣之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 通畅。 • 1、风寒湿证:宜食祛风散寒之品。如荷叶粥、苡米粥等。 • 2、血瘀气滞:食活血化瘀之品。如橙子、刀豆、桃仁等。 • 3、痰湿阻络:食化痰利湿之品,如大枣、山药、莲子、白萝卜、扁豆、 木耳等。 • 4、肝肾不足:食补益肝肾之品。如瘦肉、黑芝麻、鱼类、核桃、豆制 品、蘑菇等。
项痹(颈椎病)的中医护理常规
急诊科 冯建珍 09、10
• • • • • •
一、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风寒湿证、痰湿阻络、血瘀气滞、肝肾不足、 气血亏虚。
• • • • • • • • • •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环境。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 (四)给药护理 • 1、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 • 2、汤药宜热敷。外敷药温热外敷,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药疹发生。 • (五)情志护理 • 病程缠绵,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 其痛苦,使其配合治疗与护理。
• (六)临症护理 • 1、疼痛:颈肩疼痛较重者可遵医嘱行拔罐、中药外敷等。 • 2、眩晕:指导患者转头时动作不可过快过猛,眩晕频繁发作时下床 或行走时最好用颈围固定颈部。预防外伤,防止患者摔倒受伤,保持 房间地面干燥。 • 3、教育患者保护颈部的方法: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避免猛烈 转头,平卧时枕头不可过高,侧卧时枕头不宜过低,枕高应与一肩宽 相等,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大头颈部活动范围,锻炼颈肌如“米”字操、 耸肩、扩胸运动等。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附几种功能锻炼方法: (1)拔项法:吸气时头顶向上伸展,下颌微收,双肩下沉, 使颈部后方肌肉紧张用力,坚持3秒钟,然后呼气放松。 (2)项臂争力:两手交叉,屈肘上举,用手掌抱颈项部, 用力向前,同时头颈尽量用力向后伸,使两力相对抗,随 着一呼一吸有节秦地进行锻炼。 (3)仰首观天:双手叉腰,先低头看地,闭口使下颌尽量 紧贴前胸,停留片刻,然后头颈仰起,两眼看天,仍停留 片刻,反复进行。 (4)回头望月:头部转向一侧,头顶偏向另外一侧,双眼 极力向后上方观望,如回头望月状,坚持片刻,进行对侧 锻炼。 (5)保健“米字操”: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挺胸、 抬头,目视前方,颈部向左侧屈,吸气,复原时呼气,再 向右侧屈。颈前屈,下颌贴胸。颈后伸到最大限度。头向 左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再向右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 配合呼吸。向左斜下方摆头至最大范围,再向右斜下方摆 动至最大范围。整个过程就像头部在写出一个“米”字的 感觉。
(六)物理疗法的护理 1.电疗、磁热疗法、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前评估患者 皮肤情况,讲解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 配合。 2.电疗仪电极片要和皮肤紧密接触,必要时用固定 带、沙袋固定。 3.治疗时要及时询问患者感觉情况,及时调整电流 的大小。治疗过程中忌中断电源,防止瞬间电流击 伤患者。 4.治疗结束后观察皮肤情况,如有红肿、水泡要及 时观察处理。 5.磁热疗法时,保持有效的照射距离,询问患者感 受,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烫伤。
(七)术后护理 (1)手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2)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指导患者进食,如进食半流易消化 食物。 (3)卧床期间预防并发症。 (4)术后功能锻炼:肢体感觉恢复后指导患者做握拳、足趾背 伸等小关节活动,48小时做被动的直腿抬高活动,72小时指导患 者主动锻炼,以肌训练为主,如上肢手抓拿、下肢的抬高、伸屈 活动等。 (5)3周后,在颈部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下 床顺序:平卧(带好颈围)→床上坐起→床边立→有人协助离床 →自已行走。保持头部中立位,防止突然转动头部发生意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助
大便:□正常□腹泻□便秘
小便:□正常□少尿□多尿
□留置尿管
活动:□正常□卧床
睡眠:□正常□夜寐不宁小时
食欲:□正常□纳呆
情志:□正常□焦虑
舌苔脉
证属
医嘱执行
□骨科护理常规
□饮食摄取
□卧床休息
□颈椎牵引
□推拿
□物理治疗
□口服中药汤剂
□静滴中成药
□其他
医嘱执行
□骨科护理常规
□症状/证候护理
□中医护理操作□耳穴埋籽□拔罐□穴位按摩□刮痧□中药足浴□艾灸□贴药□中药熏洗
中医特色护理
□症状/证候护理
□中医护理操作□耳穴埋籽□拔罐□穴位按摩□刮痧□中药足浴□艾灸□贴药□中药熏洗
健康指导
□入院宣教,病区环境,相关制度
□通知检查、化验注意事项
□颈托佩戴要点
□卧位要点
健康径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5天实际住院天
项目
年月日
(第1天)
项目
年月日—月日
第(-)天
入院
接待
□询问病史、诱因及测量生命体征、舌苔、脉象
□患者或家属签署医患协议书
□佩戴腕带
□完成护理病例书写
护理
评估
疼痛部位:□颈肩部□左上肢□右上肢
VAS评分:□0分□3分以下□4-6分
食欲:□正常□纳呆
情志:□正常□焦虑
舌苔脉
证属
护理
评估
疼痛部位:□颈肩部□左上肢□右上肢
VAS评分:□0分□3分以下□4-6分
□7-10分
肌力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V级
行走姿势、步态:□正常□异常
上肢感觉:□正常□异常
跌倒评估:□Braden评分
生命体征:□正常□异常
精神状态:□好□一般□差
□7-10分
肌力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V级
行走姿势、步态:□正常□异常
上肢感觉:□正常□异常
跌倒评估:□Braden评分
生命体征:□正常□异常
精神状态:□好□一般□差
自理能力:□完全自理□部分自理
□协助
大便:□正常□腹泻□便秘
小便:□正常□少尿□多尿
□留置尿管
活动:□正常□卧床
睡眠:□正常□夜寐不宁小时
□口服中药指导
□起居指导
□功能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
变异
□无
□有原因:
变异
□无
□有原因:
护士签名
护士签名
□饮食摄取
□卧床休息
□颈椎牵引
□推拿
□物理治疗
□口服中药汤剂
□静滴中成药
□其他
一般护理
□基础护理:□头发□指(趾)□口腔
□皮肤□会阴□导管
□安全教育防坠床跌倒,防滑倒,防压疮等
□情志护理
一般护理
□基础护理:□头发□指(趾)□口腔
□皮肤□会阴□导管
□安全教育防坠床跌倒,防滑倒,防压疮等
□情志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