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幅字写尽颜体风骨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一、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
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
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
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
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
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
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
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
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
苏轼书法书写技巧

苏轼书法书写技巧
苏轼,字子瞻,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其精湛的书法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于世。
古代书法是中
国为数不多的独特艺术之一,以下是对苏轼书法书写技巧的探讨:
一、用笔精湛
苏轼的书法着重于用笔,尤其是行运用笔。
他的笔法独到,行笔
动态凝重,顿顿有力,追求动静相济、沉稳典雅。
钩势、墨力、弯势
等均使笔势优美生动,书法行云流水,飘逸秀丽。
二、善于运用“留白”
苏轼善于运用“留白”技巧。
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空灵、宽广的视觉效果。
他在书写过程中,往往利用留白增强章节的分明,让字与字之间有了充分的空间,造成更好的视觉空间效果。
三、强调书写姿势
苏轼的书写姿势也是书法技巧的一部分。
他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姿
势的舒适度,尤其是手腕的稳定。
这样可以使字的笔画更加稳定且富
有力量,营造出一种内敛、深沉的感觉。
四、刻苦钻研
苏轼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精益求精。
他是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除了勤奋的练习,还有不断的修饰、打磨。
他在模仿古代贤人、搜集
书法碑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思辨、理解、吸收,使他的书法技巧不
断得到升华和发扬。
以上是对苏轼书法书写技巧的探讨,不仅展示了苏轼的书法造诣,更重要地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书法的时候能够借鉴,提高我们的才能。
《寒食帖》解读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凡学书法,几乎讲求上追晋唐,无疑这是取法乎上,学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法度。
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宋代书法开启了无法而法的写心时代,文人化时代,个性化时代。
苏门三英杰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苏黄米蔡,在四位书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是极具个性的书法家。
苏轼学识渊博,诗、文、词、书画皆精,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书画史上极罕见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黄庭坚诗书俱佳,其书法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书大旗;米芾的个性不必多说,一生“痴”“癫”“狂”最具艺术家的气质。
他们三位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多取斜势,似欹反正,变化和谐,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中,最后六句:……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ě)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守骏莫如跛”的书法美学主张。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古代有些书法名家的书法,往往带点跛形亦即侧势。
而世俗之人以笔法自我骄矜,在众人中强作高大,却不懂得其中奥妙。
汉魏的钟繇、张芝等大书家早已远去,苏轼的艺术主张知音难觅。
“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
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
“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跛侧与正直的关系。
跛侧,是与正直相比较而存在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其意则是完全相同的。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从书学批评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态势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
骏健,这里主要是指用笔的骨力。
“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点”,但不称“点”而称为“侧”,这能给书写者以“势”和“力”的启示,说明点画一开始,用笔若能借助于侧势,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骏气健的效果。
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欣赏

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欣赏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他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此帖为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书,齐州长清真相院住持释法泰主持镌刻。
书刻精湛,用笔丰腴跌宕,结体天真烂漫,字字神完气足,如珠似玑,堪为苏书中逸品。
其铭文见于《苏东坡全集》,个别字略有改动。
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欣赏▼《塔铭》全文如下: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上骑都尉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苏轼词并书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
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
有比丘窃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
将置之他方为众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
元丰三年,轼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
七年,轼自齐安恩徙临汝,过而见之。
八年,移守文登,召为尚书礼部郎,过济南长清真相院,僧法泰方为砖塔,十有三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
轼默念曰:“予弟所宝释迦舍利意将止于此耶。
”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串,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
自顷忧患,废而不单将二年矣。
复广前串,庶几在此。
泰闻踊跃,明年来请于京师,探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使归。
求之众人,以具棺椁。
铭曰: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丈六示人天。
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
形容苏轼的书法 作品很好。

形容苏轼的书法作品很好。
苏轼的书法作品堪称卓越。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浑厚深沉的气质。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体工整而不失灵动之美。
他的字体线条流畅自然,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和生机,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同时,他对于墨色的运用也非常娴熟,在墨迹浓淡、韵味纹理上把握得恰到好处,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苏轼的书法作品字迹秀丽端庄,构图严谨有序,展现出他对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他善于利用空白和布局,使每个字都能够在整体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他的作品多以诗词为题材,巧妙地结合了文学和书法艺术,使字与意相互交融,达到了绝佳的协调和统一。
总体而言,苏轼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书法的技艺展示,更是对于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
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
米芾(1051~1107年)在对《乞米帖》的跋语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
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
谓之合作,此笔气郁结不条畅,逆旅所书。
李大夫者,名光颜,唐功臣也[2]。
米芾的语言总是充满着火药味,因此后人经常借用他“疯癫”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言论表示怀疑。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苏轼天性非凡,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反而为他创造了见识天下各地书法成就的机会,及供自己把握的充分的时间。
这都是他得以研习书法的契机。
苏轼创造的书法成就可以与王羲之和颜真卿并列,成为影响书法艺术史对或楷书具有开创性的三杰。
认识这一点,需要回顾楷书的历史。
如果把篆隶为主要文字的时代称为古文字时代,把楷书为主的时代称为今文字时代,那么就可以把书法艺术也分为两段,古文字时代的书法艺术主要是在图案形态或结体方面,而楷书时代全面讲求笔法、结体与章法的书法艺术,才进入今天所言的书法艺术时代。
结体是汉字文字学的主要环节,古文字的图案特色继承了书画同源的画的特征,也继承了书法起源的民族图腾特征。
因为古文字属于汉字初创、发育与成熟的演变时期,总是先要重视图案构成文字结体的基本特征,而对笔画、线条等方面的艺术要求还处在不够发育的阶段。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都是如此,连同石鼓文及隶书都是如此,主要是基本单一的线条组构图案,只是到了隶书,笔画才出现了波折等较多的艺术特征。
到了汉末,楷书登上了历史舞台,笔法八法演变成熟,还由行书草书催成的章法要素也成为主要的艺术元素,从而汉字书法的艺术形态特征,及笔法、结体与章法三要素相应全面形成,产生了书法艺术及艺术规律。
王羲之是楷书时代最杰出的而且具有开创性的第一人。
王羲之的书法形象主要是在书法的体态形象方面。
王羲之就处在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汉末魏晋时期。
这种过渡是中华汉字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转折,因此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必然具有开创性。
王羲之只是那个过渡时期众多书法人才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们只是适应了书法发展这种历史要求,完成突破隶书束缚,结束古文字时代,开创楷书时代书法艺术形式的历史使命。
王羲之一生以书法为要务,不惜辞去官职,专心研习书法。
他继承当时的书法传统,众取当时各家之长,发挥自己的天性,创造了一种比起其他书家更为体态轻盈、俊秀与潇洒的行书体书法形象。
这种书体风格代表的艺术潮流完成了书法形象的一次革命,成为最早的行书书法范式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这幅字写尽颜体风骨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行书,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约在熙宁十年(1077》至元祐丁卯(1078》这十余年中所书,时苏东坡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
应该说,这是苏东坡学颜体的风骨所在,也是代表其书法艺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纵览全篇,字态凝重而饶有韵致,笔画圆浑朴茂,一点一画恰具有力屈万夫之力度。
如果从用笔上去推究,苏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颜真卿的笔法,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故线条圆润丰实而富有内涵。
据载,苏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黄庭坚《山谷集》)。
《天际乌云帖》明显地留有颜字的遗痕,这是苏氏中年临写颜字的自然流露。
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帖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
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
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
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
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
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黄庭坚曾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
』确实,苏轼那种萧散的性情和学问文章之气,是他的书法艺术魅力产生的根本所在。
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宁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