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高考语文素材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44页)

高考语文素材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
2020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苏轼传》翻译及注释

2020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苏轼传》翻译及注释苏轼字(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在15岁举行及笄之礼时取字。
古人认为,名卑字尊。
成年自己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教)以书,闻(听到)古今成败,辄(就)能语(说)其要(关键、要领。
)。
嘉佑二年(年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改用民国纪年。
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庙号与谥号均是其死后的名号。
),试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考试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
长官为礼部尚书。
),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中乙科,后以书见(拜见。
)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避让、退让)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去世),赠(指对死者追封爵位)光禄丞。
既除丧(又为“除服”,守孝期满,除去丧服),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评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期间),每因(按照)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安宁)。
徙(改任)知密州。
司农行(实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判罪。
《苏武传》:“会论虞常”。
)。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犯……罪。
),若(假如)自朝廷,谁敢不从(服从)?今出于司农,是(这)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姑且)徐(慢慢地。
)之。
”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暂时代理)知(主持,掌管)礼部贡举,会(恰逢)大雪苦寒,士坐(坐在)庭中,噤(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名词用作动词,发挥技能),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二红饭苏轼文言文翻译

苏子瞻,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
性旷达,不拘小节。
好读书,尤喜诗赋。
尝游四方,广交贤达。
归乡后,结庐于东坡,因号东坡居士。
一日,与友人共餐,以二红饭为肴。
饭香四溢,色味俱佳,遂成佳话。
苏轼文言文翻译:苏子瞻,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地区的人。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
热爱读书,尤其喜欢诗赋。
曾经游历四方,广交贤达之人。
回到家乡后,在东坡建造了庐舍,因此被称为东坡居士。
有一天,他与友人共进餐,以两碗红饭作为菜肴。
饭香四溢,色泽和味道都非常美妙,于是成为了美谈。
《二红饭苏轼》原文:是日也,风和日丽,天朗气清。
东坡居士与友人携手而行,至一村舍。
村舍虽小,却雅致宜人。
入门,见一老妪正在煮饭。
饭熟,老妪盛出两碗,色泽红润,香气扑鼻。
东坡居士问之:“此何饭也?”老妪答曰:“此乃二红饭也,专为贵客而备。
”苏轼文言文翻译:那天,风和日丽,天空晴朗,气候宜人。
东坡居士与友人手牵手同行,来到一个村庄的舍院。
虽然村舍不大,却雅致宜人。
走进屋内,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煮饭。
饭煮熟后,老妇人盛出两碗,色泽红润,香气扑鼻。
东坡居士问道:“这是什么饭?”老妇人回答说:“这是二红饭,特为贵客准备的。
”《二红饭苏轼》原文:东坡居士尝之,觉其味美异常,遂请老妪传授其法。
老妪微笑,曰:“此法非一日之功,需用心体会,方能得之。
然吾有一言,愿子记之:饮食之道,在于简朴,不在于奢华。
二红饭,不过以米、豆、肉、菜为主料,配以适量调料,火候适中,即可成佳肴。
”苏轼文言文翻译:东坡居士品尝之后,觉得味道非常美味,于是请求老妇人传授烹饪之法。
老妇人微笑着说:“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用心体会,方能掌握。
然而,我有一句话,愿您牢记:饮食之道,在于简朴,不在于奢华。
二红饭,不过是用米、豆、肉、菜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适量的调料,火候适中,便可以成为佳肴。
”《二红饭苏轼》原文:东坡居士听罢,心中豁然开朗,感慨万分。
遂作诗一首,以记此事:二红饭香满屋,东坡居士心欢畅。
老妪传法煮佳肴,饮食之道在简朴。
苏轼文言文加翻译

苏子瞻,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于嘉祐二年,卒于元祐八年。
性旷达,好饮酒,善诗、文、词、赋,尤以文章见称于世。
其文辞雄浑,气韵豪放,议论英发,时人号为“苏文”。
子瞻之才,非一世之才,乃千古之才也。
子瞻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
年十二,游学京师,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交游,名动一时。
后归蜀,从苏轼游,遂定交。
苏轼爱其才,荐之于朝,累官至翰林学士。
子瞻为人,坦荡无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令人敬仰。
然其于政治,颇为峻急,常以直言极谏,触怒权贵。
虽屡遭贬谪,然其志不屈,终以文辞扬名于世。
元祐八年,子瞻以疾卒。
临终之际,犹手书“勿以吾死为念”六字,其遗言也。
子瞻之死,天下哀悼,文人墨客皆为之题诗作文,以示哀思。
昔者,子瞻尝游于赤壁之下,赋《赤壁赋》,以抒怀抱。
其词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其赋文之妙,千古传颂,令人叹为观止。
子瞻之文,虽多感慨,然其意趣深远,不拘一格。
其词赋之作,多抒发个人情感,或抒怀古之情,或抒山水之乐,或抒人生之感悟。
读其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翻译】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他生于嘉祐二年,卒于元祐八年。
性格豁达,喜欢饮酒,擅长诗、文、词、赋,尤其以文章闻名于世。
他的文辞雄浑,气韵豪放,议论锐利,当时的人称他为“苏文”。
苏轼的才华,不仅是一时的,而是千古流传的。
苏轼从小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
十二岁时,他到京师游学,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交往,名声一时传开。
后来回到蜀地,与苏轼交往,于是结交。
苏轼喜欢他的才华,推荐他到朝廷,官至翰林学士。
苏轼为人坦荡无私,不因外界事物而喜,也不因个人遭遇而悲。
他的言谈举止,温和文雅,令人尊敬。
然而,他在政治上颇为刚直,常常直言进谏,触怒权贵。
尽管屡次被贬谪,但他的志向从不屈服,最终以文辞扬名于世。
元祐八年,苏轼因病去世。
临终时,他还亲手写下“勿以吾死为念”六个字,这是他的遗言。
苏轼去世,天下哀悼,文人墨客都为他题诗作文,以示哀思。
《宋史-苏轼传》原文、译文

【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
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
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文日数千言研究
*B.闻者始哗不厌信服
C.使者发币于官吏金钱
D.使官吏分堵以守堰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卒全其城
B.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为当轴者所恨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积以论事
D.①锻炼久之不决②神宗独怜之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分别表现苏轼德和才的一组是(3分)
A.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B.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D.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惠州—儋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②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参考答案
5.【A连缀,写作。
C礼物。
D量词,一段、一截。
原为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
】
6【A①他的,自己的②那;B①替②表被动;C连词,“因为”。
D①起后缀作用,②他(苏轼)】
7.【德:无私无畏/才:文才难得】
8.【“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不合“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的意思。
】
9.【(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
“轼却之”后停顿亦可。
)(2)①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得分点:“无所蒂
芥”“无贤愚”、句意)②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得分点:“虽然”“易其所为”、句意)】二: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令损价损:减少
B.吾侪小人侪:是
C.遂以本官知英州知:担任知州
D.初僦官屋以居僦:租赁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夺其口体必用之资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泛于梁山泊多于南亩之农夫
D.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故为之文以志之
8.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3分)
9.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3分)(2)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3分)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分)
参考答案
6.B【解析】侪:辈;类
7.D【解析】A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介词,替;介词,被。
C介词,在;介词,比。
D目的连词,来。
8.(1)直言进谏(2)身先士卒(3)关爱百姓(4)淡泊名利
9.古文翻译(9分)
(1)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几千字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3分)
(2)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
(3分)
(3)苏轼在城上搭建草庐住,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3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
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
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
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
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
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
”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
雨日夜不停的下,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