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附译文之欧阳光明创编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轼旧善司马光、章惇。

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

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

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

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

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

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

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2020全国高考《宋史苏轼传》文言文阅读重点注释答案译文

2020全国高考《宋史苏轼传》文言文阅读重点注释答案译文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省略主语】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烽火扬州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度牒是唐宋时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 唐宋时僧尼簿籍,归祠部掌管,并由祠部发放度牒。凡有牒的僧尼得免地税、徭役。官府可出售度牒,其收入以充军政费用。】,【省略“以之”】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卖出】常平米,多作饘粥【稀饭】药剂,遣使【者】挟医【生】分坊【1.里巷。2.牌坊。3.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治病,活者【救活的人/使活下来的人】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1.聚。 2.取出。】羡【多余的】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治病场所】,稍【渐渐】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经历】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1.汉 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2.一年的赋税。3.一年的劳绩。】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含答案

适足以累之也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

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5.宰相韩琦对英宗想要召苏轼入翰林给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A4.(1)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小题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小题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翻译

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小题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翻译篇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小题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翻译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属文日数千言属:研究7 e, \% ]* j( e7 pb.闻者始哗不厌厌:信服: e; d4 o3 [0 c, ic.使者发币于官吏币:礼物+ d, z" ]; g5 [- z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诣:到……去. v3 o4 \$ d! l, @" h# k& b【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其孰能讥之乎?6 b, o$ i/ a7 c+ b" o2 l& i3 _- yb.①锻炼久之不决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5 e j7 d" k2 j& j+ f. l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j7 [! a! k( c3 j! r" g dd.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8 x* [& c+ j【小题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祐二年,试礼部。

后以书见修①,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②,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轼卒不得大用。

【注】①修:指欧阳修。

②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C.卒全其城全:保全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刑罚【答案】B【解析】诣:至IJ,去。

《出人头地》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

《出人头地》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

《出人头地》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①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②居第一,殿试中乙科③。

后以书见修④,修语梅圣俞⑤曰:“吾当避⑥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⑦,久乃信服。

[注释]①比:等到。

②对义:对答经义方面的问题。

③殿试中乙科:天子亲自主持的考试中考中乙科。

④修:欧阳修。

⑤梅圣俞:北宋诗人。

⑥避:让。

⑦始哗不厌:开始时议论不休。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比冠()好贾谊,陆贽书()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3.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本文批评了苏轼好出人头地。

B.苏轼认为庄子的思想不能言传。

C.因母“亲授以书”故苏轼能成才。

D.欧阳修赞扬苏轼才学出众。

参考答案:1.加冠(年已二十)喜欢(2分)2.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

(2分)3.D(2分)二: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好贾谊,陆贽书()(2)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2分)母程氏亲授以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3分)A、本文批评了苏轼好出人头地。

B、苏轼认为庄子的思想不能言传。

C、因母“亲授以书”故苏轼能成才。

D、欧阳修赞扬苏轼才学出众。

9.本文告诉我们学习方面的道理___参考答案6.(1)喜欢(2)处于(4分)7.母亲程氏亲自教苏轼读书识字(2分)8.D(2分)9.一个人只有①勤读书,②勤实践,③才能学有成就(3分)好的学习环境(涉及到学习方面亦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阅读】
欧阳光明(2021.03.07)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

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

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lo):泥水。

③吾侪(chi):我们。

④锸(chā):锹。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

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⑴辄能语其要()⑵轼诣武卫营()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最大。

B、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很小就树立起为民除弊兴利的大志,所以后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12.根据节选文字,结合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8.(1)语:说出;(2)诣:到去;各1分
9.D2分
10.(1)(若、许各1分)苏轼如果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母亲是否答应我呢?
(2)(虽且各1分)河水将要危害到城墙,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保护城市)。

11.B2分
12.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

(2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