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与简易逻辑

合集下载

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与简易逻辑
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 个元素.
如:应把集合{1,2,2}改写成 {1,2}
(3) 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 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 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如:集合{1,2,3}和{1,3,2}表示同一集合。
二、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若a是集合A的元素, 就说 a 属于集合 A , 记作 a∈A ; 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 则 a 不属于集合 A , 记作 aA。 例如:A={1,2,3,4,5}
Q 有理数集记作______;
R 实数集记作_______;
四、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
“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 为: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方法一: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 列举出来写在大(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 方法。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 2, 3, 5, 7 } (1)小于10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__________; (2)由大于3小于1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 4, 5, 6, 7 ,8 ,9 } ___________________; { -4, 4} (3)方程x2-16=0的实数解组成的集合_________;
3 则3∈A , A 2
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标记, 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标记。
三、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_______;

N*或 N+ 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_____;
Z 整数集记作_______;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知识点总结1 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集合(一)元素与集合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对象的部分或全体构成一个集合.构成集合的元素除了常见的数、点等数学对象外,还可以是其他对象.2.集合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都能明确判断出它是否为该集合中的元素.(2)互异性: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即相同元素在同一个集合中不能重复出现.(3)无序性:集合与其组成元素的顺序无关.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属于(记作a A ∈)和不属于(记作a A ∉)两种.4.集合的常用表示法集合的常用表示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韦恩图).5.常用数集的表示 数集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符号 NN ∗或N + Z Q R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 ,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2)真子集:若A B ⊆,且存在b B ∈,但b A ∉,则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3)相等: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A B ⊆,同时B A ⊆,那么集合A 与B 相等,记作A =B .(4)空集: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三)集合的基本运算(1)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 即{}|A B x x A x B ⋂=∈∈且.(2) 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3) 即{}|A B x x A x B ⋃=∈∈或.(3)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记作U C A ,即{|,}U C A x x U x A =∈∉且.(四)集合的运算性质(1)集合的运算性质:①交换律:A ∪B =B ∪A ;A ∩B =B ∩A ;②结合律:(A ∪B )∪C =A ∪(B ∪C );(A ∩B )∩C =A ∩(B ∩C );③分配律:(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C );【集合常用结论】1.子集个数:含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其子集个数为2n;其真子集个数为2n-1;其非空子集个数为2n-1;其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n-2.2.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U(A∪B)=(∁U A)∩(∁U B);∁U(A∩B)=(∁U A)∪(∁U B);4.A∪B=A⇔B⊆A;A∩B=B⇔B⊆A.5.集合运算中的常用方法若已知的集合是不等式的解集,用数轴求解;若已知的集合是点集,用数形结合法求解;若已知的集合是抽象集合,用Venn图求解.二、简易逻辑(一).全称命题、特称(存在性)命题及其否定(1)全称命题p:∀x∈M,p(x),其否定为特称(存在性)命题:¬p:∃x0∈M,¬p(x0).(2)特称(存在性)命题p:∃x0∈M,p(x0),其否定为全称命题:¬p:∀x∈M,¬p(x).(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或q是p的必要条件);若p⇒q,且q⇏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或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集合法: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高考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考纲要求)

高考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考纲要求)

第一章 集合、简易逻辑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试要求:(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知识结构: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1.必须弄清集合的元素是什么,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3.(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2n -1;(2);B B A A B A B A =⇔=⇔⊆(3);)(,)(B C A C B A C B C A C B A C I I I I I I ==4、一元二次不等式20(0)ax bx c ++><或2(0,40)a b ac ≠∆=->,如果a 与2ax bx c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a 与2ax bx c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121212()()0()x x x x x x x x x <<⇔--<<;121212,()()0()x x x x x x x x x x <>⇔--><或.5.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要看能否判断真假,陈述句、反诘问句都是命题,而祁使句、疑问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6.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逆命题与其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一真俱真,一假俱假,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7.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利用等价关系"A B B A "⇒⇔⇒判断,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高考热点分析集合与简易逻辑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本章知识的高考命题热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集合的运算、集合的有关述语和符号、集合的简单应用、判断命题的真假、四种命题的关系、充要条件的判定等作基础性的考查,题型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二是以函数、方程、三角、不等式等知识为载体,以集合的语言和符号为表现形式,结合简易逻辑知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题型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考数学必胜秘诀(1)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在求有关集合问题时,尤其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如(1)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Q={|,}a b a P b Q +∈∈,若{02,5}P =,}6,2,1{=Q ,则P+Q 中元素的有________个。

(答:8)(2)设{(,)|,}U x y x R y R =∈∈,{(,)|20}A x y x y m =-+>,{(,)|B x y x y n =+-0}≤,那么点)()3,2(B C A P u ∈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答:5,1<->n m );(3)非空集合}5,4,3,2,1{⊆S ,且满足“若S a ∈,则S a ∈-6”,这样的S 共有_____个(答:7)2.遇到A B =∅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同样当A B ⊆时,你是否忘记∅=A 的情形?要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集合{|10}A x ax =-=,{}2|320B x x x =-+=,且A B B = ,则实数a =______.(答:10,1,2a =) 3.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n 2,12-n ,12-n .22-n 如满足{1,2}{1,2,3,4,5}M ⊂⊆≠集合M 有______个。

(答:7)4.集合的运算性质: ⑴A B A B A =⇔⊆ ; ⑵A B B B A =⇔⊆ ;⑶A B ⊆⇔u u A B ⊇痧; ⑷u u A B A B =∅⇔⊆ 痧; ⑸u A B U A B =⇔⊆ ð; ⑹()U C A B U U C A C B = ;⑺()U U U C A B C A C B = .如设全集}5,4,3,2,1{=U ,若}2{=B A ,}4{)(=B A C U ,}5,1{)()(=B C A C U U ,则A =_____,B =___.(答:{2,3}A =,{2,4}B =) 5. 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理解集合的意义――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总结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总结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总结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是由一些指定的对象组成的集合体。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被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可以表示为a∈A或a∉A。

集合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包括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常用的数集及其代号有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和实数集R。

子集是指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记为A⊆B。

真子集是指A⊆B且A≠B,记为A⊂B。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是是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个数为2^n个,真子集个数为2^n-1个。

补集是指由集合S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为S的子集A的补集,即C_s A={x|x∈S且x∉A}。

全集是指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集合,通常记作U。

交集是指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A∩B。

并集是指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B的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A∪B。

记住两个常见的结论:A∩B=A⇔A⊆B;A∪B=A⇔B⊆A。

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是两种命题形式。

全称命题使用“∀”表示,“∀x∈M,p(x)”表示“对于集合M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p(x)成立”。

全称命题的否定使用“∃”表示,“∃x∈M,¬p(x)”表示“存在集合M中的一个元素x,使得p(x)不成立”。

特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使用同样的符号表示。

逻辑联结词包括“或”、“且”、“非”,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在“或”、“且”、“非”的真值判断中,非p与p真假相反;“p且q”:同真才真,一假即假;“p或q”:同假才假,一真即真。

命题的四种形式包括原命题、逆命题、反命题和对偶命题。

原命题“若P则Q”表示如果P成立,那么Q也成立。

逆命题是一种逻辑推理关系,表述为“若q,则p”。

否命题是另一种逻辑推理关系,表述为“若非p,则非q”。

高一数学集合

高一数学集合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本章概述1.教学要求[1] 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2]掌握简单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条件.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简单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与充要条件.难点: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四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3.教学设想利用实例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突出一种数学方法——元素分析法;渗透两种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掌握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译.1.1 集合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集合与元素: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如: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2.正整数集N*或 N+3.整数集 Z4.有理数集Q5.实数集R集合的三要素: 1。

元素的确定性; 2。

元素的互异性; 3。

元素的无序性三、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A 记作 a∉A (或a∈A)例:见P4—5中例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一、基础知识定义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元素x 在集合A 中,称x 属于A ,记为A x ∈,否则称x 不属于A ,记作A x ∉。

例如,通常用N ,Z ,Q ,B ,Q +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

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有理数},}0{>x x 分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B A ⊆,例如Z N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

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定义3 交集,}.{B x A B A ∈=且I定义4 并集,}.{B x A x x B A ∈∈=或Y定义5 补集,若},{,1A x I x x A C I A ∉∈=⊆且则称为A 在I 中的补集。

定义6 差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7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开区间),(b a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闭区间],[b a ,R 记作).,(+∞-∞定理1 集合的性质:对任意集合A ,B ,C ,有:(1));()()(C A B A C B A I Y I Y I = (2))()()(C A B A C B A Y I Y I Y =;(3));(111B A C B C A C I Y = (4)).(111B A C B C A C Y I =【证明】这里仅证(1)、(3),其余由读者自己完成。

高中数学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高中数学知识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1.1 集合1)常用的数集有以下几类:2)集合的特征:确定34)集合的表示方法:。

5)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1.2 子集、全集、补集1)子集A B ⊂: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我们也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一般地: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b :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B A ≠⊂:集合A 真包含于集合B 。

一般地: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全集与补集S 是全集,A 是S 的一个子集,S C A 是补集(或余集),{,}S C A x x S x A =∈∉。

1.3 交集、并集交集:{,}A B x A x B ⋂=∈∈且。

并集:{,}A B x A x B ⋃=∈∈或。

交集并集1.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1){}(0)x a a x a a <=-<<<, 2){,}(0)x a x a x a a >=<-><或。

1.5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求根; 2)画图。

1.6 逻辑联结词1)与命题:2)或命题3)非命题:1.7 四种命题(1)四种命题的形式:1)原命题:若p 则q ; 2)逆命题:若q 则p ; 3)否命题:p ⌝则q ⌝; 4)逆否命题:若q ⌝则p ⌝; (2)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3)原命题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及其运算
1.[2014·北京卷] 若集合A ={0,1,2,4},B ={1,2,3},则A ∩B =( )
A .{0,1,2,3,4}
B .{0,4}
C .{1,2}
D .{3}
2.[2014·福建卷] 若集合P ={x |2≤x <4},Q ={x |x ≥3},则P ∩Q 等于( )
A .{x |3≤x <4}
B .{x |3<x <4}
C .{x |2≤x <3}
D .{x |2≤x ≤3}
3.[2014·湖北卷] 已知全集U ={1,2,3,4,5,6,7},集合A ={1,3,5,6},则
∁U A =( )
A .{1,3,5,6}
B .{2,3,7}
C .{2,4,7}
D .{2,5,7}
4.[2014·辽宁卷] 已知全集U =R ,A ={x |x ≤0},B ={x |x ≥1},则集合∁U (A ∪B )=( )
A .{x |x ≥0}
B .{x |x ≤1}
C .{x |0≤x ≤1}
D .{x |0<x <1}
5.[2014·四川卷] 已知集合A ={x |(x +1)(x -2)≤0},集合B 为整数集,则A ∩B =( )
A .{-1,0}
B .{0,1}
C .{-2,-1,0,1}
D .{-1,0,1,2}
6.(2013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文科))设常数a ∈R ,集合
(
)(){}|10A x x x a =--≥,{}|1B x x a =≥-.若A B =R ,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 A .(),2-∞ B .(],2-∞ C .()2,+∞ D .[)2,+∞
7.(2013年高考山东卷(文2))已知集合B A 、均为全集}4,3,2,1{=U 的子集,且
(){4}U A B =ð,{1,2}B =,则U A B =ð
( ) A .{3} B .{4} C .{3,4} D .∅
8.(2013年高考江西卷(文2))若集合A={x ∈R|ax 2+ax+1=0}其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 )
A .4
B .2
C .0
D .0或4
9.【2012高考湖北文1】已知集合A{x| 2x -3x +2=0,x ∈R } , B={x|0<x <5,x ∈N },则
满足条件A ⊆C ⊆B 的集合C 的个数为
A 1
B 2
C 3
D 4
10.【2012高考湖北文9】设a,b ,c,∈ R,,则“abc=1a b c
≤+=”的 A.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B 。

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11.[2014·福建卷] 已知集合{a ,b ,c }={0,1,2},且下列三个关系:①a ≠2;②b =2;③c ≠0有且只有一个正确,则100a +10b +c 等于________.
二、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2014·北京卷] 设a ,b 是实数,则“a >b ”是“a 2>b 2”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2014·广东卷]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则“a ≤b ”是“sin A ≤sin B ”的( )
A .充分必要条件
B .充分非必要条件
C .必要非充分条件
D .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3.[2014·江西卷]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a ,b ,c ∈R ,则“ax 2+bx +c ≥0”的充分条件是“b 2-4ac ≤0”
B .若a ,b ,c ∈R ,则“ab 2>cb 2”的充要条件是“a >c ”
C .命题“对任意x ∈R ,有x 2≥0”的否定是“存在x ∈R ,有x 2≥0”
D .l 是一条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若l ⊥α,l ⊥β,则α∥β
4. [2014·辽宁卷] 设a ,b ,c 是非零向量,已知命题p :若a ·b =0,b ·c =0,则=0;
命题q :若a ∥b ,b ∥c ,则a ∥c .则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p ∨q
B .p ∧q
C .非p )∧(非q )
D .p ∨(非q )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函数f (x )在x =x 0处导数存在.若p :f ′(x 0)=0,q :x =x 0是
f (x )的极值点,则( )
A .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
B .p 是q 的充分条件,但不是q 的必要条件
C .p 是q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q 的充分条件
D .p 既不是q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 的必要条件
6.[2014·山东卷]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2+ax +b =0至少有一
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
A .方程x 2+ax +b =0没有实根
B .方程x 2+ax +b =0至多有一个实根
C .方程x 2+ax +b =0至多有两个实根
D .方程x 2+ax +b =0恰好有两个实根
7.[2014·陕西卷] 原命题为“若a n +a n +12<a n ,n ∈N +,则{a n }为递减数列”,关于其逆
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真假性的判断依次如下,正确的是( )
A .真,真,真
B .假,假,真
C .真,真,假
D .假,假,假
8.[2014·浙江卷] 设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为AC ,BD ,则“四边形ABCD 为菱形”
是“AC ⊥BD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 .(2013年高考陕西卷(文6))设z 是复数, 则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若20z ≥, 则z 是实数 B .若20z <, 则z 是虚数
C .若z 是虚数, 则20z ≥
D .若z 是纯虚数, 则20z <
10.(2013年高考课标Ⅰ卷(文5))已知命题:p x R ∀∈,23x x <;命题:q x R ∃∈,321x x =-,
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q ⌝∧⌝
11.(2013年高考卷(文))在一次跳伞训练中,甲、乙两位学员各跳一次.设命题p是“甲降落在指定范围”,q是“乙降落在指定范围”,则命题“至少有一位学员没有降落在指定
范围”可表示为()A.()p
⌝D.p∨q
⌝∧()q
⌝∨()q
⌝B.p∨()q
⌝C.()p
三、基本逻辑联结词及量词
1.[2014·安徽卷] 命题“∀x∈R,|x|+x2≥0”的否.定是()
A.∀x∈R,|x|+x2<0
B.∀x∈R,|x|+x2≤0
C.∃x0∈R,|x0|+x20<0
D.∃x0∈R,|x0|+x20≥0
2.[2014·天津卷] 已知命题p:∀x>0,总有(x+1)e x>1,则非p为()
A.∃x0≤0,使得(x0+1)e x0≤1
B. ∃x0>0,使得(x0+1)e x0≤1
C. ∀x>0,总有(x+1)e x≤1
D. ∀x≤0,总有(x+1)e x≤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