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业有限公司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一、引言煤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但其开采与生产却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对煤矿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管理,本报告书将对煤矿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

二、煤矿环境概况1.煤矿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等;2.煤矿区域的人文环境状况:包括周边居民人口、经济发展情况等。

三、煤矿环境影响评价1.煤矿开采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分析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表水污染情况,并评估其对周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2.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分析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污染的潜在危害,并评估对地下水系统的可持续性影响;3.煤矿开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评价:评估煤矿开采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包括矿井通风和爆破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等;4.煤矿开采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评价:分析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以及对农田和植被的影响;5.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评估煤矿开采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和生态平衡破坏等。

四、煤矿环境保护建议1.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煤矿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2.采用清洁采煤技术:推广应用清洁采煤技术,减少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煤与岩石混破碎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加强尾矿处理与利用:对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尾矿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占用和污染。

4.鼓励绿色煤炭发展:鼓励煤矿企业向绿色煤炭提供商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和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5.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煤矿环境管理的法规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环境监管,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五、结论煤矿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煤矿周边的环境和生态,提高煤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支持。

煤矿环评报告范文

煤矿环评报告范文

煤矿环评报告范文一、项目概况本煤矿项目位于地区,占地面积约xxx公顷,矿区沿湖东侧,东距城区约xx公里,交通便利。

该矿区包含煤炭开采、运输、洗选等环节,预计年开采煤炭量约xx万吨。

项目建设目的是满足地区的煤炭需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环境影响评价(一)大气环境影响考虑到煤矿的开采及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降低粉尘排放:一是喷洒水雾降尘,对开采面进行湿法作业,有效减少扬尘排放;二是采用覆土方式进行露天矿暴露煤场覆盖,防止风吹土尘暴露煤场;三是对运输路线进行水洗抑尘处理,确保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以上措施有助于减少煤炭开采及运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二)水环境影响为了减少煤炭洗选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体污染,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设置封闭式洗煤厂,对洗选过程中的废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二是配备污水处理设备,在对煤矿废水进行处理后达到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三是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同时,加强河道及湖泊的保护措施,严禁矿区废水直接排放入水体。

(三)土壤及生物多样性影响为了减少煤矿开采对土壤的破坏,我们将实施矿区的固土及植被恢复工程,力争在开采后尽快恢复矿区土壤结构及植被覆盖,以保护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另外,我们还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计划,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增加矿区的绿化覆盖率,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四)社会经济影响该煤矿项目的建设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期间,将优先招用当地劳动力,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将定期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当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助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管理措施为确保煤矿项目的环境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我们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制定环境保护监测计划,对项目的大气、水环境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二是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及应急预案,对不同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三是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确保环境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

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

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0.90M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后期开采地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北京绿方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环评证乙字1035号二O一六年十月目录1 前言 (1)2 总则 (3)2.1编制依据 (3)2.2评价目的及原则 (8)2.3评价时段 (9)2.4评价等级 (10)2.5评价范围 (12)2.6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14)2.7评价工作内容及重点 (17)2.8保护目标 (17)3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20)3.1工程概况 (20)3.2工程分析 (31)3.3现有工程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55)3.4污染源及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61)3.5“以新带老”措施 (72)3.6“三本帐”分析 (72)4 项目区环境概况 (74)4.1自然环境概况 (74)4.2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74)4.3社会环境概况 (75)4.4桑干河自然保护区 (75)5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与筛选 (76)5.1制约项目建设的环境因素 (76)5.2拟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77)5.3评价因子的筛选 (79)6 地表沉陷预测及生态影响评价 (82)6.1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82)6.2建设期生态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91)6.3地表沉陷预测与评价 (91)6.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2)6.5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107)6.6生态管理与监控 (113)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17)7.1地层与构造 (117)7.2水文地质条件 (118)7.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19)7.4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22)7.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31)7.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37)8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38)8.1地表水环境污染源现状调查 (138)8.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38)8.3建设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 (138)8.4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9)8.5水资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措施 (140)9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42)9.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42)9.2气象资料调查 (143)9.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44)9.4评价结论 (145)10 声环境影响评价 (146)10.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46)10.2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47)10.3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7)10.4现有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49)11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 (151)11.1运营期固体废物数量与处置措施 (151)11.2固体废物组成及成份分析 (151)11.3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54)12 水土保持方案 (156)12.1方案设计水平年及服务年限 (156)12.2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156)12.3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156)12.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预测时段 (157)12.5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 (158)12.6水土流失监测 (158)12.7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59)12.8结论 (160)13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161)13.1循环经济分析 (161)13.2清洁生产分析 (161)14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66)14.1环境管理与环境监理 (166)14.2环境管理计划 (167)14.3环境监测计划 (169)14.4环境管理和监测经费预算 (173)14.5环境保护措施验收 (174)15 工业场地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 (177)15.1工业场地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 (177)15.2矸石场地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 (180)16 环境风险评价 (185)16.1环境风险识别 (185)16.2矸石坝垮塌风险事故影响分析及措施 (185)16.3奥灰突水的环境风险分析 (187)16.4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90)16.5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91)17 总量控制 (194)17.1项目区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质量 (194)17.2污染物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 (194)17.3总量控制指标 (195)18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96)18.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96)18.2运营期污染防治对策 (196)18.3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203)18.4矿井服务期满后恢复措施 (203)18.5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203)18.6小结 (204)1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05)19.1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分析 (205)19.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208)20 公众参与 (212)20.1公众参与目的 (212)20.2信息公示 (212)20.3公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14)20.4公众意见的落实 (216)20.5公众参与“四性”分析 (217)21 项目建设与国家政策及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218)21.1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218)21.2矿区总体发展规划 (218)21.3与矿区规划环评协调性分析 (220)21.4与山西省产业政策及规划的协调性 (223)22 评价结论与建议 (226)22.1项目概况及主要建设内容结论 (226)22.2项目环境影响结论 (229)22.3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总结 (235)22.4评价结论 (237)22.5建议 (237)附件:(1)《委托书》;(2)《关于朔州市朔城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21号);(3)《关于核定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9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函[2011]1568号);(4)《关于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9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复函》(朔州市环境保护局,朔环函[2011]180号);(5)《采矿许可证》(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证号C1400002009121220047493,2012年11月26日);(6)《关于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补充勘探地质报告的批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煤经地字[2014]991号);(7)《关于同煤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开采设计审查意见的批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煤经整合字[2015]290号);(8)《关于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9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先期开采地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函[2011]2347号,2011年10月26日);(9)《关于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90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先期开采地段)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朔州市环境保护局,朔环审[2016]10号,2016年1月18日);(10)《关于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峪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意见》(山西省水利厅,晋水保函[2015]83号,2015年1月26日);(11)《关于山西晋北煤炭基地朔南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国家环保部,环审[2009]349号,2009年7月27日);(1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13)矸石成分分析及淋溶实验报告;(14)相邻矿井安全互保协议;(15)占地协议;(16)矸石处置协议;(17)高硫煤洗选协议;(18)公众参与调查表;(1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煤矿环评报告

煤矿环评报告

煤矿环评报告目录1 前言 (1)1.1任务由来 (1)1.2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2)1.3本项目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2)1.4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 (2)2总则 (3)2.1编制依据 (3)2.2评价目的及原则 (7)2.3评价时段 (8)2.4评价工作等级 (8)2.5评价范围 (15)2.6评价标准 (16)2.7评价工作内容及重点 (23)2.8项目周围保护目标 (30)3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31)3.1现有工程 (31)3.2扩建工程概况 (11)3.3工程分析 (38)3.4污染源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53)4矿区概况 (76)4.1自然环境 (76)4.2社会环境 (78)4.3矿山周围主要污染源 (80)4.4土地利用 (81)5地表沉陷预测及生态影响评价 (83)5.1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83)5.2施工期生态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86)5.3地表沉陷预测与评价 (88)5.4生态影响评价 (94)5.5地表沉陷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99)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1)6.1地层与构造 (101)6.2水文地质条件 (104)6.4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108)6.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14)7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14)7.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14)7.2建设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 (118)7.3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8)7.4结论 (121)8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22)8.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22)8.2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123)8.3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128)8.4小结 (129)9声环境影响分析 (129)9.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29)9.2施工期声环境影响与防治措施 (131)9.3运营期声环境影响与防治措施 (131)9.4关心点噪声影响分析 (137)9.5井下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138)9.6交通运输噪声的环境影响分析 (138)9.7结论 (138)10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39)10.1建设期固体废物的处置 (139)10.2运营期固体废物排放情况与处置措施分析 (140)10.3矸石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42)10.4煤矸石临时堆存的可靠性分析 (144)10.5小结 (144)11水土保持 (145)11.1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特点 (145)11.2工程占地 (146)11.3水土流失环节分析 (146)11.4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和目标 (146)11.5水土流失预测与影响分析 (147)11.6水土保持措施 (150)11.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与效益 (153)11.8水土保持监测 (154)11.9水土保持结论与建议 (155)12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158)12.1循环经济分析 (158)12.2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158)12.3清洁生产管理体系与措施 (178)13污染防治对策分析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180)13.1污染防治对策 (180)13.2总量控制 (191)1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92)14.1建设期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理 (192)14.2环境管理机构与职责 (195)14.3环境监测计划 (195)14.4项目环境监察计划表 (197)14.5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一览表 (197)15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 (201)15.1工业场地选址的环境可行性 (201)15.2矸石转运间的环境可行性 (202)15.3小结 (206)16选址与规划符合性分析 (207)16.1与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207)16.2与所在矿区总体规划协调性分析 (209)16.3与《**省恩洪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审查意见的协调性分析 (210)16.4与所在地其它相关协调性性分析 (223)16.5与**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224)16.6小结 (224)17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226)17.1环境风险识别 (226)17.2采煤诱发地质灾害分析及对策措施 (226)17.3危险物品管理与运输 (227)17.4废水事故排放对下游水体环境的风险分析 (227)17.5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228)18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31)18.1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简述 (231)18.2环境经济损益综合分析 (238)18.3社会效益简述 (238)18.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239)18.5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241)18.6结论 (242)19公众参与 (243)19.1公众参与的目的 (243)19.2工作程序 (244)19.3公众参与调查方法 (244)19.4公开环境信息 (244)19.5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 (246)19.6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简况 (246)19.7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247)20评价总结论 (253)20.1结论 (253)20.2建议 (257)20.3评价总结论 (257)附件:1、建设项目审批登记表。

(采矿)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六、营运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1、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1)采煤地表沉陷特征 首采区 401 和 402 盘区上分层采煤后地表最大下沉量为 1664mm,下分层煤炭开 采后累计最大下沉量 3494mm;全井田煤层开采后最大下沉值为 5490mm,主要影响 半径平均为 340~425m。 全井田采煤后形成地表沉陷面积 13736.48hm2,占评价区总面 44.67%,其中地表 下沉量在 10~500mm 面积为 5274.02hm2、地表下沉 500~1500mm 面积 3175.05hm2、 地表下沉 1500~3000mm 面积 3373.45hm2、地表下沉大于 3000mm 面积 1913.96hm2; 井田北部开采区地表下沉量较南部下沉量大,+3000mm 主要分布在北部采区(401、 402、403、408,占所有+3000mm 沉陷面积的 66.67%)。 2)生态环境影响 ①地表沉陷对土地损害
工业场地布置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站、瓦斯抽放及利用设施、 锅炉房以及行政福利设施。锅炉房安装 2×20t/h+1×10t/h 蒸汽锅炉和 2 台 2.1MW 常压热 水锅炉;矿井生产、生活用水量为 13178.0m3/d,生活用水(320.8 m3/d)取水方式为在 工业场地东侧地打深井取洛河组地下水,生产用水全部由处理后的矿井水供给。
-3-
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彬长矿区高家堡矿井及选煤厂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类标准,该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4、声环境 拟建各场地厂界噪声监测结果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2 类区标准限值。主要
交通道路(银武高速)两侧 30m 声环境质量能够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4 类区 4a 标准,60m 处夜间有超标。评价区总体声环境质量较好。

山西灵石银源华强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灵石银源华强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灵石银源华强煤业有限公司矿井60万t/a生产能力核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山西华特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二○一九年四月目录1 概述 (1)1.1建设项目特点 (1)1.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2)1.3分析判定相关情况 (2)1.4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5)1.5报告主要结论 (5)2 总则 (7)2.1编制依据 (7)2.2评价目的及原则 (11)2.3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12)2.4评价内容及重点 (13)2.5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4)2.6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17)2.7环境保护目标 (22)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4)3.1原有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24)3.2建设项目概况 (37)3.3矿井工程分析 (56)3.5公用工程 (67)3.6项目占地 (72)3.7依托工程 (72)3.8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73)3.9“以新带老”措施及污染物排放“三本帐”分析 (89)3.10总量控制分析 (91)4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 (92)4.1自然环境概况 (92)4.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94)4.3区域污染源调查 (102)5 地表沉陷预测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03)5.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3)5.2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113)5.3地表沉陷预测与评价 (114)5.4运营期生态环境预测与评价 (121)5.5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128)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36)6.1地层与构造 (136)6.2水文地质条件 (140)6.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47)6.4建设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 (152)6.5运行期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52)6.6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60)7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8)7.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8)7.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80)7.3声环境影响分析 (183)7.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86)7.5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191)8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196)8.1建设期污染防治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196)8.2运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196)8.3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197)8.4运营期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198)8.5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199)8.6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200)8.7环保措施一览表及环保投资估算 (201)9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205)9.1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205)9.2环境效益分析 (206)9.3环境经济损益小结 (207)10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09)10.1环境管理 (209)10.2污染物排放管理要求 (211)10.3环境监测计划 (216)1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19)11.1建设项目概况 (219)11.2环境质量现状 (220)11.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221)11.4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总量控制 (227)11.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 (227)11.6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228)11.7公众参与 (228)11.8评价结论 (228)1 概述1.1 建设项目特点山西灵石银源华强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灵石县英武乡小和平村,行政区划属英武乡管辖。

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环境风险源评估报告二零一六年六月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一、概述煤矿开发情况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属于资源整合矿井,由原九六八煤矿、原宏源煤矿以及深部扩界区经资源整合而成的一个矿井。

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渑池县坡头乡不召寨村,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1°46′00″,北纬34°50′00″。

矿区位于渑池县城北,距渑池县城12公里,东至义马市20公里,矿区紧邻314省道,交通便利。

矿区面积 3.889平方公里。

矿井井田范围内主要赋存二₁煤层,平均厚度2.8米,煤层分布较均匀,地质赋存条件稳定。

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3月的《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矿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矿井资源储量 1438.4万t,累计动用资源储量97.9万t,保有资源储量1340.5万t 。

设计年产0.45Mt/a,矿井初步设计可采储量:759.8万吨,服务年限为14.6年。

矿井采用三立井上下山开拓;通风系统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即主、副井进风,风井回风;投产设计以12010为首采工作面和12030为接替工作面,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一)、矿井地理位置、矿区范围,矿界、面积1、地理位置: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渑池县坡头乡不召寨村,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1°46′00″,北纬34°50′00″。

矿区位于渑池县城北,距渑池县城12公里,东至义马市20公里,矿区紧邻314省道,交通便利。

2、矿区范围:采矿许可证(证号C4100002010061120066814)井田内无断层等不良地质构造,底板又有隔水层相隔,底板含水层对矿井生产也可能有一定威胁,故在采掘过程中应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水原则。

二、矿井开拓方式、开采煤层、瓦斯、涌水量、工作面布置情况采矿许可证(证号C4100002010061120066814)井田坐标采用的80坐标系,本设计仍采用54坐标系,本井田走向长2275m,倾斜宽约1570m,井田面积3.889km2。

生态环境部关于宁夏红墩子煤业有限公司红二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宁夏红墩子煤业有限公司红二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宁夏红墩子煤业有限公司红二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1.01.12•【文号】环审〔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1.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宁夏红墩子煤业有限公司红二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21〕2号宁夏红墩子煤业有限公司:你公司《关于申请红二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的请示》(宁红煤业文〔2020〕75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该项目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井田面积22.72平方公里,设计可采储量1.8亿吨,设计规模240万吨/年,服务年限56.8年,可采煤层为4号、5号、8号、9号、10号煤层,属低瓦斯矿井。

工程采用立井开拓方式,薄煤层采用长壁综采开采工艺,厚煤层采用大采高充填式综采开采工艺,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全井田划分为8个采区。

其中,首采区为11采区,面积5.3平方公里,服务年限6.5年。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立井、副立井、回风立井、矸石井下充填系统等主体工程,通风机房、空压机房、机修车间等辅助工程,供电等公用工程,场外道路、输煤系统等储运工程,矿井水预处理站及生活污水处理站等环保工程。

原煤洗选依托红墩子选煤一厂在建的500万吨/年煤炭洗选项目。

该项目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红墩子矿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建矿井,总体符合规划环评要求。

国家能源局以国能综函煤炭〔2018〕476号文件同意工程产能置换方案及240万吨/年的建设规模。

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我部审批即擅自开工建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违法行为已查处。

你公司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增强守法意识,杜绝此类违法行为再次发生。

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地下水等产生不利影响,在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该项目所产生的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可得到缓解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1 1 环评手续履行情况3 1.1标准及总量批复 3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5 1.3工程建设情况 51.4环境保护目标 62 矿井基础资料及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变化情况8 2.1矿井基础资料8 2.2兼并重组整合工程与原有工程变化情况25 2.3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31 2.4井下生产系统33 2.5地面生产系统442.6公用工程463 环境影响及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55 3.1建设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55 3.2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变化分析56 3.3变更前后污染物变化分析663.4总量控制674 地表塌陷影响预测69 4.1井田开拓及开采概况69 4.2地表移动变形预测模式及基本参数选取70 4.3地表移动变形预计724.4地表塌陷对环境的影响预测75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8 5.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78 5.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79 5.3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865.4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88 5.5生态环境的防护、恢复措施965.6生态环境影响小结110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13 6.1地层与构造113 6.2水文地质条件117 6.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30 6.4建设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治1336.5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1337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44 7.1地表水概况144 7.2地表水环境污染源现状与调查144 7.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44 7.4运营期地表水环境污染影响预测147 7.5煤矿开采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1487.6水资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1518 水土保持方案154 8.1设计深度及设计水平年154 8.2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154 8.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围155 8.4水土流失预测156 8.5水土流失防治方案158 8.6水土流失监测163 8.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658.8结论和建议1669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168 9.1环境风险评价等级168 9.2环境风险识别168 9.3矸石坝溃塌风险事故影响分析169 9.4环境风险应急预案1719.5环境风险评价结论17310 公众参与174 10.1公众参与概况174 10.2公众参与方式及容17410.3公众参与意见的落实17911 环境保护措施变化情况181 11.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81 11.2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183 11.3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一览表20011.4环保设施投资20312 环境管理与监测方案变更情况204 12.1环境管理204 12.2环境管理计划208 12.3环境监测计划212 12.4环境管理和监测经费预算21412.5环保设施验收清单21613 总量控制217 13.1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和控制目标217 13.2工程污染物排放总量217 13.3环保局批复总量控制指标21813.4污染物削减方案21814 结论和建议219 14.1工程概况219 14.2环境保护对策措施219 14.3总量控制220 14.4环保投资220 14.5评价结论220 14.6建议228前言华润昌裕煤业位于古交市西北8km的梭峪村东北,行政区划属梭峪乡管辖。

其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5′07″~112°06′09″,北纬37°56′41″~37°57′31″。

根据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2010]43号文件“关于华润煤业新桃园煤矿等10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调整)的批复”,同意原由同煤集团作为主体重组整合的煤矿集团昌裕煤业矿井主体变更为华润电力控股,变更后煤矿集团昌裕煤业暂定名为华润昌裕煤业。

华润昌裕煤业为单独保留矿井,此次资源整合前为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是在2006年时由原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古交市亿达顺煤矿及部分新增区资源整合而成,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批采03~9号煤层,设计开采03、2+3、4、7、8、9号煤层。

2006年11月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编制完成了《古交市梭峪乡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古交市环境保护局于2006年11月27日以古环字[2006]66号对其进行了批复。

2007年3月省煤炭地质公司编制完成了《省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资源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市煤炭工业局于2007年8月20日以并煤行发[2007]308号文对其进行了批复。

目前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21万t/a矿井除进行了部分井筒开拓工程外,其余地面生产、生活及配套设施,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等均未建设。

变更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井田东西长1.83km,南北宽0.73km,面积0.7264km2。

设计可采储量2604kt,设计服务年限2.05年。

2011年1月28日省国土资源厅颁发新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08306,批采煤层未变,矿井开采03、2+3、4、7、8、9号煤层,所采8号煤由汽车运至华润煤业选煤厂洗选。

2011年5月地宝能源编制完成了《华润昌裕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市煤炭工业局于2011年6月22日以并煤行发[2011]223号文予以批复。

2011年7月由中矿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华润昌裕煤业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矿井初步设计》。

变更后矿井采用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3个井筒开拓全井田,高档普采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本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华润昌裕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充分利用现有的地面生产系统和井下生产系统。

关闭21万吨时副斜井,利用21万吨时主斜井作为变更后主斜井,利用21万吨时关闭的原梭峪技咨煤矿回风斜井作为本次工程的副斜井,利用21万吨时回风立井作为本次工程的回风立井;充分利用原环评中提出的环保设施,对于本次设计新增的设施,环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依据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发[2010]119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环境影响评价和关闭矿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通知”,华润昌裕煤业委托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承担华润昌裕煤业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变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组织项目组熟悉项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

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编制完成了《华润昌裕煤业45万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变更环境影响报告》。

1 环评手续履行情况1.1 标准及总量批复1、古交市环境保护局,古环字[2006]66号关于“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2006年11月27日;附件4。

2、市环境保护局,并环初审[2011]071号关于“华润昌裕煤业45万吨/年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2011年5月26日;附件5。

3、古交市环境保护局,古环初审[2011]19号关于“华润昌裕煤业450kt/a 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批复,2011年5月13日;附件6。

4、市环境保护局,并环量核[2011]011号关于“华润昌裕煤业450kt/a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意见,2011年5月19日;附件7。

5、省环境保护厅,晋环函[2011]980号关于“核定华润昌裕煤业45万t/a 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函,2011年6月9日;附件8。

对于在环评期间新颁布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本次按其进行评价。

其中: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工业场地执行2类标准,村庄执行1类标准,公路两侧执行4a类标准;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功能区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评价标准值见表1—1—1和表1—1—2。

表1-1-1 环境质量标准表1-1-2 污染物排放标准1.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2006年11月,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编制完成了《古交市梭峪乡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矿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古交市环境保护局,古环字[2006]66号关于“古交市梭峪技咨煤矿21万吨/年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2006年11月27日;附件3。

1.3 工程建设情况经调查,矿井按原批复的设计尚未形成系统。

井下利用原有的两条井筒掘进了部分不规则巷道,地面设施均未建设。

目前原技咨煤矿工业场地主副斜井均已关闭,生产辅助建筑物保留有机修车间、油脂库、岩粉库、消防材料库、坑木加工房、器材库及器材棚;行政福利设施保留有办公楼、单身宿舍楼、职工食堂,本次资源整合工程拟利用。

原亿达顺煤矿除主立井外,其余设施本次资源整合工程均不利用。

目前工业场地主立井、副斜井均已关闭,地面设施也已全部拆除。

1.4 环境保护目标变更设计井田围没有发生变化,保护目标也未发生变化。

本矿井环境保护目标为评价区的村庄、河流,以及受地表沉陷影响的村庄水井、浅层地下水、农田、植被等。

具体保护目标见表1-4-1和图1-4-1。

表1-4-1 环境保护对象一览表表1-4-2 评价围村庄情况一览表2 矿井基础资料及兼并重组整合工程变化情况2.1 矿井基础资料2.1.1 地理位置昌裕煤业井田位于古交市西北8km的梭峪村东北,行政区划隶属梭峪乡,其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5′07″~112°06′09″,北纬37°56′41″~37°57′31″。

104省道和太(原)~岚(县)铁路均位于井田以南,井田与镇城底站相距约4km,由井田到公路里程约60km,铁路里程约56km,交通方便。

地理位置及交通位置图2-1-1。

2.1.2 资源概况2.1.2.1 井田境界本项目兼并重组整合后,井田面积及批准开采煤层均未变。

矿井开采煤层为03、2+3、4、7、8、9号煤层。

井田东北~西南长约1.83km,西北~东南宽约0.73km,面积0.7264km2。

整合后井田东北为兰盾煤矿,西邻炉峪口煤矿,其余均与西曲煤矿相接。

兰盾煤矿已关闭,井田四邻关系见图2-1-2。

图2-1-2 四邻关系图根据省国土资源厅2011年1月28日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08306),井田围由下列12个坐标点(1954年坐标系)依次连线圈定,详见表2-2-1。

表2-1-1 井田围拐点坐标统计表2.1.2.2 地层及地质构造1、地层矿井综合柱状图见图2-1-3。

井田山梁一般为新生界地层覆盖,沟谷两侧多为基岩出露。

所见地层有古生界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新生界第三、四系。

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①奥系中统峰峰组(O2f):一般85m左右,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厚10.22~59.06m,一般25m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