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路穴的名解与功能

合集下载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

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

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

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

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

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

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穴位定位1.水沟穴(鬼宫)DU26 Shuǐ gōu别名: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少商穴又称“鬼哭穴”,慢性咽炎有奇效

少商穴又称“鬼哭穴”,慢性咽炎有奇效

少商穴又称“鬼哭穴”,慢性咽炎有奇效少商穴出自《灵枢本输》,属于手太阴肺经,是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是肺经的经气传入大肠经的起始处。

肺经的经气从胸腔走到这里的时候,已呈微弱之势,所以称为少商。

《针灸大成》中认为,少商穴,又名”鬼哭穴“,意为灸少商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邪气消失,阳气恢复,可见它的功能非常强大。

取穴位置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中医认为少商穴具有泻热开窍、通利咽喉、醒脑宁神、苏厥开窍的功效。

临床当中少商穴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小儿惊风、热病、中暑、感冒等病症,尤其对于慢性咽炎,少商穴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此外,中风昏迷的情况下刺激少商穴,可以起到苏厥开窍、促进患者苏醒的作用。

除了按摩之外,少商穴还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

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

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

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操作方法少商在我们大拇指的指角,没办法像平常一样的按摩。

我们要刺激这个穴位的话,可以找一根棉棒,或者将牙签倒过来。

当然,在办公室里没有这些东西,取一根圆珠笔,将笔倒过来,用笔的尾端来刺激也是可以的。

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圆钝头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按压:打嗝时,用拇指按压少商,以感觉酸痛为度,持续半分钟,即可止嗝。

掐揉:经常用拇指尖轻轻掐揉少商,揉到少商不痛,对防治慢性咽炎非常有效,还可以预防感冒;注意掐按时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受伤。

申脉——精选推荐

申脉——精选推荐

申脉
申脉 Shenmai(B62)
【出处】《针灸甲⼄经》:癫狂互引僵仆,申脉主之。

【别名】阳跷(《素问·⽓府》),⿁路(《备急千⾦要⽅》)。

【类属】⼋脉交会⽳,通阳跷脉。

【定位】在⾜外侧部,外正下⽅凹陷处。

【取法】垂⾜着地或仰卧位,外踝尖直下0.5⼨处取⽳。

【主治】①头⾯五官病:头痛,眩晕,⽬⾚痛,眼睑下垂。

②神志病:癫狂痫,失眠,嗜卧。

③经脉病:腰腿痛,项强,⾜外翻。

【⽳解】⾜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眦,循⾏于头、项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故可治疗头⾯五官病。

其经脉⼜过腰部及下肢,⽌于⾜⼩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可治脉病。

⾜太阳经络⼊于肾,经别⼊于⼼,⼼主神,本⽳⼜为⼋脉交会⽳,通于阳跷脉,故可治疗神志病。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3-0.5⼨,局部有酸胀感:可灸。

【配伍应⽤】①配⼤椎、风池、⽔沟、百会,照海,治癫痫。

②配太阳、阳⽩、瞳⼦髎,治眼睑下垂。

③配昆仑、委中、阳陵泉、⾜三⾥,悬钟,治下肢疼痛。

【⽂献摘要】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阳跷之脉,令⼈⽬痛,从内就始,刺外踩之下半⼨所各⼆猪,左刺右,右刺左。

针灸甲⼄经》:寒热颈腋下肿,申脉主之。

腰痛、不能举⾜少坐、若下车踬地,轻中轿轿然,申脉主之。

铜⼈输六针灸图经》:腰痛不能举体,⾜胻寒不能久⽴坐,若下⾈车中痛疾。

针灸资⽣经》:申脉、后溪、前⾕,治癫痫。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解析:
5)心包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 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 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解析:
6)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 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 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 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 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解析: 2)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 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解析:
3)鬼路。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 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 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 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解析: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 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操作: 刺法:直刺0.3-0.5寸。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操作: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操作: 按摩法:以拇指指腹向下按摩。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配伍: 配后溪穴治三消、黄疸;配涌泉穴治五般 痫。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解析:
1)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 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 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 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 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 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 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劳宫穴

鬼垒穴的名解与功能

鬼垒穴的名解与功能

鬼垒穴的名解与功能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的人体13鬼穴,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的经验穴。

这些穴位在人体哪个地方呢?就听我慢慢道来:13鬼穴之三:鬼垒穴:即鬼眼穴、眼隐白穴。

【穴位名解】:因旧说精神疾患由鬼神作祟所致,治疗穴位均冠“鬼”字为名。

1、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2、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标准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趾纤维鞘、(踇)长伸肌腱内侧束。

皮肤为(踇)趾背侧与其跖侧骨皮肤移行处,其神经分布为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

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动脉内侧支,经(踇)长伸肌腱的深面,该动脉至(踇)趾的内侧缘。

(踇)长伸肌腱由腓深神经支配。

若斜刺,针行于末节趾骨与(踇)趾纤维鞘终止部之间,该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均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及血管。

【特异性】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功能】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生发脾气。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证;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癫狂、多梦等神志疾患;惊风;腹满,暴泄;腹胀,逆息,腹中有寒气,气喘,肠热暴泄,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热病衄血不止,烦心善悲,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梦魇不宁,女子月事过时不止,崩漏,吐血,大小便皆血,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小儿客忤,慢惊风,癫狂。

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

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配大敦治疗昏厥。

古代记述:腹胀,逆息,腹中有寒气,气喘,肠热暴泄,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热病衄血不止,烦心善悲,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梦魇不宁,女子月事过时不止,崩漏,吐血,大小便皆血,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男隐卵大{94}病,小儿客忤,慢惊风,癫狂。

鬼宫穴的穴名解悉与功能

鬼宫穴的穴名解悉与功能

鬼宫穴的穴名解悉与功能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的人体13鬼穴,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的经验穴。

这些穴位在人体哪个地方呢?就听我慢慢道来:13鬼穴之一,鬼宫穴:即鬼客厅、人中穴、水沟穴,穴名解悉:鬼宫穴即鬼客厅的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

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

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

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

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现代医学研究对人中穴的急救作用作了科学解释:1.刺激人中穴可以升高血压。

在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而节律性、连续弱性或强性刺激人中穴,都能使动脉血压升高;2.刺激人中穴位,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3.运用人中穴救治昏厥急症,是简单易掌握的应急性急救措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实为救命之法宝。

鬼宫穴的功能: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人中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

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

以每分钟20-40次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臆语,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遍身水肿,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溺水窒息加会阴穴,癫狂加内关穴,癔病发作加合谷穴透劳宫穴;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穴(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崩漏。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脏腑的联系。

一、隐白穴(脾经) yǐn bái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析:1)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经脉相连,穴气血为脾经体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穴气血来自地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部。

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

阴,地部也。

白,气也。

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

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侧神经。

二、三阴交穴(脾经) sān yīn jiāo 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侧,当足踝尖上3寸,胫骨侧缘后方(足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申脉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申脉穴
拼音:shēnmài 别名:鬼路,阳跷 经络:膀胱经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取穴: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外踝直下方凹陷 中(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 分支。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 部的温热之气。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功能: 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中医穴位详解:申பைடு நூலகம்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 痛,失眠。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 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 穴位之一。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操作:
痛、眩晕。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 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 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 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 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 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 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 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操作: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 作圈状按摩。常按压申脉穴可改善寒冷症, 还可以使精神保持在最佳状态。用大拇指 按揉申脉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缓 解治疗目赤肿痛、失眠。 艾灸法:艾炷直接灸3-5壮,艾条温和灸 5-10分钟。用艾条温和灸申脉穴5-20分钟, 每天一次,可改善头
中医穴位详解:申脉穴
解析: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 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 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 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 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 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路穴的名解与功能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的人体13鬼穴,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的经验穴。

这些穴位在人体哪个地方呢?就听我慢慢道来:13鬼穴之五:鬼路穴;即申脉穴、阳跷穴。

位穴名解:1、鬼路穴: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路,道路。

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

本穴物质一是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2、申脉穴: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

脉,脉气也。

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3、阳跷穴:阳,阳气也。

跷,跷脉也。

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穴位取穴法: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鬼路穴功能:鬼路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
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

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人体穴位配伍: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