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栽培技术课件
大豆栽培技术

• (2)种肥
• 薄地用少量氮肥作种肥效果更好;种肥用量 要少;肥种与种子隔离,以免烧种;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
中国大豆的最主要产地是黑龙江省。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巴西、阿根 廷、中国的大豆产量居于世界第2、3、4位,美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大豆进口国。
第二节 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
一.大豆的一生
从播种后种子萌发长成植株到开花结荚 成全熟生称育全期生划育分期为。5个生育期:发芽出苗期、幼苗
• 开花期可用10~12克钼酸铵兑水50~60斤喷施,从结荚开 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成熟期光合产物全部输送给豆荚。生育速度 逐渐缓慢,最后完全停止,进入黄熟期, 种子含水量迅速下降到15%左右。种子变
• 三.大豆产量的形成
大豆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每株荚数、 每荚粒数和粒重4个因素组成。这四个产量 构成因素相互制约,在同一品种中,将荚 多、每荚粒数多、粒大等优点结合在一起 比较困难。
有限结荚习性
结荚习性 个体大小 开花顺序
花荚分布 茎生长特点 肥水敏感度 产量特点 分布
无限结荚 大 由下向上
主茎中下部 细长,易倒 不敏感 产量稳定 北方
有限结荚 小 中上部开始
中上部 短粗 敏感 稳产性较差 南方
亚有限结荚 较大 由下而上
主茎 两者之间 两者之间 生产潜力高 不明显
• 2.大豆的落花落荚
期、分支期、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成熟期。 又根据植株生长中心与营养分配状况,把大豆的
菜用大豆生产-栽培技术课件

定植后即行盖地膜,要求破口要小,扶苗出膜的操作要轻, 地膜要拉紧铺平,紧巾地面,种植孔四周用土压牢。
为防杂草,可选用黑地膜。
• (四)田间管理
1.温度 定植后3~5d不通风,以保温保温,促进还苗; 还苗后白天保持24~30℃,夜间18~24℃,白天当棚内温
• (三)定植
(1)定植时间 菜用大豆在幼苗第1对真叶由黄绿色转为青绿色而尚未展
开时定植。一般大棚套小棚加地膜栽培于2月下旬定植,大棚 套小棚栽培于3月上旬定植。 (2)栽培方法与密度
每畦种四行,每穴3~4株,穴距20~22cm,每667m2种 10000~15000株。
• (三)定植
(3)定植方法及注意事项 做到带肥、带药、带土坨定植,定植时保持秧苗根坨面与
任务三 菜用大豆生产
五 栽培技术
• (一)播种育苗
1.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丰产品种,如台湾292白毛豆、日本矮脚毛
豆、台湾75毛豆等。
• (一)播种育苗
1.播前准备 (1)种子处理 播种前3~4d,选粒大饱满的种子,剔除 小粒、秕粒和有病斑、虫斑、破伤的种子,晾晒1~2d, 然后在50~55℃水中浸种10~15min,捞出备用。 (2)根瘤菌和钼酸铵拌种 用200g菌粉加水2.5kg拌已 消好毒的种子,在根瘤菌拌种同时加入1.5%的钼酸铵浸 液,拌种后晾干即可播种。
• (六)采收
一般在豆粒饱满,豆荚仍为绿色时采收。分批采收,采收 2~3次,在傍晚或早晨时采收,品质最佳。667m2产可达 500kg以上。
1.防病 病害主要是锈病。可选用400g/l氟硅唑乳油(福星)
4000~5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 800~1200倍防治。 2.治虫
大豆栽培PPT课件

豆进口增长的源动力之一。
15
中国
29% 其他 30%
西班牙
6%
墨西哥
德国
8%
8%
荷兰 11% 日本 8%
2001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大豆进口情况
16
(3)我国大豆进出口情况
• 1995年之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 • 1995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并一直
11
全国各主要省份大豆生产情况
面积 省份
(千公顷) %
总产量
(万吨)
%
全国
9481.8
1540.7
黑龙江 3326.3
35.08
496.2
32.21
内蒙古
755
7.96
83.4
5.41
安徽
679.7
7.17
89.4
5.80
河南
563.5
5.94
107.6
6.98
吉林
432.6
4.56பைடு நூலகம்
110.5
7.17
5
(二) 起源
• 大豆起源于中国 • 中国目前仍有许多野生大豆类型 •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 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 欧美各国在19世纪后期才开始栽培大豆 • 美国从1840年才开始种植大豆 • 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6
二、生产概况
(一)生产情况 1. 世界大豆生产概况
• 含油率16.3~23%左右 • 蛋白质37%~48% • 碳水化合物26%~30%左右 • 粗纤维5.9%~6.6% • 粗灰分5 %~5.2%
26
大 豆 籽 粒 各 部 为 营 养 成 分 含 量 部 位 百 分 比蛋 白 质 淀 粉 油 脂 灰 分 全 粒 100 38.06 12.66 17.8 4.44 子 叶 90 41.33 14.6 20.75 4.38 胚 芽 2 36.93 17.82 10.45 4.08 种 皮 8 7.0 21.02 0.6 3.83
大豆栽培技术(全)

大豆栽培技术一、地块选择大豆在连续种植3年以上时,应采取秋季耕翻,使土壤熟化加速,有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
创造一定深度的疏松耕层,翻埋农肥、残茬、病虫、杂草等,为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创造条件。
黑土耕深25~35厘米;黄土、白浆土、轻碱土或土层薄或下层土壤含有害物质耕深不宜超过肥土层。
耕翻后打垄,实行垅作,能提高地温,加深耕作层,增强排涝抗旱力。
二、种子选用在当地能正常成熟、具有抗病虫、产量高的品种。
正茬注重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重迎茬大豆应该采用抗线虫能力较强的品种,如黑农35、垦农5和绥农10。
在播种前,种子必须进行精选,剔除病粒、虫食粒及杂质。
要求种子纯度、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3%。
筛选,去掉硬粒、杂粒、病粒、虫蛀粒等。
1、种子处理为防治蛴螬、地老虎、根蛆、根腐病等苗期病虫害,常用种子量0.1%~0.15%辛硫或0.7%灵丹粉或0.3%~0.4%多菌灵加福美双(1:1),或用0.3%~0.5%多菌灵加克菌丹(1:1)拌种。
药剂拌种与钼酸铵微肥拌种同时进行时,需在钼酸铵拌种阴干后进行。
要注意采用根瘤菌拌种后,不能再拌杀虫剂和杀菌剂。
2、播种要求在肥沃土地,种植分枝性强的品种,亩保苗0.8~1万株为宜。
在瘤薄土地,种植分枝性弱的品种,亩保苗1.6~2万株为宜。
高纬度高寒地区,种植的早熟品种,亩保苗2~3万株。
在种植大豆的极北限地区,极早熟品种,亩保苗3~4万株。
三、需肥规律及施肥要求营养元素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高效的主要措施之一。
要做到合理施肥,必须了解大豆的营养特点、各种肥料元素的性质和作用,掌握科学的施用技术。
1.大豆的营养特点:据测算,大豆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如下:150公斤大豆需氮素10公斤,五氧化二磷2公斤,氧化钾4公斤。
大豆需肥量比禾谷类作物多,尤其是需氮量较多,大约是玉米的2倍,是水稻、小麦的1.5~2倍。
此外,大豆还要吸收少量钙、镁、铁、硫、锰、锌、铜、硼、钼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第三节 大豆栽培技术

•原垄播种
•耧播 •麦地套种 •板茬种豆
黑燕麦茬地种大豆 巴拉圭南部(南美)
4.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主要根据土壤肥力、品
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等而
定。
密度范围:1~3万株/亩;
肥地宜稀,瘦地宜密;
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 早播宜稀,晚播宜密; 气温高的地区宜稀,气温低的地区宜密。
大豆胞囊线虫病
花叶病毒病 全国各大豆产区均较普遍,是大豆的主
要病害。综合防治方法:选育推广抗病品种,发到病
株及时拔除,加强蚜虫防治。
大豆花叶病
锈病 长江以南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我省以闽西北秋 大豆区较为严重。防治方法: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抓 好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增施磷钾肥,发 病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
有52种。其中,为害严重、发 生普遍的有: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花叶病 大豆霜霉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和一些叶斑类病害
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在10%左右,严重的可达30% 以上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我国目前大豆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 的一种病害,尤其在吉林、黑龙江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 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农场发生面积达45%,有的 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而造成毁种。一般减产10%~20%, 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无病区加强检疫,防止大豆胞囊线虫传入; 在病区应采取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 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用作绿肥的大豆宜在盛花期翻耕埋入土中;
•作青饲料的大豆在开花结荚期间均可收获,以籽粒发 育达一半时收获最好(这时茎叶产量最高,营养也较好) ; •蔬菜用大豆以豆荚饱满且未转黄时采收为宜;
大豆第四章-大豆栽培模式

二)土壤耕作
◆施肥后耕翻,深耕20~22厘米。 ●施肥整地后播种比铁茬播种增产19.3%。 出苗后10天调查: 整地播种的苗高8.9厘米,铁茬播种的苗高7厘 米,茎粗整地播种比铁茬播种的增加0.4毫米. ★耙平耙细,拾净根茬。 ■耙深耙透,耙深12—15厘米。
二、施肥
(一)需肥规律 » 每生产100公斤大豆,吸收: » 大量元素 氮(N)7.3~9.5kg、 磷(P2O5) 2.8~4.2kg、 钾(K2O) 4.6~6.2kg。 » 微量元素 铁40克、硼3.0克、锰0.5克、 钼0.3克、锌6克。
(四)追肥(视频4-3)
1、初花期追施氮肥:每亩追尿素3—5kg。 2、鼓粒初期根外追肥:每亩用量为 先将肥料溶 尿素:0.6kg; 化于30kg水 磷酸二氢钾:0.1kg; 中,过滤后 钼酸铵:15g; 喷洒于大豆 硼砂:100g; 叶面上。可 硫酸锰:50g; 以单独施用, 硫酸锌:200g。 也可以混合 施用。
●种子包衣:用30%多福克悬浮种衣剂包 衣,可防治大豆地下害虫、包囊线虫、 苗期蚜虫和蓟马、根腐病。药剂与种子 之比为1∶60.
3、施用除草剂:
大豆播种前,每亩用45%豆乐(乙· 异恶松) 乳油100—1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 浅混土后即可播种。(视频4-8 6’30‘)
(二)播种期的确定
(三)种肥
1、磷酸二铵作种肥:每亩8—10kg。 2、尿素作种肥:3.5—4kg。随种下地,种、肥 隔离。 3、钼酸铵拌种:每kg豆种用0.5g,拌种用液量 为种子量的0.5%。 4、硼砂拌种:每kg豆种用0.4g,用16ml的热 水溶解,均匀喷拌豆种上。 5、硫酸锌拌种:每kg豆种用4--6g,拌种用液量 为种子量的0.5%。
1、精细播种: 可采取机播、耧播、点播。应 推广精量点播。 2、严格掌握覆土深度:无论采取何种播种方法, 覆土厚度均为3—5cm。过浅过深都不行. 3、防治大豆包囊线虫 每亩用10%噻唑膦(福 气多)颗粒剂1~2kg,或80%二氯异丙醚乳油 每亩5kg,与细砂混后覆土。也可用1.8%爱 福丁乳油1 000倍液喷洒。
大豆播种—大豆品种选择(大豆栽培技术课件)

阳坡地、沙质土-生育期稍长的品种; 阴坡地、粘质土-用生育期略短的品种; 肥水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熟期稍长的品种; 平川地、低洼地-耐肥、抗倒的高产品种; 瘠薄干旱、施肥量不足-适应性强和耐瘠薄品种。
一、大豆品种选择的依据
3.根据栽培方法选用品种
性。株高71.5厘米,主茎12.3节,有效分枝0.2 个,底荚高度13.1厘米,单株有效荚数26.2 个,单株粒数57.9粒,单株粒重11.5克,百粒 重19.8克。籽粒圆形,种皮黄色,黄脐。中感 灰斑病。粗蛋白含量38.04%,粗脂肪含量 21.82%。适宜65厘米垄上双条精量点性,株高90.3厘米,秆强不倒伏,节 间短。披针形叶,紫花,灰白色茸毛。结荚密集, 3~4粒荚多,顶荚丰富,单株有效荚数35.6个, 荚熟时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 浅黄色,百粒重20.1克。抗疫霉根腐病,中抗大豆 花叶病毒1号株系和灰斑病,感大豆花叶病毒3号 株系。籽粒粗蛋白含量38.48%,粗脂肪含量 22.26%。出苗至成熟115天,需≥10℃活动积温 2300℃。选择中下等肥力地块种植,5月上中旬播 种,垄三栽培公顷保苗25.0万株。
(三)黑农68 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厘米左右,无分枝,白花,圆叶,灰色 茸毛,荚微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椭圆形,种皮黄色,种 脐黄色,无光泽,百粒重21克左右。蛋白质含量37.14%,脂肪 含量22.33 %。中抗灰斑、花叶病毒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 育日数115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选择平整中 等肥力地块种植,采用穴播或条播栽培方式行距60-70cm,公 顷保苗株数20-22万株。
• (四)南方夏大豆 • 早熟种 生育日数120天以下。 • 中熟种 生育日数121~130天。 • 晚熟种 生育日数131~140天。 • 极晚熟种 生育日数141天以上。
大豆种植PPT教学讲义

▪ 发生次病后可每公顷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2250克兑水450-600公斤喷雾,或每公顷用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500-600克兑水450-600公斤喷雾,为了有效地 预防大豆菌核病,在播种前选种子时注意清除混在种子中 的菌核,在发病地块上将大豆植株烧毁,实行深翻,把菌深 埋于地下,实行合理的轮作,尽量避免重迎茬.
大豆播前准备与潘种
▪ 大豆生长发育的季节性较强,又要求有疏松深厚的活土层和充足的养 分供应,所以要做好选地、整地、施肥、选种及种子处理等各项播前 准备工作.1.播前准备1 选地:种植大豆要以合理轮作为前提,保 证不重茬,不迎茬.一般宜选择前茬是玉米、高粱或谷子的地块种植 大豆.2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深耕、施肥和耙耱.耕深以 25~30厘米为宜,随耕随耙随耱,以防跑墒.深耕要结合施基肥,基肥以 农家肥为主,一般以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翌年早春,土壤表层 融冻时,应及时顶凌耙耱,冬前未耕翻的,应结合施肥及早进行浅耕,深 度以15~18厘米为宜.无论秋耕或春耕,早春至少应耙耱2~3次,确保 土壤疏松,湿润和田面平整细碎.如果是水浇地,灌溉应在秋耕前进行, 以满足大豆苗期的水分供应.3选用优良品种:选用优良品种是大豆 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和栽培水平,选 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当水肥条件较好时,宜选择丰产性好、 茎秆粗壮、中大粒的有限结荚性品种;土地瘠薄,干旱少雨、生长季 节较短时,应选择耐旱、耐瘠、抗倒、结英时间长、适应性广的无限 结荚习性品种,同时,还应确定合理留苗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