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豆栽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传统的大豆栽培方式存在着种植面积大、耗水量多、收益低等问题,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栽培模式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探索窄行密植技术在大豆栽培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对窄行密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对大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探讨窄行密植技术在大豆种植中的推广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字数:213】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对大豆栽培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探讨窄行密植技术的原理及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探讨窄行密植的实施方法及经济效益,旨在为大豆种植者提供科学的栽培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大豆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豆种植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思路和实践经验,推动大豆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200】1.3 研究意义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栽培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窄行密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应大豆植株生长需求,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加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

窄行密植还能够减少荒地和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窄行密植相对传统栽培方式,可以减少种子用量、节约劳动力成本、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研究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对推动大豆产业升级、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2. 正文2.1 大豆栽培现状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种植者对高产量的追求,传统的大豆栽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

论大豆低产原因及高产技术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品作物,还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然而,我国大豆的产量相对较低,需要探索提高大豆产量的方法。

本文将从大豆低产的原因及高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豆低产的原因:1.高温干旱:大豆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较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干旱越来越成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高温会抑制大豆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光合作用,使其生长缓慢,产量下降。

2.病虫害:大豆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大豆蚜、大豆锈病、大豆菌核病等。

病虫害的侵害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进而导致低产。

3.土壤质量差:大豆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质量较差,缺乏有机质和养分,导致大豆生长受限,产量下降。

4.不合理的种植管理:一些农民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如栽培密度过大或过小、不合理的施肥、草地管理不善等,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二、大豆高产技术:1.选优良品种: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良种大豆,具有抗逆性强、病虫害抗性好、生长旺盛等特点,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大豆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供养分,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化肥可以补充大豆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

3.加强病虫害防控: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灭虫、草地管理、轮作等,减少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大豆的产量。

4.种植密度适中: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

5.控制水分: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不过度或不足灌溉,以达到大豆最适宜生长的水分条件。

6.合理管理杂草:杂草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应加强对杂草的防控。

采取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采用适量的除草剂、间作等防控措施。

7.精细化管理:加强对大豆生长的监控和管理,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合理利用苗期、花期、实生期等关键时期的优势,提高大豆的产量。

加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加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加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究摘要:阐述了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了其产量构成因素及提高产量的对策,并提出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豆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生理特点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1. 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一般认为大豆是低产作物,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大豆产量只相当于玉米的1/3~1/2。

1.1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为35%。

而玉米相应的含量分别为10%、4%、84%。

每形成100kg大豆籽粒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3 647.69kj,而形成100kg玉米所消耗和贮藏的能量为1 685.98kj,这是大豆比玉米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1.2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

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

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

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

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

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 mg/kg。

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

1.3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

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

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

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

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

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

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

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

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圣豆43大豆是一种优质高产的大豆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在大豆种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要求的提高,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圣豆43大豆品种特点、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实践经验、效益分析和应用前景展望等方面,探讨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圣豆43大豆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抗逆性。

通过对该品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长特性和适应环境,为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圣豆43大豆品种在抗病虫害方面表现优异。

研究该品种的抗病虫害机制,可以有助于培育更具抗病虫害能力的大豆新品种,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圣豆43大豆品种在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均表现出色。

通过深入研究其种植适应性,可以推广其种植范围,提高大豆产量,促进我国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对圣豆43大豆品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开展圣豆43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圣豆43大豆品种特点1. 优良的生长习性:圣豆43大豆生长势强,茎秆粗壮,叶面积大,能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快速生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2. 高产稳产:圣豆43大豆在适宜生长环境下,结荚率高,每株结荚数多,每荚粒数多,粒重大,单株产量高,且稳定性强,不受环境变化影响。

3. 优良的品质:圣豆43大豆的种子色泽鲜亮,大小均匀,质地饱满,豆质细嫩,口感好,烹饪后容易煮熟,且营养丰富,是优质的大豆品种。

4. 抗病虫害能力强:圣豆43大豆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有效抵抗大豆枯萎病、蚜虫等病虫害,减少病虫害给大豆产量带来的损失。

2.2 高产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圣豆43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

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

子并耢平茬坑, 也可以采取秋季灭茬起垄镇压一次完成作业 , 灭茬深度 1 O ~ 1 5 c m, 粉碎根茬长度5 , - - 6 c m。实施秸秆粉碎还 田地块, 采取秸秆覆 盖或耙 地 处理, 秸秆粉碎率9 8 %以上, 秸 秆长度为5  ̄ l O c m。有条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 机, 进行全方位深松 , 深松深度 4 0  ̄ 5 0 c m。在大豆生育前 期, 田间杂草较多 时, 可在杂草基本除齐商情较好的条件下, 进行化学防除, 宜早不宜迟。
技术的改进与优化贡献 出应有的力量 。 关键词 : 大豆 : 农业 ; 整地技术 ; 品种
大豆是我国 目前供求矛盾最为突 出的一种农作物 ,是一种粮油兼用且 含有丰富蛋 白 质 的农作物 。 在 目前的农业 生产中 , 开发高效大豆高效栽培技 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 、 改善大豆品质 、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 力、 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是改善我 国三农问题 的主要
科 学 理 论
科学与财 富
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
付 军 工

( 黑龙江 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 四分场) 要: 大豆栽培技术是我 国农业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其直接关系到大 豆的产 量与质量 。 大豆作为我国 日耗量 最多的农作物之一, 是人们
生活中最为关键的蛋白质来源方式。本文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入手, 针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有效的高层和稳定方案, 旨在为我国大豆栽培
加激 烈, 大豆生产 也面 临着更为激烈 的会场竞争, 这就使得质量不高 、 产量 不好 、 经济效益不佳成为限制我 国大豆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 在 大豆高产
( -) 播种方法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大豆的播种方法有 : 窄行密植播种法 、 等距 穴播法、 6 O 厘米双条播、 精量点播法 、 原垄播种、 耧播 、 麦地套种 、 板茬种豆等 。 ( 四) 合理密植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 , 取决于单位面积株数、 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 。因此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近年来,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增加与品质的提高一直是改善粮食结构的重要措施,而大豆的高产栽培模式实验是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的重要研究工程。

在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中,将考察不同的耕作模式、施肥模式和植物保护模式,并分析这些模式在大豆高产栽培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本次实验采用设定田间试验,用半野外条件下种植大豆,考察不同耕作模式和施肥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在实验中,以美豆为试验材料,将美豆分成四类,分别为有化肥、无化肥、有农药、无农药四种,比较其抗性、品质和产量。

实验表明:施用化肥和农药的有效性对大豆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施用化肥和农药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

而且,在大豆的品质方面,施用化肥和农药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可以提高大豆的抗性和品质。

结果表明,大豆的高产栽培模式实验中,施用化肥和农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大豆粮食的品质和结构。

另外,控制土壤湿度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建议在大豆种植的地区加强水土管理,提高大豆的土壤湿度,这样可以改善大豆的栽培环境,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此次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为我们提出了科学的施肥模式和植物保护模式,改善了大豆的品质,促进了大豆产量的提高,是大豆高产栽培中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成果。

若想延续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成果,将大豆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和水土的资源,改善大豆的种植环境,强化大豆的栽培管理,以实现大豆高产栽培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次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和农药对大豆的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控制土壤湿度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可以改善大豆的种植环境,实现大豆高产栽培的目标。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 要: 近年 来 我 国 大 豆 需 求量 迅 猛 增 长, 年 大豆 需求 量 在 2 0 每 80万 t 右 , 国 内每 年 大豆 产 量仅 在 15 左 而 6 0万 t 左右 , 以满足 需 求。为 满 足 国 难 内 外对 大 豆 的需 求 , 对 大 豆 的 高 产栽 培技 术进 行 了探 讨 , 出了有 效的 高 产和 稳 产 的 方 案 , 针 提 对提 高我 国的 大 豆栽 培 技 术及 大 豆产 量 、 量 贡献 一 份 质
采用 的栽培方法。改 6 — O 米宽行距 为 4 ~ 07厘 O 5 厘米窄行密植 , 0 一般可增产 1%~ 0 0 2 %。从播 种、 中耕管理到收获 , 均采用机械化作业 。机械 耕翻地 , 土壤墒情较好 , 出苗整齐 、 。 均匀 窄行 密 植后 ,合理布置 了群体 充分利用 了光能 和地 力, 并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 3 . 2等距穴播法 机械等距穴播提 高 r播种: 敬和质量。出 【
景的有机质 , 可改 良 土壤 的机构 , 增强保肥保水 的能力 ,同时肥效长可适合大豆生育后期吸肥 多的要求。腐熟的有机肥 . 还可以产生有机酸 , 能把 土壤中各种不易分解的养分溶为易吸收的 养, 为大豆提供 良好的生长环境 。 52合理施用化肥 .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钾搭配 ,有条件的 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作物 的需肥规律、 土

产一成左右。 因而 , 播 种前 必 须 进 行 人 工粒 选 子 , 原 垄 上 用精 量 点播 机或 改 良 在 在
3】窄 缩 增钉 、 行密植 , 嗣内外揶在 傲 , 是
施 农I“ {舱f p
养 元素 ,i 完全 j 含仃大 :
力量。
关键词: 大豆 ; 产 ; 培 ; 术 高 栽 技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

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实验的总结报告
大豆是全球最重要的作物,它是营养丰富的植物,被广泛用于食物和料理的配料。

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提高其产量,以满足人口的日益增加的对食物的需求。

本文将研究实施高产大豆栽培模式的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以及相关讨论。

首先,在大豆栽培模式实验中,我们试验了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一种是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另一种是郁郁葱葱的林地模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中,大豆的产量更高,但在林地模式中,大豆的质量更高。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大豆的生长受到环境温度、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大豆栽培模式实验还着眼于大豆种子的存储,探讨了湿度、温度、抗虫性能等方面,发现种子在正确的存储条件下,具有较长的保质期,而且种子品质也不会受到影响。

最后,我们还对大豆种子施肥和施药进行了实验,发现大豆对氮磷钾肥料的需求量有所不同,而施药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植物的病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实施高产大豆栽培模式实验发现,种植模式,种子存储,施肥和施药是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尽管实验尚未完成,但是本文的总结报告可以作为今后研究人员探索大豆栽培合理模式的参考,以提高大豆产量,满足人口需求。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
摘要:大豆栽培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与质量。

大豆作为我国日耗量最多的农作物之一,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关键的蛋白质来源方式。

本文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入手,针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有效的高层和稳定方案,旨在为我国大豆栽培技术的改进与优化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大豆;农业;整地技术;品种
大豆是我国目前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一种农作物,是一种粮油兼用且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农作物。

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高效大豆高效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改善大豆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是改善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优势
大豆栽培技术是目前农业生产中较为关注的一个环节,是大豆生产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大豆的生产产量、生产成本、生产效益和品质。

(一)背景
当前,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极为广泛,但是其生产技术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大豆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因此,在目前要想迅速的发展大豆生产,除了在工作中引进有关的积极政策、优良品种之外,还
需要对大豆的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优势
大豆是含有极为丰富蛋白质的一种农作物,其中还含有充分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之一。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研究得出,人们在生活中常吃大豆对于减少胆固醇、软化血管和促进血液循环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维持人体机理、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精神忧郁方面发挥着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的大豆种植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大豆供需矛盾尤为严重,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大豆必然受到业内人工作人士的重视,对我国大豆种植技术进行优化也必然受到有关工作认识的青睐,可以说发展大豆高层栽培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理论研究
大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截至目前许多地区都已经来时着手种植高产大豆。

但是由于种植技术不成熟、理论不完善,有些高产大豆还无法达到预计效果。

同时,在种植的时候还容易受到品种特性、种植气候条件、气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种植出来的大豆不能够适合出苗、壮苗的发展要求,甚至会受到虫害、草害以及病害的影响而产生品质低、效益差的现象。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以来,我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
豆生产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会场竞争,这就使得质量不高、产量不好、经济效益不佳成为限制我国大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此,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理论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和归纳:
(一)种子准备
在种子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一些适宜实际生产要求的种子,且要根据种子处理原则对已经选择好的种子进行处理。

1、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是内因。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

要克服盲目引种,不要把外地高产田或信息及有些新闻媒介推销的品种甚至品系没经科学分析和试验,盲目的大量引种和应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做到因地制宜种植。

2、种子精选
播前选种是提高种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大豆的苗齐、苗壮、苗全。

“母大子肥”,粒大而整齐的种子能增产一成左右。

因而,在播种前必须进行人工粒选或选种器精选种子。

3、种子处理
在保证选用品种保持原品种种性的增产潜力条件下,可采用富尔“千斤顶”(大豆专用型)拌种,最好少对水或不对水。

该药剂每
瓶250克,2瓶可拌1公顷地用种。

要做到拌种均匀,阴干后种子不膨胀,种皮不开裂,然后在采用含防虫、杀菌、含有微量元素或膜性好的种衣剂进行包衣。

(二)整地技术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

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

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其方法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及茬口等灵活运用。

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采用伏秋翻同时深松或旋耕同时深松,或耙茬深松。

耕翻深度18~20cm、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cm。

对于垄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时要起好垄,达到待播状态。

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深松基础的玉米茬、高粱茬,早春拿净茬子并耢平茬坑,也可以采取秋季灭茬起垄镇压一次完成作业,灭茬深度10~15cm,粉碎根茬长度5~6cm。

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地块,采取秸秆覆盖或耙地处理,秸秆粉碎率98%以上,秸秆长度为5~10cm。

有条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机,进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cm。

在大豆生育前期,田间杂草较多时,可在杂草基本除齐商情较好的条件下,进行化学防除,宜早不宜迟。

(三)播种方法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大豆的播种方法有:窄行密植播种法、等距穴播法、60厘米双条播、精量点播法、原垄播种、耧播、麦地套种、板茬种豆等。

(四)合理密植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

因此在生产上,要求在保证植株个体良好发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单位面积株数,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

确定合理密植的原则,主要根据地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南部地区气温高宜稀,北部地区气温低宜密;宽行距宜稀,窄行距宜密;繁茂性强品种宜稀,延期播种宜密;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宜稀,与早熟矮秆作物间作宜密。

(五)施肥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中应严格进行规范化生产,对重迎茬问题严重的地区要进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采取包衣、种子消毒剂等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减少重迎茬的危害。

种植密度应视土壤条件而定,对肥力差的地块不宜过多增大密度以求高产,保证大豆稳产优质。

三、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粮食问题的逐步加深,解决大豆高产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作物,本身就具有高产特性,因此在技术改进中其作用也逐步的增大,成为
世界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奇真.大豆施肥生理基础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4):41~48.
[2]江修业,王占哲.大豆、玉米、小麦、水稻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