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基础与运用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脉脉.(mò)訾詈..(zī lì)造诣.(yì)庐冢.(zhǒng)裨.补缺漏(bì)B. 混沌.(dùn)露.脸(lù)漪.郁(yī)冶.游(yě)游目骋.怀(chěng)C. 潭柘.寺(zhè)弭.谤(mǐ)一椽.(yuán)梵.婀玲(fàn)偃.苗助长(yà)D. 蜷.缩(juǎn)肄.业(yì)渐.染(jiān)宛.然(wǎn)繁芜.丛杂(w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

B项,露脸(lù)——(lòu)脸([ lù ]多用于书面语,[ lòu ]用于一些口语词语,如“露怯”、“露马脚”。

);漪郁——猗郁。

C 项,一椽(yuán)——一(chuán)、偃苗助长——揠苗;D项,蜷缩(juǎn)——(quán)缩。

2. 下面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 又叫“浮屠”或“佛图”,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北面。

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 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少时候是“兼用”,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称呼朋友为“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D.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以“干支”纪年,“干支”指的是: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默写名篇名句(1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1)《氓》中的女主人公曾爱过氓,看不到氓便“”,看到了氓便“”。

(2)屈原在《离骚》中用诗句“,”表现了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以下两句来批评:“,。

”(4)《赤壁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答案】(1)泣涕涟涟载笑载言(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2分)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月考考试)有答案

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月考考试)有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1卷(3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琵琶.(pà)笑靥.(yǎn)扪.参历井(měn)B.吞噬.(shì)膏腴.(yú)歆.享(xīn)鞭笞.天下(chī)C.瘦削.(xiāo)炮.烙(pào)形骸.(hái)百无聊赖.(lài)D.忖.度 (cǔn) 逡.巡 (qūn) 搭讪. (shàng) 间.或一轮(j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孽獐莫中一是杜鹃啼血沸反盈天B.斑斓弃甲曳兵涛涛不绝敛声摒气C.饿莩缠绵悱恻不经之谈揭竿而起D.聒噪细肢末节自呜得意相敬如宾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望的样子。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疑问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北方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命:命令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爱其.子,择帅而教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皆出于此乎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王好战,请以.战喻不拘于.时,学于余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

B.作者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

C.《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巧夺天工....,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

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作者就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艺术形象。

D.王熙凤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

答卷前,同学们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号数及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使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黑色方框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折叠,不乱涂乱画。

第Ⅰ卷(阅读题共6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XXX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XXX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XXX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卷、作文纸的指定位置填写好自己的座号、姓名;2)选择题按每题右侧所示的机读题序将答案填在机读卡相应位置上,填空与简答题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3)卷面保持整洁,书写要求工整端正;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卷、作文三项同时分别上交。

一、语文积累(共26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机读题1】(2分)A.菲薄(fēi)窒息(zhì)撰写(zhuàn)目眦尽裂(zì)B.执拗(niù)攒射(cuán)搽粉(cá)叱咤风云(zhà)C.雏菊(chú)蠕动(rú)婆娑(suō)泪下沾襟(jīn)D.桀骜(jié)衖堂(nòng)彳亍(chì)百舸争流(gě)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机读题2】(2分)XXX.峥嵘易帜步履稳健辉煌结采B.包袱巨辐涕泗交流不寒而栗C.喋血拷问陨身不恤短小精悍D.嚷骂殴打返璞归真衣服褴褛3.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机读题3】(2分)A.假若当初XXX能从善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下场。

B.行刺从来就不是甚么值得名誉的事,也不是甚么值得嘉赞的事,我认为,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C.刚开学,XXX看到四周的同学会唱歌跳舞,能演讲主持,还是学霸,越发觉得本人别无长物。

D.《小狗包弟》中,艺术家被游街示众,认识他的人都不以为然,只有那只小狗对他一如既往地亲热。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机读题4】(2分)A.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

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格律的束厄局促,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B.《小狗包弟》选自XXX的《随想录》,该书收录的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解剖自己,也剖析当时的社会。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一、默写名篇名句(1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1)《氓》中的女主人公曾爱过氓,看不到氓便“”,看到了氓便“”。

(2)屈原在《离骚》中用诗句“,”表现了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以下两句来批评:“,。

”(4)《赤壁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2分)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2.下列对文中加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B.履巉岩,披蒙茸披:披着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畴昔:以前。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

答卷前,同学们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号数及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使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黑色方框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折叠,不乱涂乱画。

第Ⅰ卷(阅读题共6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联盟]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

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

C.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 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庄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 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 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也许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D. 隐士是士阶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 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C. 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答案】1. C 2. C 3. D【解析】1. 试题分析:C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C“这两种力量也许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说法错误。

原文为“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D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

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

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

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

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

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

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

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

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

徙山南道.。

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

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

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

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顷之,以疾家居。

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

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

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

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

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

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B.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C.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D.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 “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大体相同。

C. “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

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 “掾属”佐治的官吏。

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

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隋统一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

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赏识。

B. 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

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洒器。

C. 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

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 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

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答案】4. B 5. B 6. D7. (1)(畅师文)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十六件,丞相安童对他的才干感到很惊奇,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陈、奇、辟)(2)当涂人因杀牛祈雨被判罪,被关押的有六十多人,畅师文同情并释放了他们。

(坐、囚系、悯而出)(3)(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要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

(所以、出入、非常)(4)(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封、阙、焉)【解析】4.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可知,本题所给画线句子中,“修《成宗实录》”的主语是“师文”,“赐钞壹百锭”是朝廷的行为,表示对师文的奖赏,“不受”的主语也应是“师文”,意思是师文不肯领受奖赏,由此可知,CD两项断句错误,当排除。

再比较AB两项,“捐俸”“致祷”都是师文的行为,故应在“捐俸致祷”后断开,所以答案应为B项。

原文标点为“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

时制作多出其手。

除太平路总管。

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5. 试题分析: B项,“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大体相同”不当。

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