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导弹隐身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_彭瑾海军驻航天三院军代室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隐身技术是指可以使人或物体具备隐身能力的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科学家开始研究隐身技术,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隐身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是隐身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基础,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可以使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散射减小,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隐身材料,如纳米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和碳纤维材料等。
未来隐身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成本降低和实用性提高,同时也会深入研究材料的光学、电磁等特性,以实现更为完美的隐身效果。
其次,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
目前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战机、导弹等军事装备的隐身。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将逐渐应用于民用领域,如汽车、建筑物等。
隐身汽车可以降低车辆的反射信号,减小被雷达侦测的可能性;隐身建筑物可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升建筑物的抗风防火等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展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第三,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隐身技术的研究需要涉及到光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隐身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如将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更为高效的隐身效果;将材料学知识与光学特性相结合,研究出更为适应不同环境的隐身材料。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最后,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
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如是否合法使用隐身技术、如何防止隐身技术被滥用等。
因此,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律,确保隐身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的法律和伦理标准。
总之,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隐身材料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和规范法律的制定。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
国外潜艇声隐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如 果 声 纳平 台 自噪 声 降低 5 B 我 方 潜 艇 探 测 距 d,
Ke o d s b rn ,v b a i n io a o ,n iec n r l y W r s u ma ie i r t lt r o s - o to o s
Cls mb r TP 9 . ;O2 1 8 a s Nu e 3 19 4.2
1 引 言
潜艇 由 于具 有 隐蔽 性 、 动灵 活 、 机 自给 力 、 续 航 力 大 及 突 发 攻 击 能 力 强 等 特 点 而 成 为 现 代 海
W a g Yo g Lu Ke n Yu Gu n p n Zh n a n n mi a g ig a g Zh o ( v p e e t t eOfieo . 4 8 F c o y Na y Re r s n a i f fNo 3 a t r ,W u a 4 0 6 ) v c hn 3 0 4
T 3 19 2 18 P 9 . ;O 4 . 2 中 图分 类 号
A e e tSiu to n v lp e to Pr s n t a i n a d De e o m n f
No s n r lf r Su m a i s Ab o d i e Co t o o b rne r a
离 可 增加 6 , 测 目标 的海 区 面 积 可 增 加 至 O 探 原来 的 3倍 。因 此 , 展 和应 用潜 艇 的 声 隐 身技 发
术 , 为提 高 潜艇 生 存 力 的重 要 手 段 。潜 艇是 一 成 个 复 杂 的噪 声 源 分 布体 , 水下 噪声 产 生 的 原 因主 要 有 以下 三 个 方 面 _ : 一 , 械 设 备 和 管 系 通 3其 ] 机 过 基 座 与 非 支 撑 件 激 励 艇 体 振 动 并 向水 中 辐 射 噪声 , 室 空气 噪 声 激 励艇 体 振 动 产 生水 下 噪 声 舱 以及 通 海 管路 中 的流 体 脉 动 向水 中辐射 噪声 ; 其 二 , 旋 桨在 非 均 匀 流 场 中旋 转 运 动产 生 辐 射 噪 螺 声 , 及螺 旋 桨 诱 导 脉动 压 力 通 过轴 系激 励 或 直 以
国外有源隐身技术发展研究

这种方法 以牺牲 飞 机 的机动 性 和作 战能 力 为代 价。而俄罗斯 ( 苏联 ) 则致 力 于开发 等离 子 前
隐身技术 ,利用专 门的机载等离子体发生器生成 等离子体 ,通过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使飞机 的雷 达散 射截 面 ( C )减 小 。19 RS 9 9年 ,俄 罗 斯 克 尔德什研究 中心透露 ,成功开发了第一代 、第二
代 等离子体发生器 ,并积极研 制第三代等离子体
对 消式有源隐身的原理较简单 ,即被保护 目
20 0 0 年1 1 月
国 防 技 术 基 础
第1期 0
标的对 消装置在接到探测雷达的来波信号后立 即
发射一个对 消波 ( 或称 隐身波 ) ,该对 消波 与 目 标散射 回波具 有相 同的频 率 、幅度 和相 反 的相 位 ,使探测雷达应该收到的 目 标散射 的 回波 和对
、
有 源 隐 身 的概 念
隐身外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行器 的气 动性能和弹药的装 载量 ,吸波涂层使 飞行器 的重
量 增 加 ,不 利 于 提 高 飞行 速 度 和 机 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利 用 有
源手段使武器装 备规避声 、光 、电 、热等探测设 备 的探测 ,人为地改变雷达 目标散射分布特性或
改 变 雷 达 等 效 方 向性 函数 ,降 低 雷 达 接 收 的 目标
备 ,使战斗机的隐身能力 、敏捷性和可机动性都
得 到较 大 的提 高 。
回波功率实现隐身的 目的。 有 源 隐 身 技 术 是 雷达 目标 利 用 装 载 的有 源 设
备 发 射 倒 相 回波 ,在 雷 达 接 收 天 线 处 与 目标 真 实
五位一体的立体化现代 战争最为迫切的需要 ,受 到了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 。
舰船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I e tg to t lt nd De e o m e e f W a s p S e lh Te h l g nv s i a i n Ac ua iy a v l p ntTr nd o r hi t a t c no o y
Z HANG e— n W iu j
同 隐 身技 术及 其采 取 的 具体 措 施 等进 行 了 系统 的 分 析 , 结 了舰 船 隐 身技 术 的 特 点 , 出 了今 后 舰 船 隐 身 技 术 总 提
的研 究 方 向 和 发展 趋 势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 词 隐 身技 术 发 展趋 势
中图分类号 U64 7 文献标识码 A
幅度 提 高 , 重 威 胁 着 舰 船 的 生命 力和 战 斗 力 。为 此 , 船 的 隐 身 性 能 被 提 升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度 , 计 和 建 严 舰 设 造 隐 身舰 船 已经成 为 某 些 国 家追 求 的 目标 和发 展 方 向。 本 研 究 结 合 当前 舰 船 隐 身 技 术 的研 究现 状 , 点 对 不 重
l
引 言
随着 现代探 测 设 备 和 武 器 向着 高 灵 敏 度 、 效 多
目标 和 发 展 方 向 。
目前 , 国外一 些 国家 已 经研 制 了相 当数 量 的具 有 一定 隐身性 能 的战舰 , 并且 在舰 船 隐身设 计 、 身 隐 材料等 方面 的研究 取得 了较 大 的进 步[ 8。据悉 , 2 ] 卜[ 美 国的 DD 0 0和 日本 的 1DD型驱 逐舰 , 能将 G1 0 9 可
张 维俊 : 舰 船 隐 身技 术 的研 究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舰 船 隐 身 技 术 的 研 究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国外微型涡喷发动机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_谭汉清

国外微型涡喷发动机应用现状 及未来发展趋势
谭汉清
摘 要 对微型涡喷发动机的 定义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国外微 型涡轮发动机的研制及应用现状进行 了追踪分析。对目前国外主要微型涡 喷发动机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微型涡喷发动机未来的发展趋 势,该发动机的迅速发展将对未来先 进小型飞行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05 × 152 500 × 305 340 × 211
发动机 TTE MME MEMS
表 4 超微型发动机技术参数
研制者 Ewald Schuster
长度 / mm 127
直径 / mm 57
M-Dot 宇航公司 Massachusetts 技术研究所
可以放到鸡蛋内
3. 7
21
质量 /g 184
巡飞弹的低速长航时飞行对 动力装置和电源系统提出了严格 要求。微 小 型 涡 轮 喷 气 发 动 机、 涡扇发动机、脉动发动机以及新 型推进剂发动机将是未来的主要 动力装置。
3) 无人机 在遥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 泛应用于飞行控制后,无人机的
飞航导弹 2013 年第 3 期
推进技术
表 3 装备无人飞行器的微小型涡喷发动机的技术参数
为了使武器隐身性能更好, 成本更低,适用范围更广,飞行 器将向小型化发展。微型涡喷发 动机作为小型巡航导弹和无人机 可选动力装置之一,倍受各国关 注。一 般 把 推 力 量 级 为 100 ~ 2 000 daN 的 涡 轮 喷 气 发 动 机 称 为小型发动机,而将推力量级在 100 daN 及以下的涡轮喷气发动 机称为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Micro Turbojet Engine,MTE) [2]。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美国国防 高级研究计划局 ( DARPA) 就已 经提出了小型发动机高级计划 ( SENGAP) 。DARPA 要求一种超 低成本的、102 mm 直径的吸气 式发动机,能在 H = 0、Ma = 0. 8 条 件 下 提 供 22 daN 净 推 力[3]。低成本、高性能、小尺寸、 轻质 量、易 于 维 护 与 存 贮 等 优 点,使微型涡喷发动机具有更强 的竞争力。
国外武器装备激光隐身评价方法研究

装备环境工程第6卷第6期在传统理论中,人们普遍以发现、识别概率作为评价激光隐身效果的参数。
但为了确保军事目标具有良好的激光隐身效果,就要对隐身后的目标进行激光伪装效果测试。
激光隐身效果的检测主要是检测目标伪装前后反射激光波的强度变化情况,如果目标隐身后的激光回波强度小于目标隐身前的回波强度就说明目标的伪装具有良好的隐身效果,回波强度减小得越多说明目标隐身效果越好。
目前,针对激光隐身的评价方法国外通常采用理论计算和LRCS计算机软件包、野外试验等方式来进行测试与评价。
1国外武器装备激光隐身技术的评价方法1.1对激光隐身材料隐身效果的评价方法对激光隐身材料的隐身效果的评价常采用消光测试法进行。
消光法首先为美军所采用,1970年其他国家开始采用。
消光试验法是利用脉冲激光测距机目标靶的激国外武器装备激光隐身评价方法研究唐平,曹红锦(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重庆400039)摘要:世界军事发达国家在激光隐身技术的测试和评价手段中,大多数是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成像原理,对自然条件下大型复杂目标的激光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
根据激光散射特性的研究结果,对激光隐身效果、性能进行了有效评估。
预测了激光隐身测试与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激光隐身;隐身效果;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TN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42(2009)06-0056-04Research on Laser Stealth Evaluation Methods of Weapon Equipments AbroadTANG Ping,CAO Hong-jin(No.59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Ordnance Industry,Chongqing400039,China)Abstract:Tes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laser stealth technology in developed country were introduced,where3D laser radar imaging principle was mainly ser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complicated target under natural condition was studied.According to results of laser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the effects and performances of laser stealth were evaluated effectively.Moreover,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s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laser stealth technology was put forward.Key words:laser stealth;stealth effect;evaluation method收稿日期:2009-07-23作者简介:唐平(1970—),女,重庆壁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情报、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
隐身武器发展现状

隐身武器发展现状
隐身武器作为一种高科技武器系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隐身技术旨在通过减少目标的可探测性,降低其被敌方雷达、红外线和其他传感器侦测到的概率。
以下是隐身武器发展的现状:
1. 隐身飞机:隐身飞机是隐身武器发展中最著名的应用之一。
美国的F-117“夜鹰”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服役的隐身战斗机,
其采用了特殊的外观设计和材料,使其能够大大减少雷达信号的反射。
现代的隐身飞机如美国的F-22“猛禽”和F-35“闪电Ⅱ”等,以及俄罗斯的苏-57“先锋”战斗机,都在隐身性能上有了
显著的提升。
2. 隐身导弹:隐身导弹也是隐身武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隐身导弹通过采用低可探测性的设计和材料,使其能够在敌方防御系统中更难被侦测和拦截。
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和俄罗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都具有较高的隐身性能,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战争中。
3. 隐身舰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隐身性能也被应用于舰船领域。
采用隐身技术的舰船可以减少雷达探测距离,增加生存能力。
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中国的“052D”型驱逐舰等,都采用了隐身设计,提升了其作战效能。
4. 隐身装备:除了武器平台本身,隐身技术也被应用于士兵个人装备上。
采用隐身材料和设计的作战服装、头盔和护甲等,可以减少士兵在战场上被敌方传感器侦测到的概率,提高战斗
力。
隐身武器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不断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和研发。
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在于提升隐身性能、降低成本,并在更多的武器领域中得到应用。
隐身材料技术标准现状和标准发展设想

隐身材料技术标准现状和标准发展设想郑付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摘要:简要介绍我国隐身材料技术状况,分析隐身材料标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隐身材料标准的初步发展设想。
关键词:隐身材料 标准 现状 发展设想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 on Standards for Stealthy MaterialsZheng Fulai (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for stealthy materials i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tandards are discovered, and the fundamental development plan of standards for stealthy materials is proposed.Key words: stealthy material, standards,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lan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发现目标的侦查、探测手段日益先进,为了避免军事目标和武器装备被敌方发现、摧毁,使用隐身材料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成为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隐身材料的研究成为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1]。
1 隐身材料技术发展现状隐身技术是在一定的探测环境中,通过缩减、控制目标的各种特征信号,降低其可探测性,使其难以被发现、跟踪、识别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2]。
实战表明,隐身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武器装备的生存、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
因此,隐身技术已成为各军事强国的研究热点之一[3]。
荷兰、德国、美国等国家先后将隐身材料用于飞机、舰艇,研制的不同型号的飞机先后在战争中显露头角[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 瑾 徐兴柱 宋艳波 蓝仁恩
摘 要 隐身 技 术已 广 泛运 用
于各种导弹 , 隐 身导 弹是导 弹发 展的 必然趋势 。首先 阐述 了导弹 隐身 技术 的发展现状 , 讨 论了 导弹隐 身技 术的 局限性 , 最后展 望了 导弹隐 身技 术的 发展趋势 。
飞航导弹 2009年第 3期
情报交流
其涡喷发动机的某些零件使用的 是陶瓷磁性材料 , 对电磁波的吸 收率达到 99.2%。吸波结构材料 既可以作为受力部件 , 又具有优 良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 ASM-1 空 舰导弹的弹翼和尾翼采用铁氧体 玻璃钢隐身材料 , 不仅质轻 , 而 且强度和刚度都高 。正在开发的 吸波材料有碱盐 、 含氰酸盐和导 电聚苯胺透明吸波材料 、 新型吸 波塑料 、等离子体吸波涂料等涂 层型吸波材料[ 3, 4] 。 1.1.3 电磁隐身技术
电磁隐 身 主要 包 括三 个 方 面 :一是抑制导弹内部电子元 器 件向外辐射电磁波的可能性 ;二 是采用比较隐蔽的制导方式 (如 红外制导 、 被动雷达制导 、 电视 制导等 ), 尽量减小导弹的电 磁 波辐射能量 。例如 , 美国的斯拉 姆等导弹都采用红外制导技术 , 俄罗斯 的 Х-59М 则 采用电视 制 导 , 俄罗斯的 SS-N-22白蛉导弹 既可采用被动雷达制导方式 , 又 可与主 动 制导 雷 达相 结 合 。 另 外 , 通过减少末制导雷达开机暴 露 的时间 也可以 达到隐 身的 效 果 。例如 , 俄罗 斯的宝 石导弹 , 末制导雷达第一次在远距离开机 确定目标位置 , 到近距离再次开 机制导导弹攻击 。不但能有效地
法国的阿帕奇隐身导弹头部
· 24·
图 1 AGM-129A
采用尖点棱锥形 , 头部由四个共 点的大后掠面组成 。由于雷达一 般探测范围在导弹水平面 ±30° 的角度内 , 所以采用大后掠多面 体能保证把大量的雷达能量从前 部和左部偏转到其它方向 , 而不 是反射回敌方雷达 , 从而避开了 雷达的有效辐射 ;而增大后掠将 增加从前面扇形区偏离出去的能 量 , 因此降低了敌方雷达接收机 的探测概率 。尖点弹头可以减弱 仰视和俯视雷达回波[ 2, 3] 。
对于弹道导弹 , 在其再入大 · 25·
情报交流
气层时 , 因剧烈气动加热 、 头部 烧蚀及周围空气电离而形成的电
离 层尾迹 能产生 很强的 电磁 辐 射 , 所以再入段气动加热是其红 外隐身的 重点。为 减小辐射 , 美 、 俄等国都研制了采用添加易 电离材料的推进剂的小型固体火 箭发动机, 通过控制推进剂配 方 , 使发动机喷焰产生的电离尾 迹的电磁辐射强度与真弹头的相 近 , 以保护真弹头突防 。另据报 道 , 美国在核弹头上还采用了球 形隐身罩和灰体涂层 , 使弹头在 中 段和再 入段具 有多种 隐身 功 能。 1.2.3 发动机红外抑制技术
红外外形隐身技术是指通过
目标的外形设计来遮蔽红外辐射 或改变红外辐射方向 , 在采用低 辐射发动机的同时 , 改变发动机 及其喷管的外形结构 , 利用兼顾 低辐射与动力要求的外形 , 来大 大 抑 制 其 红 外 辐 射 程 度[ 2] 。 AGM-129采 用二 维开 缝式 排气 口装在翘起的尾翼下面 , 喷口放 在凹陷处 , 靠后弹身遮蔽红外辐 射 , 并在尾喷口安装鱼鳞门与旁 路散热器 , 在尾喷管的扩散段安 装空气冷却导流板等措施 。 1.2 .2 红 外隐 身材 料技 术
隐身复合材料技术主要指雷 达吸波材料 、 透波材料与导电材 料的应用技术 。它利用隐身 (吸 波 )复 合材料 的特殊 电磁 特性 , 将入射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热能
而耗损掉 , 以缩减飞行器某些关 键部位的雷达回波强度 。它是重 要的隐身措施之一 。隐身复合材 料包括涂敷性吸波材料 、 结构型 复合吸 波材料 及有源 吸波 材料 等 。目前国外广泛应用的吸波材 料主 要有 铁 氧体 、 石 墨和 碳 黑 等 。例如 AGM-129A的弹体材料 多用吸雷达波能力极强的聚合物 复合 结构 材 料 , 并 涂 有吸 波 涂 料 , 其研制出的 “超黑粉 ”纳米吸 波材料 对雷达 波的吸 收率 高达 99%。而阿帕奇隐身导弹的弹体 大部分蒙皮均采用碳纤维夹层结 构 , 可使大部分雷达入射波进入 夹层后被泡沫材料吸收掉 ;尾翼 用陶瓷吸波材料和小平面散射体 使雷达波照射后产生大漫射 , 不 能形 成集 中 回波 , 吸 波涂 层 在 50 MHz~ 50 GHz频 率范围内具 有良好的吸波性能 ;双垂尾翼既 有助于消除横向散射波 , 也可对 发动机较强的红外辐射源起某种 遮挡和隔热作用 。日本的 ASM-2 空舰导弹在弹体和翼面上表面就 涂有 2.5mm铁氧 体 吸 波涂 层 ,
雷达是靠接收目标反射的电 磁波来发现目标的 。在满足一定 的虚 警概率 和发现 概率 的条件 下, 雷达的探测距离有一定范 围 , 雷达隐身实际上就是通过减 小探测距离来达到隐身效果的 。 要减小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 , 实 现目标的雷达隐身 , 就要通过各 种手段来减小目标的 RCS。雷达 隐身技术是通过减弱 、 抑制 、 吸 收、 偏转目标的雷达回波强度, 降低其 RCS值 , 使 其在 一定范 围内难以被敌方雷达识别和发现 的技术 。目前 , 降低 RCS有以下 几种方法 :外形隐身 技术 、 雷达 吸波材料隐身技术和电磁隐身技 术等 。 1.1 .1 外 形隐 身技 术
美 国 研 制 的 AGM-129A先 进隐身巡航导弹 , 采用光滑大曲 率半径流线型弹体和外表光滑尺 寸较小的翼身结合体 。导弹弹体 下部扁平 , 侧面为圆形 , 这种形 状可避免直角反射体引起的强散 射 , 可消除常规导弹外形存在的 弹身与弹翼 , 弹翼与平尾间的角 反射器效应 , 可大幅度减小侧向 散射强度 , 使弹体不会形成较集 中的后向散射 。前部为多面体头 锥 , 由四个共点的大后掠面把大 量的雷达波能量从前部偏转到其 它方向 , 而不是反射回敌方雷 达 , 从而消除了强反射源 , 减弱 了雷达波的散射强度 。尾部三个 控制面可折叠成埋入式的低阻构 型 。 AGM-129A进气道位于弹 翼 后缘下的弹身腹部 , 采用传统的 埋入设计 , 在离头部三分之二弹 身处 , 前端窄 , 后端随深度逐渐 变宽 , 雷达对进气口的探测角度 范围比常规进气道小 , 且进气道 装有导流片 , 大大减少了发动机 对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影响 。二维 开缝式排气口装在翘起的尾翼下 面 , 喷口放在凹陷处 , 靠后弹身 遮蔽 , 可躲避敌方战斗机下视雷 达的探测 。
本文 2008-09-31收到 , 彭瑾 、 徐兴柱 、 蓝仁恩分别 系海军驻航天三院军代室助 理工程师 、 工程师 、 工程 师 , 宋 艳波系海 军航空工程学院讲师
飞航导弹 2009年第 3期
· 23·
情报交流
度 ;飞行器翼面设计中应合理 调 整其后掠角 、 展弦比 、 根梢比等 参数 , 以减少散射源和用边缘衍 射代替 镜 面反 射 ;采用 保 形 设 计、遮挡技术, 减少机体突出 物 ;尽量缩小弹体尺寸 。通过以 上外形 设计 , 可将 RCS值大 大 降低 。据报道 , 动力装置效能没 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 , 可将 RCS 值减少 75% ~ 90%[ 2, 3] 。
缩短雷达波暴露时间 , 还能提高 导弹搜捕目标的能力 。 1.2 红外 隐身 技术
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 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 , 实现低 可探测性 。这可通过改进结构设 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 、 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 使红 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导 弹的红外辐射源主要来自发动机 本身的热辐射 、 尾喷管喷出的高 温尾 焰 、 武器 系 统表 面 气动 加 热 、 对环境辐射的反射等 。抑制 红外辐射的技术主要包括 :红外 外形隐身技术 、 红外隐身涂料技 术和发动机红外抑制技术 。 1.2 .1 红 外外 形隐 身技 术
英国航空航天公司与法国马
特拉公司合作研制的风暴前兆隐 身巡 航 导弹 , 头 部呈 尖 头棱 锥 形 , 弹体截面呈圆角矩形 , 弹身 尾端稍有收敛 , 弹翼为后向折叠 的大 展 弦比 上单 翼 , 有 四个 尾 翼 , 采用埋入式进气道 , 外表使 用吸波材料 。 1.1 .2 材 料隐 身技 术
关键 词 导 弹 隐 身技 术
隐身发展
隐身技术是改变武器装备的 可探测信息特征 , 使敌方探测系 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 合性技术 。其目的在于减小和控 制本身的信号特征使敌方难于早 期发现 , 降低敌方识别和攻击概 率 , 提高装备的生存能力和突防 攻击能力 。随着遥感探测技术和 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 , 导弹的突 防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为 了有效地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 突防能力 , 以美国为首的各军事 强国都在积极研究隐身技术 , 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相继研制出 了各种类型的隐身导弹 。
图 2 Х-59М 空面导弹
飞航导弹 2009年第 3期
红外隐身材料是当今较为活 跃的研究领域 , 按 照作用原 理 , 红外隐身材料可分为控制比辐射 率和控制温度两类 。控制比辐射 率的红外隐身材料主要有涂料和 薄膜两类 。涂料一般是采用具有 较低发射率的涂料 , 以降低导弹 的红外辐射能量 , 且涂料还应具 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隔 热能力 , 以免飞行器表面吸热升 温 , 并防止有过多热红外波段能 量辐射出去 。红外隐身薄膜的优 点是红外比辐射 率低 、 厚度 小 、 质量 轻 。一 般 采用 真 空镀 膜 方 法 , 膜层厚度小于 1 μm。分为金 属膜 、 半导体膜 、 电介质膜 、 金 属多层膜 、 类金刚石膜五种 。控 制温度的红外隐身材料包括隔热 材料 、吸热材料和高比辐射率聚 合物 。隔热材料可 由泡沫塑 料 、 粉末 、镀金属塑料膜等组成 , 用 来阻隔装备发出的热量使之难于 外传 , 从而降低装备的红外辐射 强度 , 有微孔结构材料和多层结 构材料两类 , 泡沫塑料能储存飞 行器发出的热量 , 镀金属塑料薄 膜能有效地反射飞行器发出的红 外辐射 ;吸 热材 料利 用 高焰 值 、 高熔融热 、高相变热储热材料的 可逆过程 , 把热辐射源的温度 — 时间曲线拉平 , 有利于减少升温 引起的红外辐射增强 ;高比辐射 率聚合物涂层施加在气动加热升 温的飞行器表面上 , 在气动加热 达到的温度范围内涂层具有高的 比辐射率 , 使飞行器具有最大的 辐射散热能力 , 使表面温度能迅 速降下来 , 而在室温则具有低的 比辐射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