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十大看点

合集下载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深空探测器技术发展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深空探测器技术发展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深空探测器技术发展2011-01-07[国防科技信息网2011年1月4日报道] 2010年,国际深空探测活动各领域均较为活跃,多项月球与火星探测任务的研制进度加快;金星探测、小行星探测、太阳物理探测等领域均实施了多项探测任务。

一、月球与行星科学探测2010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对月球与行星的科学探测保持较高的关注度,日本、欧洲和印度的月球和行星探测器技术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1. 欧洲计划实施首次月球着陆任务9月18日欧空局宣布正在研制一颗大型月面着陆器,计划于2018年送往月球。

该任务计划对预定月球南极环形山区域进行勘察,研究未来宇航员可能遇到的辐射和月球尘埃问题,并探测月面土壤与可用资源,测试用于未来载人登月的新技术。

欧空局首先开展为期18个月的任务可行性研究,欧空局已授予EADS阿斯特里姆公司价值650万欧元的合同进行着陆任务的详细概念设计。

2. 印度月球航行-2号月球探测器研制取得进展2010年8月31日ISRO选定了月球初航-2号任务搭载的有效载荷。

月球航行-2任务将执行月面着陆任务并进行化学、矿物学实验以及月球水资源勘察;探测器由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制,其中印方负责轨道器和漫游车的研制,分别重1400千克和30~100千克;俄方负责着陆器的研制,重约1250千克。

月球航行-2号计划于2013年由印度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前往月球。

3. 美、欧联合实施地外火星探测任务2010年地外火星(ExoMars)任务的研制工作在美、欧的联合推动下顺利进行。

1月ESA、NASA联合发出公告征询地外火星的有效载荷方案,8月选定了火星大气痕量分子掩星光谱仪、高分辨率日掩天底光谱仪、ExoMars气候探测仪、高分辨率全色立体成像仪、火星大气全球成像实验等5台有效载荷。

4. 美国勇气号火星漫游车改为固定式研究平台在勇气号漫游车陷入火星的松软沙土无法前行后,喷气推进实验室任务运行小组尝试了多种方法并进行大量的地面模拟试验,试图操纵探测器脱离困境,但是经多次努力未获成功。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国际太空站发展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国际太空站发展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国际太空站发展2011-01-072010年国际太空站的建设趋于尾声,成员国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太空站前途命运。

美国、欧空局和日本也继续研制用于太空站任务的航天器,力求进一步发展低地球轨道运输能力。

一、国际太空站政策与管理2010年国际太空站已经接近建造工作的全部完成,足以支持站上长期6名乘员的全面运行。

太空站作为一种资源,其对于在轨研究和探索,特别是驱动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的作用受到了参建国家一致认可。

目前太空站建设合作国已经就太空站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初步达成一些共识。

1、太空站运行寿命将延长有多个合作国都认为太空站可以至少运行到2020年,一些国家认为太空站的硬件设备可以运行至2028年。

3月11日在东经召开的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和加拿大航天局首脑会上,首脑没指出没有特别的技术障碍限制国际太空站超越计划的2015年,最少运行至2020年,而且他们目前正在合作确保在轨元件可以工作到2028年。

他们对延长国际太空站使用寿命表现出极大兴趣,认为美国航天局2011财年预算支持将国际太空站运行和应用活动至少延长到2020年。

成员国们还同意将寻找方法来降低国际太空站运行的年度成本。

欧空局太空站项目主任称,这些方法包括使用新一代水再生系统来减少新鲜水的供给,提高货运飞船的运载能力等。

2、发布《国际对接系统标准》国际太空站多边协调委员会(MCB)10月批准了《国际对接系统标准》(International Docking System Standard )。

这项国际标准将为未来航天器的对接提供通用界面指导方针。

适用的航天器范围从低地球轨道任务到深空探测任务的载人飞行器和自动飞行器。

标准的目标就是明确“创建标准界面”的必要条件,以确保在未来的任务和活动中,两个不同的航天器能够在太空中对接。

这个标准将使新近的国际合作太空任务的开发变得简单,使国际乘员救援任务的实现成为可能。

这项标准化工作将确保界面常规化,不必在标准界面以外进行任何的特别设计。

2010年度国外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2010年度国外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2010年度国外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佚名
【期刊名称】《航空制造技术》
【年(卷),期】2010(0)24
【摘要】1首架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成功着陆,太空之旅圆满结束当地时间2010年12月3日凌晨1:16,美国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AFRCO)研制的首架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
【总页数】4页(P24-27)
【关键词】航空航天;试验飞行器;新闻;国外;美国波音公司;美国空军;办公室;轨道【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58.3
【相关文献】
1.2013年度国外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J],
2.2010年度中国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J],
3.2014年度国外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J],
4.2009年度国外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J],
5.2008年度国外航空航天十大新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粤教沪科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970

2024年粤教沪科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970

2024年粤教沪科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97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首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曲,反映了当时美国A. 兴建基础设施B. 乞讨风气时尚C. 出现经济危机D. 社会道德沦丧2、“二战”中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根本原因是()A.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B. 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3、战国时各国的改革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是()A.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B.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C. 邹忌在齐国的变法D.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谁的心愿?()A. 戚继光B. 马可•波罗C. 朱棣D. 皇太极5、“三角贸易”是欧洲殖民者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观察如图,殖民者从三角贸易中获得的大量财富最终被运回()A. 欧洲B. 非洲C. 南美洲D. 北美洲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看点:“太阳能飞机、碳纤维自行车、透明水泥、可发电地板”,反映出当今世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是()A. 计算机网络技术B. 生物工程技术C. 原子能技术D. 节能、低碳、环保等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7、“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一曲天籁般的《我和你》唱出了“地球村”的共同心声.“one world one dream”--我们共同期盼.【世界被发现】1492年10月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舰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大国崛起》解说词。

盘点2010年国内国际重大科技资讯

盘点2010年国内国际重大科技资讯

盘点2010年国内国际重大科技资讯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通过验收我国迄今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通过国家验收。

自此,上海光源历经10年立项和52个月紧张建设后,已全面、优质、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即将正式对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科研用户开放。

上海光源的全称是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坐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14.344亿元。

光源能量位居世界第四,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

“上海光源”具有建设60条以上光束线和上百个实验站的能力,可同时提供从远红外线、紫外线,到硬X射线等不同波长的高亮度光束,每年供光机时将超过5000小时,每天可容纳几百名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实验站上,使用同步辐射光进行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

科技让世博更精彩世博会是一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欢聚。

从奥运到世博,中国科技界的参与热情不减,而科技创新升级是全方位的。

前沿的技术创新成果全面助力上海世博会,展现出中国科技界自主创新的实力与风采。

安全、便捷、健康、环保,是本届世博科技行动的重要理念。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世2010年“福田汽车杯”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博科技行动实现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低碳排放";实现上海世博园区生态和谐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上海世博园区管理运营的便捷高效和安全;实现中国馆、主题馆、网上世博会等展览展示的精彩、互动和创新;还通过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和示范,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又称高性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和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是体现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的成功问世,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航天运载器技术发展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航天运载器技术发展

2010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航天运载器技术发展2011-01-072010年全球共进行了74次航天发射。

其中,俄罗斯31次,美国15次,欧洲6次。

4次发射失败,成功率达到94.6%。

2010年,世界航天大国在航天运载器方面的发展不尽相同。

美国调整重型运载火箭发展战略,重视商业运载火箭的研发;印度、韩国的发展陷入困境,多次发射以失败告终。

此外,美国还在积极尝试新型运载器技术方案的开发。

1.大型运载火箭发展情况①美国调整重型运载火箭发展策略。

2010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终止布什政府提出的“星座计划”,取消该计划中“战神”-1和“战神”-5运载火箭的研制计划。

同时,奥巴马政府宣布将投资开发创新性的重型运载火箭技术,要求NASA在2015年前就新的重型运载火箭体系做出具体决策,以便在2020年代初期进行载人飞行。

2010年11月,NASA选择了13家公司计划进行重型运载火箭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这种火箭计划可将宇航员运送往小行星、拉格朗日点、月球和火星。

②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猎鹰”-9商业运载火箭。

2010年6月4日,SpaceX成功发射了“猎鹰”-9运载火箭,这个两级火箭高54m,采用液氧和火箭级煤油作为推进剂,本次发射的有效载荷为一个“龙”太空舱模型。

本次成功发射无疑会为私营公司竞争未来空间站补给及载人飞行合同增加砝码。

12月8日“猎鹰”-9将“龙”(Dragon)太空舱发射送入低地球轨道。

“龙”航天器以高于每小时27200千米的速度在低地球轨道上运行,然后再入大气层,并降落在距南加州海岸800千米远的太平洋目标海域。

本次成功再入意义重大,这标志着商业公司第一次成功回收从低地球轨道再入的航天器。

这是一个此前仅能由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和欧空局六个国家或政府部门才能完成的壮举。

SpaceX 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使航天器从低地球轨道成功再入大气层的商业公司。

③日本计划升级H-2A火箭。

科教兴国,创新无限

科教兴国,创新无限

11
为全面总结和宣传展示我国在“十一五” 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力弘扬自主 创新精神,更好地将力量凝聚到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上来,“十 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以下简称“展览 ”)。 展览于2011年3月8日上午在国家会议中心开 幕
12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究 与发展人员数跃居世界第1位,高技术产业产品出 口额跃居世界第1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跃居世界 第2位,国际科技论文数跃居世界第2位,本国人 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世界第3位,中国PCT国际专 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4位,研究与发展经费跃居世 界第3位。本次展览的参展项目约600项,展板约 650块、参展实物近1000件、模型150余件、多媒 体150余件,此外,还有电动汽车试乘试驾、南 极视频通话等互动系统70余项。
8
8.“嫦娥二号”:为月亮拍特写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升空,揭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序幕。通过 轨道修正、月球面前空中“刹车”等,“嫦娥 二号”一步步靠近月球,从距月面100公里的 轨道突然探身至近月面15公里,给月面虹湾拍 下了特写靓照。
9
9.“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问鼎全球 2010年11月17日上午,国际超级计算TOP500 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 行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 ,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和持续速度2566万 亿次每秒浮点运算速度刷新国际超级计算机运 算性能最高纪录,一举夺得世界冠军。
1999年8月9日 我国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奖金额达五百万元人民币 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中国公民, 将有可能获得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的高达500 万元的奖金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1999年8月9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 向记者宣布,国务院近日批准了《国家科学 技术奖励条例》和《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 方案》,作为本次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重要 内容,我国政府决定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穷天人之际 解科学之谜——2010重大科技突破解读

穷天人之际 解科学之谜——2010重大科技突破解读

穷天人之际解科学之谜——2010重大科技突破2010年,很多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重大挑战的关键。

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生物技术、粒子物理、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各领域硕果累累,其中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对撞、首例人造细胞诞生等重大突破,“意义堪比上世纪的原子弹爆炸”。

11月19日进行首次结构测试的美国“追梦者”航天飞机预计2014年能把游客送至国际空间站。

人民图片探索世纪之谜——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对撞3月30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实施了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这意味着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指出,21世纪科学的最大谜题是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

宇宙中暗物质和暗能量占97%之多,而人类已经认识的常规物质和能量只占3%。

暗物质的构成和普通物质不同。

暗能量更是奇妙,它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

因此,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将给21世纪科学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发现。

而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成功对撞有助于人类理解暗物质的构成。

这台目前世界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主要包括:一个圆周为27公里长的地下圆形隧道;隧道中有两条由超导磁铁包覆的质子束加速管;4个碰撞点及其附近的偏向磁铁和聚焦磁铁,5台大型探测器。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希格斯玻色子,解释质量的起源。

众所周知,宇宙中所有普通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核子,及绕着核子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质子和中子又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上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推断,存在一个质量之源,它是夸克等粒子获得质量的基础。

这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大型强子对撞机通过将两束质子分别加速到极高能量状态并使之对撞,使其接近宇宙大爆炸后不久的状态,产生的瞬间高温是太阳内部温度的10万倍。

科学家们希望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如果能揭示质量的起源,更多的宇宙奥秘将随之解开。

这是牛顿未完成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年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十大看点2010 年1 月25 日,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公布了2010 年将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航空航天技术。

这些技术代表了未来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样式,值得认真研究和关注。

美国和欧洲无人作战飞机发展进入新阶段2010 年,美国海军X -47B 无人作战飞机将进行首次试飞,这标志着美海军无人作战飞机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海军型无人作战航空系统验证机进行的首次试飞,将验证隐身、无尾构型无人作战飞机自主作战能力。

X -47B 的海上试验计划2012 年进行,该机将成为美海军2025 年无人侦察 /打击飞机一一F/A - XX的候选机型。

X - 47B翼展18.9 米,最大起飞质量超过20203 千克,可携带载荷2043 千克,采用无尾构型,有两个内置式武器舱,不经空中加油航程可达3889 千米。

X- 47B 装有舰载着陆设备、折叠机翼和空中受油装置。

美国空军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2002 年5 月试飞首架无人作战验证机―― X-45A。

2003年为加强对空、海军无人作战飞机的统一领导,美国国防部对空、海军无人作战飞机研制项目进行合并,成立“无人作战航空系统-验证机”办公室,由波音公司研制X-45C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X -47B。

2007年8月,美国正式授出“无人作战航空系统验证机”技术验证项目合同,确定开发并验证一种弹射起飞/拦阻着舰型无人作战飞机一一X - 47B ,用于执行持久情报/监视/侦察、压制/摧毁敌防空系统和纵深打击任务。

欧洲也在加快发展无人作战飞机。

英国“泰拉尼斯”无人作战验证机将在2010 年首飞。

该无人机的最大起飞质量不到8172 千克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验证无人作战飞机的全自主系统和隐身性能英国空军希望该无人作战飞机能提供纵深打击能力达到目前“狂风”战斗轰炸机的作战能力,以用于英国2025 年后的“纵深和持续进攻能力”项目。

由法国牵头、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瑞士等国参与研制的” 神经元”无人作战飞机也在加快研制,将在2012 年3 月首飞试验期将持续18 个月。

该机将在法国进行为期5 个月的基本飞行试验,并在瑞典维德塞尔靶场评估其隐身能力还将投放GBU - 12激光制导炸弹,演示压制敌防空系统能力。

反火箭弹、炮弹、迫击炮弹系统研制取得突破以色列“铁穹”反火箭弹、炮弹和迫击炮弹(C-RAM)系统2010 年1 月首次进行全系统试验,对类似“喀秋莎” 火箭弹的122 毫米火箭弹实施了拦截。

该系统将在2010 年中具备作战能力,并计划2010年在加沙地区部署两个连。

“铁穹”系统由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研制可拦截70 千米范围内的火箭弹并可机动部署。

被称为“泰米尔”的拦截弹可垂直发射采用雷达制导方式,可在飞行中接收更新的目标信息,并装有雷达导引头和近炸引信。

铁穹”系统还包括探测和跟踪雷达、战斗管理和控制中心以及导弹发射单元以色列还在研制“大卫投石器”系统,该系统可拦截射程70〜250千米、处于飞行末段的火箭弹和导弹。

美国雷声公司与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合作研制该系统的拦截弹,这一两级的拦截弹被称为“击昏器” (Stunner),装有雷达和光电两种导引头,可采用“碰撞-杀伤”方式直接命中目标。

该系统拦截弹的实弹试射将在2010 年开始,计划2013 年部署。

美国陆军目前主要采用地基“密集阵”弹炮系统摧毁来袭的火箭弹,炮弹、迫击炮弹,以保护驻阿富汗美军免受袭击。

此外,美国陆军还在扩展区域防护系统计划下研制50 毫米口径制导弹药。

与“密集阵”相比,20 毫米口径弹药尽管价格便宜但每次交战需要发射400 发弹药,而50 毫米制导弹药价格要高得多,但每次交战仅需要点射几枚弹药。

此外埃连特技术公司也为其“大毒蛇”机关炮研发指令制导弹药。

而对于更远距离的C-RAM 交战,美国将发展低成本拦截弹用于反火箭弹、炮弹和迫击炮弹,美国陆军已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低成本拦截弹研制合同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研制采用碰撞-杀伤方式的微型拦截弹而诺格公司则将研制低成本近炸引信拦截弹。

这两种系统都采用有源阵列火控雷达,计划2013 年开始试验。

作为更远期的发展项目,美国还在探索用固体激光器执行反火箭弹,炮弹和迫击炮弹任务。

分布孔径红外传感器系统应用领域更加拓展旨在提高战斗机飞行员在空中作战和低空巡航态势感知能力的分布孔径红外传感器将取得新进展。

2010 年,F-35战斗机上的分布孔径红外传感器系统将进行首次飞行测试,提供导弹探测、红外搜索和跟踪以及导航能力。

F - 35的AAQ - 37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由6个分布在机身各处的光电传感器组成,它们与机身设计融合在一起,并不需要外置一个专门的设备舱。

六个红外传感器被埋置在F- 35 机身四周的不同的部位上与飞行员头盔式显示器相配合可以为飞行员提供一个围绕飞机机身的全景视野,飞行员能够看透一飞机的底部和侧面而没有任何观察死角。

EODAS 在红外范围内工作,它能识别并跟踪逼近飞机的有危险目标,比如敌方的导弹或者战斗机,它极大地增强了飞行员对战场的全方位感知能力。

分布孔径红外传感器系统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美国雷声公司已开始研制用于陆军UH-60 直升机和CH-47 货运直升机的分布孔径红外传感器系统,以帮助直升机飞行员能够在低空安全飞行,还将具备敌方火力指示、协助着陆和红外搜索和救援功能。

该系统已在UH-60 直升机上进行了120 小时的飞行试验。

分布式孔径红外传感器系统还可能应用于无人机,以提高无人机的态势感知能力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成功将推动组合循环发动机研制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2010 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美国空军计划2010年进行4次X - 51A超燃冲压发动机飞行验证机的飞行试验,主要将验证碳氢燃料冷却回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能力。

如果试验获得成功,该发动机将可能应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速打击,侦察飞行器以及空天飞行器。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NASA 都在研究以涡轮喷气/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器,从普通飞机跑道上起飞最后加速到马赫数7 以上的可能性。

X - 51A是超燃冲压发动机实用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4 年X-43A 飞行器实现了马赫数9.7 的飞行,试验中未经冷却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时间只持续了数秒钟。

而X -51A 发动机的燃烧时间将达到300 秒。

试验中,X -51A 由B-52 轰炸机释放后将首先由“陆军战术导弹”火箭发动机将其加速到马赫数4.8,然后超燃冲压发动机启动,将X 一51A加速到马赫数6以上。

X -51A 飞行试验一旦取得成功,将为后续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研制铺平道路。

但仅仅依靠超燃冲压发动机还不能使飞行器完全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必须采用组合循环发动机才能使飞行器从静止加速到马赫数6 以上最后返回跑道。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研制将高马赫数涡轮喷气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双模发动机相结合的组合动力装置,由涡轮发动机将飞行器加速到马赫数3.8,然后冲压发动机启动将其加速到马赫数6,超燃冲压发动机开始运行。

尽管美国国会取消了“黑雨燕”高超声速技术验证机但作为动力装置的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仍在继续实施。

货运补给将成为无人机的又一重要任务领域2010 年无人机的任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展,货运补给将成为无人机的又一重要的任务领域。

无人货运直升机将在年内为驻阿富汗美海军陆战队提供运输补给。

两个小组研制的无人直升机将演示验证执行货运任务能力:波音公司MQ -18“蜂鸟”无人直升机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卡曼公司未命名的K -Max 外挂式运输直升机。

对货运无人机的能力需求是,在24 小时内运送9000 千克货物,每次最少能将450 千克货物运往278 千米以外。

所运送货物将包括食品,水、燃料,电池和弹药。

美国空军和陆军也对货运无人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海军则对利用无人机执行舰到岸的运输补给感兴趣。

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无人机已不仅仅局限于侦察和监视,正在向其他任务领域拓展,货运补给则是首要关注的任务领域。

这一方面是因为无人机具备精确空投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减少有人机向危险地区运送货物的风险。

操作简单是海军陆战队对货运无人机最重要的要求,海军陆战队希望无人机能够自主飞往前沿基地,到达后由远程终端控制接管,指挥其着陆。

无人机的着陆精度应控制在10 米之内,飞行高度可达3658 米,并可在夜间和与有人直升机相同的气象条件下飞行。

卡曼公司的K -Max 直升机最初是作为一种用于商业目的的外挂空运直升机而研制的主要用于运送木材和消防,可吊送的载荷量为2700 千克。

该无人型已研制了数年时间,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供任务系统和超视距数据链。

波音公司为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160T 无人旋翼机也具备货运能力,该无人机可提供与“捕食者”无人机类似的长续航能力,采用全复合材料低阻力机身和高强度旋翼,可有效降低阻力并增加续航能力。

A160T 已飞行18.7 小时,具备运送1135 千克载荷能力。

其他无人机制造商也瞄准了货运市场,2009年10月AAI 公司获得卡特航空技术公司授权,研制采用低速旋翼,复合设计的无人机,该无人机实际是一种旋翼飞机,可在飞行中使旋翼的旋转速度变慢,以减少阻力并扩大航程。

AAI 公司计划研制垂直起降的无人机,能够运送1362 千克货物航程超过2408 千米速度接近250 节。

X2 高速直升机将进一步提高直升机速度极限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x2 高速直升机验证机2010 年将突破250 节(463 千米/小时)的速度极限,而近10 年来,旋翼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一直徘徊在150 节左右。

250 节的高速也将是美国陆军UH-60 “黑鹰”直升机速度的两倍。

X-2 高速直升机2008 年实现首飞,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直升机。

欧洲韦斯特兰“大山猫”直升机曾在1986 年创造了216.6 节的飞行速度记录。

由于直升机的旋翼要同时提供升力和向前飞行的推动力,在此情况下制约直升机飞行速度的因素主要是后行桨叶的失速,当然通过增加旋翼桨叶数或增加推进系统,能延缓这种情况的发生。

X-2 通过使用共轴反向旋转的两副旋翼可获得全部升力,同时使用专用的推进装置,用于水平飞行,这就避免了桨叶失速发生的可能性。

X2直升机机是该公司上世纪70年代XH - 59A “先进旋翼概念”的现代版。

X-59A 曾在上世纪70 年代实现238 节的最高飞行速度。

当时该机为双人驾驶,采用了4 台发动机,2 台涡轴发动机用于驱动旋翼,2 台涡喷发动机用于提供水平推力。

整架直升机十分笨重,阻力很大,燃料消耗量奇高,噪声和振动令人难以忍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