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的发展史(世界)..

合集下载

航空航天发展史

航空航天发展史

航空航天发展史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们一直对探索天空和太空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航空航天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并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

在古代,人们对飞行的梦想始于传说中拥有翅膀的神话生物。

真正的航空航天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公元1783年,蒙古法国著名科学家蒙洛-玛谢见证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人类控制飞行。

他的热气球发明掀开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新篇章。

自那时以来,航空航天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著名的航空先驱莱特兄弟成功发明了飞行器。

他们的划时代飞机,名为“莱特飞机”,改变了人类对飞行的认识。

经过数年的试验和改进,飞行技术逐渐成熟并应用于民用航空和军事领域。

到了20世纪中期,人类开始向太空探索迈出关键的一步。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名为“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一里程碑事件引发了太空竞赛,美国和苏联开始竞相探索太空,探月和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航空航天发展蓬勃发展。

1969年,美国宇航局(NASA)成功将人类登上月球,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此后,太空站、卫星和探测器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通讯、导航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除了载人飞行和太空探索,航空航天技术也在民用航空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进步。

喷气式飞机、超音速飞行和无人机等创新技术使航空业成为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挑战。

空气污染、能源消耗、航空安全和空域管理等问题仍然需要人们不断努力和创新。

航空航天发展史充满了壮丽的篇章,充分展示了人类向着未知探索的精神和勇气。

当前,航空航天业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人们期待着更多的科技突破,进一步拓展人类的飞行和太空探索领域。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从1957年10⽉4⽇世界上第⼀颗⼈造地球卫星;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箭技术;⽕箭技术推动了⼈类航天发展的历史;⽕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发明之⼀,⽕箭是在⽕药发明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齐奥尔科夫斯基毕⽣从事⽕箭技术和航天飞⾏的研究;所必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的神话。

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万⾥"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

外国也有许多有关⽉亮的美好传说。

⾃从1957年10⽉4⽇世界上第⼀颗⼈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本、印度、以⾊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箭,修建了10多个⼤型航天发射场,建⽴了完善的地球测控⽹,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

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个应⽤卫星系统投⼊运⾏。

⽬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球。

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的知识。

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

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

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程技术的新成就。

⼒学、热⼒学、材料学、医学、电⼦技术、光电技术、⾃动控制、喷⽓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

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了⼀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一、早期探索阶段1. 梦想起源-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天空充满向往。

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用蜡和羽毛制成翅膀飞向太阳的故事,反映了早期人类对飞行的幻想。

- 在中国,也有嫦娥奔月等关于飞天的神话传说。

这些传说体现了人类想要突破地心引力、探索天空的原始渴望。

2. 早期飞行尝试- 13世纪,英国的罗杰·培根提出了制造飞行器的设想。

- 1485 - 1490年,达·芬奇绘制了许多关于飞行器的草图,如扑翼机,虽然这些设计在当时受技术条件限制未能实现飞行,但为后来的航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783年,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成功进行了热气球载人飞行,这是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热气球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产生升力,使人类首次真正离开了地面,进入空中。

同年,夏尔制造了氢气球并进行飞行,氢气球比热气球具有更好的性能。

3. 飞艇的发展- 19世纪初,飞艇开始发展。

1852年,法国人吉法尔制造了第一艘飞艇,它以蒸汽机为动力,虽然飞行速度慢且不稳定,但开启了飞艇发展的先河。

- 1900年,德国的齐柏林伯爵制造出了大型硬式飞艇。

齐柏林飞艇内部有多个气囊,外面是金属框架,它的出现使飞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齐柏林飞艇主要用于商业运输和观光飞行。

- 在一战期间,飞艇被用于军事侦察和轰炸任务。

飞艇也存在一些致命弱点,如体积庞大、速度慢、易受天气影响等。

1937年,兴登堡号飞艇在美国新泽西州上空起火坠毁,这一事件宣告了飞艇黄金时代的结束。

二、飞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 - 20世纪中叶)1. 飞机的发明- 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制造的“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成功进行了首次有动力、可操纵的持续飞行。

“飞行者1号”是一架双翼飞机,采用了自制的12马力汽油发动机,飞行距离为36.58米,留空时间12秒。

世界航天发展史

世界航天发展史
1993年9月美俄二国达成协议,合作建造一个有 16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2006年完成。2001年5月, 美国宇航发烧友蒂托进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遨游8 天,成为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
未来中国的航天事业······
2018年我中国将发射嫦娥四号,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这将是全世界的第一次。 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低成本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的首飞,同时现役火箭将实施智能化改造。 2022年,中国将建成一座空间站。 2030年以后,我们还要实现载人登月,我们还要向太阳系边缘遥远的星系进行探测。 2035年,实现运载火箭完全可重复使用将成为可能
“Hale Waihona Puke 子”号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的出现
二战后,美国俘虏了以冯·布劳恩 为首的德国火箭专家,缴获了100余 枚V-2火箭。美国陆军在布劳恩的帮 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 年开始研究"红石"弹道导弹,1954 年制定人造卫星计划,1958年2月1 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 颗人造卫星,美国为发射多种航天 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先锋"号、 "丘诺"号、红石"号、"侦察兵"号、" 大力神"号和"土星"号等运载火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近 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先驱者的代 表人物:
齐奥尔科夫斯基
——前苏联
戈达德 奥伯特
——美国 ——德国
真正的近代火箭出现—————1942年10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1942年10月)法西斯 德国成功发射V-2火箭 (A4型),飞行高度85 千米,飞行距离190千米。 V-2火箭的发射成功,把 航天先驱者的梦想变成现 实,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 史上的重要一页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

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

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

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

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

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

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

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火箭技术箭,用泵来强制输送推进剂,以及用仪器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

他在191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

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飞行距离56米。

航空航天的发展史世界

航空航天的发展史世界

1、达·芬奇的《论鸟的飞行》
我国在战国时代有了风筝、三国时代有了孔明灯、晋代有了竹蜻蜓、 宋代有了火箭的发明。它们是人类早期对重物升空的尝试。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达·芬奇的扎记中记载了他对滑翔升空的构 想。据说他曾经花了20多年观察与研究鸟、蝙蝠、昆虫的飞行,并且 计 划 将 他 的 发 现 写 成 一 本 著 作 。 1505 年 , 达 ·芬 奇 写 成 了 研 究 手 稿 《论鸟的飞行》。达·芬奇是大画家,在这篇论文中,图文并茂。他指 出“由于大气本身是具有可压缩的性质的物质,当有某种物体以比它 的流动更快的速度拍击大气时,它就要受到压缩。”还指出“除非翅 膀拍击空气的运动比空气压缩时自身的运动速度快,否则翅膀下的空 气不会变得很密,因此鸟就不会在空中支承自己的重量。”达·芬奇在 这里已经有了作用与反作用的思想,即鸟的翅膀拍击空气,空气给鸟 的翅膀以升力。达·芬奇还研究了鸟的羽毛的结构,他的结论是:羽毛 的排列特点是当它向下扇动时,结构是密的压缩空气的效果显著;而
行了两次不成功的载人的飞行试验。后来因为财
政拮据和新闻界的冷嘲热讽,以及兰利本人年事 已高(接近70岁)的诸多原因,放弃了试验,兰 利也于1906年逝世。后人总结他载人飞行的失败
主要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当时他的发射架如 果采用轮式起落架,试飞很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兰利像
Samuel Pierpont
1887年兰利移居华盛顿,出任当时美国学术权威 机构斯密森学会的秘书。他建造了一座60英尺的 悬臂机,该机靠煤气发动机驱动,外周速度可达 每小时70海里。利用这座悬臂机,他进行了大量 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平板与鸟翼在空气中运动
时的阻力与升力的规律,由此得到了许多定量的
结果,并且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他得出了有 一攻角的平板升力为 F kAV 2 sin其中A为平板面

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史一、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传说在14世纪末,中国有个学者万户在坐椅背后安装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

但是一声爆炸之后,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人也找不见了。

为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试验火箭飞行的勇士,月球表面东方海附近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而在曾在印度作战的英国人康格雷对印度火箭作了改进。

他确定了黑火药的多种配方,改善了制造方法并使火箭系列化,射程达3公里。

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术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

戈达德博士他在191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

而齐奥尔科夫斯基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倡议。

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西斯德国。

早在1932年德国就发射A2火箭,飞行高度达3公里。

把航天先驱者的理论变成现实,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前苏联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级液体洲际导弹,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人造地球卫星1号",从而揭开了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

二、卫星时代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设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国出现,美海军航空局已着手研究一种把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同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这是一颗生物卫星,除了利用小狗"莱伊卡"作生物试验外,还有于探测太阳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线。

中国航天历程发展史

中国航天历程发展史

中国航天历程发展史
1949年:中国成立,开始自主研发航空航天技术。

1956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一号”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2年:中国第一颗实验性微小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

1999年:中国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正式起步。

2013年: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升空。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达· 芬奇的《论鸟的飞行》


我国在战国时代有了风筝、三国时代有了孔明灯、晋代有了竹蜻蜓、 宋代有了火箭的发明。它们是人类早期对重物升空的尝试。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达· 芬奇的扎记中记载了他对滑翔升空的构 想。据说他曾经花了20多年观察与研究鸟、蝙蝠、昆虫的飞行,并且 计划将他的发现写成一本著作。 1505 年,达 · 芬奇写成了研究手稿 《论鸟的飞行》。达· 芬奇是大画家,在这篇论文中,图文并茂。他指 出“由于大气本身是具有可压缩的性质的物质,当有某种物体以比它 的流动更快的速度拍击大气时,它就要受到压缩。”还指出“除非翅 膀拍击空气的运动比空气压缩时自身的运动速度快,否则翅膀下的空 气不会变得很密,因此鸟就不会在空中支承自己的重量。”达· 芬奇在 这里已经有了作用与反作用的思想,即鸟的翅膀拍击空气,空气给鸟 的翅膀以升力。达· 芬奇还研究了鸟的羽毛的结构,他的结论是:羽毛 的排列特点是当它向下扇动时,结构是密的压缩空气的效果显著;而 当翅膀上扬时,羽毛变的疏散以减少空气阻力。
达· 芬奇
Leonardo da Venci 1452-1519 的自画像和飞机的草图


达· 芬奇还观察到在山谷或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向上 的气流,鸟经常利用这种上升的气流,高飞而又 节省力气。他进一步注意到鸟一般都是逆风而很 少顺风飞行。他说:“鸟逆风飞行可以不必扇扑 翅膀,这得益于下降时下面的气流。利用放松运 动使之处于气流之上。”他在这里已经有了空气 动力产生升力的萌芽,这是极可宝贵的体验。 此外达· 芬奇还对鸟的起飞、降落、转弯、滑翔等 动作,并且给了许多合理的解释。
利林塔尔 飞行图
二、早期的飞机
1、 兰利的飞机研究与实验

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1834- 1906)是美国的职业科学家,起先曾从事 土木工程工作,后来靠自学成为著名的天 文学家。他发展了测辐射热仪,对太阳光 谱测量作出了重要贡献,1867年,任美国 匹兹堡大学的物理与天文学教授。他从幼 年便对鸟的飞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 连续数小时观看鸟的飞行。
凯利像
George Cayley 1773-1858


后来凯利还研究了飞机的飞行稳定性、操纵 性和安全性,为了保证这些性能,他建议在 飞机上在机翼上设置反角、在飞机身后加尾 翼、在尾翼上装置可转动的垂直尾翼等。这 些建议都为后来的飞行证实是有效的。 受时代的限制,凯利当时还没有合用的发动 机,甚至连瓦特的蒸汽机也还没有。所以他 没 有 办 法 实 现 他 的 设 想 。 不 过 在 1849 - 1853 年间,他设计并且试制了供载人用的 滑翔机。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今天不可能的事明天将变为可能。 ---康· 埃· 齐奥尔可夫斯基
一、早期人类对于飞行的探索 二、早期的飞机 三、航天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是人类开始的航空与航天的世纪。 在人类开创的种类繁多的技术领域中,这 两个领域是与力学学科关系最为密切、也 最具有代表性的领域。由于力学的发展, 才使航空和航天成为可能;也由于航空和 航天的技术需要,刺激和推动了新的力学 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应用力学与工程力学 的研究。

德国的利林塔尔, 1889 年发表了一本《鸟 类飞行的艺术》,这本书对后来的飞行影 响很大。他还制造了具有蝙蝠形状机翼的 滑翔机,为了改进他制造的滑翔机,他进 行了 2000 次以上的飞行试验。他对滑翔机 不断改进,最长的一次飞行是从 15 米高的 山头上起飞,滑翔了300米远。他在滑翔机 上增加了舵,并且准备装上动力,可惜在 1896年8月的一天,在试飞时,因为机翼折 断而牺牲。他离开人世时最后的遗言是: “如果没有牺牲,任何事都不会成功。”

后来,在凯利逝世后的半个世纪,美国的 莱脱兄弟实现了飞机飞行,大莱脱曾说过: “我们设计的飞机,完全按照凯利爵士的 非常精确的计算方法。”所以后来西方的 航空专家都称凯利为航空之父。
凯利设计的飞机
4、世界各国的早期飞行探索


在19世纪的后期,在英国、俄国、德国、法国都有一些动 力飞行的探索者。 1842 年英国的汉森申请了他的飞机设计专利,这是世界 上第一个有关飞机的专利。他的飞机上装置的动力是蒸汽 机,他将这种飞行器定名为“空中蒸汽车”。后来他自己 进行了模型试验,在头几次试验失败后,他的财力已经耗 尽,无力继续而停止了。 1857 年,法国的布里斯制造了一架大型滑翔机,他的起 飞方式是将滑翔机固定在马车上,然后驱车沿大路奔跑, 当马车达到一定速度时,把滑翔机放出去。在第二从试飞 时,不幸遇到了下降的气流,滑翔机摔坏,他本人也摔断 了大腿。过了10年,他又东山再起,继续继续滑翔机试验, 试验又遭失败,从此他退出了航空。
莱特兄弟
哥哥(左) Wilbur Wright 1867-1912 弟弟 Orville Wright
1871-1948

最后,他们决心制造装有发动机与螺旋桨的飞机。 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制成了4缸8马力的内燃发 动机,并且用枞木制造了螺旋桨。1903年12月17 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刺鬼山海岸(Kill Devil Hills beach),对他们制成的“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 飞。经过4次试飞,最好的成绩是在空中飞行59 秒,飞行距离259.7米的记录。那次试飞,他们发 了50封邀请信,结果只来了5个人,报界对此反 映冷淡。到1905年,美国著名的科学普及杂志 《科学的美国人》说这次试验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这些只是动力飞行的早期探索者中的少数 例子。是这些勇敢的冒险家的前仆后继的 探求,人们又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才有后 来的飞行世纪。诚然,像后来最早飞行成 功的莱特兄弟,那样的胜利者的业绩值得 庆贺,而像利林塔尔,这样的失败者的业 绩也是可歌可泣的。
利林塔尔 Otto Lilienthal 1848 – 1896
兰利像
Samuel Pierpont
Langley
1834-1906
兰利的飞机(1901)
2、 莱特兄弟的飞机


飞机的发明与发展是力学渐渐渗入技术的结果,是 从盲目走向自觉的过程。19世纪末不少人都想制造 飞机,当时滑翔机已有相当的进步,凡是致力于改 进滑翔机的人,很自然的想法是在滑翔机上安装上 动力。但是那时只有蒸汽机这种过重的发动机。 于是有一些人从事研究内燃机,如德国的利林塔 尔与皮尔彻在1896年与1899年,先后在滑翔机上 安装上内燃机进行试验。不幸他们二人先后都因为 事故而牺牲。同时美国也有人进行类似的试验,结 果也以失败而告终。
齐伯林
Ferdinand von Zeppelin 1838—1917
齐伯林的气球


利用氢气比重比空气小的性质进行飞行, 是基于流体静力学原理,即在古希腊由阿 基米德所发现的浮力原理。虽然后来历经 改进,采用氦气,采用金属外壳,还安装 了发动机进行飞行,但是由于它既笨重又 不安全,所以后来慢慢被飞机淘汰了。

根据鸟的飞行原理,达· 芬奇设计了飞机、降落伞、 直升机。他考虑最多的是扑翼机,他说:“鸟是 一架按数学定律工作的机器,人具有复制这架机 器全部运动的能力。它的强度可能不会符合,因 为缺少维持平衡的动力。我们可以说,人们建造 这种机器不缺少任何东西,只有鸟的生命除 外。”[1]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达· 芬奇的这个论 断是十分正确的。 [1] 艾玛· 阿· 里斯特著,郑福洁译,《莱奥纳 多· 达· 芬奇笔记》,三联书店,1998年,第102页
一、 早期人类对于飞行的探索

流体力学的理论发展,为航空工业的诞生 准备了理论基础。在 19 世纪末,不少人进 行了飞行的探索。这些探索为 20 世纪初的 实际飞行准备了条件。最后终于迎来了一 个新兴的工业部门的诞生,这就是航空工 业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晋代有关于竹蜻蜓的记载,是一种借旋转惯性以 升空的玩具。

1887年兰利移居华盛顿,出任当时美国学术权威 机构斯密森学会的秘书。他建造了一座60英尺的 悬臂机,该机靠煤气发动机驱动,外周速度可达 每小时70海里。利用这座悬臂机,他进行了大量 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平板与鸟翼在空气中运动 时的阻力与升力的规律,由此得到了许多定量的 结果,并且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他得出了有 2 一攻角的平板升力为 F kAV sin 其中A为平板面 为空气的密度、 为平板的 积、V为飞行速度、 攻角。兰利将他的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空气动 力学实验》,于1891年由华盛顿的斯密森学会出 版。这本书是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实验空气动力学 著作,对后来的飞机研究者,包括莱特兄弟影响 很大。
2、利用气球飞行

1783年10月21日来自法国里昂附近蒙格菲 兄弟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的热气球试 验。由于蒙格菲的成功,巴黎科学院拨出 经费进行气球的研究,在同年12月1日,在 巴黎研究以氢气作气球的查礼成功地进行 了一次载人的氢气球试验。
蒙格菲兄弟 成功地 载人热气球 试验


1851年法国的吉法尔决定在长40米的气球上安装 上50马力的蒸汽机,蒸汽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这 是最早的飞艇。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0公里。 1900 年 7 月德国的齐伯林以铝为构件的硬式飞艇 试验成功。时速达每小时30公里。齐伯林的飞艇 几经改进,到 1911 年的齐伯林七号,装有 420 马 力的发动机,时速大约每小时58公里,并且被用 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去对法国作战。

美国在俄亥俄州开自行车修理店的莱特兄弟为德 国的利林塔尔的牺牲精神所鼓舞,决心试制飞机。 他们首先从制造滑翔机开始,从1899年开始,逐 渐改进。1899年,他们写信给斯密森研究院索取 有关航空资料,他们研究前人的经验,其中包括 达· 芬奇、乔治· 凯利、兰利教授、马克辛(机枪 的发明者)、查纽特、帕森斯、托马斯· 爱迪生、 利林塔尔、阿代尔、等等的事迹与经验。1901年 莱特兄弟(哥哥 Wilbur Wright,1867-1912,弟 弟Orville Wright,1871-1948)为了实验和改进 翅膀,建造了风洞,他们研究与比较了200种以 上的机翼形状。到1902年秋,已经积累了上千次 滑翔经验,掌握了飞行的理论与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