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讲(主要是初学者了解什么是国学,如何学国学)

合集下载

国学简介

国学简介

国学概述一、什么是“国学”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热再次兴起一直沿袭至今“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

它涵盖了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国学知识:
国学的定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学派之分: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无主从之分。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

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

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

国学的当代价值: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意识,闪耀着传承千载的理性光芒,既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能够为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带来很大帮助。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国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国学的概念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总称。

国学源自中国传统文明,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

国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现实意义和历史责任。

二、国学的历史渊源国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华夏文明,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

尧舜禹启蒙学术,孔子提倡儒学,老子倡导道家,墨子提倡墨学,庄子提倡庄学,孟子提倡孟学,解说训诂孔子经典,这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符号。

隋唐时期,大量的经学文献产生,成为儒家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一步,提出了新儒家学说。

清代儒学达到巅峰,学者们著书立说,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巅峰时期。

现代国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学术,形成了新的国学研究体系。

三、国学的基本内涵国学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其中,儒家思想是国学的核心,涉及《五经》、《十三经》、《论语》、《庄子》、《尚书》、《大学》等经典,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

在文学领域,国学涉及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在史学领域,国学主要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汉书》、《三国演义》等历史文献和史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哲学领域,国学主要包括《六经》、《道德经》、《易经》、《庄子》等哲学经典,以及儒学、道学、墨学、法学等各种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观念。

在艺术领域,国学主要涉及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四、国学的研究方法国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考据研究、对比研究、现代研究等多种方法。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原创实用版)目录1.国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国学知识的内容分类3.国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及示例4.国学知识的价值与应用正文【国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在历史长河中,国学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学习和传承国学知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知识的内容分类】国学知识的内容繁杂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国学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经部:主要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2.史部: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学著作,以及各种野史、杂史等,是了解我国历史变迁、社会风俗和民族精神的宝库。

3.子部:以诸子百家的著作为主,如《论语》、《孟子》、《墨子》、《庄子》等,涵盖了儒、道、墨、法、兵等各个学派的思想,是研究古代哲学、伦理、政治、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4.集部:主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如《楚辞》、《文选》、《全唐诗》、《红楼梦》等,是展现中华民族丰富情感、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的瑰宝。

5.丛部:包括天文、地理、医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如《山海经》、《水经注》、《本草纲目》等,是研究古代科技、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参考。

【国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及示例】国学知识涵盖了各个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例如,《周易》中的八卦理论,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强调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的福祉;《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提倡人们要关爱他人,和谐相处;《红楼梦》中的人物描绘和故事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世态炎凉。

【国学知识的价值与应用】国学知识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它不仅包括古代文献的研究,还包括对经典著作、礼仪制度、历史故事等方面的探索。

本文将介绍国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经典著作国学所研究的经典著作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史记》等。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

这些经典著作包含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上古至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史记》内容丰富翔实,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仪制度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的礼制,包括宴会、婚丧嫁娶、祭祀等方方面面。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古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体现了尊重、谦和、尊卑有序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

三、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是国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比如《木兰诗》、《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些故事通过动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哲理,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四、传统文化艺术国学研究不仅涉及到书面文字和知识的传承,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比如诗、词、曲、画等。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书画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同时,这些艺术形式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五、国学与现代社会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提升个人修养和情操。

同时,国学研究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只有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今古文学的衰落与复活 初由郑玄王肃融会或混淆今古文“家法”,经魏晋的扰乱, 到隋唐变成“注疏之学”,再到宋明成为“理学”,延至晚清, 由于社会思想的趋势,今文学得以复活。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两汉史学
司马迁与《史记》 《汉书·司马迁传》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鲁壁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汉熹平石经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先秦郭店楚简
今古文的差别
• 对孔子的评价:今文学尊孔子是为后世制法的素王;古文学认为孔子 是先师。
• 对六经的看法:今文家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古文家认为六经是古 代史料。
• 对现存的五经:今文家认为汉代五经均为全本;古文家认为是秦火残 余,其传述多不可靠。
▲ 历史社会学的解读 (1)刘歆诸子出王官说
(《国学通论》页2 / “六经皆史”)。 (2)胡适民生疾苦说。
▲ 思想本身的嬗变:《庄子·天下篇》“道术分裂”说。(“道术将为天 下裂”、“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由经递变为子)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先秦诸子之学的主张
道家:老子、庄子 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与无为”的涵义都很微妙深远。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 至于在学术方面(作为学术的国学),上古学术思想源远 流长,但到了孔子的时代有很多已经无可考证。孔子的学 术工作在于删《诗》《书》,定《礼》《乐》,序《易》 《春秋》,而成就六经或六艺这一学术典范。
• 因此,从上古到古代,国学主要指国家设立的各类学习、 学术机构,意在培养人才。那时的“国学”尚不指代学术。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六艺者,卽是《诗》《书》《礼》 《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年来普遍承认一 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 诸学不能该摄六艺。

国学入门

国学入门

学习哪些国学经典呢?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从哪些开始学?学哪些比较合适呢?结合 孩子的年龄特点,依循古人读书的顺序,从蒙学读起,然后循序 渐进涉猎经、史、子、集。 《弟子规》、《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作为 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 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 化的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朗朗上口;内容丰 富,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 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 养。
• 张岱年,1909-2004, 河北沧县人,1933年毕业 于北平师范大学。先后在 清华大学、中国大学、北 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任 教,现为北大博士生导师,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 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主 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 纲》、《中国哲学发微》、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 凡》、《中国伦理思想研 究》、《真与善的探索》、 《文化与哲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 “中国的人生观也许错了,但是中国的 经验不会是失败。如果人类将来日益 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 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 而且必有所得。”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
•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 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 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 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 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被忘记,却 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为什么读经典》 意大利 伊塔洛· 卡尔维诺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 60%,这三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 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这就 表明孩子13岁之前是智力和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 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孩子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 果也就越差。 所以要让孩子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儿童学习经典, 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 点展开人生。国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奠定孩子的人文底 蕴,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的儒雅、淳静气质, 为孩子以后的“薄发”,蓄积力量。

国学知识讲解

国学知识讲解

国学知识讲解国学,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就像一座神秘而富饶的矿山,蕴含着无尽的珍宝,等待着咱们去发掘和领略。

你说啥是国学?简单来讲,国学就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汇总。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赋的华丽铺陈,从唐诗宋词的韵味悠长,到明清小说的精彩纷呈,这一路下来,那可都是国学的范畴。

就说《论语》吧,孔子和他弟子们的那些言论,句句都透着人生的大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就是告诉咱,学到的知识得时常温习,才能真正掌握,还能从中获得快乐。

这就好比你学会了骑自行车,得多骑骑,才能越骑越顺溜,越骑越开心呀!再看看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短短十个字,把那思乡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

想象一下,你在外地漂泊,晚上看到那一轮明月,是不是心里也会涌起一股对家乡的思念?这就是唐诗的魅力,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还有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的权谋争斗,《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情,《西游记》的奇幻冒险,《红楼梦》的家族兴衰,哪一个不是精彩纷呈,让人沉醉其中?国学可不只是摆在书架上的书,它更是融入咱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尊老爱幼,这是国学里的道德准则;诚信待人,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

就连咱们过年贴的春联,端午节包的粽子,那都是国学的一部分。

你可能会想,国学这么古老的东西,对咱现在有啥用?这用处可大了去啦!它能让咱们变得更有内涵,更有修养。

当你跟别人交流的时候,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那多牛啊!而且,国学里的智慧能帮咱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遇到挫折了,想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不是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所以啊,咱们可不能把国学丢在一边,得好好去学习,去传承。

让这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照亮咱们前行的路。

让咱们一起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国学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根,只有扎根深厚,才能枝繁叶茂。

咱们可不能让这根断了,得让它一直延续下去,不是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国学?
• 国学的本义是国家级学校,历代有所变化。 • 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 发展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 经过考试,量才授官。 • 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 监,唐宋时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 国子学,明、清两代设立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人主张大兴国学,发展教育。 • 所以,我国古代典籍中所指称的国学,是一个与学校教育 有关的概念。
国学:六艺,七略,四部
• 四部
•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 •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 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 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 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概论
• • • • 为什么要学国学? 什么是国学? 学习国学的意义。 学习国学的方法。
为什么要学国学?
在当今世界,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 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 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 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 的根本目的,就是修复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学国学
• 回顾五四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在对待国学的态度上,激进 派一直占据上风,保守派则是弱势群体,居于被动挨打的 地位。直到21世纪,国学的命运才算真正有了起色,出现 了所谓的“国学热”。这股“国学热”不是政府的推动, 不是学者的提倡,也不是媒体的炒作,而是由民间的各种 自发的力量所促成。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寻找文化认同。 21世纪的中国,最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经济起飞,文化失落 ,经济上创造了世界的奇迹,文化上却由于长期对国学的 否定,缺乏应有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是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和整合的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则 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定位和确认,涉及到精神家园的依托和 归宿。许多中国人,特别是一些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 走出国门,从事世界性的交往,普遍地感到对国学的无知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不能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茫 然无根,于是激起了一种内在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重 新认识国学,复兴国学,这就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自发地促 成了一股“国学热”。
国学的分类
•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 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 本学等等; •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 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 从属地位;
国学的分类 • 国学的基本分类
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什么是国学?
• 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一般叫做“汉 学”(sinology)、“支那学”或“华学”。 • “中国学”的称谓,则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 和现当代学术的合称。 • 欧美学术界还有“东亚学”的称谓,其范围包括 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研究。
什么是国学?
• 我们平时所说的“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 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为什么要学国学
• 人大的这种做法并不是什么创举,而是继承学习和仿效了 清华的传统而来的。早在八十年前,即1925年,清华大 学就率先举起了国学的大旗,在全国最高学府首次创办了 国学研究院。当时拥有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 寅恪、赵元任,都是名符其实的学术泰斗、国学大师,达 到了最高的学术水平。他们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生, 日后都成为我国传承弘扬国学的中坚力量。在中国20世纪 的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清华大学国学院的贡献是有口皆碑 的。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应该加上蔡元培先生当上北大的 掌门人,成立北京大学国学门的故事,时间大约在1917 到1922年,正是五四前后。
什么是国学?
•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报》,出版 《国故论衡》,于是“国学”又有了“国粹”和 “国故”的称谓。 • 胡适指出:“‘国故’这两字,是章太炎先生提 出,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了;其意义,即中 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包括一切。”胡适又说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 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 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 ,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国学:六艺,七略,四部
• 六艺略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 孝经、小学九种。 • 诸子略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十种。 • 诗赋略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 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 兵书略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四种。 • 数术略分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 刑法六种。 • 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为什么要学国学
• 当时的所谓中学,也叫做国学,指的是中国的学问。照“西化派”的 观点看来,西学先进,中学落后,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所以中 西文化的对比是先进与落后之比,新旧之比,时代先后之比,传统与 现代之比。但是照“保守派”的观点来看,作为一种由长期历史发展 所形成的文化,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具有民族性,追求现代化不能 脱离传统,如果否定传统,与传统割裂,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中国 人不再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丧失了民族的凝聚力,国将不国, 现代化的事业也难以取得成功。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先生根据《诗 经》中的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提炼出一个富有时代气 息的命题,叫做“阐旧邦以辅新命”。所谓“旧邦”,指的是古老的 中国和传统的文化,所谓“新命”,指的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 代化的事业。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发掘其固有的精神资源,中西 会通,新旧整合,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不懈的努力。冯先 生的这个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当时中国人的心愿,也是对五四时 期激进与保守两派争论的一种折中调和。
为什么要学国学?
•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说 :“中国的人生观也许错了,但是中 国的经验不会是失败。如果人类将来 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 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 智慧,而且必有所得。”
为什么要学国学?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 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 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 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 ——章太炎 “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 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
为什么要学国学
•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说了,随着中国经济建 设高潮的到来,必将到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可是后来 经济建设的高潮没有到来,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是不成功的,紧接着以后也没有搞什么经济建 设,而是以搞阶级斗争为纲了。至于文化建设的高潮,我 们盼啊盼也没有盼到。 • 那个时候,我们要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不破 不立,破字当头,只有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都破掉,弄成 一张白纸,才能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结果什么也没 有画出来。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年“文革”,实际上 是革文化的命,“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所 有的传统都属于被打倒之列,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重点批 判的对象。“文革”的灾难我们现在记忆犹新,极左思潮 使得国学沉入了谷底。
为什么要学国学
• 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一次《国学的历史、现 状与未来》的学术研讨会,人大校长纪宝成在闭幕式上发 表了一篇“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要发展国学”的讲话。他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些年轻人,甚至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 津津乐道,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却知之甚少。这决不仅仅 是个人的文化修养问题,更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 承。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适应现代化建设和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人民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国学这 个大旗举起来,为振兴国学、接续文脉尽一份力量。 2005年,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联系到文革时 期全面否定国学的历史背景看,这是当前文化建设上的一 件大事,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社会各界人士对人大的 这种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普遍地表示支持和赞赏。

《礼记集说》卷六 :
•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有 门,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塾 也;五百家为党,党之学为庠,教闾塾所 升之人也;术当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之学曰序,《周礼》春秋以礼会民而 设于州序是也,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天 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元 子(天子嫡长子)、众子(天子的庶子) 及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秀之士焉。”
为什么要学国学
• 在当代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必然 有一个文化的复兴,这是一个大趋势,大 潮流。复兴并不是复古,而是以崭新的面 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文化复兴的这 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国学,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深厚的文 化传统根基。
什么是国学?
•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 《周礼· 师氏》: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 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 之子弟。” • 《礼记· 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 在这里,“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 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 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所谓国学
一、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二、国学是现代性的产物,是中西文化碰撞的 果实。 三、国学意味着文化的多元性与延续性。 四、国学是在全球化境域下对中国文化与学术 精神的表述。
什么是国学?
•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仅指传统文 化本身,还包括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所 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 梳理;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法 的继承与创新。 •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 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