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荆轲刺秦王【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学案【文学常识】《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全书共( 33)篇(12)策。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语言流畅,长于议论和叙事,记人、记事文笔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兵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②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次①以次进(名词,次序)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形容词,诚恳,不欺骗)引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③发尽上指冠(名词,头发)二、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3.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4.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6.樊於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7. 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8.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10.(秦王)乃朝服..(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11.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12.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4.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15.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16.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精彩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暴君秦始皇被勇士荆轲暗杀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七雄争霸,军阀割据。

秦国自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刚刚建立起的秦朝正势不可挡地向着强盛发展。

荆轲作为楚国的谋士,谋划刺杀秦王,以挽救楚国的危机。

他打着献与秦国的诚意,跑来秦国边境,一步步接近了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荆轲成为了秦国的客卿。

在所有人认为荆轲成功跻身权贵地位之后,他却丝毫不领情,依然怀着杀机。

荆轲很快发现了荆姬,也就是秦始皇的嫔妃。

他以帮助荆姬逃脱秦宫为名,赢得了荆姬的信任。

到了战国时期,秦自起兵破楚以后,荆姬心思开启,她欲投荆轲以为己有,不料,荆轲最后心机谋得他到王者之前,没成就爱情,就去世为民请命。

直到今天,对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谓万里长征最早,也最让人悲壮传颂至今。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理解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的思想和动机;3.分析文章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整体故事;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荆轲刺秦王”为话题,谈谈他们对这个故事是否有所了解,以及对荆轲选择刺杀秦王的理由的初步猜测。

二、讲授(20分钟)1. 教师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解释荆轲刺秦的原因和他的思想动机。

2. 分析文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如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并导出相关的学习要点。

3. 解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荆轲的好朋友,请写一封信给他,劝他放弃刺杀秦王的念头。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些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些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些总结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译文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

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梳理 课件(2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知识梳理 课件(23张PPT)

七、文化常识
《战国策》 1.太子 2.足下 3.五音 4.宗庙
八、文本素材挖掘运用
【素材挖掘】 义无反顾的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送
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 多少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渴 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燕王拜送于庭 6.图穷而匕首见 7.秦王还柱而走 8.卒起不意
二、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将军岂有意乎 4.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诸郎中执兵
赵》
80.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荆轲刺秦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荆轲刺秦王》 ④乃遂私见樊矜期 ——《荆轲刺秦王》
80.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私利,私事) ——《荆轲刺秦王》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私,偏爱)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私人的,自己的) ——《荆轲刺秦王》 ④乃遂私见樊矜期 (私下,偷偷地) ——《荆轲刺秦王》
【运用角度】
侠义
义无反顾 充分准备
荆轲刺 秦王
壮烈
知恩图报 生命的价值
【精彩运用】
话题一 幻想与现实 易水诀别,他意志坚定;刺秦之时,他临危不乱;
将死之时,他大义凛然,我认为荆轲的精神虽然是崇高 的,但他的行为是鲁莽的,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强秦的宫殿内刺秦王,无论成功与否终究是难逃一死。 荆轲死后,燕国绝非安然无恙,这反而使所向披靡的秦 军更加力不可摧,士气更加高涨,最后加速了燕国的灭 亡。荆轲的手段是逞一时之快,即使他消了太子丹的耻 辱,报了樊将军之仇,换来的可能是国家更快地走向灭 亡。

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欢迎阅读与借鉴!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一)指出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燕王拜送于庭5.秦王还柱而走6.卒起不意7.日以尽矣8.图穷而匕首见(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8.北蛮夷之鄙人9.图穷而匕首见10.秦王还柱而走11.诸郎中执兵12.左右既前(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1.进兵北略地2.秦兵旦暮渡易水3.丹不忍以己之私4.樊龄期乃前曰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6.其人居远未来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8.皆白衣冠以送之9.发尽上冠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2.(秦王)乃朝服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14.群臣怪之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16.非有诏不得上17.箕踞以骂曰18.乃欲以生劫之(四)一词多义:1、实词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②恐惧不敢自陈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②乃遂私见樊於期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③计日以还——《黄生借书说》④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周亚夫军细柳营》振①诚振怖大王之威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④迁我如振落叶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奉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②轲既取图奉之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④顾恋慈母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亲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图①乃骇而图之②图穷匕首见③不图子自归被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③被明月兮佩宝璐——《离骚》请①乃请荆卿曰②请辞决矣③乃置酒请之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信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听其言而信其行——《论语》③言必信,行必果——《论语》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⑤信可乐也⑥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⑦欲信大义于天下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遇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④斯固百世之遇也辞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遗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④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引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⑥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卒①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卒成帝业——《出师表》③卒起不意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②轲自知事不就2、虚词岂①将军岂有意乎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③岂可得哉以①何以言之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⑤日以尽矣⑥皆白衣冠以送之⑦以次进⑧以故荆轲逐秦王乃①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④乃今得闻教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之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②秦王购之金千斤③为之奈何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⑤顷之未发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五)指出句式特征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⑵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⑶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⑷常痛于骨髓⑸燕王拜送于庭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⑻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⑼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⑽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⑾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六)、固定句式积累(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关键信息项:1、故事背景2、人物形象3、情节发展4、重要语句5、历史影响11 故事背景111 战国末期的局势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统一之势渐显。

112 燕国的处境燕国弱小,面临被秦国吞并的危险,燕太子丹急于寻找救国之策。

12 人物形象121 荆轲勇敢无畏,有侠义心肠,为了国家和正义甘愿冒险。

具备智谋和决断力,策划刺杀行动。

122 燕太子丹忧国忧民,急于挽救燕国危亡。

性格有些急躁和冲动。

123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具有强大的统治欲望和威严。

13 情节发展131 荆轲受命燕太子丹重托荆轲,荆轲答应前往秦国行刺。

132 准备工作荆轲等待助手,准备信物,樊於期自刎献头。

133 易水送别众人送别荆轲,场面悲壮,荆轲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4 图穷匕见荆轲在秦殿上展开地图,匕首露出,刺杀秦王未遂。

14 重要语句14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体现了荆轲的决心和悲壮的心境。

142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描写秦武阳的胆怯,与荆轲形成对比。

15 历史影响151 成为中国古代刺客文化的代表荆轲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刺客形象的典型。

152 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们的反抗精神展示了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们为了国家存亡所做出的努力。

153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上述知识点梳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勇气、智慧和忠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学案博苑
09-23 061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
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
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
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课文内容分析
⑴ 荆轲与太子丹的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性格刚烈,
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⑵ 秦廷行刺采用了如下几种描写方法。
① 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层次分明。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②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读之使人如见其
形,如闻其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③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
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反
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因而,荆轲进行
的这场斗争既有其合理性、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