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4课作为的社会200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康熙皇帝对修长城的态度,考查康熙皇 帝的民族政策,认识康熙皇帝民本的统治思想。
解题指导:题干材料强调修长城对百姓造成负担,与民族团 结平等、兵农合一、强化中央集权无关,A、B、C三项均错 误;康熙帝认为修长城对消除边患并无益处,反而加重人民负 担,体现了民为邦本的统治思想,故D项正确。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 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 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 作用,促进了内外蒙古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 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 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

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 期,嘉庆、道光期间,衰象更为明显。 1.阶级矛盾的尖锐 (1)原因 ①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③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兴起。

(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 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 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2)行政管理 ①蒙古族地区: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 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②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 务。

4.西藏地区 (1)册封制度:清初,清政府册封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 “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册封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班 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 封。 (2)驻藏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 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法律规范: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_清朝的鼎盛与危机(共28张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_清朝的鼎盛与危机(共28张PPT)

收复
台湾 设南
书房
1662 1677
在台 湾设 府
《尼 布楚 条约》 册封
大规 模改
1683
班禅 土归 流 派驻
1689
藏大
1713
臣 设军
1722
机处
康熙(1661-1722)
1727 1729
时空观念
大小 和卓 之战
平定 准噶 确定 尔叛 西藏 乱 管辖

雍正 (17221735)
1757
1793 乾隆(1735-

——康熙
朕安。尔虽无知小孩,..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
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 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

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康熙57年珠批曹類奏折
雍正帝……藉奏折搜 集情报……故虽深居大 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 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 态,无不了如指掌…… 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龚自珍
阻碍思想、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 书籍3 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 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 者不在其内。
—— 据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造成文化摧残
二、疆域的鼎盛
1、巩固疆域的斗争
(1)台湾
1662年 南明将领郑成 功收复台湾(右)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 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 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 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 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材料:下表分别归纳了部分西欧启蒙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言论。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

阐述: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了解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作为抨击欧州封建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武器,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积极传播西方的民权与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以陈天华为代表的革命思想家们从西欧启蒙思想中吸取民主革命思想并大力宣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宣扬民主与科学,给国人进行了一场思想启蒙教育,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中西文化交流提取任意一个作为论点,如“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前夕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如何传播西方思想以及改造中国思想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3.材料: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

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

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

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清朝开拓、巩固边疆的具体史实,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3.认识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分析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自主预习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奏折制度:(2)军机处:(3)文字狱:二、疆域的奠定(1)收复:(2)管理:(1)雅克萨之战:(2)《尼布楚条约》:(1)平定:(2)管理:(1)(2)(3)三、统治危机的初显核心素养专练一、选择题1.下面是清朝雍正到光绪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朝军机处( )皇帝军机大臣雍正起初三人,最多时期六至七人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咸丰同治五至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

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 000人以上。

这从实质上表明( )3.右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用以纪念币面中的主人公( )4.下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

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62年设伊犁将军1684年设立台湾府从1727年起,派驻藏大臣5.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

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C.是小农经济下一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流露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6.下列各项中,反映清朝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统治举措的有( )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②设立驻藏大臣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设立伊犁将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嘉庆帝时期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人地矛盾严重②农民起义频发③军机处的设立④统治严重腐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清朝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骊。

粤教版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第14课知能优化演练

粤教版语文必修5 第四单元第14课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樊哙者也。

”项..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B.瞋目..视项王瞋目:睁开眼睛C.项王按剑而跽.曰跽:长跪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解析:选B。

“瞋目”:怒目。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项王按剑而.跽曰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若属皆且.为所虏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选D。

①表修饰,连词;②表转折,“却”;③副词,“尚且”;④副词,“将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头发上.指B.毫毛不敢有所近.C.拔剑撞而破.之D.沛公今事有急.解析:选A。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岳麓版必修1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 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 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馈训练 课时自测
[基础巩固]
【答案】 ①清政府的腐朽,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 后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
②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政策,外交上寄希望 于欧洲列强的调停。
【史论总结】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清政府极端腐朽,社会制度落后。 (2)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 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 (3)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 费,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综观 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 还在于政治制度上的腐败。
问题 据材料,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征朝侵 华作为对外侵略的首要目标;发动侵华战争成为日本的既定国 策。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 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年是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 三海,共花费白银 600 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 437 万两,后又修 建颐和园,耗资 1 000 万两,挪用海军军费 750 万两。 材料二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 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讯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 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问题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 国战败的必然性。

高中历史目录

高中历史目录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单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单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第五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必修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康乾盛世时期的君主专制与疆域奠定,以及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

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对故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清王朝的成就与危机有助于后续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涉及清朝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体现应顺应世界潮流,虚怀若谷、保持开放、不断发展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至第20课多有重复,奏折制度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涉及。

刚经历过中考的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纵向对比上已经能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横向对比上还略有不足。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

2、时空观念:认识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时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实证清朝政治统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4、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5、家国情怀:认识清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六、教法学法多媒体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5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4课作为的社会测试题2019.91,对下列词或句子分析说明不当的一项是A.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阿Q争强好胜的心理。

B.这一种可怜的眼,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加粗处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阿Q自认为革命之后,因别人惧怕而愉快的感觉。

C.我也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

--“茂才”即“秀才”,运用避讳的修辞D.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柿油党”是自由党的谐音,这里未庄人把自由党的徽章比作官员的“顶子”,表现当时人们思想守旧。

2,选出填入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确切含义。

(1)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A.像醋的气味或味道B.伤心、痛苦C.气愤、愤怒D.微痛无力(2)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A.糖或蜜的滋味 B.美好 C.好处、利益 D.幸福、愉快、舒适4,请把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满院狼( ) 寄人( )下肆无( )惮( )人听闻惨绝人( ) 危言( )听( )轻怕重( )息万变5,依照下面句子的格式,启动大脑,写出两个关于书的比喻句。

例句: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1)。

(2)。

6,在下列横线上,仿照加粗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有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7,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8,填写下列句子的上下句。

A.塞翁失马,________B.土别三日便当________C.________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D.它山之石,________9,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加点的词各指什么?“一个世界”是指。

“另一个世界”是指。

2.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小昆虫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段文字中还有哪句与此相同?修辞手法。

相同语句:。

4.作者对蜂儿、蚂蚁、瓢虫等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死亡的感觉后,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用文中的话回答)6.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什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10,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落叶王蒙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

夏日,日趋丰满,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

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和树干商量,我完成了吗?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

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

树干说:去吧,去吧。

我已经尽到了我的力量,你们是无法挽留的呵,纵然与你们告别使我神伤。

我们应该去迎接命运的试量。

一片又一片的树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

它们是它们自己,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

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它们也许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们也许因平凡而受不经意的遗忘;它们也许会引起清洁工的烦腻而被一柄大扫通通地扫到大道旁;它们也许被认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点燃发出短暂的烟和光;它们也许被认为美丽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们也许被一阵大风吹入异乡而受到意外的欣赏;它们也许进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做成切片,浸入药液,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太多的树叶会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呢?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弯腰低头,不好意思,黯然神伤?太多的树叶会不会使树干大发感慨:我为什么要长这么多的树叶呢?它们过多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

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树不会愿意处在自己落下的树叶的包围之中,树不会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树叶,树也不能忘怀它们,不能怀着长出新的树叶的小小愿望。

1988年秋,10月在苏州,我问陆文夫兄:“当你看自己的旧作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样惆怅?”他回答说:“我根本不敢看啊……”落叶沙沙,撩人愁肠。

1.作者将自己的作品比作“一片片的落叶”,从“落叶”的比喻意义看,文章写春天、夏天、秋天的树叶的景象,表现了什么?2.作为“大地的新客人”,“落叶”有哪些遭遇?试加以概括。

文章是怎样突出这些遭遇的?3.从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的感情看,结尾三段有什么作用?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王蒙在《落叶》中,发现落叶是美的,因为它们绿过,为树的成长尽了自己的责任。

B.《落叶》使人联想到秋天、伤感,本文说“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流露出作者忧郁、哀伤的情感。

C.“如果在我这棵树上长出的不是平凡的树叶而是外汇、奶油或者甲鱼,是不是能够派更多的用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价值和人生追求的反思。

D.作者独具慧眼地从“落叶”中发现“美”,它不因泛黄而自哀,而是欢快地离开树干,充满灵性之美。

E.《落叶》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作者借落叶否定了自己的创作之路,表现了作者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测试题答案1, A2, C3, (1)B (2)D 点拨:根据整句话意思推断。

4, 藉点拨:不要误写成籍。

篱点拨:不要写成草字头。

忌点拨:上半部是“己”不是“已”。

骇点拨:不要写成该。

寰点拨:“四”下没有一点。

耸点拨:上半部是“从”。

拈点拨:左半部是“扌”。

瞬点拨:左半部是“目”。

5, (1)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的思想。

(2)书是益友,能助你走向成功。

点拨:比喻要恰当。

6, 有绿树投下的片片凉爽有大山赋予的重重巍峨7, 思路解析:题目里的要求有显性的,有隐性的。

显性的是容易知道的,隐性的就是第2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答案: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8, (1)安知非福(2)刮目相待(看)(3)后生可畏(4)可以攻玉9, 1.思路解析:由于作者身体的残疾,从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就想逃避他的眼前社会,而想进入另一种状况的社会。

答案:“一个世界”是指正常人生活的社会环境。

“另一个世界”是指作者自我封闭的不会和别人接触的地方。

2.思路解析:这里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借小昆虫来抒发当时心中的感觉。

答案:作者当时对人生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小昆虫一样可怜,以此来抒发当时心中的郁闷感觉。

3.思路解析:句子中把蜂儿比作一朵小雾,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另外语句:“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4.思路解析:作者写得几种动物充满了活力,给人一种力量,摧人奋进。

答案:从这些生灵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意趣,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增添了对生活的信心。

5.思路解析:抓住问题里的关键,这句话问得是一种转变,由笼罩在心头的死亡转变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寻找时应该找类似的句子。

答案: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6.思路解析:结合作者的经历来回答,尤其要紧紧扣住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经过来回答,并要答出史铁生理解的人生的意义。

答案: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时常去地坛,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也许一般读者都考虑过生与死的问题,但是不像史铁生这样贴近死亡,所以他对死亡的思考比一般读者更深入、更真切,对人生也有了一种彻底的理解和认识。

10, 1.答案:表现了作家倾尽全力的孕育、创作并奉献给社会以接受检验的过程,以及作家对作品的感情。

2.答案:(1)“落叶”(作品)或遭冷遇或被欣赏,或成为研究的对象。

(2)文章借助于一连串的“也许”,以排比句式突出表现“落叶”的遭遇。

3.答案:呼应文章的开头,借陆文夫的话道出了作家对自己的作品的共同感受。

4.答案:AC(B项“流露出作者忧郁、哀伤的情感”不当;D项“充满灵性之美”牵强附会;E项“否定了自己的创作之路,表现了作者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与本文所包含的哲理不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