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胃癌化疗白细胞低怎么办,治疗方法

胃癌化疗白细胞低怎么办,治疗方法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可以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方式治疗。
然而,化疗可能会导致白细胞水平过低,从而增加感染发生的风险。
因此,对于患有胃癌的患者,保持足够的白细胞数量很重要。
一、化疗造成白细胞低的原因化疗药物影响白细胞的生产和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
特别是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它们可以抵御细菌等病原体的入侵。
粒细胞数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
二、胃癌化疗白细胞低怎么办1.用药治疗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增白药来治疗白细胞下降的情况。
这些药物包括:格列宁、丹参片、黄芪、参麦注射液等中药口服或注射治疗。
同时,对于严重的白细胞下降,医生也可能会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来增加白细胞数量。
2.膳食调理营养的摄入可以改善白细胞数量的下降。
包括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患者可以多吃鸡蛋、鱼、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此外,增加吸收铁,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的量,可以刺激骨髓细胞生成新的白细胞。
3.注意休息和减少感染白细胞过低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患者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建议避免接触病人和感染源。
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三、胃癌化疗白细胞低的注意事项1.遵照医嘱服药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增加或减少剂量。
2.定期检查白细胞水平为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患者应定期检查白细胞水平。
如果发现白细胞数量过低,应及时就医。
3.饮食健康饮食对患者恢复健康很重要。
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对于胃癌患者。
营养的摄入对增加白细胞数量很有帮助。
4.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愉快能够促进机体的恢复。
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保持轻松的心态。
综上所述,胃癌化疗白细胞低是一种常见情况,患者需要警惕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化疗期间保持营养充足、注意休息和减少感染,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增加化疗的安全性。
胃腺鳞癌与胃癌区别,治疗方法胃腺鳞癌与胃癌的区别:1.来源不同: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从胃黏膜的腺体、表皮和淋巴组织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的;而胃腺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肿瘤变,形成鳞状上皮细胞。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分级标准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分级标准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分级标准这个主题的简要介绍和背景阐述。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写作方式:概述化疗作为目前常用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其中,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指白细胞数量在治疗后降低至低于正常范围。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和整体健康状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增加了感染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评估和分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篇长文旨在介绍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分级标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和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将详细讨论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所代表的病情严重性,并探究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这一副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和理解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分级标准,我们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评估治疗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文章,首先会对白细胞减少的定义进行梳理和解释,其次会介绍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影响因素,最后重点关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分级标准和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在本篇长文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将能够了解到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同时,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掌握相关知识,我们会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来说明分级标准的意义和应用。
最终,我们希望本文能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使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能够得到更好地管理和处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背景和相关问题。
首先概述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定义,然后探讨影响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分级标准,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我们将总结全文,并对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建议。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白细胞减少的定义,包括其血液学参数等方面的解释。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所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导致白细胞减少。
本病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白细胞减少症。
一般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
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发病原因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
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
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复杂,可以是单一因素,但更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一)生成减少1.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可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分裂池,破坏、损伤或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及早期分裂细胞。
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
2.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
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也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3.异常免疫和感染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
4.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二)成熟障碍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由于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造血细胞阻滞于干细胞池或分裂池,且可以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出现无效造血。
白细胞低怎么治疗,病因治疗最关键【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白细胞低怎么治疗,病因治疗最关键
文章导读
白细胞低一般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如果是严重的白细胞低就会出
现头晕,食欲减退,乏力的症状,对于治疗白细胞低要针对病因治疗,及时治疗病毒感
染最重要。
1、病因治疗
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
继发性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经过治疗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可以恢复正常。
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2、防治感染
轻度减少者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
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并注意保持皮肤和口腔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病灶。
粒细胞缺乏者,应考虑采取无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感染者应行血、尿、痰及感染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影象学
检查,以明确感染类型和部位。
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待病原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
若3~5天后
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
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概念】生理情况下,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共有五种,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病,当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低于(4-10)*109/L时候就称为白细胞减少症,而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完全缺乏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病因】(1).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减少,鉴于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病毒性肝炎、风疹、流感、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疟疾或黑热病原虫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常同事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理化损伤: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
物理因素如放射线,化学物质如笨、铅、汞等,以及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抗甲状腺和免疫抑制剂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抗性:脾功能亢进、淋巴瘤。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①粒细胞生成减少如感染、电离辐射、肿瘤骨髓转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抗肿瘤或其他药物影响等;②粒细胞成熟障碍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③粒细胞破坏增多如脾亢、感染、炎症或免疫异常;④粒细胞分布异常循环池内的粒细胞迁移至边缘池,可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减少,注射肾上腺激素后,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计数恢复正常。
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治疗指南

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治疗指南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为常见血液病。
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后者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
其发病原因很多:①生成减少或成熟障碍,如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肿瘤侵犯骨髓、药物(抗癌药、氯霉素、磺胺药等)、苯和X线及细菌毒素等抑制骨髓、脾亢引起的成熟障碍。
②破坏过多,特别是多种药物和自身免疫病通过免疫引起及各种感染致消耗过多。
③粒细胞附着在血管壁和移向脾脏引起其分布异常,如各种过敏和内毒素血症。
该组疾病只要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即可诊断,但关键是病因诊断,可通过详细病史特别是用药史、体检及骨髓象和一些特殊检查以明确病因。
治疗:关键是去除病因,而对原因未明的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症,可口服1-2种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生、鲨肝醇、碳酸锂、维生素B4和B6等,但对粒细胞缺乏症病人应按急诊立即住院抢救,否则会危及生命,应给无菌隔离、控制感染、血白细胞成分输注、对症处理,必要时应给粒或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GM-CSF)。
易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常用药物有哪几种?1. 抗肿瘤药如氮芥、马利蓝、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糖胞苷、氟脲嘧啶、阿霉素、自力霉素、羟基脲等等,抗肿瘤药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白细胞减少症,在肿瘤细胞被杀伤的同时,人体正常的组织细胞也受到损伤,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抗感染药:(1)抗生素:主要是氯霉素、合霉素,它们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不仅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还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其他如四环素、多粘菌素类、链霉素偶而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2)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磺胺嘧啶。
宫颈癌手术后化疗白细胞低是怎么回事

宫颈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同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危害。
对于宫颈癌的治疗,很多患者首先考虑手术切除,可以使病情快速得到控制,但手术治疗并不彻底,术后易复发转移,因此有的患者会在术后使用化疗,有助于抑杀残癌,预防复发转移,但化疗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有不少患者出现了白细胞降低的情况,那宫颈癌手术后化疗白细胞低是怎么回事呢?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宫颈癌术后通过化疗可以杀死血液和淋巴液里残存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延长患者生命,但化疗缺乏选择性,在杀死癌细胞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其中骨髓抑制的出现会导致白细胞数量降低,致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感染、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患者白细胞数量下降不明显可以不需要治疗,但患者注意休息,增加营养,补充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增加免疫力的食物。
如果白细胞数量下降严重,应给予升白的药物,必要时暂停化疗,待白细胞恢复后再行化疗。
宫颈癌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不容忽视,患者应及时配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
在化疗期间给予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滋肝补肾的中药,有助于减轻化疗的副作用,扶正元气,促进骨髓功能,提升白细胞的数量,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治疗顺利完成;在化疗后坚持用药,有助于巩固化疗的疗效,延长生存时间。
另外对于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的患者,可以以中医为主进行巩固治疗,中药与化疗药不同,是增强免疫力、体质,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对抗的平衡。
把阴阳、气血、脏腑调理好,让免疫系统来吞噬癌细胞,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袁希福祖辈中,出过很多有名的中医,如曾多次奉召进京,为皇亲国戚医病,因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同治、光绪皇帝先后颁发圣旨,诰封为“奉直大夫”的袁积德。
白细胞减少的护理

白细胞减少时的护理措施
(1)指导病人避免去人群较多的公共场所,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勿暴露在其他感染源之下。
(2)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彻底消毒、洗手。
(3)根据病人血常规结果对病人采取保护性隔离。
保护性措施分为一般性保护隔离和无菌性保护隔离。
采用保护性措施主要依据是:当白细胞降至(1~3)X109/L、中性粒细胞降至1.5x109/L时、应采取一般性保护隔离;当白细胞低于1X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0.5x109/L时,病人已无任何抵抗力,必须采取无菌保护性隔离。
1一般性保护隔离:限制来访;病人戴口罩,口罩潮湿时随时更换(住单人病室病人可免戴口罩),凡进入病室的工作人员、家属、来访者应戴口罩;禁止带菌者或上呼吸道感染者进入病室或陪伴病人。
定时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定时通风,有条件者可运用空气净化器;保持病人体表、床褥、衣裤干净整洁:陪护家属应注意更换干净衣、裤、鞋并佩戴口罩。
2无菌性保护隔离:将病人安置于无菌层流室内(LAFR)或层流床内。
LAFR设有高效能空气净化装置,使室内空气永远保持新鲜干净,不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感染。
医护人员进入此单位时,必须穿戴无菌衣帽,戴无菌手套、口罩,穿鞋套等,任何人进去后,都必须站在病人下方,凡送入 LAFR的物品均应先进行灭菌处理。
白细胞低于0.5x10”/L者,应输人粒细胞或浓缩白细胞预防感染,以防危及病人生命。
7.进行输血治疗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血型、Rh因子、交叉试验结果,不可发生差错:输血过程中应注意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如寒战、发热、皮疹、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痧的含义
• 痧的本义指的是一种病理表现。
– 广义的痧,指的是痧疹征象,它不仅是一个独 立的病,而且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 – 狭义的痧,是指疹的形态外貌,亦即皮肤出现 红点如粟,以指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它 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一 种表现。
刮痧的源流
• 关于痧症,早在元明时代的医籍中就有记 载,如在《痧胀玉衡》中有言:“痧毒在 气分者刮之,在血分者刺之,在皮肤者粹 之,痧毒入腑者宜荡涤攻逐之”,另外, 对刮痧的具体操作也描述较为详细。如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 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 刨子脚蘸香油刮之”。
• 胸腹部 • 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 尾穴。 • 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 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 • 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经水分穴、阴交穴刮 至曲骨穴。 • 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不容、日月向下,经 天枢,至气穴、横骨。
• 四肢:
• 面部: • 刮痧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面部不需涂抹 活血剂。
• 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 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 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 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 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 迎穴、颊车穴等。
• 颈项、背部 • 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 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 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 经及夹脊穴
• 化学治疗所使用的药物,对于生长较快的 细胞影响会较大,因此除了肿瘤细胞外, 各种血球和头发的生长也容易受到压抑。 由于骨髓是我们主要的造血组织,所以化 学治疗后几乎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骨髓 抑制」,而引起白细胞降低的副作用。
• 中医认为,正气强弱对人体抵御外邪侵犯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化疗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生化障碍,卫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 削弱,致使邪气更易侵犯人体,诱发外感 性疾病。
治疗方法
患者在化疗期间隔日行刮痧治疗1 次: 取俯卧位,消毒后以婴儿油润滑,以牛角 刮痧板沿患者颈背部督脉(腰阳关一大椎)及 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大椎--膀胱俞)走行处, 由 上至下刮擦20次,力度适中均匀,保证患者无 疼痛感,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人体不同部位刮痧的方法与顺序
• 头部:在头发上面用面利法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 • 太阳穴:太阳穴用刮板角部从前向后或从上向下刮拭。 • 头部两侧:刮板竖放在头维穴至下鬓角处,沿耳上发际向 后下方刮至后发际处。 • 头顶部:头顶部以百会穴为界,向前额发际处或从前额发 际处向百会穴处,由左至右依次刮拭。 • 后头部:后头部从百会穴向下刮至后颈部发际处,从左至 右依次刮拭。风池穴处可用刮板角部刮拭。 • 全头:可采取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
– 刮拭后的处理:刮拭完毕后,擦干皮肤,让病 人穿好衣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 水。
– 刮拭后的反应: • 一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点会 逐渐融合成片, • 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 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有微微发热。 • 刮出的痧一般5至7天即可消退。
• 刮痧后的皮肤表现
刮痧法的注意事项
• 避免在患者过饥、过饱或情绪过于紧张的情况下施 术,避免晕刮; • 刮拭过程中,注意询问和观察患者反应,适时调整 刮拭力度; • 不可追求重手法或延长治疗时间,不必强求出痧; • 施术后嘱患者饮少量温开水或姜汁、糖水并稍事休 息后才能离开; • 刮痧后应等待3小时以上才能沐浴;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刮痧作用:
• • • •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清热解毒,安神定惊 软坚散结,消肿止痛 扶正驱邪,调节阴阳
– (1)通过腧穴、经络和刮痧的刺激而实现 – (2)作用具有双向良性调节的特点
• 。
作用特点:
• 刮痧本身偏重于泻邪,以治疗实证为主, 但通过经络、脏腑的调节作用,也能促进 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而有补虚的效应。
• 刮痧通过局部刺激,疏通膀胱经背部节段 14处重要腧穴的经气运行,从而对人体各 主要脏腑产生兴奋鼓舞促进作用,平衡阴 阳,调理心、脾、肾气机,使气机通畅, 阴平阳秘,逐步恢复脏腑原有的正常生理 功能,鼓舞气血化生,充分激发经脉内外 的营卫之气,使人体抵御外邪侵犯的能力 增强,促使邪气从表而解。
• 运用刮痧刺激骨髓造血机能,显著降低Ⅲ 度以上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提高自体 免疫水平疗法,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刮痧时的操作技巧
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或90°角,刮 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施术部位 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周扩大其范围。
刮痧法的操作方法与要点
• 基本步骤
– 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介质,并对刮痧器具进行消毒 – 做好解释工作,并选择合适的体位 – 涂抹刮痧介质或在施术部位覆盖薄纱布 – 刮拭:均匀用力,由轻及重,至局部出现轻微紫红色 或紫黑色痧点、斑块 – 刮痧结束后,擦干皮肤,嘱患者饮少量温开水或姜汁、 糖水,并注意观察刮痧后的反应,患者稍事休息之后 才能离开
刮痧的操作要领
• 刮痧时的手法操作,关键在于力度与速 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 浮”是力度的要求。重了,可能会造成 局部皮肤破溃;轻了,则达不到效果。 在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 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速度过快则不能渗透;速度过慢则达不 到效果。
刮痧治疗化疗后 白细胞减少症
刮痧的概念
• 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指导,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 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纽扣或棉线等工具, 蘸油或清水等介质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用以 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痧症”及中暑、 感冒、咽喉肿痛、腹痛、呕吐、腹泻、头痛等病症。
• 刮痧疗法是我国2000余年来民间防病治病的一种独 特的纯物理自然疗法。随着刮痧法的应用和发展, 逐渐被中医理论所认识,而成为一种中医外治法。
• 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 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 或分段刮至外关穴。 • 下肢内侧: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 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 • 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 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
刮痧禁忌症:
• 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高血 压、中风等病禁用。 • 损伤后出血不止或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禁 用。 • 局部皮肤溃疡,损伤处禁用。
西医对刮痧疗法的认识
• 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 调节血液循环——刮痧可导致自身溶血。 – 进而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
• 体内生物学效应
– – – – – – – 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免疫能力 缓解机体疼痛 调节大脑功能 调节肌肉功能 双向调节效应
刮痧工具
• 凡大小适中、边缘光滑的硬物均可作为刮痧的工 具。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苎麻粗纤维 早年用,现己多不用。 (2) 铜钱 现已少见。 (3) 汤匙、小碗、酒杯 (4)刮痧板:水牛角、玉石。 总之要求: 边缘光滑、没有破损,无锋利之物。 可就地取材。 • 介质:增加润滑,有清水、植物油、风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