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视角看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
认知语言学 构式语法

1.2.3. 普通习语(pieces)按常见方式排列第三种常规习语是由根据普通组合原则组合成的普通词项构成的,但这些原则都归属于成语解释。
大量满足这些条件的习语包括hang/tie one on(意为“喝得大醉”),pull someone‟s leg(取笑某人),和tickle the ivories(弹钢琴)。
此范畴内的常规习语包括诸如某人拿起一盘饮料说now watch me drop it之类玩命词组及传递反面信息的修辞疑问句,如:Who‟s gonnamake me? Am I invisible? When did I say you could do that?等。
2. 常规习语:以let alone为例我们对研究常规习语很感兴趣。
吸引我们的常规习语包括语法、语法外型和编码、解码型。
这些类型不但包括前文中提到的the X-er the Y-er句型,而且也包括像例14表达中显示的结构:(14)a. There goes Charlie again, ranting and raving about his cooking.b. Look who‟s here!c. what with the kids off to school and alld. Why not fix it yourself?e. He‟s not half the doctor you are.f. Much as I like Ronnie, I don‟t approve of anything he does.g. He may be a professor, but he‟s an idiot.h. Him be a doctor?i. What do you say we stop here?j. It‟s time you brushed your teeth.k. One more and I‟ll leave.l. No writing on the walls!m. That‟s not big enough of a box.n. It satisfied my every wish.在断定上面每个句子都例证了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或常规习语前,我们认为每个句子都可以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否定的回答。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
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
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
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
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

《语义认知释义》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关键词:语义认知语义学词典释义一、引言二、《语义·认知·释义》内容简介词典作为解疑释惑的工具,主要是满足用户在社会交际中对词汇信息的需求。
传统的词典释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语言教学和知识信息传播的需要,学习词典的编纂需要建立有别于传统词典的释义模式与释义原则。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由原型范畴、概念结构、概念关系、意象图式和知识系统等构成的非自足的认知体系,主张以认识为出发点,通过观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的过程来研究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和理解的规律,从而描述人类语言认知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语义构成和语言表达的。
在论述语义和认知语义学的关系时,需要了解几个重要概念:概念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意象图式(imagecheme)以及心理空间理论(mentalpacetheory)。
概念范畴化:现代范畴理论以“家族相似性”理论为起源,以原型理论为标志的全新范畴化理论。
范畴的划分或概念的聚合是依据同一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其理论基础是“充分必要条件”。
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理论由Langacker提出,是建立在心理认知基础上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处理理论。
语义结构、音系结构和象征结构是认知语法的三种基本结构,具有经验性、图示性、关联性、百科性、范畴性、概念化等几个特征。
认知语法中的语义形成或概念化过程涉及心理空间、经验认知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原型特征、复合范畴和百科知识等(Lakoff&Langacker,1987)。
其研究领域涉及历时与共时、能力与行为、语法与词汇、形态与句法、语义与语用、规则与类推、同形异义与多义性等。
认知语法从概念和语义入手来阐释语法结构,通过意向或识解(contrual)来描述概念语义与语法之间的关系:从识解入手,通过详略读(pecificity)、辖域(cope)、背景(background)、视角(perpective)和凸显(alience)来解释语义。
语义学理解(最新整理)

语义学各个领域对语义学的看法语义学(Semantics),也作“语意学”,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
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
四、认知科学对语义学的研究在于人脑对语言单位的意义的存储及理解的模式。
语义学分支1哲学语义学 这是哲学家对自然语言的语义的研究,围绕着什么是意义这一难题展开。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以为既然词语是用来指称事物,为它命名的,词语的意义就是其所指对象。
这种原始的观点称为指称论。
可是有些词语,例如“当今法国皇帝”,虽然有意义,却没有指称对象,因为当今法国没有皇帝。
于是有人退一步说:意义是词语在说话者和听话者头脑中产生的形象或者观念。
然而这个说法也有缺点。
说词语的意义是形象,太具体,因为同一个词可以唤起不同的形象;说词语的意义是观念,又太笼统,因为观念本身是未知数,靠观念来确定意义不过是用一个未知数代替另一个未知数。
由于观念论说明不了意义,有些哲学家如D.戴维森便试图另辟途径,确立词语与世界的联系。
他们提出, 语句的意义与命题的真假有关。
这种观点称为真值论。
在真值论基础上发展出真值条件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及各种模式 -理论语义学。
维特根斯坦(1889~1951)反对真值论,他认为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他的理论叫做用法论。
用法论不象真值论那么狭窄,因为许多语句没有所谓真值,如疑问句、祈使句都无所谓真假,但是任何词语必有一定的用法。
可是用法论也有缺陷,困为“用法”的概念不明确。
后期的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游戏论=自然语言分析+心理行为分析”。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转变不仅是语言基础的转变———从理想语言转到自然语言,也是分析方法的转变———从单纯的语言分析转到语言分析与心理分析的结合。
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 (1911~1960)也反对真值论,他从另一个角度来弥补真值论的不足,他认为说话不仅是“言”,而且是“行”,因而话语有双重作用,一是陈述命题,二是起命令、请求、许愿、警告之类的言外作用。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语言学: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对比

计算语言学: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对比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看,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主要包括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两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劣势和应用。
一、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计算语言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它旨在识别句子中的基本成分和它们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句法分析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
基于规则的句法分析方法是指利用语言学上的规则来分析句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需要具备对语言规则的深入了解,即需要手工编写大量的规则,以便完成句法分析的任务。
相比于基于统计的句法分析方法,它的精度更高,但成本也更大。
而基于统计的句法分析方法则更注重计算机自身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对语料库的学习,来产生模式或规律,帮助计算机进行句法分析。
这种方法相对于基于规则的方法,效率更高,但精度也有所不足。
句法分析的应用,主要包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
在这些应用中,准确的句法分析结果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决定了系统的性能。
比如在机器翻译任务中,句子的结构决定了翻译的语序和语法,进而影响翻译的质量。
二、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旨在理解自然语言句子所传递的含义。
与句法分析不同,语义分析需要对句子中的每个词汇进行识别并进行词汇的意义和语义联系的判定。
语义分析方法包括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等多种方式。
基于规则的语义分析方法,需要利用语言学规则和词典来理解句子的语义。
这种方法的精度更高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相比之下,基于统计的语义分析方法更为流行,是透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分析大量的语料库來应对不同的语境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汇意义的理解和判别。
语义分析在自然语言理解的各种应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问答系统中,要求对自然语句转化成布尔查询来进行计算机的理解,语义分析过程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自然语言对话领域,语义分析可以将用户的输入转换为相应的操作和语义,完成对话双方的理解使系统可以自主运作。
自然语言处理中常见的句法分析评估指标

自然语言处理中常见的句法分析评估指标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和计算机之间交互的学科,其中句法分析是NLP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句法分析主要是指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识别和分析,以便于计算机更好地理解句子的语法和语义。
在进行句法分析的过程中,评估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句法分析系统的性能和准确度。
本文将介绍自然语言处理中常见的句法分析评估指标。
1. 准确率(Precision)准确率是句法分析领域中常见的评估指标之一,它指的是在所有被系统识别为正例的样本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正例。
在句法分析中,准确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准确率 = 系统正确识别的句法结构数量 / 系统总识别的句法结构数量准确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句法分析系统在识别句法结构时的准确程度,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召回率(Recall)召回率是句法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它指的是在所有真正的正例中,有多少被系统正确地识别出来。
在句法分析中,召回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召回率 = 系统正确识别的句法结构数量 / 真实的句法结构数量召回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句法分析系统在识别句法结构时的完整性和覆盖范围,是评估系统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3. F1值(F1 Score)F1值是准确率和召回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综合评估句法分析系统的性能。
F1值的计算公式如下:F1值 = 2 * (准确率 * 召回率) / (准确率 + 召回率)F1值的计算综合考虑了准确率和召回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评估句法分析系统的性能。
4. 未标记依存度(Unlabeled Attachment Score, UAS)未标记依存度是句法分析中常用的评估指标之一,它用于评估句法分析系统对句子中依存关系的识别能力。
未标记依存度的计算公式如下:UAS = 系统正确识别的依存关系数量 / 总依存关系数量未标记依存度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句法分析系统对句子中依存关系的识别准确度,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浅析生成语言学语义观

浅析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论文关键词:认知生成语言学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臵‛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
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
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
‛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
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
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
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
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
‛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
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
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从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三个视角分析了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
经验观揭示出句法结构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最符合人们的经验结构,具有较高的语义自然度;突出观强调语言结构的信息选择与分布是由其突出程度决定的;注意观说明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可以通过激活内嵌于认知模式的认知框架,并与之建立对应联系而实现。
关键词:句法结构语义自然度经验观突出观注意观范畴典型性前景-背景框架
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成果 (gjd ? 07040)。
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是指语言的句法构造符合人的认知模式,即和经验结构、思维模式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对应。
语言作为有限的、非连续性的符号不可能像照镜子那样简单的映照世界,认知在两者间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ungerer和schimid把认知语言学看成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主要由三种具体的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
一、从经验观的视角看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
经验观建立在心理学对范畴化过程的研究及对典型效应的揭示上,认为语言不是简单地映射世界,而是对世界实施范畴化。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关著作用语言本身的范畴化及典型效应来解释语义自然度。
taylor 认为,范畴化有两层含义:第一,人们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其产物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语义范畴。
第二,对语言本身也可以进行范畴化。
将语言中的成分划分成词、句法结构、篇章等,就是语言本身范畴化的产物。
自然语义范畴的典型效应在语言本身的范畴化中也同样普遍存在。
句法结构范畴的典型成员是句法结构语义自然度的最佳认知表征,是该范畴的原型代表、是判定非典型成员范畴隶属度的认知参照物。
典型成员的自身结构及意义最符合人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模式,最易被大脑存储或提取,使用频率也最高,其语义自然度也就最高。
如果将及物句法结构[np vtrans np]视作一个语言范畴,那么“subject 主语(agent施事) + transitive verb + object 宾语(patient受事)”就是它的典型成员。
(3)my car burst a tyre.
这三个及物结构的典型性从(1)到(3)依次递减。
(1)的主语tom是施事,宾语是受事,施事对受事执行了带有主观意愿的行为,受事经历了某种变化,这是典型的及物结构。
而(2)的主语the hammer并不是带有主观意愿和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施事,而是施事使用的工具;(3)的主语也不是施事,而是某一动作或事件所发生的范围或地点。
在主语范畴中,参与者角色所体现出来的范畴典型性依次为: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
因此,这三个及物结构的典型性依次为:(1)>(2)>(3),(2)、(3)被视作及物结构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显然,典型成员(1)所表达的意义及其分布最符合人们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模式、最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符合人们对及物结构的最佳语感预期,人脑对其进行信息加工所耗费的时间和努力也就最少,因此,该句显现出最高的语义自然度。
二、从突出观的视角看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
前景-背景(figure-ground)分离是指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该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前景,把环境作为背景。
它是约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的,talmy 将其引入认知语言学,并提出了区分前景和背景的特征。
例2: (4)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5)the table is under the book.
例3: (6) the kite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7)the house is under the flying kite.
显然,(4)、(6)的语义自然度高,而(5)、(7)的语义自然度低,因为(4)、(6)的主语“书”、“风筝”与“桌子”、“房子”相比,前者较小、较易移动、较为显著,后者体积大、移动性差、形态静止、不很显著;就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而言,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较小的、或运动着的或较显著的一方;而较大的、静止的物体一般不是人们注意的焦点。
前景-背景分离理论还能很好地解释语言表达中除空间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
例4:(8) my sister resembles madonna.
(9) madonna resembles my sister.
(8)的语义自然度要比句(9)高得多,因为“my sister”与“madonna”相比较, madonna 更有影响力、更熟悉,而my sisiter对听者来说不大熟悉、较突显,人们习惯于将注意集中于不熟悉的一方,将其作为前景,将熟悉的一方作为背景、参照系和坐标。
三、从注意观的视角看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
注意观认为,句法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人们注意的那些部分。
例如“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只是描写了车祸中引起人们注意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如小车急速驶来、冲出车道等却被略去,未在句法结构中表达。
以框架和视角为两大重要概念的注意观是解释句法结构语义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的另一种方法。
fillmore首先将框架理论引入语言学之中,1985年,他把框架定义为特定“统一的知识网络”或“对经验连贯、一致的图解”。
1992年他提出框架是对词汇蕴涵概念的知识预设。
taylor 把框架定义为连接一个语言形式所涉及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
认知框架有明显的特征。
第一,框架与视角紧密相关,ungerer和schmid把视角看做是句法角色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动词的选择。
用语言表达同一个情景,认知视角不同,语言表达也不同。
例如经典的“商业事件”框架,如果认知视角是买者,动作就是“买”;如果是卖者,动作就是“卖”。
第二,认知框架有稳定的基本角色,如“商业事件”框架的基本角色是“买者、卖者、商品和钱”。
第三,形成框架网络的各角色关系密切:任何一个框架的角色一经提起,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借助被激活的认知框架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框架是一个概念系统,语言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可能有限,但当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认知资源, 激活听者头脑中预设的网络,激发起各种认知活动,建立起无数联系,协调各种信息,各种知识的结合使认知系统体系化,从而构成一个意义完整、逻辑合理的框架。
因此,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是通过它所承载的语义激活内嵌于认知模式的认知框架,并与之建立对应联系而实现的。
“the life vest”和“the flight attendant”并不符合传统语法,因为两个名词都是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后文也未进行任何限定说明,用不定冠词修饰显得更合适。
但这两个用定冠词修饰的名词结构在语义表达上,比用不定冠词更合理、更自然。
其原因在于,“plane”激活了人们大脑中的飞机[plane]框架。
飞机框架由各个小框架构成,激活大框架的同时,小框架也同时被激活。
随着飞机大框架的激活,属于“飞机”框架的座位框架被激活,救生衣是放在飞机座位下的,因而“life vest”为飞机座位框架中的一个语项;而属于“飞机”框架的基本角色框架也已经随着飞机框架的激活而被激活,“flight attendant”是基本角色框架中的一个语项,所以,用定冠词修饰已经被激活的座位框架和基本角色框架的语项“life vest”和“flight attendant”在语义上具有更高的自然度。
四、结语
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强调句法构造符合人们的经验结构及思维模式。
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根据自身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模式使用语言。
那些符合或
接近人们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模式的句法结构具有相对较高的使用频率和语义自然度。
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三个视角分析和解释句法结构的语义自然度可以拓宽对句法结构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ungerer f, h j 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 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categoriz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79.
(张丁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助教。
研究方向:认知语义学。
盛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