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及方法之一

合集下载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语义学研究一直有两个传统,语言学传统本身和哲学研究。

前者关心词的意义及其变化,后者关心的是语言表达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领域,但经常交汇和融合。

19世纪后半叶及20世纪前几十年中,语言学和哲学十分关心语言与感知、物理世界的关系,语言与神经的关系,关心词语的来源,语言结构中的心理过程、概念方式和过程等。

但是,由于Russell 的逻辑主义,Frege 对“心理主义”的批评,哲学就忽视了对自然语言意义的研究,语言结构分析与哲学中的语言理论分割,忽视认知结构在语言结构描写中的作用等。

Taylor(2002)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三元论的。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类语言与心智的关系问题,而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语言、世界和知性的关系是不能回避的。

语言从自然属性上说是一套符号系统,从社会属性上说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从心理属性上来说是人们的思维的工具。

因此,在语义学研究中,实际上可以分出三条路子:(1)语言-世界路子。

语义被看作是语言词语与外部世界事物的关系。

(2)语言-内部路子。

语义被作为语言内部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3)概念路子。

语言词语的意义被看作是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概念化方式。

(Taylor,2002)在从语言-世界关系的研究中,人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关于这一词语,什么样的情景是通过它表达的?在从世界-语言关系的研究中,人们要回答的问题是:针对这样一种事态,什么样的语言词语可以用来描述它?语言-世界路子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1)这一研究路子只能限于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语,“灵魂”、“鬼怪”之类词语的意义就无法通过这一方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2)语言词语并不直接指称外部世界,它们指称的是心理空间中的事物。

在这样的心理空间中,被指的事物可以是想象中存在的事物。

同样,心理空间本身也可以是假设的、想象的、虚拟的。

3)即使我们只研究具有具体指称对象的词语,这一研究方法也有问题,因为语言词语的意义并不限于词语和被指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认知语义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认知语法导论

认知语法导论

认知语法导论随着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认知语法是一种将语法理论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究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

本文将以认知语法导论为主题,介绍其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认知语法的基本概念认知语法是指一种将人类语言能力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语法理论。

传统的语法学主要集中在描述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规则,而认知语法则关注语言运作背后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法强调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试图揭示语言如何在大脑中加工和理解。

二、认知语法的研究方法研究认知语法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收集数据、设计实验任务、统计分析等方式来探索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机制。

例如,心理语言学家可以通过让参与者完成语言输入输出的任务,研究他们在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中的认知模式和策略。

语料库分析则是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数据来研究人类语言使用的普遍规律和认知过程。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工具对海量的文本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语言的词汇、句法和语义结构等方面的认知模式。

三、认知语法的意义认知语法的发展对于理解人类语言能力和开发人工智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认知语法揭示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是如何在大脑中加工和理解的。

通过对人类语言能力认知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治疗等领域做出更为科学的指导。

其次,认知语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工智能正不断向着智能化语言处理的方向发展,而认知语法提供了一种认知模型,可以将人类语言能力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处理的规则和策略。

通过研究认知语法,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语言相关应用,如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最后,认知语法的发展有助于丰富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传统的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往往独立发展,而认知语法将两者结合起来,为两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第34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Mar.2002V ol.34N o.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發展和探索,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和方法,认知语言学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

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發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分支。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e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认知语言学经历了由萌芽到發展的过程。

各种认知理论层出不穷,研究者的出發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

1.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1.1认知语言学概念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發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学派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认识。

综合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可区分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并认为,狭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發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1.2认知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1、认知语意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意分析。

2、认知文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的文法规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文法规则。

3、认知语音学。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之一)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之一)

的意义取决于它与系统中其它个体的关系。

语义学家们把这一原理应用到了意义变化的研究中。

其中杰出的代表是德国的Jost Trier。

他通过对德语中有关“知识”词语的意义变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理论。

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也称模型理论语义学(model-theoretic semantics),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成为西方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语义学最初为形式语言,即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逻辑和数学语言,提供一种精确的语义解释。

由于自然语言意义模糊、有歧义,句法也不精确,许多逻辑学家认为形式语义学不可能应用于自然语言。

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期哲学家Montague提出,形式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英语句子意义的分析中。

作为形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形式语义学的重要理论假设包括:1)语言可以作为计算系统(algorithmic)来描述;2)语言系统本身是自足和自主的,对它的分析不需参照语言之外的事物;3)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的一个独立层面;4)语法具有生成性,可以生成某一语言的所有句子;5)意义可以通过逻辑形式语言以真值条件的方式得到描述,该逻辑形式语言的规则根据塔斯基的单一意义协调原则得到定义;6)语义具有严格的组合性,但其重要性与句法相差甚远;7)类推、隐喻、呈放射性状态的概念等不应包括在语言研究之列。

以上可以看出,形式语义学在一些重大理论假设上与形式语言学是一致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形式语义学一直是语义研究的一个主流学派。

认知语义学主要从语言学中发展而来,是对形式语义学的一种反动。

(Albertazzi, 2000:10)认知语义学对形式语义学的一般假设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1)除了作为一个计算系统外,语言是在各个层次对人类经验进行概念化和表达的一个工具。

2)语言并非一个有别于其他认知系统的模块。

它反映了概念化的复杂程度(所谓的“整体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支。

小学主要由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组成。

训诂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语言意义变化的学科。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的著作是《尔雅》,它实际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分类词典。

它由叙篇(已亡)、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释官、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组成。

《尔雅》对古代词语变迁的轨迹记载和解释得特别清楚。

例如《尔雅·释天》在对几个与“年”有关的同义词的解释时指出: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训诂学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其重要贡献包括:(1)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540部;(2)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3)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等。

(陆宗达,2002)在欧洲,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一方面与修辞学、语文学有关,另一方面与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密切相关。

早期的语义学就主要研究语义变化的类型、方式和原因。

1883年,法国语文学家Breal发表的一篇论文把语义学这一新学科的目标明确规定为研究意义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根据逻辑学和语文学等标准对意义变化的方式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类。

20世纪的前30年间,语义学逐渐摆脱了传统修辞学中X畴概念的束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文明史等邻近学科吸取营养,对语义变化过程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语义学受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刻影响。

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语言的共时状态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其中的成分互相依赖,个体的意义取决于它与系统中其它个体的关系。

语义学家们把这一原理应用到了意义变化的研究中。

其中杰出的代表是德国的Jost Trier。

他通过对德语中有关“知识”词语的意义变化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场”(semantic field)理论。

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也称模型理论语义学(model-theoretic semantics),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成为西方理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语义学最初为形式语言,即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逻辑和数学语言,提供一种精确的语义解释。

由于自然语言意义模糊、有歧义,句法也不精确,许多逻辑学家认为形式语义学不可能应用于自然语言。

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期哲学家Montague提出,形式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英语句子意义的分析中。

作为形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形式语义学的重要理论假设包括:1)语言可以作为计算系统(algorithmic)来描述;2)语言系统本身是自足和自主的,对它的分析不需参照语言之外的事物;3)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的一个独立层面;4)语法具有生成性,可以生成某一语言的所有句子;5)意义可以通过逻辑形式语言以真值条件的方式得到描述,该逻辑形式语言的规则根据塔斯基的单一意义协调原则得到定义;6)语义具有严格的组合性,但其重要性与句法相差甚远;7)类推、隐喻、呈放射性状态的概念等不应包括在语言研究之列。

以上可以看出,形式语义学在一些重XX论假设上与形式语言学是一致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形式语义学一直是语义研究的一个主流学派。

认知语义学主要从语言学中发展而来,是对形式语义学的一种反动。

(Albertazzi, 2000:10)认知语义学对形式语义学的一般假设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1)除了作为一个计算系统外,语言是在各个层次对人类经验进行概念化和表达的一个工具。

2)语言并非一个有别于其他认知系统的模块。

它反映了概念化的复杂程度(所谓的“整体假设”)。

3)词库、词法和句法形成一个由象征系统构成的连续统(这是认知语义学家们普遍承认的一个假设)。

4)语法既非生成性也非建构性(constructive)。

相反,它构成了一个供个人选择使用的象征资源的总汇。

5)意义并不与外部世界“直接相联”。

大部分情况下,它是主观的,情景化的,动态的。

6)语义是概念化的。

它依赖心理过程的模式与内容(作为意象和神经生理活动)。

7)真值不是真值影射的。

相反,它是相对的,很大程度上隐喻性的,因此隐喻、原型概念、放射型X畴等等,被认为与世界知识、感知和情感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它们是构成语言概念化的现象(百科全书和语符学假设)。

(同上:14)尽管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在研究路子上有明显的差别,但它们并非水火不相容,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首先,它们都关心语言外指的问题,即语言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问题,尽管它们对指称和意义的看法不一样;其次,认知语义学和Chomsky语义学都强调语言结构形成中认知输入的问题(例如对部分/整体,事物/关系,映射的分析)。

(Chomsky, 1958, 1990; Langacker, 1999)语言意义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所关心的话题。

指称论者认为,语言意义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句子的意义则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状态。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意义并不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它们实际上取决于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

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最明显的分歧在于对语言命题的真值的看法上。

前者把真值局限在真值条件语义学上,后者认为真值取决于由情感、意图性和行为组成的经验世界,它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Lakoff and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强调日常语言功能的丰富性,而不是像形式语言学那样武断把日常语言简化成一种形式化语言。

因此,形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的重大分歧在于它们完全不同的目标和方法:Montague语义学基本上是关于组合的语义结果的理论,其基本做法是给句子指派(assign)真值;而认知语义学关心的是体现在语言中的人类经验意义的多样形式。

(Albertazzi, 2000:15)Montague和Chomsky语义学研究的是形式语言以及常项、变项、谓词和量词等,而认知语义学则把语言意义作为心理活动的产品来研究。

这些意义具有物理的基础(physically embodied),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体现了非语言经历的概念化过程。

(Lakoff and Johnson, 1999)在认知语义学中,情感也是概念化和意象的形式。

认知语义学特别否定的一种观点是,语义结构可以被简化为一组特征或语义标记,它同样否定的是所有的意义都可以直接通过语义原子而得到描述的概念。

2. 0 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主X与认知语言学一样,认知语义学也有几个重要的流派,例如,Jackendoff(1983,2002)的概念语义学、Talmy的认知语义学、Allwood等人的概念语义学(Allwood, 1999)、Lakoff等人的隐喻理论,以及一些主要讨论语法的认知语言学流派,如Langacker的“认知语法”、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它们对语义的看法、对语法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面我们在讨论认知语言学的特点时曾提到,不同的流派虽然研究的重点不同,但在一些基本的假设和理论主X上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就对认知语义学中对语义本质、语义与语法的关系、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2. 1 语言意义的本质问题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1)意义就是概念化,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

根据这一观点,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词语被看作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

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联想和普通百姓对世界的理解。

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X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

相反,X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X畴内部成员之间主观的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语法的判断涉及X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

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渐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

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的对等物。

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X畴化、注意、记忆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解释语言现象。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

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

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通过接触实际出现的词语而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立的形式模型得到描述。

(MIT, 1999:134-135)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

Langacker 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认知语法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在基本取向方面,认知语法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共同的兴趣,但认知语法的源头和动力主要来自语言本身,只有语言分析才能为确定有效地解释语言结构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那里并没有语言学家所需要的现成模式。

Langacker指出,“语言的象征性决定了意义的中心单位。

意义是语言存在的理由。

语法仅仅是语义内容的组织与象征。

”(Langacker, 1989:12)Talmy是认知语义学的先驱人物之一。

在Talmy看来,“认知语义学”中的“认知”这个词是多余的,因为语义本质上是认知的。

“对我而言,……在‘语义学’前面加上‘认知’这个词是多此一举,因为语义学本质上是认知的。

加上去的修饰词——除了标志传统语义学中所缺乏的心理方法外,还因为存在其他的语义学理论,它们认为意义是独立于人的大脑的。

”(Talmy, 2000:18)Talmy(2000)认为,语言表达和世界上某一事物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它必须通过(pass through)语言使用者的大脑。

认知系统,包括语言、感知、推理、情感、注意力、记忆、文化结构和运动神经控制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Talmy是最早把心理学中的figure(焦点)和ground(背景)概念运用到语义分析中的语言学家。

“在焦点-背景结构中,作为某一情景中焦点的物体吸引了最主要的注意力,其特点和命运是人们关心的焦点,背景处于注意力的边缘地区,它作为一个参照体,用于突出人们关心的焦点的特点。

”(同上:12-13)关于语法与认知的关系,Talmy认为,“语法决定了概念结构。

”(同上:22)封闭类语法形式决定概念(conception);开放类词汇形式包含内容。

他区分了四种词类:意音词(ideophones)、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但在他的两卷本《认知语义学导论》中,除名词和动词外,再没有提到另外两类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