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始得西山宴游记(第1课时)》优秀学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时 2课时日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1.重点:(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惴栗(zhuì lì)榛莽(zhēn)衽席(rèn)灏气hào)颓然(tuí)冥合(míng)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
(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
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两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使学生了解古代游园风情和文人雅集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将其运用到文学鉴赏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次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节和主旨。
3. 文学鉴赏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如描写、比喻等。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感想。
4. 诗词赏析教师选取文中的相关诗词,向学生介绍其作者、背景和意境,并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美。
5. 创作分享学生结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情境和主题,进行创作分享。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创意。
6. 小结和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请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的过程,学生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然而,在课堂上,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充裕,学生的表达时间有限。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课堂实践的时间分配。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章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章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理解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柳宗元及其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教师举例讲解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含义及用法。
5. 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2. 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研读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作品,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成语的使用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及对柳宗元山水游记文风的欣赏能力。
4. 学生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爱意识及保护措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作品,帮助学生把握其文风特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
(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物我相融”的哲学思想。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的古今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学思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中课文背诵、课后练习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两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风。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4.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
3. 课文中成语和典故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和记忆。
2. 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
3. 课文中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对山水游记有一定的了解。
2. 简介本课将要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典故。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柳宗元的文风特点。
2. 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讲解(20分钟)1. 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柳宗元的文风特点。
2. 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柳宗元文风的分析和欣赏程度。
2023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优秀5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优秀5篇1。
导入,标题能不能改为“西山宴游记“?不能,还写到西山以外的游览,“始”,开始。
“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
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5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篇一教材简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即目标3。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
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僇(lugrave;)人惴(zhuigrave;)栗(ligrave;)施施(yiacute;yiacute;)斫(zhuoacute;)榛(zhēn)莽茅茷(faacute;)衽(regrave;n)席岈(xiā)然垤(dieacute;)攒(cuaacute;n)蹙(cugrave;)培塿(pǒu lǒu) 颢(hagrave;o)气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游记。
文章以作者游历西山为线索,描绘了西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3.2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游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内容、写作手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4)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文章的翻译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4.2 教学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在本章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5.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代游记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了解文章背景,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6.2 课堂活动(1)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讲解: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4) 翻译:分组翻译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分享翻译心得。
第16课《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冀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6 课《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冀教版初三上) 1doc 初中语文柳宗元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3、采纳比照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唐宋八大伙儿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
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2)?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7) ?石涧记?(8) ?小石城山记?。
”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楚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学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
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学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
三、对比翻译,就艰巨字词进行讲明。
第二课时课文写法研讨一、文章题目〝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惧怕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会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因此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样。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什么缘故?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庞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第一段:A、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B 、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C、”到那么……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
2、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段):
第二部分(2段):
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
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
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
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
2、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
4、写法借鉴
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借景抒情:
5、欣赏品味:
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
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
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
讨论并归纳:。
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
3、“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
”
4、“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
”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
课后练习
必做题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选做题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但《小石潭记》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偏重于主观感受。
请举一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