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区域地层及典型古生讲义物化石简介

合集下载

华北陆块北缘的古生代

华北陆块北缘的古生代

2.1 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活动陆缘深成岩发育
冀北地区的早二叠世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杂岩体
2.1 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活动陆缘深成岩发育 固阳地区早二叠世(P1)深成岩
Ph
14
U3 T R
12
10
Na2O+K2O
F
U2 S2 U1 S1
S3
Ir
8
6
4
2
Pc B O1 O2 O3
0 35 39 43 47 51 55 59 63 67 71 75
分别可代表俯冲的洋壳和俯冲的大陆边缘
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 1.3 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陆壳裂解的 岩石记录( 岩石记录(1)
东坪二长岩 390±8Ma
后沟正长岩 386±7Ma
陆松年等(1997),胡小蝶等(1997):410Ma± 陆松年等(1997),胡小蝶等(1997):410Ma±
Morelev(1996)、Chen(1997)、Rui等(2002)、Hart等 2002)、 Morelev(1996)、Chen(1997)、Rui等(2002)、Hart等(2002)、 Goldfarb等(2003)、Hong等 Goldfarb等(2003)、Hong等(2003) ,Mao等(2004)等已经论证中亚 Mao等(2004)等已经论证中亚 地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地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二叠纪,并被大量同位素测年 所证明。 内蒙古及其邻区发育多种类型的铜、金、银、铅锌矿床,它们主要 形成于二叠纪及其以后(芮宗瑶等,1994)。张复新等(1997)研究认 形成于二叠纪及其以后(芮宗瑶等,1994)。张复新等(1997)研究认 为内蒙中部的金矿床形成于华北为内蒙中部的金矿床形成于华北-西北利亚板块拼合及其后续的振荡式 陆内造山过程; Nie等(2002)测得白云鄂博-包头地区的金矿成矿年龄为247- Nie等(2002)测得白云鄂博-包头地区的金矿成矿年龄为247- 297Ma;Hart等(2002)和Zhou等(2002)综述了内蒙及华北北缘金矿床 297Ma;Hart等(2002)和Zhou等(2002)综述了内蒙及华北北缘金矿床 的多期多成因特点,指出多数金矿属于造山型;白乃庙铜金矿床2km 的多期多成因特点,指出多数金矿属于造山型;白乃庙铜金矿床2km 以北的白乃庙金矿已被作为造山型(李进文等,2003)。 以北的白乃庙金矿已被作为造山型(李进文等,2003)。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鲁山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太古宙地质单位,该地区的基底属于3.8-2.5亿年前的太古宙花岗岩和变质岩。

经过数十亿年的地质演化,鲁山地区的基底形成及演化历程具有非常复杂的地质历史,下面就从鲁山地区的基底成因、变质作用、构造演化等方面简要探讨其形成及演化历程。

首先,鲁山地区的基底是在太古宙时期形成的,那个时期地球年代很长,历时达到几十亿年。

在地壳演化的早期,受到陆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和地球内部动力学机制所控制。

在新元古代末期,地球上形成了华北板块,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岩石圈深部地幔的上涌和下沉导致地壳的聚积和增厚,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台地。

这种岩石圈深部地幔的上涌活动,使华北克拉通南缘石英岩类地层能够通过表面抬升至地面,形成了鲁山太古宙基底。

其次,基底的变质作用对鲁山太古宙基底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中元古代,随着华北克拉通的稳定性,基底开始经历变质作用的影响。

这些变质作用包括热液活动和增生作用等机制。

基底的变质令其产生了丰富的二氧化硅(SiO2)和氯化物矿物,并形成了具有一定金属矿藏的变质岩石。

在基质之间的化学交换和热化学交换中,地质物质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和调整,最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变质岩石体。

最后,基底还经历了巨大的构造演化过程。

在华北克拉通的岩石演化历史中,构造活动是最重要的。

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中国东北构造带的交界处,具有极复杂的构造背景。

在早古生代,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对撞。

这些对撞使得鲁山地区的基底经历子午岭运动、辉山岩-麻粒岩带等多次修饰和调整,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形态。

综上所述,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地球地质演化的多个阶段。

在中华大地的形成历史中,鲁山地区的基底以其复杂、优美的形态和演化历史,成为中国地质学者研究古地球进程、理解地球演变史的重要基础资料。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华北地区的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约5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华北地区,在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主要处于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中期总体上变为具有季节性热带稀树林气候,并出现气候分异现象,但是到了二叠纪末期,则出现逐渐变干的趋势,成为了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特征。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直至形成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

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一、大地构造背景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现对塔里木——华北地区论述如下:塔里木——华北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与天山——兴安地区相邻,南以科岗断裂、阿尔金南缘断裂、龙首山断裂、洛南——固始断裂和五莲——荣成断裂为界。

全区为一具前震旦系至前长城系基底的稳定古陆块。

几经改造并已支离破碎,但它却记载着地球发展演化之过程,沧海桑田之巨变,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使地质学家得以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讨,重建地壳演变的历史画卷。

塔里木——华北地区是古塔里木——华北板块中的稳定区,自西向东,横亘中国,在中国构造格架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稳定区北侧为天山——赤峰活动带,南侧为昆仑——秦岭活动带,这两个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陆块共同组成塔里木——华北板块。

本区地壳经历了陆核形成、陆块形成、陆块发展及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发展四大阶段。

前两个演化阶段:吕梁运动以前,早前寒武纪为陆核及早期地壳发生发展固结演化阶段,这段地质历史在本区有较为清楚的记录;晋宁运动(塔里木运动)以前,晚寒武纪以拗裂槽发育为特点,为陆块形成阶段。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

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3)、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 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 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 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 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组成,厚约70m,含可采煤1~3层,主要可采一层,称二1煤, 实即全区可以对比之大煤。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 和煤层组成,厚500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5~6层。由河南向东 淮南一带的大风口组含可采煤层更多,其中13号煤成为首要主采 煤层。
3) 、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
4)、 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 5)、 侏罗纪是中国最主要的成煤时代,其资源量占全国50%以上,且以 早、中侏罗世为主,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陕甘宁盆地和新疆的四 个大型煤盆地
6)、 白垩纪含煤地层主要指下白垩统,分布范围集中于中国东北部,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7) 、中国重要的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又分属 于不同时期。即东北区早第三纪含煤地层及云南区晚第三纪含煤地层
二叠纪: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 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 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的 内陆盆地。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 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 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 是主要含煤层位。

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化石新材料

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化石新材料

2019年8月,第25卷,第4期,633-640页August 2019,Vol.25,No.4,pp.633-640高校地质学报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 )化石新材料韩乔羽1,李国祥2,王平丽1*,高健3,韩颖1,张天禄1,孙智新1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590;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文章对采自华北板块山东潍坊、河北唐山和辽宁大连的寒武系开腔骨类化石的新材料进行了研究,这些化石鉴定为Chancelloria 属。

辽宁大连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自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馒头组下部的黄绿色页岩;山东潍坊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自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部的黄绿色页岩和鼓山阶张夏组的深灰色中厚层灰岩;河北唐山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于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薄层灰岩,该层位是目前Chancelloria 属在中国产出的最高层位,也是全球的最高层位之一。

这些来自华北寒武系第二统—芙蓉统的Chancelloria 骨片与早期的骨片相比,展现出骨片形态趋于规则、基面从浑圆趋于平整、骨片整合度提升的特点,进一步印证了之前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开腔骨类;Chancelloria ;寒武系;芙蓉统;华北板块中图分类号:Q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19)04-633-08New Material of Chancelloriids from Cambrian,North ChinaHAN Qiaoyu 1,LI Guoxiang 2,WANG Pingli 1*,GAO Jian 3,HAN Ying 1,ZHANG Tianlu 1,SUN Zhixin 11.College of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NanjingInstituteof Geology and Palaeo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China,Nanjing 210008,China;3.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China,Nanjing 210008,ChinaAbstract:Chancelloriids is a kind of typical Cambrian fauna with an enigmatic biological affinity.Isolated sclerites of chancelloriids are widespreadinCambriansedimentary rocks,but chancelloriid sclerites have been seldom reported from the Cambrian of NorthChina.Herein we described some isolated sclerites of chancelloriids from Cambrian rocks of this area.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three localities,i.e.,Weifang,Tangshan and Dalian.The isolated sclerites were identified as Chancelloria.According to trilobite biostratigraphy of the co -occurring trilobites,the age of 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Dalian is considered as Stage 4,Cambrian Series 2;the age of sclerites of 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Weifang is considered as Wuliuan -Drumian,Cambrian Miaolingian;the age of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Tangshan is considered as Jiangshanian,Furongian,and these sclerites are the latest occurrence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latest occurrences in the world.The 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Cambrian Stage2-Furongian,North China,show that these sclerites tend to be more regular,the basal surfaces tend to be flatter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clerites got improved.These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of previous studies.Key words:Chancelloriids;Chancelloria ;Cambrian;Furongian;North China Platform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Pingli,Associate Professor;E -mail:p_lwa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19-01-15;修回日期:2019-03-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2011;41890844)和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SDKDYC170316)联合资助作者简介:韩乔羽,女,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研究生;E -mail:1406645945@*通讯作者:王平丽,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寒武纪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E -mail:p_lwang@DOI: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05引用格式:韩乔羽,李国祥,王平丽,高健,韩颖,张天禄,孙智新.2019.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 )化石新材料[J].高校地质学报,25(4):633-640高校地质学报25卷2期1引言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是一类常见于寒武纪的海洋底栖生物,也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类群之一,开腔骨类动物外部形态为细长杯状体,大多数体表覆盖星射状或叉状骨片(Allonnia nuda体表骨片分布极其稀疏或缺少骨片),内部为巨大的空腔(Demidenko,2000;Bengtson and Hou,2001;Janussen et al.,2002;Randell et al.,2005;Moore et al.,2013;Yun et al.,2017;Cong et al.,2018;Zhao et al.,2018)。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地壳构造及古地理演化分析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01411599 姓名:任亚平韩城实习区域,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太古界涑水群、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

实习期出露地层见下表:实习区出露地层一览表一、地层情况1、前寒武系太华群和涑水群是陕西已知最老地层,前者出露于汾渭分区的渭河小区和豫西分区的金堆城小区,后者仅分布在陕甘宁盆缘分区的铜川—韩城小区部分地段。

太华群的可见厚度达5000余米,其层序划分尚有争议。

下太华群以混合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产脉金,厚度超过千米。

中太华群由长石石英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少量石墨大理岩、石墨片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厚200~650米,为该群标志层。

上太华群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及少量麻粒岩、磁铁石英岩,厚1900~3870米,为铁的赋存层位。

上群所测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2301~2411百万年,可划入晚太古代。

其北的涑水群,工作程度甚浅,主要由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岩麻和混合岩组成。

下中元古界铁铜沟组,亦分布在渭河、金堆城小区,主要由含白云母石英岩组成,岩性变化不大,但从南西往北东向有由薄变厚的趋势,厚315~2850米,与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分布在金堆城和陇县—永寿小区的中元古界地层有三套:第一套为熊耳群,主要由变质玄武岩、安山岩组成,夹变质流纹岩、英安岩等,局部见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厚1129~4376米,与下伏铁铜沟组或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其顶部铀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1545百万年。

第二套山河组,由石英砂岩夹粉沙或泥质板岩、白云岩一组成,层厚100~392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地层化石,下部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in-crassatum等,中部产叠层石Kussiella tuanshaziensis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