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个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内容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同学 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 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对象
选择 教学策略
选择 教育方法
选择 教学形式
评价教学效果 ? 找出原因 采取措施
当代教育心理学
教学内容
1 2 3 4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三部分 一般学习心理 第四部分 分类学习心理
5 第五部分 教学心理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是研究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科学。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 (1)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 都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学中的教学论、课 程论、德育论) • (2)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 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实践意义
• (1)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 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 学。 • (2)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 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 (3)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 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个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总结: 三大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 程 五大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 教学环境 三大过程统摄五大要素,又受五大要素的影响和 制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 B 】P10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
《教育心理学》章节梳理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9、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0、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12、(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注意以下四点:①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他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③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④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所以,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2.你认为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个要素和3种活动过程)5种要素:学生:知识的主动吸纳者。
学生这一要素影响教育学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群体的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学生学习的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
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媒体: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环境:学生所接触道德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物质和社会环境,前者指照明座位等。
而后者指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
3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反思过程反映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
三种过程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一二三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解析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可分为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A.教学与科研B.“教”与“学”C.学生与教师D.课内与课外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意传递的信息是()。
A.教学媒体B.教学过程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设施4.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环境C.教学媒体D.教学过程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6.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A.乌申斯基B.夸美纽斯C.桑代克D.卡普捷列夫7.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康德B.桑代克C.皮亚杰D.夸美纽斯8.()认为教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把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运用。
与此同时,他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塑造作用,以及教育教学的主导性作用。
A.桑代克B.杜威C.维果斯基D.加涅9.1924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廖世承B.房东岳C.杨贤江D.潘菽10.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深化拓展时期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B.机体变化C.心理增长D.心理变化2.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A.定向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3.在正常条件下尽管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减缓,但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讲义 (I)

调查法
要点一
总结词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对某一问题的看 法、态度和行为表现的研究方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调查法通常用于了解被试对某一主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等方面的信息。调查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如问卷 调查、访谈和集体讨论等。
个案研究法
总结词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深入探究特定个体或群体心理和行为 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重视人际关系和师生互动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通过互 动和交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
总结词
提倡自由学习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详细描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 方法,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强调意义学习和内在动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追求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和价值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建构性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的、 建构的和动态的,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经验和活动来建构知识体系,强调学 习的主动性和社会性。
在成熟期,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领域不断扩大,开始涉及中学 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 展等方面。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 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繁荣期 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教学提 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依据。
0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2.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A.个案法B.测验法C.教育经验总结法D.产品分析法3.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
这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A.发展性B.整体性C.系统性D.教育性4.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思潮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2012年烟台市市直)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5.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A.2岁B.4岁C.6岁D.8岁6.教育心理自然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2014年菏泽市郓城县)A.单组实验和多组实验B.个别实验和群体实验C.室内试验和室外实验D.课堂试验和家庭实验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美国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英国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8.有人把【】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观察法9.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锣鼓,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
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哪项原则【】。
(2014年济宁)A.客观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系统性原则10.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济南历下)A.皮亚杰B.桑代克C.布鲁纳D.维果斯基11.廖世承在【】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e705e1a87c24028905fc313.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的对象与学科地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简单结合,而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学科的发展历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初创期。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
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主要研究领域。
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派别。
这些理论和派别之争充分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中。
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对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如维果斯基等强调教育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移人教育心理学。
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反对机械地把动物学习的研究搬用到人类情境中去,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重视学科心理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布鲁纳、奥苏贝尔、罗杰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
)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纪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这一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20世纪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派别,这些理论与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路线相分离,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庞杂,但核心基本显现。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内容和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行为、认知和人本主义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学科研究越来越注重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20世纪70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而加涅则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各个理论派别相互吸收,体系愈加完善。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室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
现场实验又叫自然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现场试验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它的主要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不足之处是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据此很好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等。
(四)个案法
个案法是指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五)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六)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七)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作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态度和知识范围。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学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科学性质决定的。
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
(五)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整体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1)联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2)区别:普通心理学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