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监测与控制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监测与控制知识培训

多重耐药菌监测与控制知识培训
❖ 用机关枪打鸟或用牛刀杀鸡的时代已经过去 ❖ 抗感染需要:瞄准器、激光制导炸弹……
多重耐药菌与抗菌药物附加损害密切相关
三 代 头 喹孢 诺菌 酮素
MRSA VRE 产ESBLs 菌株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吡肟)
MDR铜绿假单胞菌 MDR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极少数文献报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与上述耐药菌株的发生相关
1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2 为什么多重耐药菌受到关注 3 如何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 4 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MDROs)
定义
❖多重耐药菌(MDROs ):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 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 多重耐药(MDR):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 (每类中至少有1种)的获得性(而非天然的)不 敏感(中介或耐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 关问题的通知 》
❖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 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三 级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 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 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 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 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 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 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上海市6所医院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ABA)定植情况调查
31
耐药菌愈演愈烈, Campaign to Preven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Healthcare Settings 感染预防的价值越来越大!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引言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的出现和传播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严重挑战。

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院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制定和执行一套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监测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所有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或共同隔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2、加强临床监测:定期对重点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包括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部位,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应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多重耐药菌。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物品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医务人员处理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以降低由于侵入性操作而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1、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等。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强化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意识。

五、总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加强临床监测、强化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管理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管理

多重耐药目标性监测的开展和实施

监测的微生物种类: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监测的目标:重点科室和部门?全院病房?
监测的人群:年老体弱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患者、侵入 性诊疗操作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患者等高危人群。
2009-3-25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 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 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 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
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三级医院要建立 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 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 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污染和感染的机会; 清洁与消毒;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手卫生管理;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 开展培训和宣教
关于多重耐药菌监测
MDROs定植:从患者的皮肤或粘膜分离到
MDROs但无相关的临床体征。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管理
沂水县人民医院感控办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制度生效日期:2008年9月1日修订日期:2013年5月27日一、监测范围: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难辨梭菌。

二、报告及隔离1.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

如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字样印章。

3.经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患者后,应在晨会上通报,做到人人知晓。

应尽快判定是否院内感染,如系院内感染应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并按药敏用药。

4.临床科室护理组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实施床边隔离),并在床头牌上放置相应隔离标志。

5.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

6.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严格按照流程处置。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每天查阅细菌培养结果并做好记录,同时查对,督促医生按药敏用药,甄别医院内或医院外感染,及时发现流行暴发隐患,同时下发“消毒隔离指导单”,并指导、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严格手卫生:上述多重耐药患者床头应置速干手消毒剂,以方便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使用。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隔离:首选单间隔离或将同类感染安置在同一房间。

不能将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

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流程

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流程

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流程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由于多重耐药菌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受限,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监测和处理多重耐药菌的流程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的流程。

流程一:监测2.采集样品:根据具体的感染病例,采集相应的临床样品,如血液、尿液、痰液等,确保样品的无菌采集,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3.进行细菌分离和培养:在实验室中,将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和培养,通过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筛选出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菌株。

4.鉴定和检测耐药性:对分离出的细菌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属种和菌株特征,并进行耐药性测试,包括常规的药敏试验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5.分析和记录结果:将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下菌株的耐药谱以及与此相关的临床信息。

流程二:处理1.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这包括对感染病例的隔离,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并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宣传。

2.优化抗菌药物使用: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对细菌耐药性的选择压力。

根据耐药性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审查。

3.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加强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关的设施管理、环境清洁和消毒,提高感染管控的质量和效果,减少感染的传播。

4.开展抗菌药物研究:推动抗菌药物研发和创新,寻找对多重耐药菌有效的新型抗菌药物。

加强与学术界和药企的合作,共同推进抗菌药物研究及开发。

5.增强公众教育: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监测及处理流程主要包括监测和处理两个环节。

通过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和耐药性检测,可以了解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和耐药机制。

在处理阶段,制定感染控制措施、优化抗菌药物使用、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开展抗菌药物研究和增强公众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医疗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防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是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之一。

该系统应包括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的设置,定期对医院内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报告。

还需要建立与其他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和公共卫生部门的数据共享和沟通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和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鉴定是防控措施的基础。

通过对患者、环境和医疗设备等进行常规的采样与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鉴定携带多重耐药菌的对象。

应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对于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还应进行耐药基因和转移性耐药机制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耐药情况。

除了监测和鉴定,还需要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

要加强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建立和完善感染防控规范和操作指南,推行良好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加强医疗设备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严格执行静脉输液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宣教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

要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感染源及传播途径的追踪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规律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要密切关注和报告感染事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感染扩散。

要加强多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努力。

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加强多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监测分析与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加强检测和鉴定、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加强多部门合作,才能有效地遏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蔓延,并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与控制策略

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与控制策略

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与控制策略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具有对多种不同类型抗生素产生耐药能力的细菌。

由于MDR的出现给传统的治疗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及早检测和有效控制MDR的传播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以及采取的控制策略。

一、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方法1. 基因测序方法基因测序是一种高效而准确的检测方法,通过直接检测细菌基因组中的耐药基因,可以确定细菌是否具有耐药能力。

同时,基因测序还能提供有关耐药基因的详细信息,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更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2. 免疫测定方法免疫测定方法是通过检测细菌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或者抗生素代谢产物来确定细菌的存在与否。

免疫测定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并且可以在现场进行测试,对于快速筛查多重耐药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 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细菌检测方法,通过将样品进行培养,待菌落形成后进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虽然传统培养方法耗时较长,但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中。

二、多重耐药菌的控制策略1.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医疗机构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因此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防止MDR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

医疗机构应设立明确的感染控制团队,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方案和操作规范,并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

2. 合理使用抗生素过度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MDR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MDR的发生,医疗机构应该建立抗生素管理委员会,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指南,并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和审查。

3. 提倡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多重耐药菌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因此,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是控制MDR传播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提高个人卫生意识。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环境清洁,特别是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定期消毒。

4. 定期筛查和监测定期筛查和监测是早期发现和控制MDR传播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筛查和监测机制,定期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筛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和治疗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控制

隔离消毒
❖ 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 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 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 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 隔离衣。
❖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 床旁放双层黄色垃圾袋。
隔离消毒
❖ 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 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
❖ 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 触,细菌在病人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 医院内的传播,以及随后通过宿主病人的转 移,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区进行传播。
多重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原因
❖ 30-40%为医院工作人员的手 ❖ 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 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 ❖ 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及工作人员携带)
7
如何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和报告
临床科室: ❖ 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
✓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 ✓ 接诊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及时送检相应合格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 者。
❖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 报告卡。
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关键:
接触隔离!
10
控制医院感染 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经济方法
洗 手!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 ➢ 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1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隔离消毒
多重耐药菌的监三类或三类以 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2009-3-25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Fra bibliotek


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 机制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 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三级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 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 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 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 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 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本次课重点
为什么多重耐药菌受到关注?
MRSA=超级细菌?






2007年11月:JAMA刊登美国政府调查报告,被称为“超级病 菌” MRSA正在美国国内蔓延,每年预计有超过9万人感染这 一病菌,被列为世界三大最难解决感染性疾患第1位,年致 死的人数可能超过艾滋病 2007年11月:新华社记者内参报告,上海发现“超级细菌” 感染患者 2007年11月: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 葡萄球菌病例监测与控制方案》的通知 2007年12月:卫生部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 中国MRSA的流行和危害可能超过美国 2008年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为保证标本的质量,获得阳性结果,应掌握正确的 标本采集方法、采集量和采集时间并应及时送检, 特殊标本还需注明采集时间。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一般情况下,用于细菌培 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最好2h内能送检, 越快越好,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的运送原则

①所有的标本都必须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 2h内,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 ②最佳的临床标本送检首先取决于所获取标本 的量.量少的标本应在采集后15-30min内送检。
多重耐药菌产生和扩散的原因

30-40%为医院工作人员的手 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 20%来源不明(如环境污染及工作人员携带)
污染环境 飞沫 痰 皮屑 排泄物
污染的设备
定植者
空气传播
工作人员的手
易感者
呼吸道定植 肺部感染
皮肤的定植
尿路感染 血源性感染 伤口的定植和感染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


4.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 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临床科室收到病原学检查结果后, 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5.加强对免疫力低下、危重患者、有相关流行病学史患 者进行微生物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填写多重耐药菌病 人登记表。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
(三)临床科室: 1.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接诊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送检相应合格的病原学标本, 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 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 医院感染报告卡。 2.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短时间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 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 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应立即电话报告医务科、 院感科,节假日向院值班报告,医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调 查,同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3.了解本院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 根据细菌药敏监测的总结分析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超级细菌的“泛耐药性”与“流行性” 病症当属 “感染”而非“传染” 威胁在于“耐药性”而非“致病力” 源头是“发展中国家抗生素滥用”而非“印 度新德里” 抵御超级细菌重在“监测”而非“限产” “抗生素时代”遭遇挑战但不会结束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异常严峻




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仍在 迅速增加 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导 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耐药 菌感染病死率为11.7%,而一 般感染病死率为5.4%; 医疗费用急剧上升,耐药菌感 染住院病人的治疗费用较敏感 者高3倍以上,住院总费用则 高3.75倍; 每年由于耐药菌感染损失数百 亿元,相关病死人数近50万。
多重耐药菌监测与控制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4年3月
1 2 3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为什么多重耐药菌受到关注
如何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 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4
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MDROs)
定义

本课重点
是指细菌同时对三类或三类以上 (每类中至少1种或 1种以上) 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不敏 感(包括中敏和耐药)



6.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 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 者实施隔离措施。并做好标准预防措施。 7.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 臵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臵尿管、放臵引流管 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8.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 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 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 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 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③对环境敏感的微生物如志贺菌、奈瑟氏菌和 流感嗜血杆菌(对低温敏感)应立即处理,禁 止冷藏脊髓液和生殖道、眼部、内耳道标本。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
(二)检验科 : 1.规范地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实验,提高细菌分离培 养的阳性率、鉴定和药敏实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 回报告。 2.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实施 监测的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电话通知临床 科室,并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及时报医院感 染管理科。 3.微生物实验室应每季度统计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 实验结果并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院感科和 临床科室。
手易被细菌污染
某位护士 的手印 培养24 小时后
培养皿显示: 医务人员的手很容易受到暂居菌的污染。 每进行一个操作,可能增加100-1000个细菌
多重耐药菌的易感人群



既往携带或感染了MDROs 本次课重点 在MDROs感染率高的科住院 高龄患者 高危手术 免疫抑制剂应用 插管或侵入性操作 长期住院患者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 呼吸机应用;

自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感染》杂志披露英国、印度,巴 基斯坦存在“超级细菌”以来,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超级 耐药菌”疫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8月11日,加拿大发现2例 病例;8月13日,法国出现病例。10月4日台湾发现1例病例;截 止到10月8日,日本的感染患者激增到53人,并且出现4例死亡病 例。“超级细菌”疫情已经波及十余个国家。感染“超级细菌” 的人数不断攀升、死亡病例不断增加。数月前,只在印度、英国 小规模爆发的“超级细菌”疫情,目前已经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大 规模流行的态势。 10月26日,我国发现三例“超级细菌”感染病例:在宁夏的 两名新生儿和福建的一名老年死亡病例者身上,分别检出了三株 “超级耐药菌”。中国的感染病例没有“跨国医疗旅游”的经历, 并且发现的“超级细菌”也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 这与此前国外报道的“超级细菌”感染病例明显不同。我国检出 的“超级细菌”虽也携带“NDM-1”耐药基因,但却呈现出“来 路不明,致病性不强”的特点。
细菌耐药性的五大危害



治疗费用高 疗效不佳 病死率高 毒性可能增加 医疗安全的质量降低
对超级细菌MRSA感染 的“零宽容”
主动筛查:快速监测 积极隔离:包括疑似病例的隔离 就地消灭:包括环境消毒
Company Logo
我国控制耐药菌感染的措施



2004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6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08年卫生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管理的通知。 2009-3-25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9年4月1日《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第三章

预防与控制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 菌监测管理。
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MRSA、VRE、ESBLs、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二OO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耐药菌增加的原因



存在耐药基因:细菌天然存在或后天因为基因突变或 转移得到了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决定了各种不同的耐 药机制,使细菌能够抵抗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 耐药菌产生增加:(抗生素选择性压力):由于医生 过多地使用抗生素,造成对基因突变及耐药基因转移 的耐药菌进行了筛选 耐药菌传播增加:通过医护人员尤其手的接触,细菌 在病人间交叉寄生造成耐药菌株在医院内的传播,以 及随后通过宿主病人的转移,耐药菌在医院间甚至社 区进行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