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公开课
合集下载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上课用PPT课件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 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 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 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 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文 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 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 迫下的悲哀。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7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徘孤薄夜 徊鸿帷中 将号鉴不 何外明能 见野月寐 ,,,, 忧翔清起 思鸟风坐 独鸣吹弹 伤北我鸣 心林襟琴
)咏
怀
八
十
阮 籍
二 首
(
其
一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翻译: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 ;阮籍狂放不拘礼法,我们又怎能学他 那种在走投无路时,便恸哭而还呢?
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知识拓展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 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格先生考,西晋末年 ,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 ,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 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 么“竹林”。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17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徘孤薄夜 徊鸿帷中 将号鉴不 何外明能 见野月寐 ,,,, 忧翔清起 思鸟风坐 独鸣吹弹 伤北我鸣 心林襟琴
)咏
怀
八
十
阮 籍
二 首
(
其
一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翻译: 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 ;阮籍狂放不拘礼法,我们又怎能学他 那种在走投无路时,便恸哭而还呢?
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知识拓展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 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格先生考,西晋末年 ,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 ,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 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 么“竹林”。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课件 (共31张PPT)

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 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 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 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 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 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 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生平、性格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 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 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 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 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 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 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 之痴。(《晋书•阮籍传》)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 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 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 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 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 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生平、性格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 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 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 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 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 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 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 之痴。(《晋书•阮籍传》)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 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 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 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 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 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
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 “阮旨遥深”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 •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课件 (共31张PPT)

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 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 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 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 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 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 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 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 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 承受着的重压。
•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 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 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 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 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 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 此“猖狂”呢?让我们一 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 他的《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阮籍
• 字嗣宗,河南开封人 •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
所谓的失言其实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人不要讲谎话,因为讲一句谎话要用十句甚至更多的谎话来圆谎,但有时候,人不能净说实话,如 果说实话效果不好,你可以用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代替! 一帆风顺,并不等于行驶的是一条平坦的航线。 你身边总有这样一种人:你成功了,他(她)当面恭喜你,暗地里妒嫉你;你失败了,他(她)当面安慰你,背地里笑话你。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 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 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 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 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 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 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 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 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 “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诗人为何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ppt课件

艺术特色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 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 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 受到诗人幽寂孤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 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 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 其具体的内容。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②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 诗风:悲愤哀怨,隐晦曲折。
品读与鉴赏
▪ 诗眼表现为诗歌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诗眼是 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品读与鉴赏
▪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说说你对这两句的理解,这两句为我们展现了怎
样的一个夜境? ▪ 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
▪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徒集团的暗影;这条路上,洒下了 若干泪珠!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纵然呕血数升;为好友 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着手是沉默,当行刑前, 嵇康弹起史无前例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居心泪 为友人送别;为生疏的兵家女孩,女孩好看而具才情,未及出 阁,得病身亡,他冒鲁莽轻率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妙的性 命送行。
▪
这条略,满意泪珠。
▪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点吓人。当名望高的
人裴楷前来走访,他只报以翻白眼。裴楷清楚,阮籍的人的生
活之路早已逾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课件

——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阮旨遥深”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何以表忧?
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时
代
背
景
阮籍何人?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 、阮 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及 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 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 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 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
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
象征、神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阮籍何忧?
诗人“忧思”为何?
政治黑暗,壮志难酬,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 而为《咏怀》诗。
“阮籍在晋文代,常 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
)
“嗣宗身仕乱朝,常 恐罹谤遇祸,因兹发 咏。”(李善)
何以表忧?
诗人是如何表现
他的忧思的?
何以表忧?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 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 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
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在这漫长的黑
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 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诗章。 ——实景、动作描写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何以表忧?
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 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 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 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 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 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 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阮籍何忧?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课件

2、诗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表达出作者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借景抒情 象征
鉴赏
,于是起 来弹琴。“不能”即是说不是 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 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致于 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 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 琴。
• 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 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 诗人想说而不敢说。《昭明文选》中李善注 解阮籍《咏怀》组诗时说:“嗣宗身仕乱朝, 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避。”其实不隐避不 行啊,稽康不就是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言 辞激烈而罹谤遇杀身之祸吗?二是客观上的 无法言说,藏得太深太久的情感在“夜中” 突然涌出,诗人情难自禁,无法找到合适的 词来表情达意。如此,便只能用琴声来渲泄 了。可想而知,这琴音里藏着诗人多深的感 慨!
•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 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 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 悲哀。
•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 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 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 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 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 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 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阮籍也曾“志意宏放”过,少年时曾 登上广武山(楚汉战争遗址)叹息道: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指项羽与刘 邦)成名。”自负之情溢于言表,但 终因生不逢时,而无法一展抱负,甚 至于不得不“终日履薄冰”式地战战 兢兢度日,内心凄苦可想而知。史载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 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表面上的佯 狂,实质上是悲情郁结于胸而无法排 遣的无可奈何的发泄。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借景抒情 象征
鉴赏
,于是起 来弹琴。“不能”即是说不是 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 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致于 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 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 琴。
• 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 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 诗人想说而不敢说。《昭明文选》中李善注 解阮籍《咏怀》组诗时说:“嗣宗身仕乱朝, 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避。”其实不隐避不 行啊,稽康不就是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言 辞激烈而罹谤遇杀身之祸吗?二是客观上的 无法言说,藏得太深太久的情感在“夜中” 突然涌出,诗人情难自禁,无法找到合适的 词来表情达意。如此,便只能用琴声来渲泄 了。可想而知,这琴音里藏着诗人多深的感 慨!
•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 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 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 悲哀。
•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 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 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 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 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 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 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阮籍也曾“志意宏放”过,少年时曾 登上广武山(楚汉战争遗址)叹息道: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指项羽与刘 邦)成名。”自负之情溢于言表,但 终因生不逢时,而无法一展抱负,甚 至于不得不“终日履薄冰”式地战战 兢兢度日,内心凄苦可想而知。史载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 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表面上的佯 狂,实质上是悲情郁结于胸而无法排 遣的无可奈何的发泄。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学课件 (共28张PPT)

哭而反
•
——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
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
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实景
•
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
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
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 鹿车 + 酒 =“死便埋我”
刘伶
•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饮。妇捐酒毁器, 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 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 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刘伶祝誓。伶 跪而祝曰:“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 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 可听。”便饮酒进肉,隗 然已醉矣。
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 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 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 步兵”
•
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
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
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
《咏怀》其一
阮籍
•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即 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 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
• 在此期间,大量士人被杀,在极端黑暗恐 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其 文学创作时时流露出这种忧惧心态。
•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
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
政。司马氏集团一方面高举
咏怀(其一)PPT优秀课件

•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 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 周旋。
•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 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11
艺术特色
1、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
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 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12
2、 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 视觉、感觉
6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7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3
时代背景
•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 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 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 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 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
•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 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 最后郁郁以终。
有人,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 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种 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 歌中从未有过的。
13
3、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
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 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 鸣也都是动。
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 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14
4、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
•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 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11
艺术特色
1、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
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 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12
2、 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 视觉、感觉
6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7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3
时代背景
•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 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 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 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 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
•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 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 最后郁郁以终。
有人,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 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种 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 歌中从未有过的。
13
3、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
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 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 鸣也都是动。
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 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14
4、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 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 “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 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 一)……
实用文档
知人:阮籍
•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 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 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 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心罢了。
实用文档
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 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 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 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实用文档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 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 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 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 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 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 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 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 妙的罪名杀死。 实用文档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实用文档
• 深夜难眠,起坐弹琴 • 单薄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
的衣襟。 • 孤鸿在野外悲号,翔鸟在北林惊鸣。 • 徘徊逡巡,能见到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
刘伶
一喝酒便大醉,醉后全 身发热——裸身——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 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 我裤中?”
鹿车 + 酒 =“死便埋我”
实用文档
竹林七贤领袖人物 魏晋玄学主要代表之一
——嵇康
实用文档
相貌风度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 史有所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 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 爽朗清举。”或云:“肃肃 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 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止》)
实用文档
为人耿直,幼年丧父,靠母、兄抚育成 人。康少有俊才,豪迈不群,任性而行, 不修名誉,博览群书,励志勤学。后娶 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
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崇尚老 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书 画。
实用文档
嵇康的一生可以司马懿发动政变为分界 线而分为两段。前一段即嵇康二十七岁 以前,“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 拜中散大夫”。这时,大致过的是读书 弹琴、饮酒咏诗,“自足于怀”的无忧 虑生活。
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
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
•
在此期间,大量士人被杀,在极端黑暗恐
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其
文学创作时时流露出这种忧惧心态。
实用文档
•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
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
政。司马氏集团一方面高举
屠刀,一方面为笼络人心,
强调礼法,提倡忠孝。
•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 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 伺察,终无他意。
实用文档
•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 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 “咏怀”。
•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 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实用文档
论
世
•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死,太子曹芳即
后一段则过着如同孤臣孽子般的生涯。
实用文档
在司马氏的威逼利诱下,不仅儒门世族 纷纷投靠,就是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 也起了分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 王戎相继作了或大或小的官。阮籍则采 取既应诏作官又不好好干,既讽刺又间 或为之效劳的左右摇摆的对策。只有嵇 康依然横眉冷眼,坚持“守志无二”的 一贯立场。
• 博览群书,尤好老庄 • 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 • ——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
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 • 晚年做过实用步文档兵校尉,又称“阮步兵”
• 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 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 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 帝曹芳,立曹髦máo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 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
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 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 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 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文学成就上,向秀的
《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
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
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
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
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
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
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
阮籍和嵇康。
实用文档
•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 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 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 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 然合一。
•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 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 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 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 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 后出仕,投靠司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 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 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 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 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实用,文档不失其位。
•
面对白色恐怖,一批头
脑清醒的士人远离政治,笑
傲林泉,高谈阔论,企图以
不跻身仕宦的方式来保全生
命,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
实用文档
竹林七贤
• 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 • 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 •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
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 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 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