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精品教案
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语文14《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语文14《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要下雨了》是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燕子感受到天气要下雨的征兆,带来思考和行动的故事情节。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小燕子感知天气变化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通过小燕子的行为认识天气的变化。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拓展课文的外延。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图片、小燕子模型等。
3.准备课前准备小组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引出本次课文内容。
第二步:学习赏析《要下雨了》(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呈现课文中小燕子的行为。
2.学生跟读课文,感受小燕子的善良和敏感。
3.分析课文中小燕子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的变化。
第三步:实践探究(20分钟)1.分组讨论小燕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听从小燕子的建议是否重要。
2.学生通过观察天空、动物等,并猜测天气变化,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3.学生表演小燕子发现要下雨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对天气变化保持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六、课堂延伸1.学生可绘制小燕子感知天气变化的场景。
2.学生可以展开小组任务,观察家乡的天气变化,做天气日记。
七、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撰写小燕子感知天气变化的心得体会。
八、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通过小燕子的行为故事,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行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感知天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上是《要下雨了》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工作。
《要下雨了》语文教案(精选6篇)

《要下雨了》语文教案(精选6篇)《要下雨了》语文教案(精选6篇)《要下雨了》语文教案1《要下雨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的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介绍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小白兔去河边田边两次奇怪疑问,最终明白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小动物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等异常表现也能预测天气变化,也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教材目标:1、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是夏秋季节快要下雨的征兆。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图片和语境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奇怪说话。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鱼游水面,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话的朗读体会,知道下雨前鱼游水面,燕子低飞的原因。
课时安排: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节,学会部分生字、词,知道鱼游水面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
第2课时:继续学会部分生字新词,知道燕子低飞是夏秋季节下雨前的征兆,并了解下雨前还有哪些自然现象。
第3课时:分角色朗读课文,扩展延伸。
教学准备:1、录音、投影、生字卡片。
2、头饰:小白兔、小鱼儿。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读题:1、板书课题要下雨了。
比较读题,发现要字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下雨了,已经下了,要下雨了,雨还没下)2、下雨前有哪些特别的现象?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指导:1、听录音,边听边特别留心生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奇、怪、今、闷、很,重点指导:奇、怪、闷三、通读课文:1、自由读全文,找出小白兔、小鱼、燕子说的话,把自己读的最棒的话挑出来,前后同学读,特别难读的一齐读。
2、反馈。
四、精读第一节。
(一)出示小白兔的话:有一天,小白兔来到河边,看见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奇怪地问;小鱼,小鱼,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①读句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
教案
要下雨了》是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16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会用“因为……所以……”、“……正……呢!”句式说话;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了解其他动物在下雨前的一些现象。
在课前谈话中,老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天气,并让他们背诵与“雨”有关的古诗《春夜喜雨》和《春晓》。
随后,老师齐读课题《要下雨了》。
研究交流环节中,学生通过自由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完成口头填空练。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句式表达,补充知识关于下雨时动物的不同反应。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试着填一填,说一说。
随后,学生找出小白兔态度的转变,分角色朗读课文,按照组别分别读白兔、燕子、小鱼的话。
最后,学生再次读一读,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气,并进行句式练。
在研究《小壁虎借尾巴》环节中,学生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一二段,同桌两人试着完成句式填空练。
人教版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材内容梳理《要下雨了》是人教版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散文故事,通过描述正在下雨前夕的风云变幻,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增进对自然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1.2 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的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2.1 教学内容1.讲解散文《要下雨了》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2.感受文中描写的风云变幻,引发学生对自然的联想和感受。
3.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描述的天气变化及其背后的意义。
2.掌握关键词汇的释义和用法。
3.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色彩,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语言的韵律和音调。
2.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相关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和联想。
3.采用情景再现或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境。
3.2 教学手段1.黑板板书,展示重点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课堂互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文中的感受和理解。
3.创设情境环境,营造下雨前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4.1 情境引入教师可以用音乐和声音效果营造下雨前的氛围,在学生进入教室前播放特定音乐,让他们尝试观察窗外天空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4.2 教学核心1.第一段教学–朗读课文,带领学生感受诗意的语言。
–解释文中词语的意思,如“云层”、“紧凑”等。
2.第二段教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感受文中情境。
–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理解和感受。
3.第三段教学–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对天气变化的联想和感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要下雨了》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要下雨了》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4课《要下雨了》原文要yào下xià雨yǔ了le小xiǎo白bái兔tù弯wān着zhe腰yāo在zài山shān坡pō上shànɡ割ɡē草cǎo。
天tiān阴yīn 沉chén沉chén的de,小xiǎo白bái兔tù直zhí起qǐ身shēn子zǐ,伸shēn了le伸shēn腰。
小xiǎo燕yàn子zǐ从cónɡ他tā头tóu上shànɡ飞fēi过ɡuò。
小xiǎo白bái兔tù大dà声shēnɡ喊hǎn:“燕yàn子zǐ,燕yàn子zǐ,你nǐ为wèi什shén么me飞fēi得dé这zhè么me低dī呀yɑ?”燕yàn子zǐ边biān飞fēi边biān说shuō:“要yào下xià雨yǔ了le,空kōnɡ气qì很hěn潮cháo 湿shī,虫chónɡ子zǐ的de翅chì膀bǎnɡ沾zhān了le小xiǎo水shuǐ珠zhū,飞fēi不bù高ɡāo。
我wǒ正zhènɡ忙mánɡ着zhe捉zhuō虫chónɡ子zǐ呢ne!”是shì要yào下xià雨yǔ了le吗mɑ?小xiǎo白bái兔tù往wǎnɡ前qián边biān池chí子zǐ里lǐ一yì看kàn,小xiǎo鱼yú都dōu游yóu到dào水shuǐ面miàn上shànɡ来lái了le。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4课,题目为《要下雨了》。
该课主要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下雨的前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下雨的一些前兆,如乌云密布、树叶颤动等;–理解故事情节,明白故事中所传达的信息。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领会故事中的情节,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乌云密布、树叶颤动等下雨的前兆。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独立观察、判断下雨的征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入•讲解课文标题《要下雨了》,引导学生思考下雨的征兆。
3. 教学内容呈现•朗读课文,让学生听懂故事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情节。
4. 拓展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分角色表演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总结•导出本课教学要点,加深学生对下雨前兆的认识;•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在观察和理解下雨的征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也会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六、延伸阅读我建议学生可以在课后观察家中或学校周围的环境,寻找下雨的前兆,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
同时,可以阅读相关的童话或小故事,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为《要下雨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14《要下雨了》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14《要下雨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熟读课文《要下雨了》。
2.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传达的主旨。
3.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能模仿语音语调。
能力目标1.能够模仿课文中描述的动作,提高表达能力。
2.能够简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简单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阴雨天气的感知。
2.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读懂《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掌握其中的基本内容。
2.能够准确朗读和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1.学生尚未完全熟悉一些描述性的词语,如“阴天”、“漾”等,需要通过图片或实际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与天气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并引入本课的主题:阴天。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整体意思;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重点讲解词语,如“烏騅雲”、“滴答”,确保学生理解。
3. 情境再现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再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理解。
4. 情感体验教师提出“怎样为阴天的树木加油?”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描绘,表达对自然的关爱和保护。
5. 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教师强调对自然的珍爱,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四、课后作业1.背诵《要下雨了》这篇课文;2.小组或个人写一段话,描述阴天时的心情或场景。
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要下雨了》•生字:阴天、烏騅雲、漾、滴答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意义,并加强课后的输出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每个学生的表达机会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能力,了解阴雨天的一些特点。
2.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要下雨了”这一天气信号。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相关的词语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变化。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准备和课文熟读。
2.班级环境的调节,确保教学秩序良好。
3.老师准备一些图片或小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老师利用图片或者课文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谈论天气的变化。
2.询问学生“当天要下雨时,我们会发现哪些现象?”第二部分:学习课文(20分钟)1.学生听读课文,理解要点,老师解释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出课文中的天气信号。
第三部分:拓展与巩固(15分钟)1.老师请学生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所见的一些天气变化的信号。
2.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创作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诗句或句子。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表演小短剧,表现出不同天气下人们的生活场景。
五、教学反馈1.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适时表扬学生的表现。
2.请学生背诵课文,巩固对内容的理解。
3.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例如画画课文中的情景或写一篇小短文讲述自己所见的天气变化。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考查等形式进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反思1.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2.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经验丰富的案例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是关于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要下雨了》
教学内容:
1、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要下雨了》
2、17课《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会用“因为……所以……”“……正……呢!”句式说话。
根据《要下雨了》中的段落,进行说话练习。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了解其他动物在下雨前的一些现象。
4、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看看这里天气怎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能说几个有关雨天的词语?(秋雨绵绵、蒙蒙细雨、倾盆大雨)
背诵与“雨”有关的古诗《春夜喜雨》《春晓》
下雨前,天气又是什么样的呢?(阴沉沉、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同学们的词语积累的很多,可见同学们的读书收获很大。
齐读课题《要下雨了》
删除:二、导入新课
(出示图)看看这里的天气怎样?齐读课题《要下雨了》
三、学习交流
1、刚才我们通过图片中的乌云便判断出要下雨了。
那么课文里又是通过哪些现象告诉我们要下雨了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交流,完成口头填空
要下雨了,燕子____________。
要下雨了,小鱼____________。
要下雨了,蚂蚁____________。
要下雨了,天气____________。
3、运用因为_________所以_________的句式来表达。
4、补充知识:下雨时动物的不同反应。
刚才老师出示了四个补充材料,你能仿照课文中的表达方式也试着填一填,说一说吗?
5、大家表达得真好,小白兔从听说要下雨到跑回家这中间他的态度可是有变化的,再读课文,试着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小白兔态度的转变。
(学生交流,相机指导“真的要下雨了吗?”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
抓住“连忙”“加快步子”等词语句子读出完全相信后着急的语气。
)
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按照组别分别读白
兔、燕子、小鱼的话。
6、这篇课文的对话中出现了许多问句和感叹句,再次读一读,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气。
7、句式练习
蚂蚁说:“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小燕子说“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我们还能用“正忙着”说什么?(出示:正忙着!)
四、学习《小壁虎借尾巴》
读了小白兔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小壁虎。
齐读课题。
1、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一二段。
同桌两人试着完成句式填空练习。
因为小壁虎(),他觉得(),所以()。
2小壁虎想要借尾巴,他到过哪些地方?都和谁借尾巴了?自由阅读2、3、4段,边读边画一画。
3、交流回答并用课件显示答案。
4、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
游去。
(指生读,齐读。
)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他看见燕子()尾巴,在()。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他看见燕子()尾巴,在
()。
分别出示后两个句子,学生添空回答。
5、同时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观察有什么相同点。
(句式相仿,都有爬呀爬。
)
为什么不用一个“爬”,要连着用三个呢?
6、为了借到尾巴,小壁虎爬了很长的时间。
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呢?我们来读一下对话。
(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
7、小壁虎这么有礼貌,为什么却借不到尾巴呢?
8、借不到尾巴,如果是你会是什么心情呢?(难过)把你的感受带进朗读中,朗读第5段。
9、师读白话文部分,引读最后一段。
10、巩固练习。
A选字填空摆摇甩小鱼()着尾巴。
老牛()着尾巴。
燕子()着尾巴。
B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吗?
1. 摇着尾巴,在水里来去。
2. 甩着尾巴,在树下。
3. 摆着尾巴,在空中来去。
C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
小鱼( 摇 )着尾巴( 拨水 )。
老黄牛( 甩 )着尾巴( 赶蝇子 )。
燕子( 摆)着尾巴( 掌握方向)。
小壁虎( 挣断)尾巴(保护自己 )。
补充资料:动物尾巴的用处。
五、写字
1、阵、姐、河、虫、蚊、闷
2、学生观察生字找出相近的地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4、检查指导。
5、展示,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