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教案
小学语文游山西村教案范例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5课
3、背诵第5课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
山西村庐山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后小记】
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后面两句诗,当我问到:“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顿时,班里鸦雀无声。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揭示的道理才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习豚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你有什么需要给其他同学提醒的?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其他同学书空,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二、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出示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 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 3 篇课文。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 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体验” 。
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
《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
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
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温儒敏教师谈到古诗的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登飞来峰》优质课设计教案_3

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课先实行了预习,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合作探究水平有限,稍拓展的问题则灵活不够。
语言表达水平不太好。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感知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意思,会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收到什么启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但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齐读诗歌。
二、创设情境先请学生齐读《登飞来峰》,同时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接着欣赏这首诗的书法作品,然后欣赏诗歌配图,最后再次齐读一遍。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下面请同学们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登飞来峰》,对诗歌内容疑难部分实行小组交流讨论。
四、展示学习成果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随学生的回答确定内容,用追问思考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内涵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在这里诗人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夸张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能够看出来?闻说:听说。
2024年游山西村教案(通用8篇)

2024年游山西村教案(通用8篇)游山西村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3、《游山西村》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
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
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 你们背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二、解题,知作者: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旦_”,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
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
(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
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
吟: 吟诗)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 吗?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一一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个别读、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
俗话说:诗言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
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古诗二首》《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主讲:张立敏
王卜庄镇初级中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1、理清中考课外文言文命题思路,把握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方向。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摆脱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自信面对中考。
教学重点: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
一、课前小练找出难点
阅读语段,说出你认为很难的题型。
二、分析中考把握方向
这些你们认为很难的题中考会不会出现?老师想让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假如你是2010中考出题人,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课外文言文你会考查哪些知识点?(学生交流)让我们重温一下07—09年的中考题型,看看是不是与你们的想法一致。
(多媒体展示07-09中考题)(教师点拨)
1、重点字、词的解释
2、句子翻译
3、断句
4、文章理解
5、开放性试题(讲了哪些道理或启示,提炼人物精神品质等)
三、聚焦字词,分析难点
中考的试题真的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吗?让我们走进中考的考场去看看吧!你能说出这些字的意思吗?(合作探究)
(07年中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2题。
(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
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秦)归至家①,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③数十,得太公④《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⑤以为揣摩⑥。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这里指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因为费用已花光,所以只好回家。
②纴(rèn):本义指织布机上的纱缕,这里指织机。
③箧:这里指书箱。
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
⑤简练:选择。
⑥揣摩:研究。
17.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引锥自刺其股(
..)④期年
..,揣摩成()
(08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阅读曾巩《墨池记》节选,回答17~19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
②洼然:低深之状。
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
④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
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岂信然
..邪羲之之书晚乃善.
(09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6题。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
楚王欲伐.陈民怨上.矣
学生总结做题的技巧。
教师指导。
中考指导方略一:(多媒体展示)
(1)用例句法来记忆这个词的意义。
(2)学会联想和想象,看到这个词能够想到其他的用法和意义。
(3)根据具体作品的上下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四、依托课本学会翻译
解决了重点字、词问题,接下来研究大家认为很棘手的翻译句子问题,每年的中考都会涉及到句子翻译,理解文章也离不开句子翻译,那就让我们回到课本当中,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读句子并翻译)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何以战
5、怅恨久之夫大国,难测也
总结: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谈谈你的发现。
(合作探究)
中考指导方略二:(多媒体展示)
(1)翻译时要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2)坚持“留、补、换、调、删”五字原则
大家有这么多的发现, 那就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吧!老师相信你能
准确译出下列句子!
(07中考试题)1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中考试题)15.
(08中考试题)1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
老师送给大家文言翻译口诀:课外文言好翻译,重点字词须牢记。
课内迁移至课外,字字落实来解题。
掌握翻译五字诀,联系全文想意义。
文从字顺多调理,中考高分有秘籍。
五、课外练习,感悟提高
老师相信在掌握了重点字词,把握句子的意义之后,你们会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也能够能从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分析,表达个人独特的体验和认知了。
让我们在训练场上见分晓吧!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薛谭学讴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2)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合作解决。
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考哪些重点字、词、句?你还会预设什么样的问题?
预设问题:(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薛谭为什么"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薛潭为何“辞归”,又为何“求反”?
(3)如果你是薛谭,你会怎么办?
(4)如果你是秦青,你会怎么做?
中考指导方略三:(多媒体展示)阅读不同文体的语薛潭为何“辞归”,又为何“求反”?言材料,能从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分析,表达个人独特的体验和认知,能借助实体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和做出有规律的推断结论。
六、作业。
收集整理初中阶段重点篇目的重点字词及常用的七个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