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上故乡word标准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故乡word教案(1)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故乡word教案(1)

9 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重点)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生字。

萧索.(suǒ)胯.(kuà) 鄙.夷(bǐ)恣睢..(zì suī)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 嗤.笑(chī)2.生词。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三、自诵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情感基调1.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2.学生诵读课文,画出文中写“我”情绪的语句。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再如文中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等语句。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等词语。

朗读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色彩的词语。

人教初中语文九上《9故乡》word教案 (3)

人教初中语文九上《9故乡》word教案 (3)

9 故乡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三、背景:(浙江绍兴)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故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故乡》教案篇1教学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既有重逢的喜悦,更有别离的伤感;“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既有对故乡人的亲切和依恋,也有对家乡景的留恋和向往。

然而《故乡》的作者在文中却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

二、了解作者、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可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獾( )猪秕( )谷鹁鸪( ) 髀( ) 嗤( )笑絮( ) 瑟( )索蜷( )缩寒噤( ) 折( )本惘( )然恣睢( ) 潺潺() 黛( )色愕( )然五行( ) 颧( )骨伶( )仃研读共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1.《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破产,生活痛苦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课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3.掌握对比的方法,把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20年前与后的外貌描写在书上画下来,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他们的差异,进而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最后在他们的性格变化中理解小说的主题。

4.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解决办法:以课堂上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

二、学习目标: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1.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人教版初三上册《故乡》语文教案(合集17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故乡》语文教案(合集17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故乡》语文教案(合集17篇)篇1:人教版初三上册《故乡》语文教案《故乡》课文原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天早上到了我家门口。

瓦楞纸板上很多干草的断茎在风吹的时候都在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房子必然会转手。

几个房间的一家人大概都搬走了,所以很安静。

到我家门外的时候,我妈已经跟我打招呼了,然后我八岁的外甥红儿就飞出来了。

妈妈很开心,但也隐藏了很多悲伤的表情,教我坐下来休息喝茶,更不要说搬家了。

宏子没有看见我,远远地站在对面只是看着。

但我们最终谈到了搬家。

我说外面的公寓已经租出去了,我买了几件家具。

另外,我还得把家里所有的木制品都卖了再加。

妈妈也说好,行李也已经稍微收了点,还有不到一半的木头不方便带,但是她出不起钱。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一幅奇迹般的画面闪过我的脑海:一轮金色的满月挂在深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绿色西瓜种在下面海边的沙地上。

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脖子上戴着银戒指,手里拿着钢叉,用尽力气去刺一匹马,那人却一扭,从胯下逃走了。

《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引言故乡,是一个永远伴随着我们的字眼。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重新认识和感受故乡,明确故乡的真正含义,增强他们的民族感情和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1.明确故乡的含义,理解文化传统与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并理解《故乡》一文,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故乡。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理解诗人的感受,分享对故乡的情感追慕;难点:概括文章的主旨,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教学步骤1.预习让学生自主查找故乡的概念和相关文化词语,如乡村、田园等,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

2.导入教师先呈现几张描绘故乡的图片,让学生在感性的认知中感受故乡的美好,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乡的特点。

3.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诗人为什么要赞扬故乡呢?诗人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的?结合生活经验和细节,推测作者的情感和主旨。

4.分组探究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探讨诗人对故乡的赞美,如:故乡有何美好之处?作者的情感体现在哪些地方?5.展示分享每组随机选择一名代表,小组之间交流分享所思所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内容。

6.评析老师评红蓝榜,评析不同小组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提醒学生关注批评分析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故乡的真正含义和文化传承的意义,讲述自己对故乡的独特感受,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浓浓家国情怀。

四、板书设计故乡人民文学五、课后拓展读古诗《山居王维》、《秋夜寄邱员外韵程颢》等,反思鲜明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通过实地拍摄、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感受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目的是通过阅读《故乡》一文,让学生领略到故乡中的情感表现与文化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展想象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

为营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本课通过图片、引入开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和家国情感。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
时间
科目语文班级
课题故乡第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情



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⒊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课堂研讨理清小说脉络,分析情节安排。

教学准备老

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网络查阅资料。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
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
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
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
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
教学程序及内容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
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导入课题。

2. 介绍写作背景:
3. 作家、作品介绍:
4. 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
5.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6. 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
三个部分。

7.完成表
格:
少年闰土中年闰
土变化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
法。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
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明确:
(1)外貌对照:
(2)动作、对话对照: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4)小结:
3.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
3. “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

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4.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5. 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后练习作业抄写生字生词,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练习册课文重点段落阅读训练习题课后随笔
板书
探讨小说主题:“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
杨二嫂
“我”
艺术手法:
对比
课后反思
课后记: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

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

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教案检查情况:检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