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和反应先后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精品教案第一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教案方案(设计)课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课型新课授课教师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修)Ⅰ学生情况(分析)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结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

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本节内容节选自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力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介绍前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

再次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氯化氢、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质的概念;难点是:电解质的概念,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析方法。

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
离子反应
一、定义
离子反应是指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

通常在水溶液中进行。

二、发生条件
1、生成沉淀:如Ba²⁺与SO₄²⁻结合生成BaSO₄沉淀。

2、生成气体:如H⁺与CO₃²⁻反应生成CO₂气体和H₂O。

3、生成弱电解质:如H⁺与OH⁻结合生成H₂O(弱电解质)。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化学方程式。

2、拆写成离子形式: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如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难溶物、气体、弱电解质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使方程式两边的离子数目和种类相同的离子可以删去。

4、检查方程式:检查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是否守恒。

例如: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HCl + NaOH = NaCl + H₂O。

拆写成离子形式为H⁺ + Cl⁻ + Na⁺ + OH⁻ = Na⁺ + Cl⁻ + H₂O。

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后得到H⁺ + OH⁻ = H₂O。

四、离子反应的意义
1、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通过离子反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反应的实质是某些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一个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多个化学反应。

如H⁺ + OH⁻ = H₂O 可以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硫酸与氢氧化钾等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

高中化学中常见的离子反应有哪些

高中化学中常见的离子反应有哪些

高中化学中常见的离子反应有哪些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离子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的多个方面。

离子反应不仅在理论知识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和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也具有关键作用。

那么,高中化学中常见的离子反应都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酸碱中和反应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离子反应之一。

例如,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的反应:HCl + NaOH = NaCl +H₂O,其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H⁺+ OH⁻= H₂O 。

在这个反应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再比如硫酸(H₂SO₄)和氢氧化钡(Ba(OH)₂)的反应:H₂SO₄+ Ba(OH)₂= BaSO₄↓ + 2H₂O 。

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H⁺+SO₄²⁻+ Ba²⁺+ 2OH⁻= BaSO₄↓ + 2H₂O 。

这个反应中,不仅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中和,还有硫酸根离子(SO₄²⁻)和钡离子(Ba²⁺)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

沉淀反应也是常见的离子反应类型。

比如硫酸铜(CuSO₄)溶液和氢氧化钠(NaOH)溶液的反应:CuSO₄+ 2NaOH = Cu(OH)₂↓ +Na₂SO₄,离子方程式为 Cu²⁺+ 2OH⁻= Cu(OH)₂↓ ,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还有氯化钡(BaCl₂)溶液和硫酸钠(Na₂SO₄)溶液的反应:BaCl₂+ Na₂SO₄= BaSO₄↓ + 2NaCl ,离子方程式为 Ba²⁺+SO₄²⁻= BaSO₄↓ ,产生了白色的硫酸钡沉淀。

氧化还原反应中也存在离子反应。

例如,铁(Fe)与硫酸铜(CuSO₄)溶液的反应:Fe + CuSO₄= FeSO₄+ Cu ,离子方程式为 Fe + Cu²⁺= Fe²⁺+ Cu ,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亚铁离子(Fe²⁺),铜离子(Cu²⁺)得到电子变成铜原子。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⑵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⑶通过电解质的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和氯化钡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出发,探寻反应本源;⑶通过交流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的导电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⑵通过实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法指导】⑴“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概括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得到正确结论。

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发表独立见解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钻研教材,尝试攻克难点,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离子反应(第1课时)【温故知新】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它们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2.(自学、讨论)NaCl溶液为什么能导电?什么是电离?【课堂研讨】1.(自学、思考)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练一练】⑴下列哪些物质能导电?铁能氯化钠晶体不能盐酸能铜能氯化钠溶液能稀硫酸能锌能硝酸钾晶体不能烧碱固体不能铝能硝酸钾溶液能烧碱溶液能金能葡萄糖溶液不能硫酸钡不能结论与原因:①金属单质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金属单质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②氯化钠固体及酒精不能 (填能、不能)导电,原因:无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③表格中的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烧碱固体、硫酸钡有什么方法能使其导电?为什么?前三者配制成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详解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详解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详解一、离子反应的定义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生成沉淀(1)常见的沉淀有:硫酸钡(BaSO₄)、氯化银(AgCl)、碳酸钙(CaCO₃)、氢氧化铜Cu(OH)₂等。

(2)当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上述沉淀时,离子反应能够发生。

2、生成气体(1)常见的气体有:二氧化碳(CO₂)、氨气(NH₃)、硫化氢(H₂S)等。

(2)例如,盐酸(HCl)与碳酸钠(Na₂CO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离子反应为:2H⁺+ CO₃²⁻= H₂O + CO₂↑3、生成弱电解质(1)常见的弱电解质包括:水(H₂O)、弱酸(如醋酸CH₃COOH)、弱碱(如一水合氨 NH₃·H₂O)等。

(2)例如,盐酸(HCl)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生成水,离子反应为:H⁺+ OH⁻= H₂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1)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离子在溶液中相遇,发生电子转移,从而导致离子反应的发生。

(2)例如,铁(Fe)与硫酸铜(CuSO₄)溶液的反应,离子反应为:Fe + Cu²⁺= Fe²⁺+ Cu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书写步骤(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2、书写时的注意事项(1)只有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进行的离子反应才能写离子方程式。

(2)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一般不写离子方程式。

四、离子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例如,盐酸(HCl)与氢氧化钠(NaOH)、硫酸(H₂SO₄)与氢氧化钾(KOH)的反应,离子方程式均为:H⁺+ OH⁻= H₂O2、反映了离子反应的实质通过离子方程式,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反应中实际参与的离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是理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化学反应作为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离子反应作为高中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离子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离子的化学反应,即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或反应物中发生了离子的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进行一些归纳和总结。

一、离子反应的定义离子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离子的化学反应,即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或反应物中发生了离子的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离子反应根据电荷变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单质离子反应、中和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不同类型。

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离子反应是通过离子之间的电荷作用而完成的。

在离子反应中,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通过电子交换实现了化学反应。

正离子会向带有电子的负离子借电子,而负离子则会给带有空电子的正离子一个电子,这两个离子之间就建立起了化学键。

三、离子反应的分类1.单质离子反应:是指离子间发生化学反应,使之直接变成元素状态的反应。

2.还原-氧化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中的还原剂和氧化剂相互作用,产生氧化还原反应。

3.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中和产物水和盐的反应。

四、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反应需要以离子的形式表示,如Na+、OH-,常用括号“()”表示离子,化学方程式中添加一个足够表示出离子状态的符号。

形式上,化合物写为离子对的形式;在水溶液中,常用“aq”(水)表示为参与反应的离子和分子状态。

五、离子反应的常见例子和化学方程式1.单质离子反应的例子:氧气化合氢离子生成水O2+ 4H+ + 4e- → 2H2O氢氧离子分解生成氧气和水2HO- → O2 + H2O + 4e-2.还原-氧化反应的例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NaOH + HCl → NaCl + H2O硫酸与铜反应,产生二氧化硫,氧气和铜硫酸2H2SO4 + Cu → SO2 + O2 + CuSO4 + 2H2O3.中和反应的例子: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形成盐和水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NaOH + HCl → NaCl + H2O六、离子反应的应用离子反应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离子溶液中离子性物质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2.2 离子反应(共58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2.2 离子反应(共58张PPT)

例.请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
弱电解质?并写出各自的电离方程式。
(1)HCl、H2SO4、CH3COOH、H2CO3 (2)NaOH、Ba(OH)2、NH3· H2O、 Cu(OH)2 (3)NaCl、Fe2(SO4)3 、 NaHCO3、NaHSO4
(2)电离方程式:
①左边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未电离时的状态, 右边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在方程式的两边,原子的种 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③遵循电荷守恒原理,即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 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⑥ NaHCO3 ⑦NaCl溶液 ⑧ CaCO3 ⑨ CO2
哪些属于非电解质?
⑩ 熔融的Al2O3
注意: (1)电解质、非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不能是 单质或混合物。
(2)电解质导电只须符合条件之一,且自身离解。
【问题】为什么灯泡有明有暗? 1mol/L 氯化钠 溶液
1mol/L 醋酸 溶液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 1、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 2、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OH- + H+ =H2O
Ba2+ + OH- + H+ + SO42- = BaSO4↓+ H2O Ba2+ + 2OH- + 2H+ + SO42- = BaSO4↓+ 2H2O
【实验分析】
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 Ba(OH)2溶液,滴加几滴酚酞, 再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稀H2SO4 溶液,搅拌,观察溶液中的现 象和小灯泡亮度的变化。
④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间用=) HCl = H+ + Cl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 H2SO4 = 2H+ + SO4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知识点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硫酸、氢氧化钠、硝酸钾等。

(2)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等。

(3)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均为化合物不同点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本质区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自身不能发生电离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Cl、HNO3、H3PO4、H2CO3、CH3COOH碱:NaOH、Ca(OH)2、NH3 ·H2O、Fe(OH)3盐:NaCl、KNO3、NaHSO4、CaCO3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特别提醒】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属于化合物。

例如,HCl是电解质,其水溶液盐酸不是电解质。

②化合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便为电解质:a.在水溶液中能导电;b.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例:化合物HCl在液态时不导电,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③CO2等非金属氧化物溶于水后所得溶液能导电,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了能电离出导电离子的H2CO3,H2CO3属电解质,CO2属非电解质。

④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铜等;电解质不一定都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能导电,故属于电解质。

⑥BaSO4、CaCO3等盐难溶于水,但它们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能导电,故属于电解质。

知识点二、电解质的电离(1)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电解质在水溶液里产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的原理(以NaCl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如下图所示):(3)电解质导电的原因电解质导电的前提条件是电解质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因条件,就是溶于水或受热使电解质呈熔融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合物之间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酸、碱、盐几种物质混合时,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都能发生反应,应注意:(1)如果它们之间有氧化还原反应,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后考虑复分解反应(2)复分解反应,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后考虑酸与盐之间或碱与盐之间的反应(3)能发生多个同类反应的,生成物电解度越弱的或沉淀物溶解度越小的,先反应二、由于实验的实际操作引起的先后顺序问题向悬浊液中滴加溶液或通入气体时,先考虑和溶液的反应,后考虑和体系中固体的反应三、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先后顺序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所以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就愈强,两强之间更容易发生电子转移,强强优先。

四、电解池中电极上的放电先后顺序问题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吸附的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那么就要考虑溶液中所存在的几种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同时还要考虑电极本身的还原性;若电解的是某种物质的水溶液,一般不会涉及H+和OH_之后的离子放电的情况五、碱金属化合物中常见的反应先后顺序问题关于Na2O2常常涉及两个重要反应2Na2O2 + 2H2O =4NaOH +O22Na2O2 + 2CO2 =2Na2CO3 +O2应用这两个反应进行化学计算的试题较多,特别是涉及Na2O2和CO2、H2O的混合物的反应问题。

直接认为先是Na2O2和CO2反应,如果Na2O2有剩余,再考虑和H2O的反应例:将16.8g的NaHCO3 受热分解后所产生的CO2气体和水蒸气全部通过装有一定量的Na2O2的密闭容器后,充分反应,最后固体质量增加2.9g,求密闭容器所装Na2O2的物质的量。

【五水硫酸铜失去结晶水是化学反应。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

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

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

如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如: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等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高一历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朝的统一:BC230-221 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灭六国后始皇采纳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40罗马法(1)罗马法的主要容: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

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围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③罗马法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点4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年。

②主要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责任阁制的形成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阁制形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考点42、美国制联邦政体的确立(1)1787年宪法A主要容: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B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这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考点43、法国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法兰西第三国宪法的主要容①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评价:法国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派相妥协的产物。

★考点4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容(1871年)(1)容: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2)评价: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彻底、不完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考点45《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共产党宣言》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4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