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失利

合集下载

中国抗战史上著名战役 淞沪会战中国有可能赢吗

中国抗战史上著名战役 淞沪会战中国有可能赢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抗战史上著名战役淞沪会战中国有可能赢吗
导语: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如果看过凇沪会战的过程,就会对日军军舰猛烈的炮火留下深刻印象。

经常有一个师拉上去后才几个小时就伤亡过半的记载,这就是日军军舰造成的,中国军队固然英勇奋战,领导层的意志也很坚决,可是这样拿人命去填也挡不住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装备差距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1932年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它规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周围驻扎设防,这样中国政府就无法在上海修筑坚固的永备防御工事,本来就敌强我弱,再连防御工事都没有,这城市还能守的住吗?实事求是的说,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之后,上海就不是能用兵的地方了,可是老蒋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且寄希望于欧美列强的干预,一定要在上海打这一仗,结果洋人坐视不管,失败是必然的,不过这也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这个根据当时的环境是没有可能,但不排除有人为的因素占有多数。

首先是军伐势力不统一,人民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好。

像淮海战争就
生活常识分享。

南京保卫战简介

南京保卫战简介

南京保卫战简介淞沪会战失利后,南京面临城破人亡的危机。

守城将士浴血奋战,牺牲无数。

南京保卫战终以中方溃退、南京沦陷宣告结束,战后,日军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南京保卫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中文名称: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方获胜,南京沦陷时间: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地点:南京人物:唐生智松井石根南京保卫战详情双方激战1937年12月1日,其后,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

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

南京保卫战开始,蒋介石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8.1万国军抵抗作战。

4日,南京作战外围战开始。

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

7日,日军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

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

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

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

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

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0日,日军发起总攻,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

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

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

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

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

中方撤退12月12日,从拂晓开始,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城墙四周房屋倒塌,城墙洞开。

战至中午12点,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二峰沦陷,中华门和中山门被日军突破。

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这场战役让我明白的十个道理

这场战役让我明白的十个道理

这场战役让我明白的十个道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战役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有一场战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许多道理。

那就是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下面是我从这场战役中领悟到的十个道理。

一、团结就是力量。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虽然数量不如日军,但是他们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

这种团结精神是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

二、战争是残酷的。

淞沪会战中,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我们应该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三、准备充分才能取胜。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不如日军,这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

四、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领导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指挥作战,调度兵力,最终取得了一些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领导者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勇气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他们不畏强敌,坚持抵抗,最终赢得了尊重。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勇气和毅力也是成功的关键。

六、战争中的人道主义。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对俘虏和平民都表现出了人道主义。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战争中,人道主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七、困难时期的团结和互助。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士兵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难关。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困难时期的团结和互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八、战争中的情报工作。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情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情报分析,及时掌握了日军的行动计划,为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情报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九、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为士兵提供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保障,为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抗日战争中每一场战役中日两军都有牺牲,那么具体损失是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

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民党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

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主要将领:陈诚、白崇禧(代)、薛岳(万家岭)、徐焕升(空军东征)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万人、近10万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日本各战役战损失——广州战役:1938年10月主要将领:余汉谋日军控制了广州及附近要地,广州失陷。

广增之战,双方伤亡不少: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中国作战史》载:日军伤亡1923名。

淞沪会战的真相是什么

淞沪会战的真相是什么

淞沪会战的真相是什么淞沪会战的失利很多人都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武器和军队不如日军精良先进,但是淞沪会战真相真的就是这样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淞沪会战的真相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其实淞沪会战真相源于一切都从政治方面出发,当时战争原本的目的已经达到,陈诚等人也下令让军队从上海撤离出来,但是蒋介石却并没有完全的听从,反而是继续在战场上与敌军纠缠。

蒋介石的目的才是淞沪会战真相。

当时本来是打算在中国的战场上将日军完全拖垮,毕竟日军战线才长,而中国军队完全不用考虑这个。

但是其实说起来简单,在战场上实际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日本国力要高出中国很多,这样一来现实和战略上就有了很大的缺陷。

而淞沪会战真相中蒋介石的想法是可以吸引到强大的支援,这个支援就是国际上的了,当时虽然外交部已经开始约束日本,但是根本就起不到作用,所以蒋介石十分的需要强大而有利的外国支援,就算是得不到那么最起码也要让日本的经济受制于国际,只要这样中国就可以少面对很多的困难,所以蒋介石才推迟了撤退的命令,希望在拖延的时间内得到国际上的支持。

淞沪会战真相有政治因素同时也有现实原因,当时在淞沪的工业十分重要,在战争过程中对道路和航线都造成了毁坏,所以拖延时间也是为了这些货品可以顺利的运输。

以上的这些内容才是淞沪会战的真相。

淞沪会战的背景谈到淞沪会战的背景首先要从当时中国的国内情况说起,之前日本企图通过伪满洲国这样的行径可以完全控制中国,并从中获得巨大而完整的利益,但是全民抗日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日军的计划很快被打破,这样一来日本在中国境内的利益就受到了很大损失。

那么日军淞沪会战的背景是什么呢?日本曾经对国际形势谨慎的分析过,认为美苏是他最大的敌人而对苏联日军是不能贸然发动战争的,日军想象的是在以后条件适当时和苏联谈判。

对于美国这个强大国家更是决定保持和谐的关系。

那么能够得到巨大利益的只剩下中国了。

而淞沪会战的背景中日军在一战之后,原本嚣张的扩张侵略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英美的阻挡再加上北伐对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冲击,这些都致使日本只能转入对待中国的态度,同时也让日军下定决心加快侵略。

抗战重要战役的回顾与分析

抗战重要战役的回顾与分析

抗战重要战役的回顾与分析抗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而其中的一些重要战役更是决定了抗战的胜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并分析几个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役,探讨其对于中国抗战的意义和影响。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与日军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交锋。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2月期间,中国军队在上海和淞沪一带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最终失败,但他们坚守了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为后续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淞沪会战的失败教训是中国军队在装备、战术和指挥方面的不足。

而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于,它唤醒了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斗志。

淞沪会战的失败成为中国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为后来的抗战做好了准备。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战期间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

尽管中国军队最终被迫撤离武汉,但他们的英勇抵抗和顽强战斗精神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武汉会战的失败教训是中国军队在战略和战术上的不足。

然而,这场战役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民众的团结力量。

武汉会战的失败成为中国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使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仇恨达到了顶峰。

三、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地区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指挥,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日本军队的神秘形象,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他们也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可能性。

这场战役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斗志,同时也为中国军队在后来的抗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结起来,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役对于中国抗战的胜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军队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们也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教训。

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

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

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是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2月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也被称为淞沪战役。

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中日双方的态势和国际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战役的背景淞沪会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进一步推进。

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不断向中国大陆扩张,淞沪一带成为他们进攻的重要目标。

二、战役的经过1. 日军的进攻日军在进攻上海之前先向周边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后,他们在11月9日正式向上海发动进攻。

中国驻守上海的第三战区军队以及中国军事顾问庄士敦率领的“华东抗日义勇军”都奋起抵抗,展开了顽强的防御战斗。

2. 激烈的战斗淞沪会战中的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互有胜负。

日军的火力优势和空中支援使得中国军队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中国军队依然顽强地抵抗着。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发生了多次激烈的肉搏战和炮火交锋。

3.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尽管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中国军队依然表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

他们利用城市建筑物和地形优势,采取了坚守阵地、利用城市战术等策略,给予日军很大的困扰。

中国军队对日军的阻击削弱了其进攻的威力,使得战役拖延了时间。

4. 实力悬殊的结果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日军在技术和装备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对上海等地区的海域控制,最终日军还是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中国军队被迫从淞沪地区撤退。

三、战役的影响1. 改变了中国抗战的态势淞沪会战的失败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役结束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等重要城市,扩大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同时,中国军队的撤退也暴露出中国战略上的薄弱点,迫使中国在后续战役中进行战略调整。

2. 影响了国际舆论淞沪会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的顽强抵抗让世界对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勇气有了更多认识,激发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声音。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

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

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

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

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

(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

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

(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

(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淞沪会战失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

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

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

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

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

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

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

12月1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

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星期的南京大屠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