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人,谈淞沪]浅谈淞沪会战中的黄埔军人
民族团结:淞沪战役中中国军民的战友情感

民族团结:淞沪战役中中国军民的战友情感淞沪战役是中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是在上海松花江口和崇明岛之间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斗。
这场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初期最具规模的战斗之一,是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时刻。
在这场战役中,在中国军民的抗战中,形成了深厚的战友情感,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
首先,淞沪战役中的中国军民表现出了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之心。
他们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无私奉献,不惜生命为国家捐躯。
战场上,他们面对着日军的进攻,守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他们的英勇表现激励了全国各地民众,激发了抗战的热情和支持。
人们不仅感到他们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感受到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淞沪战役中中国军民之间还表现出了互相支持和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深厚的战友情感。
他们在战场上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然而,他们互相扶持和支持彼此,保护和鼓励对方,以便共同面对日军。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军队之间,也体现在军队和民众之间,许多民众在战斗中为军队提供支持和帮助,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
最后,淞沪战役中展现了中国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力量。
中国的各个民族在国家危难之际团结起来,在游击战争中携手并进,征战在深山野林中,守卫着自己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战。
他们共同面对着日军的进攻,与同胞们共同守护着壮美的祖国。
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和信仰,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迎来了胜利。
总之,在淞沪战役中,中国军民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战友情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忠诚和爱国之心,展现出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凝聚力。
我们要铭记历史,记住那些为我们的胜利付出艰辛的人的英勇事迹和团结精神,传承他们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淞沪会战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军事才能和优秀的战斗素质

淞沪会战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军事才能和优秀的战斗素质淞沪会战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惨烈战争。
这次战役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中国军队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优秀的战斗素质。
本文将详细展示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表现,证明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坚韧、对抗能力和组织能力。
同时,也将解析战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淞沪会战概述1937年11月,日军进攻上海市区,切断了淞沪铁路和高速道路。
这使得汉口和国民政府掌握的华南地区与日本关西地区隔绝了,军民无法通过陆路往来。
如果日军驻防在上海市区,以日军的实力,日本将很容易控制长江三角洲,这对中国的战略部署和长远打算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由国民政府军队和支持抗日的民间组织组成的“上海保卫战”开始了,史称淞沪会战。
二、战争背景1.国共合作破裂淞沪会战前,国共两党在北平共同停战,但是不久后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军队开始抢夺地盘,互相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淞沪会战并没有得到同志支持。
新北方区卫戍司令长官戴漱石及其下属的第九战区司令部与上海市防卫司令部之间的指挥上的分歧和摩擦,导致了淞沪会战中指挥上的混乱和混乱。
2.中国装备和指挥系统的劣势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日本的装备和先进的战术在那个时候是中国军队无法比拟的。
日本军队有坦克、飞机、远程炮火等先进武器,在淞沪战场上跑步进攻,威力巨大。
领导中国军队的将领缺乏现代化思维和足够的战争经验,他们没有在决策方面做出最佳选择。
三、中国军队的优点1.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中国军队组织协调能力极高,这是淞沪会战中取得的关键。
中国军队在此战役中派遣大量部队,包括来自各个地区的士兵、士官和独立编成的机枪和火箭炮的队伍。
中国军队经过精心组织,配合各方面的力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他们能够很好的协调各部队,配合作战。
2.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虽然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他们展现了出色的抵抗精神。
淞沪会战从此再无黄埔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黄埔系高级将领都有谁

淞沪会战从此再无黄埔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黄埔系高级将领都有谁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黄埔系高级将领都有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东三省。
第二年,日本人又在上海发动发动“一二八事变”,随后以虹口日军营房为核心,在周边的租界等地构造军事工事。
而后,又在华北搞一个类似于“伪满洲国”一样的亲日政权——华北五省自治,后又接下来发动“七七事变”,对我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他们甚至扬言“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淞沪会战从此再无黄埔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黄埔系高级将领都有谁当时国民政府军事领导人蒋介石,面对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决定分散日军在华北的用兵,在上海开辟新的战场。
于是他任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教育长为京沪分区警备司令,专门负责南京和上海的防卫战备工作。
淞沪会战从此再无黄埔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黄埔系高级将领都有谁“七七事变”爆发后的8月9日,两名日本军人试图闯入上海虹桥机场,被我守军击毙,过了两天,日本人增兵上海。
而早已希望在淞沪地区开辟战场的我方立即作出反应。
当夜国民政府也下令张治中将军“围攻上海”,军队开始向上海结集。
淞沪会战从此再无黄埔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黄埔系高级将领都有谁1937年8月13日,我方军队和日军接上了火,淞沪会战就此开始。
淞沪会战从8月13日开始到11月9日退出战场,整整快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中,基本是无日不战、无日不亡,我军每小时的伤亡竟高达数千人。
在会战的三个月里,中国各地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奔赴战场,有脚穿草鞋的川军,有头戴斗笠的赣军……,更有新式德制武器装备的黄埔系军队!在这次淞沪会战中,蒋介石毫不吝啬把他自己的“家底”——黄埔系组成的中央军(除汤恩伯的十三军、李默庵的十四军在华北战场阻击日军外)全部投入到了战场,与日军的5个精锐师团进行厮杀。
参加这次淞沪会战的黄埔系军队有:孙元良的第八十八师、王敬久的八十七师、宋希濂的三十六师、夏楚中的九十八师、李延年的第九师、霍揆彰的第十四师、彭善的第十一师、黄维的六十七师、王耀武的五十一师、钟松的六十一师、李玉堂的第三师、俞济时的五十八师、胡宗南的第一军、李文的七十八师、黄杰的第八军、桂永清的黄埔军校教导总队等。
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民抗击意志

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民抗击意志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一战,也是中国军民抗击意志的集中体现。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民面对强大的日军入侵,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一、战争的背景与中国军民的准备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的威胁。
中国军队和民众在长期的抗战准备中,积蓄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对国家独立和人民生存权利的挑战。
二、中国军民的抵抗精神中国军民在淞沪会战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他们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毫不退缩,坚决保卫家园。
无论是在城市的战斗中,还是在乡村的抗日游击战中,中国军民都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中国军民的团结合作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之间的团结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
在战斗中,军队和民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而奋斗。
四、中国军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国军民在淞沪会战中展现出了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们利用地形和城市结构,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自制武器和装备,展现出了中国军民的机智和勇气。
五、中国军民的牺牲精神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
无论是战场上的将士,还是后方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他们都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六、中国军民的抗击意志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坚定的抗击意志。
他们不畏强敌,不惧困难,始终保持着对胜利的信心和追求。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淞沪会战的意义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是中国军民抗击意志的集中体现。
这场战斗使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定,也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民抗击意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淞沪会战和淞沪抗战-主要人物课件.

蒋介石提出扩大沪战的建议。“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 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驱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战一 牵制之。”陈诚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对蒋介石作此建议后的回 应:“一定打”。于是8月20日,蒋介石最终作出“扩大沪战”的 决策,任命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增调军队进军上海。
张治中已经在国民政府授权下,在淞沪地区开始了极为秘密 的备战工作。1936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准备对日作战,把 全国划分为几个国防区,张治中奉命兼任京沪区的军事负责长官。 张治中的任务,正是以“一二八”淞沪抗战为教训,在淞沪地区 制定长期抗战的对策。为此他“派出一批一批的人到淞沪线、苏 福线、锡澄线一带实地侦察、测量、绘制地图,完成战术作业和 初步的作战方案,并开始构筑淞沪线、苏福线、锡澄线一带小炮 机关枪据点工事。”
当日本为转移建立满洲国的国际视线而于1932年1月中旬在上海寻衅时,已 被迫下野的蒋介石幕后曾授意何应钦、朱培德电令十九路军于1月27日退出上海 市区,却遭到已经宣布拒绝内战的十九路军领导人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拒绝。
蔡廷锴在对“一二八”的回忆中,说到自己当年在围剿红军回师赣州整补时,
就从“九一八”中认识到由于连年内战而导致枪口不能对外,是造成日本帝国主 义想灭亡我国的主要原因。为此他特在赣州体育场率全军宣誓,决心从此“不再 反共、主张一致对外”。1933年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所编《“一二八”的一 些纪念品》中,刊载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同 志书》,对于日本人“兽性鬼态”已全然暴露的事实,十九路军为避免“惶惶五 千余年之华胄,将沦为奴隶牛马万劫不复之惨境,”“子子孙孙千秋万岁,都要 骂我们为欺世盗名、亡国灭种不中用的东西”,发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我不自救,谁敢救我”的声明。
103岁老兵马士弘 我所经历的淞沪会战

晚上战地广播,播报“罗店争夺战”战绩,吉田旅团惨败,伤亡4300 余,我军亦伤亡500多,“军委会”传令嘉奖18军全体将士,还特别嘉奖 42旅旅长罗广文发明的“罗小刀”。
说起罗小刀的来源,我们42旅的旅长罗广文是日本士官生,当年他 在学校练习劈刺和日本同学比赛,十有九输。他知道日本军队劈刺技术 是世界一流的,日本人虽矮体质却要强于中国人,如果战场上拼白刃战 中国人是拼不过的。于是,他在宋哲元29军士兵背上都背一把大刀的启 示下,把大刀演化成一把小尖刀。这种小尖刀长15公分,平时插在绑腿内 也无碍行走,战斗到近身肉搏时却能发挥大作用。罗广文深知,白刃战转 换成近身战,尤其双方都力竭气衰时,能有一种外力助战,肯定胜算在 握,而在一般打架抱滚时,谁都想把对方压在底下,自己翻在上面, 这时 顺手抽出小刀向压在上面人的背心用力一捅,就胜利了。因此,罗广文在 他所编写的士兵必读的《血的教训》中,把使用小刀的技术,从白刃、抱 滚、小刀连接起来,加以程序化,使之在42旅士兵操练中,成为必修的技 术。在这次上海战场上,“罗小刀”初试牛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淞沪会战
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 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 变为由东向西, 以利于长期作 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 注意,而在上海采取的主动反击 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 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 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 大、 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 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 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 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 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WEEKEND
个人 史记
每个普通人的故事 都是历史的一个碎片
01 责编 吴岚 美编 张庆
淞沪会战有多惨烈 胡宗南叹“黄埔部队已打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淞沪会战有多惨烈胡宗南叹“黄埔部队已打完”导语:淞沪会战有多惨烈: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抗战爆发。
消息传到徐、海地区,第一军官兵抗日热情高涨。
胡宗南应召前往庐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淞沪会战有多惨烈: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抗战爆发。
消息传到徐、海地区,第一军官兵抗日热情高涨。
胡宗南应召前往庐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在8月上旬赶回部队,在全军团、营长以上军官短期学习班的毕业典礼上,传达了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军进行抵抗的决定,令各军官迅速回到所在部队,进行战斗动员,完成作战准备,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这实际是胡宗南向全军下的动员令,全军官兵受到极大的鼓舞。
正当胡宗南军枕戈待旦之际,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
开始,中国中央军精锐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三十六师等部,在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扫荡驻上海之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因指挥不当,竟未能奏功。
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在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在长江口南岸川沙口、狮子林直至吴淞口、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成功。
日本援军在日海、空军的强大支持下,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一线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包抄中国上海守军的后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故技。
中国方面也鉴于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的教训,早就在这一线部署有力部队:以陈诚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左翼作战军总司令,指挥第十八军等精锐部队,向登陆日军发动反击,双方展开激烈残酷的攻防争夺战。
这使得主战场从黄浦江畔的上海市区逐步移向长江口南岸的吴淞、宝山、江湾、杨行一线地区。
陈诚率部在这里奋勇抗击生活常识分享。
八佰淞沪会战中的英勇抗战士兵

八佰淞沪会战中的英勇抗战士兵八佰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役,该战役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市区进行,是中国国共两党以及上海市民和军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斗中,有许多英勇抗战士兵以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佰部队是这场战斗中最为著名的一支队伍。
该部队由国军第88师第524团的八个连组成,总共有八佰余名官兵,在淞沪会战中担负着保卫“八佰公馆”任务。
八佰部队所在的八佰公馆是上海地标性建筑,也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政权在上海的象征之一。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八佰部队士兵们放下一切个人利益,严守岗位,英勇抵抗,坚守了四个多月,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抗战争夺来了宝贵的时间。
八佰部队的英勇表现深深感动了整个中国国内外,他们所展现出的顽强抗战精神、忠诚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一页。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舍生忘死,宁死不屈”的军人信仰,成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即使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也没有退缩,坚守阵地,保卫住了八佰公馆,并对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除了八佰部队,还有许多其他英勇的士兵在这场战斗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搏斗。
这些抗战士兵中既有国民党军队的官兵,也有共产党军队的战士,还有一些来自地下抗日组织和民间武装的人员。
他们守卫着上海这座英雄城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他们的英勇表现对于整个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英勇抗战士兵中,有许多人最终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牺牲不仅给日本侵略者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力,也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战事业中。
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的自由和独立付出了最高的代价,他们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八佰淞沪会战中的英勇抗战士兵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军人的光荣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淞沪会战中的黄埔军人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无比惨重的伤害。
八年抗战中,有大小战役无数场。
著名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国家的生死存亡牺牲奋斗,写下光荣的篇章。
这里着重谈谈淞沪战场上的黄埔军人。
七七事变后,战火随即烧到上海,由于另一支日军南下,中国被迫决定在淞沪应战。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自卫声明,将淞沪划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初为蒋中正自兼,后改冯玉祥,副司令长官顾祝同。
战事发生,即令已经往北调的罗卓英部队(第18军)南下,又将淞沪警备军改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是张治中,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
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的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淞沪战事全局。
陈本为军政部次长,沪战开打不久调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为副总司令,下辖18军、54军。
第18军第14师师长霍揆彰,是黄埔1期生。
他从长沙赶赴苏州,还来不及休整,就奉命投入罗店争夺战。
14师79团中校副团长潘裕昆(黄埔4期)也在此战中中弹负伤。
淞沪战后,霍揆彰升第54军军长(由第14师扩充)。
潘裕昆升上校团长,继续参加武汉会战的外围保卫战。
淞沪战事爆发,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为有效打击日本,将驻西安的宋希濂(黄埔1期)部调回。
1937年8月19日,宋希濂率36师,夏楚中(黄埔1期)率98师赶到上海参战,从保定路开始,战车部队加入攻击,三天后深入日军在虹口的阵地,直到百老汇路口,一度迫使日军孤守汇山码头据点。
但因虹口一带大厦坚固,日军用以掩护,国军火力不足以摧毁。
8月23日,国军改变原有作战计划,构筑彭浦真如闸北的堡垒线,利用闸北街市的房屋作持久战的打算。
执行此计划的是88师,该师师长孙元良、副师长冯圣法皆是黄埔1期生,参谋长陈素农毕业于黄埔3期。
清晨日军在张华滨、川沙口登陆,侵犯浏河、罗店、宝山。
战事中心移到月浦和罗店之间,为应付转变,国军成立第三战区,长官冯玉祥,副长官顾祝同。
浦东由张发奎负责,淞沪近郊由张治中负责,左翼江防由陈诚负责。
孙元良的部队原本驻无锡、江阴、苏州一带,八一三事变前夕,奉命率部队坐火车至真茹车站,但他衡量情况,决定把部队开到闸北车站,刚好迎击日军的进犯。
日军增援后,88师坚守闸北阵地78天,敌军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但88师也伤亡惨重,曾经补充过五次。
所属264旅旅长黄梅兴(黄埔1期)在8月13日当天于八字桥阵地战阵亡,是抗战开打后第一位为国捐躯的黄埔将领。
旅参谋主任邓大沧中校(黄埔5期)和连长王绩增上尉(黄埔7期)也接连阵亡。
88师之外,87师也投入战斗,师长王敬久是黄埔1期生,此师攻击目标是上海杨树浦的日军海军陆战队。
在接下来的三周里,日军增援五个师团。
松井石根为陆军指挥官。
国军在虹口、杨树浦、张华浜、川沙口围堵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尤以罗店月浦之战为最,日军称之为血肉磨坊。
日军用飞机、大炮、舰炮向国军轰炸,摧毁阵地,掩护步兵向国军猛扑,国军往往全营殉难,援军冒死续进,把敌人包围,敌人也增援把国军反包围,层层包围,掷弹互炸,肉搏厮杀,中日双方反复争夺。
参加这次战斗的14师师长霍揆彰、11师师长彭善、67师李树森等都牺牲惨烈,67师所属201旅旅长蔡炳炎(黄埔1期)也在8月26日向日军陆家宅阵地进攻时牺牲。
8月27日、28日战争进入最恶化阶段。
国军曾放弃罗店,退守施相公庙。
29日国军反攻,与日军相持于罗店月浦线上;31日,日军集中火力,飞机重炮全力猛攻吴淞,步兵登陆,战事重心又移到淞沪近郊。
日军右翼由吴淞向宝山、蕴藻浜进攻,左翼向闸北、江湾、闵行阵地进攻,火力强大,持续进攻到9月10日。
罗店至宝山一线,中日在此决死战,这是第二次淞沪抗战的高潮。
9月4日,胡宗南(黄埔1期)率第1军(下辖第1师、第78 师)前锋支持在宝山作战的守军,苦战5天5夜,团长杨杰、李友梅殉国,两人也是黄埔学生。
当时宝山已被日军攻占,第1军只能就地占领刘行、杨行第二线阵地,迎战宝山吴淞扑来的日军。
日军原本想以海军第三舰队牵制华南,而待华北军之进展,但海军误于轻敌沪战失利,华北的南口战场又相持不下,因此改变战略,侧重淞沪战役,日方乃大量增援。
国军曾对罗店地区的日军数度攻击,但未达扫荡目的,而宝山吴淞登陆的日军进攻杨行南北地区,张华浜上岸的日军也猛烈进攻江湾国军阵地,使得上海及浏河的国军腹背受敌,因此调整战略,转攻为守,此为淞沪会战的第三阶段。
10月26日,大场阵地失陷,国军当夜迫于形势把部队转移到沪西,11月12日部队向后总退却。
10月26日早晨,上海战区国军最高指挥官顾祝同打电话给88师师长孙元良称蒋介石要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孙反对后仍奉命留下一个团死守闸北,此即八百壮士的由来。
空军方面,黄埔9期的刘粹刚,军校未毕业时考入中央航校,淞沪战役爆发后奉命参战,自8月16日起至10月中旬,共击落日机11架,为中国空军空中英雄,10月17日执行任务时黑夜迫降,人机俱焚殉国。
淞沪会战是对日抗战的一个转折点,中日两国都投入大量部队,动员人数超过国际人士的估计。
日军投入9个师团,约30万人。
中国军队总兵力达85个师,加上特种部队和独立部队,约90万人,相当于国军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一。
中国军队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把全国军队精锐投入淞沪战场,投入这一个血肉磨坊,在敌人的现代化火力之下,牺牲惨重。
缅怀淞沪会战,黄埔军人的贡献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