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王夫之像王夫之(1619年-1692年,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学者遂称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大儒。
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生平家世十一世祖王仲一曾从朱元璋起兵。
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
明末求学于岳麓书院,并师从吴道行,吴教以湖湘家学,“以朱(熹)张(栻)为宗”,与旷鹏升等订“行社,聚首论文,相得甚欢”。
崇祯十二年秋,赴武昌参加乡试,落第。
是年十月,和郭风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设“匡社”,意指互相匡正。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乡举第五名,以《春秋》试卷列第一。
十二月到南昌等候会试。
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进入承天(今湖北钟祥),张献忠取黄梅。
会试被迫延期,王夫之由南昌返衡阳。
抗清清兵南下时,王夫之上书明朝湖北巡抚,力主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其二兄、叔父、父亲均死于战火,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衡州时,招贤纳士,王夫之隐匿衡山,拒不受聘[1],大顺军攻入北京时,作《悲愤诗》一百韵,吟已辄哭[2]。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明安宗在芜湖被俘,续写了《悲愤诗》一百韵。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开始研读《周易》,后来编为《周易稗疏》。
曾经和管嗣裘、管嗣箕、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造纸工人、农民等近百人在衡山方广寺参加抗清活动,被湘谭人尹长明击败,方广寺被焚,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性翰受重伤,王夫之事败逃亡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堵胤锡荐为翰林院庶吉士。
又结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方以智等人,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春,离开肇庆,赴桂林暂居。
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二月十八日,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
永历四年朝廷深陷党争,吴党得势,为营救楚党,夫之和董云骧上疏,谓“大臣进退有礼,请权允辅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国而灰天下之心”。
永历帝以王夫之“职非言官”而奏事,严词加以指责[3],鲁可藻又奏请逮治王夫之,以致夫之“愤激咯血”[4],幸好焦琏、马进忠、赵印选、曹志建等上疏反对大兴党狱,由于焦琏等人握有兵柄,永历帝只得将金堡、蒙正发、丁时魁等人除罪,改为削职远戍。
王夫之

4.关于博与约的关系
王夫之强调学习要尚博尚实,多闻多见, 要从广博丰富的资料中提炼出精华来,因 此他主张“约有博之约,而博者约之博”, 即把“约”看作是建立在“博”的基础上 的“约”,而“博”则是在“约”的指导 下的“博”,提倡把“博”与“约” 有机 地结合起来。在二者之中,博学是前提, 是基础;而“约礼”是“一以贯之”,是 提高。
2.教育为治国之本
王夫之考察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为在 一个国家中,除了政治之外,教育是最重 要的。他说:“王者之以天下,不外乎政 教之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 也。”他认为明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化日衰”,学校教育“名存实 亡”,由此他希望“谋国者”能记取这个 教训,对百姓除了“宽养”以外,还要施 以“教化”。
2.论知与行的关系
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既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 说,也不同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他主张行先知 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他说:“行可兼知,而知不 可兼行。”又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 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他认为在人们的认识 中知与行各有其功效,又必须相互为用,因此,只有知 行并进,才能“知同而起功”,这是认识事物的一条定 理。他一方面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强调知源于行, 必须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否定了传统教育中那 种严重脱离实际、死读书的弊端。另一方面,又提出知 行相互为用,不能混淆,二者都不可偏废,比较正确地 揭示了人的认识规律。
王夫之运用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去深入探讨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 辟的见解,这是他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The End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王夫之在研究儒家经典,考察历代政治得 失,尤其是在总结明朝覆亡的沉痛教训中, 深入思考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问题,提出 了自己的见解。
王夫之

精心整理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主要着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王夫之观4.识论9.评王夫之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着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着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由“道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着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
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
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

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目录一、王夫之简介二、《资治通鉴》简介三、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四、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及解析五、总结正文一、王夫之简介王夫之,字子真,号船山,明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他博学多才,对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均有精湛的研究,且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王夫之的著作颇丰,其中《船山全书》、《船山诗文集》等影响尤为深远。
二、《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 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 403 年至公元 959 年,跨越 1363 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广泛的历史内容、独特的编纂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三、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王夫之对《资治通鉴》评价极高,他认为这部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夫之还认为,《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即以年为经、事为纬,既有史家的客观态度,又有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对于后世历史著作的编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王夫之论《资治通鉴》原文翻译及解析王夫之在《船山全书》中,有一篇题为《论〈资治通鉴〉》的文章,其中他对《资治通鉴》的评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解析,颇为精辟。
原文翻译如下:“《通鉴》者,司马光以一代之治乱,为万世之师法,包括宇宙,统会古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国之治乱,民之休戚,无所不包,无所不贯。
光之志,欲以一代之治乱,为万世之师法,其意甚远,其规模甚大,而其文辞之雅驯,又足以动人。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部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著作。
王夫之还认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方法,即以年为经、事为纬,为后世历史著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总结王夫之对《资治通鉴》的评价,既体现了他对这部伟大历史著作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史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王夫之《小云山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夫之《小云山记》原文及译文解析小云山记(清)王夫之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
大云之山至东,其陵乘①十数,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
登小云,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遂逾乎湘。
②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
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
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困,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
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流,有袅雨,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
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
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③。
山之观,奚止也?③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
大云之高,视岳④不三十之一也。
岂止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⑤焉,他则无小云若。
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漫衍之首者也,故若此。
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④系乎大云而小者,火云庞然大也。
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火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旅馆),故小之。
”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
自麓至山之颈,皆高柯丛樾,阴森葱绿。
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
养生者去,僧或庐之。
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
右有池,不雨不竭。
⑤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径之。
不倦。
注释:(1)陵乘:高山。
(2)曼衍:山峰连绵不绝。
(3)泱莽:天空。
(4)岳:指南岳衡。
(5)祝融:即祝融峰,衡山主峰之一。
1.第①段开篇先写大云山及周围群山,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2.第②段中,作者先说“小云之观止矣”,后又说“山之观,奚止也?”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3分)3.阅读第④段,概述小云山得名的缘由(2分)4.下列对“养生者去,僧或庐之”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僧人就给他安排住宿。
B.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僧人有时居住在这里。
C.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有时僧人也在此居住。
D.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有个僧人住他的房屋。
王夫之

一、无其器则无其道
形上和形下的关系
以阴阳二气合一之实体为太极,视其为宇宙的本 体或万物的本原。所谓“阴阳者太极之实也”; “此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成万理而起万事者也, 资始资生之本体也,故谓之道”《周易内传·系辞 上》。
太和与阴阳
三、太极充塞两间
太和絪緼之气 表示阴阳二气作为世界的本体,其特性在于合一; 阴阳合一之实体,具有运动的性能。 所谓“絪缊”,就是“二气交相入而包孕以运动
“气原是有理的,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 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10。
理与气的关系
“理”的三层含义 : 1、以“理”为“气”的性能 “健者,气之健也;顺者,气之顺也”。又说:
“水之润下,理也,而又岂非气乎?” 2、以理为气运动变化的条理 “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
一、无其器则无其道
“道”作为法则或一物之所以然,不能独立存 在,只有“器”才是唯一存在的实体,而道不 是实体,只能依赖于器而存在。所以,他又说: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周易外传》卷2。
二、理不先而气不后
张载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 为理也顺而不妄” 《正蒙·太和》
程朱学派则以理气为中心建立起理本论的哲学 体系,主张理在气先
王夫之著书极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在哲 学上最重要的是《周易外传》、《尚书引义》、 《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 注》、《思问录》、《黄书》、《噩梦》、《俟 解》、《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读通鉴论》、 《宋论》等。
王夫之

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公元1649年,王夫之30岁,清军南下,占领了湖南,他在湖南衡山揭竿而起,举兵抗击。
从36岁至39岁,为躲避满清政府的缉拿,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于湘南各地。
自40岁至61岁,遁迹林泉,撰写《永历实录》等当代史论。
62岁以后,选择衡阳石船山麓筑草堂以居,发奋著书,撰写了《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庄子通》、《庄子解》、《相宗洛索》、《张子正蒙注》、《宋论》、《读通鉴论》、《俟解》、《搔首问》、《噩梦》、《四书笺解》、《楚辞通释》及《诗话》、《夕堂永日绪论》诸书,可谓著作宏富。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逝世于石船山下的草堂内,时年74岁。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
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
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
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
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在本体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
他强调“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
理是气之理,理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唯物主义集大成者,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王家先世以传习《诗经》见长,王夫之的两位叔父在诗歌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在王夫之小时就开始教他学习声韵、对偶这些作诗的基础知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王夫之不仅在经、史、文学方面打下很深厚的基础,而且在人格形成方面接受了感染。
他少年时攻读的书籍多数是儒家经典,家庭成员笃行礼教,所以忠孝二字在他思想上是牢不可破的观念。
古来把忠孝与爱国看做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他后来以一介书生,招募义兵,抗击清人,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王夫之4岁时就随长兄介之入塾问学,14岁考中秀才。
1639年,王夫之20岁在乡学读书时,与同乡人效仿东林、复社,成立了一个组织学术“匡社”,抨击时弊、评论朝政、议论改革,一心匡时救国。
1642年,王夫之赴武昌参加乡试中举。
但是这时张献忠兵至岳州,很快就攻陷城池,王夫之只得倍道兼程赶回衡阳,与兄弟一起簇拥着70多岁的父母逃到南岳莲花峰下避难。
李自成攻陷北都,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紧接着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把李自成逐出北京,清人福临登基做了皇帝。
南京的守臣马士英伙同东林党死敌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号弘光。
偏安的南明政府并没有因为北都陷落、皇帝殉国而整肃纪纲,守土抗敌,却继续相互倾轧,耽于享乐。
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们不惜身家性命,召募义兵,举起反清复明的义旗。
1646年,王夫之夫人弃世,他的父亲也在兵荒马乱中忧愤成疾病逝。
王夫之没有受此影响,与童年挚友管嗣裘等决定募集义师与官兵协同作战,收复家乡失地。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他们终于招集起一支义军,于永历二年(1648年)秋在衡阳起义了。
这支义军的领导是一伙缺乏行伍生活经验的书生,战士是一些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给养,孤立无援,失败是从它开始组织的那天起就决定了的,他们苦撑不数月,初冬时节就被清军打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
110100623王璐瑶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是出生在一个湖南衡阳的一个没落的地址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王朝聘、叔父王延聘以及伯兄王介之都是研究儒学的耿直之士,这使得他从小就受到儒家的传统教育。
王夫之的十一世祖其实是在朱元璋起兵是立下战功的,被奉为骁骑公;王仲一之子王全为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时也立下了战功,此后六代都是世袭武职,到了高祖王宇才开始弃武习文,曾祖王王雍担任学官。
祖父王惟敬,以隐居自得其乐,家境逐渐没落。
他的家庭有三位对他的影响很大
长兄:王介之是一位乡居饱学秀才,一生严于律己,授徒为生。
王夫之四岁入塾发蒙,就是由他的长兄教读,王夫之说自己少年刚愎好动,“狂喜无度”赖长兄之严教。
父亲王朝聘:王夫之十岁时其父授以五经经义,他父亲是一位饱学秀才,虽然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但在当地却颇有名气,第八次本已被赏识,但目睹官场黑暗,拂袖而去。
但是他特别注重当地的经世实学,主张“以真知实践为学”。
一生坚持个人节操和民族大义,这对王夫之的学养德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叔父王延聘:王夫之16岁开始学诗,老师就是叔父。
叔父是一位文史知识极为丰富的乡居秀才,王夫之小时候“早岁披猖”,不听父亲的话,叔父就常常将其“召致坐隅,酌酒劝诫,教以远利蹈义,抚慰叮咛,至于泣下。
”
王夫之生于明末清初,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明清之际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潮、“缘数以寻理”的科学思潮、“以众论定国是”的政治思潮、唯情主义的文艺思潮,以及“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个性解放思潮等等。
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清代明的民族危机和因贫富差距扩大而导致的大规模战争。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镇压农民军,而汉族人民和南方各族人民为反抗清军贵族的屠杀和奴役政策,有进行了长达4四十余年的民族保卫战争。
王夫之的一生就是在这一时期度过的。
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王夫之满怀深挚的爱国热情,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继承晚明以来的各种新思潮并加以发展,来构建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在哲学思想、文学思想诸方面都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
他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操、独立不苟的人格风范和社会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政治思想
一、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
1.文王立制:“恃一人之耳目以弱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专制极权,非在想,使内阁、六部都没有实权,由皇帝“乾纲独断”,主宰一切。
王夫之认为这是在仿效周文王。
他认为,只是从周文王起,中国才有了“取天下之经提携于一人”的绝对君权。
周文王设三公六道,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无任何的实权。
而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们实际上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
当时在王夫之的时代,就已经流行这样的一种观点,即专制制度程度越高则国力越强,因而”“以唐、虞为弱,而以家天下自私者为强。
”王夫之就驳斥专制极权可以强国的谬论说,尧、舜以天下为公,并没有使中国为夷狄所征服。
夏商周三代虽然说是家天下,但是由于实行的是分封制,“诸侯各勉于治”,也不至于使中国为夷狄所征服。
周文王虽然想强化王权而不置宰相,然而由于受到诸侯的制约,也不可能所有的权力集中于他一人之手,诸侯们有比较大的自我发展余地。
以“仁莫切于笃其类,义莫大于扶其纪”的观点,春秋五霸的兴起乃是有功于民族的;虽然周为六国所亡,但亡周的不是夷狄,而是周的子孙;六国为秦所亡,而秦乃伯益子孙‘秦为“三户之楚”所亡,而楚亦是帝尧之苗裔。
总之,无论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是楚之三户,在王夫之看来,他们的先后崛起都是中国有力量、有人才的表现。
但是秦汉以后高度专制的结果,不但产生不了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国三户那样的地方豪强势力,甚至像王莽、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有才啊能的乱臣贼子也没有、这种状况也正是后来龚自珍所猛烈抨击的不但左无才相,右无才史,市无才商,甚至连才盗、才偷也没有的状况。
2.怒斥专制:“销天下之智才,毁天下之廉隅”
王夫之说,中国传统的君主官僚专制社会号称实行“德治”,而实际大多于此相反。
真正的贤能者往往不是被杀就是被罢黜,而猥贱、凶顽者,则能被帝王引为心腹,身居高位。
他认为这种情形完全是由于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造成的。
君主专制制度必然会造成君主的极端自私自利和短视,“忌天下之贤而驱之以不肖”其结果必然是“毒流天下”,导致身戮国亡的可耻结局。
他认为君主的极端自私自利是家天下的专制制度所造成,如果家天下不是一家一姓之私产,君主也就无需处心积虑的采用卑劣的统治术来偷固其位。
3.“以疑而不能不召乱亡之祸者无有”
无论是周文王“恃一人之耳目以弱天下”还是隋炀帝“销天下之才智,毁天下之廉隅”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上,即帝王为维护其一己之私而疑天下。
帝王的疑心重,虽有忠臣而不能用;奸诈之徒觊觎之志愈切,借帝王疑天下之心来谋杀忠良,为篡弑扫清道路。
如此循环,中国政治几乎就好似一部维护皇权者与觊觎皇权者而争、而斗、而使用阴谋权术、而兴兵动武的权术争斗史。
二、政治体制的设计方案
在总结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全面揭露和批判三千年专制政治体制之弊病的基础上,王夫之突破正统儒家纲常名教至上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政治改革思想。
其中“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1.君权“可继、可禅、可革”
王夫之说,华夏大地是中国人生存的家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歌舞于斯,生息繁衍于斯,这种自然权利不依赖“王者”,不以“改姓受命”为转移。
那么,这自然自在地生存着的人们为什么要建立起国家、为什么要有“君长”呢?王夫之回答说,为了“自畛其类”,即为了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他认为正如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防止兽类的侵害一样,华夏族要生存就必须防止夷狄的侵害,这就有了建立国家的需要。
也就是说,人类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建立起的国家,以维护自身的具有一定文明的族类生活;对于华夏族来说,其立君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保其类,卫其群”,使其不为文明程度落后的夷狄所侵害和破坏。
这一观点与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学说有近似之处,所不同的是,由于以清代明所导致民族压迫,王夫之所侧重的是人的族类生存的自然权利
从人的族类生存的自然权利出发,王夫之突破了正统的儒家把纲常名教、君臣大义看得高于一切的道德至上主义观念和绝对君权观念的束缚,鲜明地提出了“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命题,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
乃至“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啮”,这就使以往被看做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退居次要的地位,从而凸显了人的生命和族类生存的至上价值。
从人的族类生存的自然权利出发,王夫之认为,只有能“保其类者”才能“为之长”,因此,君权“可继、可禅、可革,而不可使夷狄类间之”。
2.“君、相、谏官”三者“相环而治”
王夫之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兴亡治乱,特别是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通观历代政治体制设失,为了防止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王夫之主张实行分权制衡,即以权利来制约权利。
通过借鉴唐代设门下省以封驳皇帝召敕的政治设置,王夫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相环而治”。
君主的职权仅仅在于决定宰相的任免,包括对宰相的人选加以考察,任命宰相并赋予其实际权利,以及对不称职的宰相的罢免等。
鉴于明朝朱元璋废宰相、个人独揽大权,导致宦官操纵朝政,政治黑暗腐败,他特别强调,君主必设宰相而后可以治天下,一个称职的君主,必然为天下任命一位贤明的宰相。
宰相执用人行政之大权,其权重而则责亦重;宰相要对宗社安危负责,要对用人贤奸与否负责,要对民众之生死负责。
在他行驶相权的时候,还要及时纠正君主的过失。
宰相的任免虽听之于君主,而宰相的权力亦构成了对君主的制约。
有了宰相,就可以改变君主独揽一切权力的绝对专制的局面。
谏官的设置,监管是由宰相任命,也就是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地制约君权。
谏官制约君权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为宰相的问题上制约君权;二是在于协助宰相以纠正君主作出的错误的决定。
这样,王夫之就设计了一个“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相环而治”的权力制衡机构。
3.对“虚君共和”的向往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或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途径,或通过宫廷政变的方式,总不能避免流血和诛戮。
王夫之在总结中国历史上兴亡治乱的教训,意识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预定奕世之规,之天子于有无之处”。
这一观点与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根本精神是相通的。
这里所谓的“有天子而若无”,实际上说法律的权威大于君主的权威,大家都服从那至高无上的法律,君主也不能例外。
再也不能言出法随,以言代法,即使没有皇帝,行政、司
法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依然可以正常运行。
自然也就出现“有天子而若无”的局面了。
也就是说,在王夫之看来,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法治。
有了法治,就可以做到“有天子而若无”,即使没有君主亦能保持政令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的凝聚力。
总结来说,他提出了两大主张:一是分权而治,而是法律来制约君权,并制裁君主的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