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 淞沪会战若干问题分析
淞沪会战

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淞沪会战失败的影响
• 南京保卫战提前开始
• 对国民党的军事打击 • 毁灭了日本占领中国速战速决的计划。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外国队淞沪会战的评价
10月28日,英国海通社:“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 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 闻者。”泰晤时报:“华军已从滑稽故事之迷雾 中,脱颖而出,此为近代史中的第一次。”
日本在进攻华北期间,认为欲致中国于死地,以 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遂发动战争。
淞沪会战经过
• 开端:虹桥机场事件 • 战役经过:日军在张家兵川沙登陆,向着着落点 宝山进犯。 • 战事转到罗店—月浦一带。“血肉磨坊” • 9.10日日军支援部队到达,敌我双方在闸北,杨 行,施相公庙激战。 • 10.30日,日军发动总进攻,我军向着蕴澡兵撤退。 • 苦战十余天后,大场失守,我军退至苏州河南岸, 最后退入租界中,淞沪会战结束
国民政府声明
•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 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 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 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 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 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 础。”作战Leabharlann 败的原因指望国际公约来制止战争
知识巩固
中国方面 日期 1937.8.13~1937.11.26 日本方面
作战力量
600,000名士兵(70个师和 7个旅) 180架战机 17辆战车(陆军装甲兵团 第一连)
三战区总司令: 冯玉祥 蒋介石
300,000名士兵(9个师团 和1个旅) 500架战机 300辆坦克 130艘军舰
柳川平助 松井石根
淞沪会战
抗战重要战役的回顾与分析

抗战重要战役的回顾与分析抗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而其中的一些重要战役更是决定了抗战的胜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并分析几个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役,探讨其对于中国抗战的意义和影响。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与日军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交锋。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2月期间,中国军队在上海和淞沪一带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最终失败,但他们坚守了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为后续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淞沪会战的失败教训是中国军队在装备、战术和指挥方面的不足。
而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于,它唤醒了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斗志。
淞沪会战的失败成为中国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为后来的抗战做好了准备。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战期间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
尽管中国军队最终被迫撤离武汉,但他们的英勇抵抗和顽强战斗精神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武汉会战的失败教训是中国军队在战略和战术上的不足。
然而,这场战役也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民众的团结力量。
武汉会战的失败成为中国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使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仇恨达到了顶峰。
三、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这场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地区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尽管中国军队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指挥,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日本军队的神秘形象,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他们也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可能性。
这场战役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斗志,同时也为中国军队在后来的抗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结起来,抗战期间的重要战役对于中国抗战的胜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国军队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们也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教训。
淞沪血战真相 蒋介石一天被吃掉一个精锐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淞沪血战真相蒋介石一天被吃掉一个精锐师
导语: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的黄维,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感叹。
很多亲历者都表示,难以使用文字来描述那样一种空前的悲壮与惨烈。
在这场中日
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的黄维,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感叹。
很多亲历者都表示,难以使用文字来描述那样一种空前的悲壮与惨烈。
在这场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的对决中,中国军队几乎一天就要消耗掉一个师。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总数达75万人以上,伤亡人数达30万,而日军投入总兵力达28万人,伤亡5万人左右。
真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战后陈诚总结说,中国军队此战失利,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装备远不如日军,人海战术毕竟难敌火海战术。
《我的河山》一书中就详细讲述了这一段艰苦卓绝、悲壮惨烈的历史时刻。
1937年11月5日拂晓,日军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在舰炮掩护下,率领12万人的兵力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登陆。
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兵力不多,无法阻挡。
中国统帅部急令调往浦东的第62师主力回防,会同新到枫泾的第79师合力反击,同时下令从河南调往青浦的第67军向松江推进。
自11月5日至8日,日军上海派遣军为了顺利完成渡江作战任务,对中国第九集团军及左翼作战军连续发动牵制性攻击。
第九集团军自顾不暇,无法转调兵力。
趁此机会日军第10军急袭松江,与第108师展开激战,并于8日夜攻入松江城,随后占领城东、南、西三面。
第67军军长吴克仁亲临第一线督战。
面对被日军围歼的危险处境,吴克仁率余部出北门向西撤退,日军占领松江,切断沪杭铁路。
9日黄昏,
生活常识分享。
“八一三”淞沪会战浅析

“八一三”淞沪会战浅析摘要:“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日两国展开的最大规模作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
此次战役之惨烈,中国广大官兵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均属前所未有。
虽然中国军队最终退败,但却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主义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并对日后整个战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淞沪会战中日上海一1937年的上海,由于受“一·二八事件”后中日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制约,中国军队禁止在上海市区驻防,上海市内仅仅保留了一个空头的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少数保安部队及警察维护治安。
而日本却可以在上海地区驻扎大批海军陆战队,并修筑了大量战备设施。
但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积极备战,从1934至1936年,先后构筑了苏州——福山,无锡——江阴和嘉兴——乍浦三条永久性国防工事及铺筑完成了苏州至嘉兴的铁路。
1936年,蒋介石又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并在苏州留园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名义,主持京沪地区军事工作。
在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又向上海遣派化装为保安部队的正规军一个团,进驻上海虹口机场,同时调集精锐,准备一旦战事爆发,先发制人,一举歼灭驻沪日军。
上海实际已成为中日战争又一个潜在的爆发点。
对于上海战场的开辟,日军参谋本部在1937年8月6日首先制定了“全面调整日华邦交纲要”,在军事方面作出“取消上海停战协定”,“停止自由飞行”[1]的决定。
逐步变更其在同年7月29日制定的《对华作战计划大纲》即“作战地区大概限定于保定,独流镇一线以北”[2],将作战方针定为击败平津地区之中国军队的计划。
8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决定“放弃以前所采取的不扩大方针,筹划战时形势下所需要的各种准备对策”[3],旋即增加对华用兵,正式扩大侵华战争,妄图达到短期内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之目的。
中国方面,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7月29日“对新闻记者之谈话”针对“我政府对日方针”时谈到“我政府对日之限度始终一贯,毫不变更,即不能丧失任何领土与主权是也”[4]。
淞沪会战

堵守 800壮士
◘ 大厂失守之后,中国军队开始向苏州河南岸撤退,但蒋介石认为苏州 河北岸军队仍不可轻易拱手让与别人,于是就出现了800壮士的事迹 。 ◘ 88师孙元良部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四行仓库,400多人,11.27进驻 ,死守四天四夜,打退敌人6次进攻,击毙敌人数百人
。
撤退
◘ 时间:11.5-11.12 ◘ 标志:日军增援部队在金山卫等处登陆 ◘ 战况分析:送沪会战进入十月份之后,中国军队虽然处于被动地位, 但仍然控制着整个上海。日方认为国民政府已经倾全国五分之三的兵 力于上海 ,已然摆出了决战的架势,因此直接将兵力从华北战场调 到上海。
四、导火线
◘
1937年8月13日9点15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小队,向上海市保安总 队骚扰,总队的士兵对天放枪,予以警告,史称淞沪会战第一枪。之后,日 军实弹还击,战火在黄浦江边迅速蔓延开来。淞沪会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五、战斗过程
十日围攻 堵守阶段 撤退阶段 (攻) (守) (撤)
十日围攻
时间 8.13-8.23 人数
淞沪会战
目录
一、简介 二、背景 三、战略分析 四、导火线 五、战斗过程 六、总结
2
一、简介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期间中国 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 战役”。 淞沪会战的淞指的是吴淞镇和吴淞江(即苏州河 )。沪是上海,包括上海市、上海县与所谓其中的“公共租 界以及法租界”。
二、背景
◘ 1936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加紧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并在卢沟桥事变后叫嚣三
个月灭亡中国。
◘ 当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是在华北,但国民党的经济政治中心 却在华东。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军队已经入驻上海,抢占了侵掠 华东的一个桥头堡。这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心腹大患。因此,蒋介石在决定全 面抗战之后,把日军赶出上海,在华东稳固防御阵线,便成为当务之急。 ◘ 《淞沪停战协定》是1932.1.28,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但蒋介石坚持攘外 必先安内的政策,派代表和日本谈判,签订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 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则可以在许多地区驻军 。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战争动员是实施战争的前提和基础,在淞沪会战前,中国抗日战争动员从1931年开始,是持续不断的,但又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尤其是军队的正面备战。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提出明确目标(若规划),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进行动员,教育,应当全面深入的进行。
目标要求应深入每个人心。
首先,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形成编成统一、数量确定、战力强盛、经常保持战斗准备的战略部队。
(一线主力骨干、二线预备人员应配备合理,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相关突发事件)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编制体制不一,指挥系统不一,供应来源不一,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自然不一,从总体上讲,应付突然战争,进而达到战争初期基本目的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强劲。
到会战爆发时,180 多个野战师中,预定参加初期作战的军队只有3 个师1个旅及少数其他部队,且无有力的海、空军及战炮、坦克部队支援,至于整个战役应该投入兵力的最高限度,亦没有确定的战略部队予以保证。
其次,战争扩充体系不完善。
(人员补充体系,应规划,作为工科,大体上应当统一规划。
对于突击任务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国家加入战争的行动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投入战场作战的军队,也是逐步增加的,加之减员部队的补充、新增部队的组建、各种军需物资的调集利用,都需要有坚强、完善的扩充体系作后盾。
但由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因而,根本不存在在战略上准备好了再打这样一种状态,这就使得整个战争扩充体系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缺陷。
淞沪会战中,经反复增兵,最后参战的部队达73个师之多,其中相当部分部队(主要是地方军队)都是匆忙中调集而来,战场上临时补充的士兵,基本上都未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有些甚至连枪都未放过。
其战斗力及投入战场后的作用,可想而知。
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全国总动员及战时军队指挥体系,更是迟至8月15日至20日才得以实施和建立。
日本军队在1937年初,共有17个陆军师团及大量海、空部队,淞沪战争爆发第三天,即以3个师团的精锐部队为基于组成上海派遣军,增援淞沪战场。
中国在淞沪会战中失败原因分析

中国在淞沪会战中失败原因分析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下面是分享的中国在淞沪会战中失败原因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联合起来与日方做斗争,最后以惨烈的方式狠狠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并且直接将日本原本计划好的三个月掌握中国这个目的彻底毁灭,从而也使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的顽强和出色。
可是不管怎么说也否认不了中国在淞沪会战中是失败了的。
那么淞沪会战失败原因是什么呢?淞沪会战失败原因其实有很多因素的,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一些战略思想上就可以看到淞沪会战失败原因的影子,当时蒋介石其实并没有彻底的了解侵略者和那些西方国家,他本来以为自己通过这次战役可以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并且还能引来国际关注和他们的支援,事实证明这根本就是不合实际的空想,那些国家和侵略者相同的是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绝不会为了一个中国而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其次淞沪会战失败原因就是非常现实的一点了,不管从战斗力还是国力,甚至是武器装备等等方面,中国和侵略者日军的差距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一点,中国在那个时候确实比不上日本先进和强大,而且中国军队的经费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在这场战争,就是其他的战役这些客观条件都是相当大的缺陷,尽管全国的人民都可以团结,也都可以保持一致的目标,但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这些因素提升不上去,这也是造成淞沪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淞沪会战的结果淞沪会战让中国曾经面临着艰难的处境,而且在作战过程中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倾入如此大的兵力其实对国家也是有影响的,但是中国始终不会允许侵略者的嚣张,就算没有把握可以一战到底,却依旧要顽强抵抗他国的侵略。
许多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意义,那么淞沪会战结果如何呢?淞沪会战打响了现代化作战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全力反抗侵略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从战略角度看淞沪会战

从战略角度看淞沪会战作者:孙洋洋来源:《活力》2011年第05期[摘要]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进行的首次主力交战,在三个月时间内,双方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战役之一,在中日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虹桥事件:战略转移;大溃退一、淞沪会战爆发的原因淞沪会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便是虹桥事件。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半,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中尉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两人驾驶着军用汽车冲向虹桥机场,被机场守卫击毙。
事件发生后上海市长俞鸿钧和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周钰分别向日本驻沪总领事和海军负责人通话。
当日,日方声明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本日未有奉命外出,纵令有人外出,也不会到虹桥机场。
为防止事件扩大,俞鸿钧市长表示愿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此事,日方口头表示答应。
但至11日日总领事冈本却通知中方,日本东京政府同意外交解决此事,但必须附带两项条件:“(一)将保安队撤掉,(二)将保安队已筑防御工事完全撤掉。
”面对日方的无理要求,俞鸿钧答复:“既然是中国的领土就更无所谓撤退,对防御工事和保安队所有措施无非为防范起见,总之,我方维持和平之心志,日方应能谅解。
”日军表面表示同意,背地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派遣兵力方案:(1)将第11师团和第三师团派入上海。
(2)继续使用现在担任运送第二次动员部队的船只(预订16日完了)。
(3)动员规模:兵员约80万,马匹约87 000。
”中日双方谈判失败,8月13日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
纵观整个淞沪会战,日本军国主义并没有真正想要与中国进行战略决战,无非想通过虹桥事件进一步对中国政府进行施压,以达到占领上海的目的。
认为通过军事压力国民政府会向以往一样选择退让妥协,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改变了以往的三月亡华伦,武器不如人,装备不如人的论调,先后投入了70余个师上百万军队。
在笔者看来蒋介石是有着深刻的战略目的。
其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来。
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一致对外已经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淞沪会战若干问题分析
导语:1937年“8 13”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
1937年“8.13”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以往为提防蒋介石利用抗战消灭异己,各路军阀更多采取敷衍应付态度);更重要的是,淞沪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
1937年8月13日晨9时15分,日舰重炮向我闸北轰击。
日海军陆战队一部,由天通庵及横浜路方面,越过淞沪路冲入宝山路,向我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队射击。
我军为自卫计,予以抗击。
“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开始。
地面作战经过及若干问题分析
一、双方战前战略态势分析
1、双方兵力与战力:
中国军队方面:总兵力约五万人
A、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卅六师、独二十旅、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队、炮兵二团又一营。
B、海军:各式舰艇约十艘。
C、空军:可支援战斗之飞机约二五0架。
日本方面:地面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
A、陆军:步兵一个大队约二一00人,在乡军人约叁六00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