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教育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也。
”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
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
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
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孔子对教育的主张

孔子对教育的主张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教育的主张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互相促进和共同成长的过程,不仅学生要接受教育,教师也应该不断自学自教,通过师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实现自我完善和共同发展。
2.注重道德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
3.强调实践教学: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和现实应用。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习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4.注重个性发展: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优势,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提倡“仁爱”教育:孔子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仁爱之心,即要求教师具有爱心和关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引导和关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念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
其中,《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之一,里面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学而篇》为主要参考,探讨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观点。
1. 尊师重道孔子非常强调尊师重道,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并尽己所能地尊重老师。
在《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仁爱和勇气等品质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向良师倾听和继续努力学习,人们可以培养自己成为具备这些品质的人。
2. 培养德行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概念。
这意味着要通过不断回顾和思考,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从修身养性开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提倡培养德行,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实践与经验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仁爱,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意义。
因此,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锻炼,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培养思考能力在《学而篇》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
这个概念并不仅指泛指贵族或统治者,而是指具备高尚品质与卓越修养的人。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君子,并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5. 学以致用最后,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以此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因此,他要求学生不仅在书本上获得知识,更要将其运用到现实情境中。
通过以上对《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尊师重道、培养德行、实践与经验、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以致用。
这些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值得借鉴和思考。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也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培养作用。他认 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2) 因而主张早期教育:“少习若天性,习惯之 为常。”(《大戴礼记·保傅》) 子贡、季路由“鄙人”进而为“天下列 士”,即可证明教育作用之大。人的先天素 质差别甚小,后天人性及知识水准的差距主 要是由教育和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三十而立”之年创办私学, 一生从未间断过。他政治上失意,但教 育上成功。孔子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为, 而结果却只是以教书育人的形象展现在 后人面前。
一、教育对象
其办学方针为“有教无类”(《卫 灵公》39)。东汉马融称:“言人所在 见教,无有种类。” 意即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与蛮 夷,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这就打破 “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扩大了教育 的对象,使教育普及于平民。
四、教学方法
孔子从“学而知之”的认识论出发, 重视闻见之学。其学知过程也大体可分 为学、思、习、行这四个环节。这些都 为孔子的教学思想奠定了牢靠的理论基 础。 其教学方法论,重点介绍因材施教与 启发诱导两条。
(一)、因材施教
朱熹有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见《论语集注》) 孔子以此法教人,亦有其原因。一是 社会需要各种专才;二是生源复杂,性 格智力等差异很大;三是孔子对施教对 象了解甚深,故可人使用此法教人。
1、 道德认识阶段
首先应晓之以理,使学生确立道德信 念,然后才能以此为准绳去评价自己和 别人的行为。 为此,孔子要求学生掌握整套较完整 的道德概念,并且不厌其烦地答其弟子 问。
2、 道德情感阶段
然后动之以情,使学生知荣辱,明爱 憎,分美丑,别善恶,从而道德责任感 和义务感。 孔子还将诗与乐作为培养道德情感的 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8)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知识教育的思想
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家,孔子是富于首创精神的。
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孔子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是前无古人的,归结起来有以下七各方面:
一、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李氏》),主张学无“常师”(《子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知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而见识之“(《述而》)。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去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接受;多多的看牢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问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见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的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造成怨尤和造成遗憾。
二、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的第一句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愉快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吗?”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联合性,并有转化的意思,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合贯通,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
三、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
这是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
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
位。
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四、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颂下来,而且政治措施上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运用,那就算白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出仕为官,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就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学之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认为整天吃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子罕》)既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有盈”(《述而》)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孔子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臆想的唯物主义的求知态度和思想方法。
六、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启发”“举一反三”亦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与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时给与开导。
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
因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地
思考,仅靠教师教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体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曾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知何也已矣(《卫灵公》)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教法教育学生,例如当子夏读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
子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子夏对这个想法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是子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说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水平是很高的。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的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
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庶”,后答“教”,一步一步引起冉有的追问和思考。
七、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
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
如他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雍也》)。
有
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先进》)。
孔子还能从学生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词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先进》)。
宋儒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的。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
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回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听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
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先进》)。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心以上,可以语上也;中心以下,不可语上也?”(《雍也》)。
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李氏》)。
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气血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去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展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性去进行教育,使其各尽其才,发挥开放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