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13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1819年,瓦特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功率计算单位定为“瓦特”(Watt)。

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

A.瓦特创立近代物理学体系B.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突破了生产发展的动力“瓶颈”C.瓦特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D.瓦特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瓦特在机械动力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不是近代物理学。

B、C、D三项是瓦特成就的影响。

答案 A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广泛应用的最大影响是( )。

A.吹响了第一次动力革命的号角B.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C.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D.引发了第一次能源革命解析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厂摆脱了原来的地域限制,促进工厂制度的建立,使人类进入到机器大生产阶段,蒸汽机成为当时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答案 B3.下列人物所取得的重大自然科学成就,对开辟人类生活新时代影响最大的是( )。

A.瓦特 B.法拉第C.马可尼 D.爱因斯坦解析注意关键词“自然科学”“新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随后人们据此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B4.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解析蒸汽时代是蒸汽机为能源动力,电气时代是以电为能源动力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能源动力不同。

答案 D5.冯如是“中国航空之父”,1909年9月21日驾驶着由他设计制造的“冯如1号”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南郊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

“冯如1号”飞机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B.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C.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内燃机的发明D.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发电机的发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新人教版必修3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选择题1•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结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件折題干,实际是考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F支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科技带来生产力的进步是必然的,丽这两项技术是人粪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引起了社会结枸的重大变匕如工业*命使人类分为两大対立阶级,主产力的遥步使人类社会生活岀现巨大变化,如电的岌明使人娄告别了黒暗等9所以①②③都对9而④闸述的杲其消极影响,与羸干所要求的不符,排除④」答索为B选顷。

2•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了办一期黑板报,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

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A.信息时代的到来B.理性时代的到来C.蒸汽时代的到来D.电气时代的到来【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 反映了电灯的发明的历史意义, 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故D正确;信息时代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理性时代属于启蒙运动,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蒸汽时代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错误。

故选Do【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电灯的发明的意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电气时代”的答案。

3•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下列属于他发明成果的是()①发电机②电话③钨丝灯泡④纽约珍珠街发电厂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答案】D【解析】爱迪生是第二贷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发晦,主要发明电灯嗨暖电厂,③④符合题意,选择D 正确j发电机是德国西门子发明,电话是美国贝尔发明,排除①②。

人教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习题

人教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习题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B.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D.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答案】D2.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传统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将被“扁平化”的结构所取代。

这主要说明互联网A.内容更广泛B.手段更隐蔽C.沟通无阻碍D.主体更平等【答案】D3.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和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影和电视机的成功发明【答案】B4.近现代史上,科技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产生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下列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火车司机②网络作家③空姐④汽车维修员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答案】D5.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①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使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③使人类的生活更丰富多彩④使世界形势因此改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一八七零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作者要强调的是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答案】D7.与下图中②对应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应用B.电力的广泛应用C.电子技术的应用D.网络技术的应用【答案】B8.下图分别是1784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和1870年格拉姆制造的发电机,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关于这两项科技成果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B.都因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发明C.都促使了应用该技术的国家调整生产关系D.都产生于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C9.“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使机器的构件发生了本质变化。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3·福州高二检测)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

这表明( )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B.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学长期孕育的结果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充裕可靠的动力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解析】题干说明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 A2.“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这一发明是指( )A.发电机B.纺纱机C.电动机D.蒸汽机【解析】从“热能”“结束了……依赖”中,我们可以判断A、C、D三项基本符合要求,但根据题干总体分析,应该选比较早出现的蒸汽机。

【答案】 D3.蒸汽机的发明对世界造成的主要影响包括( )①机器生产的大规模普及②人们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③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④使人们放弃了手工生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的说法是错误的,手工生产仍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只是由于新动力的出现促使人们将生产方式加以调整,并未放弃。

【答案】 A4. (2013·合肥高二检测)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下列图片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解析】“新的时代” 是指“电气时代”。

D项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答案】 D5.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造了水上运输的状况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解析】A项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C、D三项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姓名: 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 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由此证明()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岀路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C. 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2.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C. 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D.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3. 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

2012 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7年, 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以上。

这说明A. 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B. 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C. 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D. 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4.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 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

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 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C. 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D.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5. 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主要大国GDP在世界所占百分比简表(世界总量=100)。

此表A. 工业革命缩小了各国经济差距B.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C.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进步D.技术创新极大影响了经济发展6. 英国学者巴需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413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含答案.doc

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413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含答案.doc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4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织机在英国岀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

这表明()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立的首垛堆斜B.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学长期孕育的结果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充裕可靠的动力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答案】A2.《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中说道:“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说明()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B.科技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C.改良蒸汽机的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进步【解析】牛顿力学体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动力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由此可见科技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符合题意;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的说法不全面。

排除;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岀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D错误。

【答案】B3 •恩格斯说:“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瓦特给它加上了一个分离的冷凝器,这就使蒸汽机在原则上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据此可知()A.瓦特是发明蒸汽机技术的第一人B.蒸汽机是第一个国际性的发明C.瓦特推动了蒸汽机技术的国际化D.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蒸汽机技术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A错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 是指蒸汽机技术的国际影响大,B错误; C 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吻合。

【答案】D4.罗尔特在《詹姆斯•瓦特》中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所具有的意义包括()①使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②加速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③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渐形成④促进了近代交通的崛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题干材料强调蒸汽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凡是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影响都可入选。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 13 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中“蒸汽时代”的到来12电气革命的出现34信息技术的发展5、6综合7一、选择题1. “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靠。

这时, 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取 , 并且不久 , 人类还可以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余矿物燃料, 即石油和燃气。

”人类获取“一个巨大的新能源”的重点是()A. 机器的发明B. 蒸汽机的改进C. 电力的应用D. 石油的开采分析 :B据资料“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靠”和“并且不久, 人类还可以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余矿物燃料, 即石油和燃气”可判断这类新能源是蒸汽机的燃料——煤 ,B 项正确。

2. 以下图分别是1784 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和1870 年格拉姆制造的发电机, 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最初进的科技成就, 对于这两项科技成就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中占有主导地位B.都因科学技术获得了重要打破而发明C.都促进了应用该技术的国家调整生产关系D.都产生于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A项错误;瓦特的全能蒸汽机主假如生产经验的总结,B项错误;它们分别代表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标记性成就, 它们的使用引起了生产组织的变化, 分别产生了工厂制、垄断组织,C 项正确 ; 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英国,- 1 -格拉姆是比利时人,D 项错误。

3.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

它使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获得了重要的科技进步: 电力和能源开发、资料和资料加工、通讯和信息传达技术。

”以下成就中属于其表现的是()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B.瓦特改进蒸汽机C.爱迪生发明电灯D.法拉第发现电磁感觉现象分析 :C据资猜中“美国” “ 19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初”“电力和能源开发”等信息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宽泛应用,C 项正确 ;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A 、 B 两项错误 ;1831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觉现象,D 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训练第十三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训练第十三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含答案解析)

第十三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1.《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A.装备门槛提高 B.诞生许多科学家C.科技投入不足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2.《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

”下列选项能最先验证这一趋势的是(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珍妮纺纱机C.发电机D.电子计算机3.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

这项成果是( ) A.电影B.电视C.有线电话D.电子计算机4.英国科学史家德萨格利斯在其著作《实验哲学》中认为:他们(蒸汽机的发明者)既不像哲学家那样能够了解原因和理由,也不像数学家那样能够算出各部分的比例,他们十分幸运地能够碰巧找到了他所索求的东西。

这说明蒸汽机的发明( )A.基于实践经验的积累B.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C.借鉴自然科学新成果D.凸显发明者的哲学思辨5.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传统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将被“扁平化”的结构所取代。

这主要说明互联网( )A.内容更广泛B.手段更隐蔽C.沟通无障碍D.主体更平等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它”是指( )A.蒸汽机 B.内燃机C.发电机 D.信息技术7.《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

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选择题
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19世纪上半期,大规模集中生产的工厂在英国大量出现,这得益于蒸汽动力的使用和推广。

蒸汽动力的推广,使工厂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可能。

答案:B
2“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里奇沃特公爵运河。

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英里的运河。

”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萎缩
解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工厂所需的大量原料需要及时购进,大量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上销售。

英国运河的开凿就适应了这种要求。

答案:C
3(2013·山东滨州一模)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专题时,曾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目,这一目主要介绍的科技成就应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蒸汽机和内燃机
D.汽车和飞机
解析:“人类文明的引擎”中“引擎”代指发动机,符合题意的应是C项。

答案:C
4就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行的原因,某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四种意见,比较契合实际的是( )
A.当时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
B.当时的英国拥有最发达的工业文明
C.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较安定
D.当时的英国拥有最先进的政治文明
解析:世界博览会主要是展示世界文明发展程度及预示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盛会。

19世纪中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最发达的工业文明。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举行,主要是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案:B
5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

这段话最能表明( )
A.电已进入生产领域和人们的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仆人”,这说明电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服务,成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答案:A
6在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设置电业工人一栏。

在1885年的调查中,电业工人有25 000人。

到1906~1907年,则达107 000人。

这主要说明( )
A.德国的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B.德国工人的就业率不断提高
C.新兴的电力工业在德国迅速发展
D.世界各国进入电气时代
解析:德国电业工人数量的迅速增长,是新兴的电力工业在德国获得迅速发展的直接见证。

答案:C
7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

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

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

我暂时不再贫穷了。

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这段材料表明( )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解析:材料中所涉及的女工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其原因是“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和“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这反映出世俗的偏见仍牢牢地束缚着进入工厂工作的女性。

答案:D
8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被利用。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解析:不同时代的发明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它们的作用大小等是无法作比较的。

因此,A、B、C三项的比较都是不确切的。

无论电子文献,还是纸质文献,它们都承载文化、传播知识,其功能是一样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也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3)材料二中说的“文明”是指什么?
(4)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参考答案:(1)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

(2)产生了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两者的对立。

(3)资本主义的文明。

(4)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

核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进。

10阅读下列材料:
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重要工业部门大多数集中在几十个垄断组织手里。

这些大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并不排斥竞争,相反使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它们主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

它表明垄断组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生产力的进步而对生产关系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

它还预示在垄断组织的形式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会有更惊人的发展。

在工业生产集中的同时,银行资本的集中与垄断也达到很高程度。

它促成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

当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时,资本主义即进入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时期。

——高一《历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请完成:
(1)“将近30年的发展”指什么?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什么?除文本的解释外,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
(3)“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中的“现代”是什么含义?
解析:解答第(1)问,要注意题目中所给的时间限制“将近30年”,实际上是要求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第(2)问,除了要概述材料中的观点外,还要提出与材料不同的观点。

第(3)问,材料中有对答案的明确提示。

参考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与资本向少数资本家集中。

(2)不排斥竞争,相反使竞争更加激烈。

垄断排斥竞争等。

(3)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或进入垄断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