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岭金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标志
煎茶岭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

20 0 2年第 1 期
20 0 2年 2月
声 乌 也 最
MI NERAI RE OURCES AND 0LOGY S GE
第 l 卷 6
总第 8 期 8
煎茶岭金矿床 的控矿因素分析 及找矿方向。
胡 建 明
( 中国 矿 韭 有 限 公 司 , 西 勉 县 陕 74 1 ) 2 2 2
撰 写此 文 。
1 矿床 地 质 特征
11 矿 区地质概况 . 煎茶 岭金 矿 床位 于勉 一略 一 宁三 角地 带 东 北缘 勉略 探断 裂南侧 、 区域复 背斜 倾伏端 次级 裙皱 何家 岩 背 斜北翼 。 金矿体产 于超基性 岩体 与北部 震旦 系 白云 岩 接触 部位 的 F 裂 带 附近 ( {断 见图 1 : 区 出露地 )矿
且与 上盘 白云岩形成 了截 然 的界 面 , 开放性 也控 制 其 了本 区 的氧化 深度 ; 同时发 育较 多的横 向断 层或缓 倾 角 断 裂 将其 切 割 、 断 , 错 致使 F {沿走 向和 倾 向均 呈
不连 续性。
期变 质 , 主要 由退 化蚀变 后 的纤胶 蛇纹岩 、 叶蛇 纹岩 、 罱 镁岩 、 菱镁 岩及 石英组 成 。 薄片 中根 据蚀 变 矿 物 的种类 及 产状 可 以恢 复其 原 岩 为斜 辉 撇 榄 岩 和 二 辉 撖 榄 岩 , O 为 3 .7 Mg 8 2
关 薯词 : 煎萘峥金矿 } 构造 I 控矿 因素 中圉分娄号 : 6 8 5 P 1.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6 3 20 )1 0 7 0 1 0 —56 (0 2 0 —0 1 - 5
煎茶岭 金矿位于 陕西 省略 阳县何 家岩 镇西 渠淘 , 关 于本 矿 区的超基性岩 、 矿构 造及成 因机 理等 方面 控 已发 表大量专 著 。作者 从 19 96年起 一直 从事该 矿 山 地 质 找矿 工作 . 通过 几年 来生产 实践 以及 勘探资 料 的 总结 和整理 , 该矿 床 的控 矿 因素及 矿体 的空 间展布 对 有 了新的认 识 , 并在 生产 实际 中得到证 实 和提 高 。特
煎茶岭金矿床北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分析

l l●V8儿A。
Lc。
LNEVJ煎茶岭金矿床北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分析朱润亚(湖南省地质勘查开发局湖南长沙410006)自然科孝【摘要】煎茶岭金矿床与超基性岩在时空和成因上具有密切关系,在秦岭造山带中尚属首饲,在我国也是少见的金矿床类型,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中固分类号:TD 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1671-.7597(2∞8)062咖5--03煎茶岭金矿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大型矿床之一,自80年代初发现以来,许多研究单位和学者对该矿床进行了地质调研和矿床类型及成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一般认为煎茶岭金矿床是独特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不同研究者对矿床的成冈及成矿模式研究较多,但对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地球化学等研究较少。
近几年来在该区域于煎茶岭超基性岩主岩体南接触带发现了苗儿沟一水草坪金矿带(以下简称南矿带),此矿带J F在勘查阶段,形成工业矿体达5吨以上,其矿床特征及类型与已探明的北矿带矿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点,本次r[作主要依据矿床学的研究思路,在重点剖析煎茶岭金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煎茶岭金矿床北矿带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矿床成因。
本论文正是基于此点选题对煎茶岭北矿的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研究。
一、煎茶岭金矿床北矿带地质特征(一)矿带宏观分布矿化与蚀变白云岩有关,含金蚀变白云岩带赋存于超基性岩与白云岩的接触断裂(F145)蚀变带中。
蚀变带长5200米,宽130米,延深大于800米。
其形态呈似板状,部分地段膨大为大透镜状,规模大,空间连续性、稳定性好,产状与断裂相同,即沿走向与垂向上均呈舒缓波状。
蚀变体上盘以F145断裂为边界,界面相对平直清晰,与围岩白云岩界线清楚.蚀变体下盘为蚀交超基性岩(滑石菱镁片岩、叶蛇纹岩、石英菱镁片岩等),与岩体接触面凸凹不平,成分上呈过渡关系。
金矿矿床特征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究

金矿矿床特征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究作者:李泓明王明郭俊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5期李泓明王明郭俊(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108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内蒙古虎拉林是金矿含量较多的地区,本文主要通过对该矿区的综合分析,分析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同时对找矿标志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为今后我国的采矿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金矿矿区分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矿矿床特点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TD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b)-0151-01所谓金矿,是指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即金矿石,也指通过用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即金矿山,还指通过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工业利用的金矿石堆积,即金矿床。
本文以内蒙古的虎拉林为例,对金矿矿床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的形成原因和找矿标志进行探讨。
虎拉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额尔古纳市,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多个岩金矿床,我国的黄金支队一直对虎拉林地区进行调查,根据当地的矿产地质对虎拉林金矿有了新的认识。
1 虎拉林金矿区地质特点中侏罗统22站组是矿区内德主要地层,矿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分部比较广泛。
有研究表明区内的主要侵入岩为石英斑岩和,然后是花岗岩。
其中石英斑岩主要在矿区的中南部,形状为椭圆状,花岗斑岩主要在矿区的西南部分部分布,形状为条带状,花岗岩主要在矿区的西南部和中部分布,形状为小岩株状。
有研究表明花岗斑岩与金矿化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从矿区中采集到了岩石标本的鉴定表明,赋矿岩浆岩是花岗岩的演化产物。
矿区内的最主要控矿构造就是角砾岩筒构造,其次是角砾岩筒构造。
研究表明,在虎拉林矿区有一个角砾岩带,方向为南北方向,能够在每个钻孔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角砾岩,在这些控矿构造中,最小的环形构造的直径大约为240m。
从钻孔的数据资料分析可知,角砾岩筒构造的垂深大于290m,南北方向的宽度大于590m,而东西方向的宽度大于390m。
举例分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举例分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摘要】金矿床一直是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尤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金矿床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伴随技术手段改善,金矿床开采事业进步巨大。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在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研究方面成效显著,为金矿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
本文主要以大庄子金矿床为例,对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及找矿标志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举例分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相关勘查技术是否成熟直接关系金矿开采成效高低。
只有形成对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的系统分析,才能在金矿开采中取得不错成果。
由于我国金矿资源相对丰富,分布相对广泛,金矿床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其具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具有明显差异,必须结合实际金矿床案例进行有关分析。
因此,本文主要以山东大庄子金矿床为例分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1 成矿背景分析由于金矿床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不同,成矿原因和时间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区域地层基底成分构成了金矿床形成、演变的物质基础,岩浆活动及地质构造活动构成金矿成矿的必要条件。
常见金矿类型有绿岩带型金矿、花岗岩侵入类金矿、碱性岩侵入金矿等,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元古宙等类型,成矿地质背景复杂。
就山东大庄子金矿床进行分析,金矿床位于胶西北隆起的西南缘,胶莱坳陷盆地西北缘,西临郯庐深大断裂约20km,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区内第四系覆盖比较严重,金矿床产于玲珑岩体外接触带西南侧的早元古代基底荆山群变质岩地层中,主要出露在矿区中部大庄子、邵家和北部黑羊山一带。
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大理岩、含石墨透闪片岩等。
区域构造主要以断裂为主,其中NNE走向断裂发育程度最高。
胶莱盆地南部以中、下垩系青山组和火山沉积岩系王式组发育为主。
整体矿区侵入岩分布较少,岩浆岩发育程度不高,只在矿区北部出露少量黑云母花岗岩,东部10km 处分布NNE走向的玲珑式大岩基花岗岩。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金矿床是金的主要矿石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金银矿、碲金矿及针碲金矿等次之形成的大型金矿产区,金矿的形成条件复杂,不同的金矿种类生成的条件也不尽相同,除要有矿源层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
该金矿床位于雪峰弧形构造成矿带上,是该成矿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比较重要的金矿床。
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该金矿床区域的概况以及该矿区地质特征,对该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标签: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矿床的开采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
对于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及找矿标志的探索,是金矿床开采工作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需要提起重视。
找矿标志即矿产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是找矿的重要信息,直接或者间接的找到矿体和矿床需要研究和探索找矿标志。
1该区域地质概况1.1地层概况该区域主要分布于上元古界芙蓉溪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的岩性为陆源碎屑沉积岩,其构成含有浅变质的含火山凝灰质,属于陆间裂陷复理事活动型建造,由于该区域的地层特点,该区域具备金矿床的地层形成条件,成为金矿的重要矿源层。
1.2构造概况该区域构造错综复杂,大致结构分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体系,该区域的主要构造骨架为北西向,主要组成包括韧性断裂和张扭性剪切带、复杂的冲断裂层及复杂的重叠褶皱,这种组成特点对于金矿的成矿提供了基础条件并起到了导向作用。
北东向构造主要分布伸展于北西向断裂带,其组成包括片化带、断裂带、融化,这种组成特点确定其重要地位,构成了该区域主要的容矿构造。
1.3岩浆岩概况该地区内部岩浆活动频繁,活动时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至印支期,并在南西方向及北东方向发育。
北东部主要以复式黄茅花岗岩体组成,南西部主要构成成分为东华山花岗岩。
根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北东部和南西部之间存在一种对地层形成存在促进作用的物质,为隐伏岩体。
成矿的原因与岩浆活动息息相关,围岩构造的改变是岩浆热运动作用的结果,同时岩浆的热液会导致矿物内部元素化学性质的改变,对成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区域内的热力梯度和水源也参与了成矿作用。
大桥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大桥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徐克红(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大桥金矿地处西秦岭造山带东段,横跨夏河一礼县、碌曲一成县和迭部一武都三个逆冲推覆构造带。
合作一临潭一两当深大断裂和舟曲~成县一徽县区域断裂穿过本区,这两条断裂是上述三个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分界,控制着区内地层的分布,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
矿体均赋存于硅质角砾岩中,严格受硅质角砾岩控制。
对大桥金矿床区域分布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为该地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分布特征矿床特征找矿标志1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工作区位于中秦岭与南秦岭成矿带的结合部位。
自北而南横跨岷县茶埠一代家庄一厂坝铅锌成矿带,岷县鹿儿坝一两当广金坝金汞锑成矿带和迭部一武都~徽县铁铜金成矿带。
区内主要金属矿产为铅锌、金、铁、铜等。
主要矿床(点)有崖湾大型锑矿床、页水河中型铅锌矿床、邓家山中型铅锌矿床、上坝金矿床、水贯子铅锌矿点、草关村铅锌矿点、朱家坝铅锌矿点、砖庙子金矿点、窑上金矿点、石门沟铁矿点、石门沟铜锌矿点、小金厂铜金矿点、牛家庄铁矿点和甘泉铁矿点等。
区内以页水河、邓家山为代表的众多铅锌矿床(点)均沿茶埠~代家庄.厂坝铅锌成矿带分布。
茶埠一代家庄。
厂坝铅锌成矿带以富含层控铅锌矿床而驰名,是西秦岭地区铅锌矿田的主要分布区,有各类铅锌矿床数十处,其中以李家沟、厂坝、邓家山、洛坝等大型一特大型铅锌矿床为代表;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系,成因类型为热水沉积型和热水沉积改造型。
崖湾锑矿、上坝金矿、砖庙子金矿点、窑上金矿点及大桥金矿均分布于岷县鹿儿坝一两当广金坝金汞锑成矿带上,显示了该带中低温成矿的特点。
岷县鹿儿坝一两当广金坝金汞锑成矿带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复理石相沉积的杂砂岩、泥岩夹碳酸盐岩,矿床以鹿儿坝金矿为代表,金矿化与构造破碎带有关,元素组合以Au、Ag、As、sb、Hg为主,带内岩浆岩不发育,成矿作用与地下热卤水有关,成因类型为热水溶滤型。
陕西煎茶岭镍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_李静

第3期
李 静 等 :陕 西 煎 茶 岭 镍 矿 床 控 矿 因 素 及 找 矿 标 志
55
陕西略阳县煎茶岭镍矿位于陕西省略阳县东南 约20km 处,属 何 家 岩 镇 管 辖,地 理 坐 标 为:东 经 106°21′25″,北 纬 33°16′00。 陕 西 省 冶 金 地 勘 公 司 711队20世纪70年代对煎茶岭镍(钴)矿 开 展 找 矿 与 初 评 工 作 ,1984 年 提 交 了 矿 床 评 价 报 告 。90 年 代 西 北 有 色 地 质 勘 查 局 717 总 队 补 充 进 行 煎 茶 岭 镍 矿 床的详查工 作,1995 年 提 交 了 详 查 报 告,探 明 镍 金 属量镍342 925t,伴生 Co 14 046t,属大型镍矿床。 笔者通过剖析陕西 境 内 唯 一 已 知 镍 大 型 矿 床 (略 阳 县 煎 茶 岭 镍 矿 )成 矿 构 造 特 征 、岩 体 特 征 、矿 体 特 征 , 总结了矿床控矿因 素 及 找 矿 标 志 特 征,以 期 为 下 一 步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煎茶岭 超 基 性 岩 体,由 1 个 主 岩 体 和 2 个 旁 侧 伴生的岩体组成。该超基性主岩体侵入于何家岩背 斜倾伏端与近东西向断裂 F81 和北东、北西向断裂交 会的复合部位,岩 体 长 5 000 m,宽 300~1 200 m, 出露面积 约 5km2。 其 形 态 受 近 东 西 向 断 裂 控 制, 南 北 界 面 产 状 呈 波 状 弯 曲 ,平 面 呈 大 透 镜 状 ,剖 面 呈 陡 倾 岩 墙 状 。 岩 体 总 体 产 状 走 向 近 东 西 ,倾 向 南 ,倾 角65°~85°。该主 岩 体 是 成 矿 基 本 场 所,岩 体 中 部 膨大部部位是最有 利 的 成 矿 空 间;主 矿 体 走 向 拐 弯 处和倾角由陡变缓 处 是 矿 体 变 厚、品 位 变 高 因 素 之 一。镍矿体绝大多 数 赋 存 于 主 岩 体 内,南 北 两 岩 枝 靠近主岩体部位,有 贫 矿 或 较 小 的 镍 矿 条 出 现。 含 矿 岩 体 确 定 为 已 深 度 变 质 的 (镁 )超 基 性 岩 为 含 矿 地
陕西煎茶岭超基性岩与金矿床成因关系_张复新

第一作者简介:张复新,男,53岁,副教授,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1998-11-23收稿。
李杰美编辑。
第5卷 第2期1999年6月黄金地质GO LD GEO LOGYV ol.5 No.2J un.,1999陕西煎茶岭超基性岩与金矿床成因关系张复新 汪军谊(西北大学地质系 西安 710069)摘 要 煎茶岭金矿床属于与超基性岩有成因联系的微细浸染状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该超基性岩沿超壳断裂侵位(927M a),是金矿形成的矿源岩。
含矿超基性岩在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下,发生彻底的退化蚀变(388.7M a )。
经滑石-蛇纹石化,进而碳酸盐化,导致微量金解离。
在后期活动性断裂控制下,形成含金硫化物矿化-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岩体的就位。
含金蚀变岩与金矿体微量元素组合、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组成对超基性岩有明显的继承性。
关键词 金矿床 超基性岩 成矿作用 陕西 80年代在秦岭地区,人们利用已知矿床模式找矿和在已知成矿带上寻找新矿床的找金热潮如火如荼。
煎茶岭金矿就是在原有镍矿基础上,借鉴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金矿理论,于80年代末期勘查成功的大型金矿床。
煎茶岭金矿床位于陕西勉略宁三角地块东北侧何家岩地区。
三角地块由太古宇鱼洞子群(Ar 3yd )结晶基底,下-中元古界大安群(Pt 1-2d n)与何家岩群(Pt 1-2hj )过渡性基底拼接组成。
沿上述两套岩石组合的基底拼合带,即黑木林—硖口驿一线断续分布有古蛇绿混杂岩。
与之同期的煎茶岭超基性岩沿鱼洞子—西渠沟超壳断裂展布(图1)。
分布于基底拼合带北部附近的火山岩—碎屑岩组合的中至上元古界碧口群(Pt 2-3bk ),为一套古岛弧—弧后沉积体系,进一步证明古拼合带的存在。
基底拼接后上述岩石组合接受的震旦系—下寒武统第一盖层,与扬子板块北部统一大陆边缘沉积是相似的,表明晋宁期后勉略宁三角地块与扬子板块统一起来。
泥盆—石炭纪随着勉略局限洋盆的形成,受勉略缝合图1 研究区区域地质略图D —C —泥盆—石炭系;Z-震旦系;Pt 2-3bk -中-上元古界碧口群;Pt 1-2hj -中-下元古界何家岩群;Pt 1-2dn -中-下元古界大安群;Ar 3yd —太古宇鱼洞子群;W —闪长岩;—超基性岩;1-断裂构造带的控制,于三角地块北部形成扇坝群的沉积组合,构成样式复杂的统一的勉略海盆,并在洋盆闭合成陆,印支—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中,三角地块大量片岩随大型推覆构造向北逆冲,为勉略混杂带提供大量外来岩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6期 Vo l.22,N o.6 2008年12月M IN ERA L RESO U RCES A ND GEO LO G Y Dec.,2008煎茶岭金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标志佘岳峰1,王瑞廷2,陈荔湘3,代军治2,刘莉霞2(1.西北有色测绘院,西安710038; 2.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勘院,西安710054;3.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711总队,陕西勉县724212)摘 要:煎茶岭大型金矿床的形成受超基性岩的褪化蚀变、F451断裂及白云岩地层、超基性岩体控制。
F451断裂及与其大角度相交的上、下盘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
结合该区找矿实践,分析认为其找矿标志包括:1)具有一定规模和多期活动特点的断裂挤压破碎带及其分枝断裂;2)以金为主的金、银、砷、汞、硼、镍、钴、铬、锰、锌多元素化探组合异常,特别是原生晕金、砷异常的较强部位;3)断裂带中见有蚀变白云岩带,蚀变组合为黄(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叶蛇纹石化、滑石化、铬云母化;4)含金背景值高的超基性岩体,超基性岩体内有后期的中酸性侵入岩,并使得超基性岩体遭受了强烈改造变质;5)有利于交代作用进行的碳酸盐岩等围岩;6)区域上长期的构造岩浆活动。
煎茶岭地区仍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这对于指导该地区进一步找矿并取得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煎茶岭;金矿床;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控矿断裂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8)06-0487-05 煎茶岭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陕西段勉-略-宁多金属矿集区。
自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由于其特有的成矿背景和地质条件,许多学者对煎茶岭金矿床进行了不少研究(庞春勇等,1993;黄婉康等, 1996;王相等,1996;王瑞廷等,2000,2003),随着矿山开采利用的不断深入,对煎茶岭金矿床的控矿因素也取得了新的认识。
本文结合勘查实际,以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探讨煎茶岭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总结找矿标志,并进一步为该矿床的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1 成矿地质背景区域上煎茶岭金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摩天岭褶皱系东部,勉县-略阳-阳平关(宁强)元古隆起区北缘。
该区北以略阳-褒河深断裂为界,以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褶皱系相接,南以汉江深断裂为界与扬子地块龙门山-大巴山褶皱带相连,区内北部鱼洞子地体和南部碧口地体对接拼贴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复合地体,即勉-略-阳三角区,同时其内也形成一个金铜镍矿化集中区(王相等,1996;王瑞廷等,2000)。
鱼洞子地体属扬子地块太古代结晶基底,是区内最古老的岩块,同位素年龄为2657±9M a(U-Pb)(秦克令等,1992),沿勉略构造带南部边界断裂展布,具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建造特征,岩性为深变质火山沉积岩。
碧口地体为扬子地块西北缘中新元古代增生地体,岩性为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细碧石英角斑岩建造。
该区伴随着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晋宁期发生大规模超镁铁-镁铁质岩浆侵入、喷出作用,超镁铁-镁铁质侵入体主要沿碧口地体与鱼洞子地体拼接碰撞带及其鱼洞子地体内挤压褶皱断裂构造带分布,在区内形成了NEE和NWW走向两个最大的超基性-基性岩带。
其内绝大多数岩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关系,该期超镁铁-镁铁质侵入岩属于阿尔卑斯型构造侵位超基性岩石组合类型(王相等,1996)。
区内地体487收稿日期:2008-09-02 作者简介:佘岳峰(1969-),男,陕西蓝天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技术管理工作。
拼接带存在NWW 和NEE 走向的两组构造交汇,除超基性岩外,还分布有印支期中酸性侵入体。
该拼接带动热变质作用十分强烈,是一个长期活动的大型构造岩浆活动带和地体拼接挤压韧性剪切带,其中大部分岩石已发生糜棱岩化作用,同时也是煎茶岭大型金矿床的宏观控矿构造。
煎茶岭金矿主要赋存于超基性岩体北侧与震旦系白云岩的接触断裂带中。
构造蚀变强烈,形成了富含金的强烈构造蚀变带,构成了煎茶岭金矿田的北矿带,也是煎茶岭金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图1)。
F 451接触断裂带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含金矿化蚀变带与F 451断裂产状一致,在走向与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金矿体完全产于蚀变带中,厚度小于或等于蚀变体厚度。
金矿体出露于36~72线之间,延长1950m ,平均厚度3.30m ,w (Au )平均为7.28×10-6。
矿体主要蚀变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白铁矿化、蛇纹石化、滑石化等。
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少量白铁矿以及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石英、蛇纹石、滑石等。
通过对413件矿石光片观测,金主要为微细粒状,呈粒间金、裂隙金和包裹金三种类型。
图1 煎茶岭金矿床地质略图(据王相等,1996)Fig .1 Geo log ical simple map of the Jianchaling g old depo sitAry-晚太古界鱼洞子群 (Z-E 1)d -震旦寒武系断头崖群 SL -板岩 L S-灰岩 DO-白云岩 -超基性岩(蛇纹岩、滑镁岩、菱镁岩) FP-钠长斑岩 -闪长岩 -辉长岩 !∀-花岩斑岩 Fe -铁矿体 Ni -镍矿化体 Au -金矿体F 451断裂为区域上略褒断裂(勉略缝合带南界断裂)与F 81断裂(略阳-方家坝断裂)之间一斜向断裂,它切割深度较大,向西北控制了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的边界。
说明F 451活动时间早,具基底构造特点,同时F 451与F 81断裂控制三角地区北部岩浆岩的分布,为一大型构造,说明了该区受这一大型构造的控制。
F 451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它控制了金矿化蚀变带和金矿体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矿作用。
同时F 451断裂局部产状变化及力学性质转换部位制约着矿体形态、规模与品位的变化。
煎茶岭金矿床矿区及周边地层经历多阶段变形变质作用,矿区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受区域上略褒深断裂及褶皱构造的控制,沿基地何家岩背斜的南北两翼边缘形成的从属于略褒深断裂的次级近东西向的F 81断裂及与F 81断裂同时期发育的次一级断裂F 451断裂为主干断裂,形成一系列更次级的走向断裂,均以压扭型为主,表现多期活动特点,它们在煎茶岭地区构成一个主要的断层交汇区。
2 控矿因素分析煎茶岭金矿床就位于勉-略-宁矿集区的西北缘,南距勉略缝合带仅3~4km ,区域上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该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煎茶岭地区岩浆活动频繁,为一典型的同位多期岩浆活动区。
晋宁期超基性岩(927M a )的侵入以及加里东、华力西期等中晚期岩浆活动所引起的岩浆期后变质及带来的大量深源物质,进行了物质、能量等的广泛交换,为矿床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综合分析煎茶岭金矿床的成矿作用,认为其控矿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2.1 超基性岩的褪化蚀变煎茶岭超基性岩体的分布严格受构造控制,是超壳断裂切割导致地幔物质上涌的产物。
大约5.9亿年前的新元古代煎茶岭超基性岩侵位,经强烈变质后形成现在长5~7km,宽0.3~1.2km,面积约5km 2的含金岩体。
煎茶岭超基性岩体已强烈褪化蚀变,由无水硅酸盐铁镁矿物次变为含水硅酸盐铁镁矿物,进而碳酸岩化形成菱镁矿与石英组合。
这种蚀变分解过程,对含矿岩体中的金等成矿物质的解离具重要意义。
当岩体遭受强烈变质后,其中的金向岩体边部迁移富集,岩体具备提供金的能力。
煎茶岭金矿区超基性岩体蚀变带随变质作用的加强,金的含量随之递增。
煎茶岭金矿中金与黄铁矿、石英密切共生,超基性岩体95%以上发生滑石化、石英菱镁岩化现象。
说明岩体变质逐渐增加时,体系中富CO 2的流体参与蛇蚊岩变488质作用,随体系氧逸度增高,金随硫化物不稳定而发生活化迁移。
金矿体和含金蚀变体与超基性岩石的各种褪化蚀变岩主要成矿元素和特征元素呈同步增长而且随蚀变与矿化作用的加强,各成矿元素的含量具大致的正消长关系,说明超基性岩的褪化蚀变作用提供了煎茶岭金矿形成的早期物质来源。
2.2 F451断裂的长期活动F451断裂是煎茶岭金矿床的控矿构造,它沿何家岩背斜北翼鱼洞子组边缘发育,属于区域上的鱼洞子-西渠沟断裂,总长20km,其东端4.4km为金矿区控矿断裂,断裂总体走向290~110°,倾向N倾,倾角35~85°。
西端挤压破碎带宽十几米到50余米,断裂中有几十厘米至5cm厚的糜棱岩和断层泥。
东段沿断裂侵入有长达7~8km的煎茶岭北西向超基性岩体,形成几米到100余米的挤压破碎带,断裂总体走向130~310°,倾向NW,倾斜方向波状变化幅度比走向变化要大。
赋存矿体的F451断裂及次级上、下盘的分支断裂、裂隙组成的NW向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动力变质作用,兼有脆性和韧性变形特征并形成了一套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石香肠和片理化,表明断裂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产生了动力热液,并萃取了岩体和围岩中的金元素。
因此,F451断裂及次级上下盘的分支断裂、裂隙组成的N W向断裂带是煎茶岭金矿的主要导矿、赋矿构造,是有利的成矿部位。
F451断裂带的空间产状呈波状变化而使各部位的力学性质不同,据矿山工程揭示800~900m,900~1000m标高间部分地段断层呈36°向北缓倾,金矿体厚富,这说明矿化作用和Au 元素富集受构造变形的宏、微观结构面众多因素控制。
F451控矿断裂带走向与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具压扭性质、高度逆冲剪切,挤压破碎带十几至五十余米,形成一些缓倾斜的局部开放地段,有利于形成富矿体。
断裂组具有规模较大缓倾斜、近水平方向延展的相对张性开放区段,形成富厚工业矿体。
断裂扩容带是成矿流体淀积的有利场所,断裂结构面特征是影响金矿定位、产状变化以及贫富矿块形成部位的主要地质因素。
据地表和井下揭露分析其活动期次大体为四期。
第一期活动—成矿前期,与F81断裂同时形成于何家岩背斜的晚期,沿背斜两翼鱼洞子组地层边缘展布, F451不如F81强烈,断裂面呈舒缓波状;第二期活动—成矿母岩形成期,为高角度逆冲的压扭型活动,本期活动强烈,北部分枝超基性岩侵入,在岩体边部有许多白云岩碎块形成残留俘虏体,沿倾斜方向波状变化幅度大;第三期活动—成矿期,具压扭性活动特征,表现为沿断裂超基性岩旁侧及断裂带中产生一系列小规模次级平行断裂,侵入了后期脉岩钠长斑岩等,并形成含金蚀变带,对断裂破碎带起了固结闭合作用,蚀变体中面理构造发育;第四期活动—成矿期后,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小的以压扭性为主兼压性的逆断层。
造成矿石普遍氧化,并切割破坏矿体部分矿段。
2.3 F451和F81断裂及白云岩地层、超基性岩体的控矿作用煎茶岭金矿的成矿作用受构造环境、岩浆体系、微观温压条件、成矿地球化学场、矿物物理化学性质、岩石的物理特征、变形时介质的物化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同一成矿带不同区段形成矿体贫富、薄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