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
泥鳅鱼养殖技术

泥鳅鱼养殖技术泥鳅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
泥鳅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由于泥鳅鱼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而且饲料成本低,因此泥鳅鱼养殖逐渐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农业产业。
本文将介绍泥鳅鱼养殖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一、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泥鳅鱼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泥鳅鱼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最适宜的pH值为7.0-8.0。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保证水质清洁卫生。
如果水质不好,可以通过增氧、换水等方法进行处理。
二、饲料管理泥鳅鱼的饲料主要分为干饲料和活饲料两种。
干饲料是指粉状或颗粒状的饲料,主要由鱼粉、玉米粉、豆粉、蛋白粉等原料制成。
活饲料包括水蚤、小虫、水蛭等,可以提高泥鳅鱼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在饲料管理方面,要根据泥鳅鱼的生长阶段和体重来选择合适的饲料,保证饲料的种类和数量合理。
三、疾病防治泥鳅鱼容易感染一些常见的疾病,如霉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防疫,定期检查鱼体状况。
如果发现有疑似疾病的泥鳅鱼,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疾病扩散。
四、养殖环境泥鳅鱼的养殖环境应该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在冬季,要加强保温措施,避免水温过低影响泥鳅鱼的生长。
在夏季,要注意防晒,避免过度的光照导致泥鳅鱼的水分蒸发过快。
五、市场销售泥鳅鱼的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也比较稳定。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养殖规模和销售计划。
可以通过与餐饮企业、超市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产品的销售和价值。
六、其他注意事项1. 泥鳅鱼的养殖密度要适宜,不能过度密集,否则会影响泥鳅鱼的生长和健康。
2. 养殖池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杂草等杂物的污染。
3.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合理利用资源。
4. 泥鳅鱼的养殖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
总之,泥鳅鱼养殖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农业产业。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泥鳅营养丰富,味道清爽鲜美,肉质细嫩,有“水中人参”的称号。
又因泥鳅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也是现今一个非常不错的农村水产品种养殖项目。
那么,泥鳅应该如何养殖呢?泥鳅的养殖技术有哪些?接下来专业人士跟大家分享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一、泥鳅的投放1、一种是当年放养的苗种当年收获成鳅,就是4月份前把体长4-7厘米的上年苗养殖到下半年的10-12月份收货,这样既有利于泥鳅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当年能达到上市规格,还能减少由于囤养、运输带来的病害与死亡。
过大易性成熟,成活率低;规格太小到秋天不容易养殖成商品泥鳅。
2、第二种就是隔年下半年收获,也就是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收获4月份至5月上旬正值泥鳅怀卵时期,放养时间最好避开泥鳅的繁殖季节,可选在2-3月份或6月中旬后放苗。
放养时的处理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浸洗时间未5-10分钟。
二、水质调控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三、池塘土质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生产实践表明,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黄色,脂肪较多,骨骼软嫩,味道鲜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乌黑,脂肪略少,骨骼较硬,味道也差。
四、饲料选择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泥鳅是一种耐低氧的淡水鱼类,被广泛饲养和食用。
它们具有繁殖能力强、较强的抗病能力等特点,因此在养殖业中非常受欢迎。
为了保证泥鳅能够健康成长,养殖者需要遵循一些正确的养殖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1.选取适宜的饲养环境泥鳅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25摄氏度,最适宜为20摄氏度。
因此,养殖者需要选择适宜的水源,保持水温稳定。
此外,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但也需要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水体富含有害物质。
2.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泥鳅习惯栖息于底层,因此需要准备合适的栖息场所。
养殖者可以在池塘或鱼缸中设置一些岩石、砖块等,为泥鳅提供栖息的空间。
此外,可以在水中放置一些水草,为泥鳅提供遮蔽和觅食的场所。
3.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植物碎片等。
为了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养殖者需要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
市场上有专门的泥鳅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满足泥鳅生长所需。
4.定期清理废料和换水泥鳅喜欢在底层觅食,容易产生大量废料,因此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废料,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定期换水也是必要的,以保持水中的氧气含量和新陈代谢产物的稳定。
5.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捕捞泥鳅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但过度饲养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养殖者需要控制饲养量,避免过度饲养。
此外,过度捕捞也会对泥鳅的繁殖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6.留意疾病防治泥鳅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仍然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害。
养殖者需要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和外貌,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
7.定期监测水质水质是泥鳅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养殖者需要定期监测水质的PH值、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总之,泥鳅的正确饲养方法包括选择适宜的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定期清理废料和换水、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捕捞、留意疾病防治以及定期监测水质。
泥鳅怎么养殖

泥鳅怎么养殖1、池塘选择:要选择与水源之间的距离应该比较近的养殖场地,能够方便取水。
2、池塘消毒与饵料培育:泥鳅放养前2周需要对池塘进行消毒。
3、防止天敌:需要围网以防止泥鳅天敌进入池塘内,围网可以在放苗前15天进行。
4、苗种投放:泥鳅的苗种应当选择个体强壮、规格均匀的。
5、投喂管理:泥鳅的天然饵料可以为浮游微生物。
一、池塘选择养殖场应该离水源近,方便取水。
养殖泥鳅时的池深约为80cm-150cm,水深为50cm-120cm,池底有15cm-20cm的淤泥为最佳,进出水口比较方便。
为了便于鱼塘管理,池塘规格适合为2-10亩。
二、池塘消毒及饵料培育泥鳅放养前2周,池塘的消毒非常重要。
池塘消毒能够把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让泥鳅有安全的生长空间。
3天后可以将干燥无霉的玉米秸、稻草等秸秆,应用10号铁丝捆扎成直径为40cm-50cm的秸草捆,并放入池塘浸泡10天左右,以使鱼塘中产生藻相。
同时需要施有机肥,以使鱼塘中出现大量浮游微生物。
三、防止天敌泥鳅的天敌属于影响泥鳅成活率的主因。
泥鳅的主要天敌包含塘内凶猛性鱼类,比如罗非、生鱼等。
如果青蛙进塘产子,蝌蚪就会与泥鳅争饲料,对泥鳅生长速度造成影响。
蛇虫鼠蚁会吃泥鳅,蜻蜓也会吃泥鳅幼苗等。
围网能够防止泥鳅天敌进入池塘内,这样能够将泥鳅的成活率提高。
围网需要在放苗前15天进行,池塘周围需要用高约1m的网围起来,避免蛇、鼠、青蛙等天敌。
并且水面应该种植一定量的水浮莲,应用鱼菜共生的原理,使泥鳅的生长发育有保障。
四、苗种投放泥鳅苗种要求个体强壮、规格均匀,泥鳅规格适合在4cm-6cm。
苗种过大时运输损耗会加大,苗种过小时会影响泥鳅成活率。
等到鱼苗到达养殖现场后,可以使泥鳅适应水温后再将苗种放入池塘内。
按照各大养殖现场的实际情况,杂交泥鳅苗投放密度为每亩8-20万尾,台湾泥鳅苗为每亩6-8万尾。
并且有条件的鱼塘可以在塘中放大头鱼、扁鱼、鲫鱼等混养,将养殖效益提高。
泥鳅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方法一、水质选址泥鳅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含氧量高的环境中,所以选址是非常重要的。
水质清澈、无污染的河湖、水库、塘坝等地都可以进行养殖。
应当避免选择污染源附近的水域。
二、新塘构筑选择合适的场地后,需要新建塘坝。
首先要清理水塘,将污泥清除干净。
然后开始修塘,修筑好的泥鳅塘应具备平整、排水好、抗洪能力强、通风良好等特点。
三、水质调理水质调理是泥鳅养殖的关键。
首先,应确保水质透明度高,没有浑浊物质。
其次,根据养殖密度合理投放肥料,增加水中的营养物质。
一般每亩塘投放施肥量为100-120公斤。
此外,还需掌握好塘水的PH值、温度等指标。
四、水生植物配置水生植物可以起到净化水质、提供饲料及遮蔽作用。
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芹菜等,有助于提供泥鳅的饲料和栖息地。
五、泥鳅选种和投放在泥塘养殖泥鳅时,要选用体型健壮、抗病能力强的泥鳅种类。
一般选择品种有白泥鳅、红泥鳅、黑泥鳅等。
根据塘池的大小和养殖的需求进行适量投放,一般每亩塘养殖1000-1500尾泥鳅。
六、饲料供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食用水中的浮游生物、植物饲料以及鱼粉、鱼油等。
养殖者可以喂养一些鱼粮、玉米饼干、豆饼等饲料,以保证泥鳅的养分供给。
七、定期检查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泥水塘的水质和泥鳅的生长情况。
注意观察泥鳅是否健康、有无病虫害的表现。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避免疾病扩散。
八、防风治汛养殖期间要注重塘坝的防风治汛。
可在塘坝周围种植一些乔木,起到减小风力的作用。
同时,加强塘坝的巡查,及时排查漏洞,防止坝汛。
九、采捕和销售泥鳅的采捕一般在春秋季进行,选择晴天和较高气温时进行捕捞。
捕捞时需注意不要损伤泥鳅的皮肤和鳃。
捕捞后,腌制、烹饪等加工方式都可以改变泥鳅的口感。
通过以上的泥鳅养殖方法,相信您对泥鳅养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您可以成功养殖出健康的泥鳅,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祝您好运!。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养殖方法和技术如下。
1. 池塘选择:选择面积适中、水质清洁、无重金属污染的池塘进行养殖。
淡水或半淡水环境都适宜于泥鳅养殖。
2. 池塘准备:清除池塘内的杂草、杂物,并对池塘进行消毒。
可以使用生石灰进行池底的消毒处理。
3. 环境建设:确保池塘能够提供良好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清除底泥,加入适量的水草,为泥鳅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和觅食空间。
4. 种苗选择:选择健康、活跃的泥鳅种苗投放到池塘中。
在选购时应注意,品种应适应当地水质和气候条件。
5. 饲料供给:泥鳅喜欢吃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植物等,可以投喂一些人工饲料,如鱼粉、虾米等。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合理投喂。
6.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泥鳅的生长情况,如体长、体重、活动情况等。
对于有异常情况的泥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疾病扩散。
7. 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以免造成水质污染和疾病传播。
8.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泥鳅是否存在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原因,及时调整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管理。
以上是泥鳅养殖的方法和技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一、泥鳅养殖方式泥鳅养殖方式主要有:1、土池养殖:也就是池塘养殖,在池塘中放上一个塑料薄膜或者是铺上一个防雨布,一般养殖面积1—3亩为好,水质无污染,以壤土为好,便于调节水质。
投资省,但不易起捕。
2、稻田养殖:在稻田开十字沟或者井字沟,构成生态互补养殖,泥鳅对水稻有好处,泥鳅可以利用稻田中的肥水,也可以利用水稻乘凉。
3、水泥池养殖:适合家庭养殖。
水泥池可建成10—20平方米左右。
4、大棚养殖:在大棚中可以延长养殖周期。
初春可以增加一个月的生长期,初冬也可以增加一个月的生长期。
5、工厂化的温流水养殖:利用工厂的余热进行常年全天候的养殖,如网箱养殖。
二、养殖泥鳅对水质的要求及水质调节水质的调节方式很多:A抽出老水(老水抽出量为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灌注新水;B用增氧机对水进行增氧;C。
喷洒石灰水,改善水的PH值,起到杀菌作用,同时对池塘中的钙是一种补充,对泥鳅起到高产高效的作用;经常要以调节水质。
泥鳅是高密度养殖,在自然坑塘,由于水质差,成活率比较低,产量也就比较低。
因此,泥鳅养殖要经常调节水质,灌注新水。
水质良好,可以减少泥鳅浮到水面上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次数,从而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1、换水调节水质:水质较肥时,需要更换新水,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春秋季每月换水1次,夏季每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2、对水质进行调节时,要经常通氧气、充氧气。
以利于泥鳅的生长,7—9月份晴天每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增氧2小时。
阴雨天黎明或全天开动增氧机增氧。
3、在水中泼洒一些益生菌,用细菌来改善水质。
主要在水中泼洒光合细菌,目的是增强池水氧溶量,预防疾病发生,促进泥鳅健康生长。
4、要经常泼洒一些生石灰水,调节池水的PH值,这样,有助于泥鳅生长得更快。
调节好的水质对泥鳅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水质调节好了,泥鳅才能生长得好,生长得快。
水质差的地方,溶氧很低,泥鳅就会不停地浮上来呼吸,而且容易生病,不肯吃食。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泥鳅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鱼类,泥鳅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项目。
养殖泥鳅主要有三种方式:池塘养殖、稻田养殖与庭院饲养。
一、池塘养殖目前采用最多的养殖方式是池塘养殖,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
池塘面积以50-250平方米为宜,池塘深70-100厘米,水深40-50厘米,分土池和水泥池两种。
养殖过程中,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是米糠、麦麸、豆饼、菜饼、蔬菜叶及蚯蚓、蝇蛆和螺、蚬等,也可以是人工配合饲料。
水温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可占摄食总量的60%-70%;水温20℃-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半;水温23℃-28℃时,动物性饵料占50%-60%。
养鳅的水质要求肥、活、爽,一般每星期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40厘米深。
此外,还要做好防病防逃工作。
每天或隔天打扫食场1次,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克,发现死鳅及水面污物要及时捞除,以防水质污染。
二、稻田饲养选择水源充足、保水保肥力强、土壤肥沃、软泥深12-18厘米的稻田饲养泥鳅较好。
要加高加固田埂,四周挖深40-50厘米的田凼,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
清田消毒后放足基肥,插秧后将鳅种下田,每亩放规格3厘米左右的鳅种2万-4万尾。
稻田饲养泥鳅,也应适当投喂人工饲料。
平时要经常加入新水,保持水深5-10厘米,做好抗旱防洪工作,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常检查进出水口拦栅。
不施或少施农药。
三、庭院饲养房前屋后挖池或砌水泥池饲养,大小不限。
要求有注换水条件。
常规饲养方法同池塘养成。
此处介绍两种适于家庭养殖生产的方法。
一是底肥饲养法。
在养鳅池底将有机粪肥、稻草相间铺放,厚约30厘米,按每平方米撒生石灰150克后再铺上10厘米肥泥,注水1周后可放养泥鳅。
饲养期间经常搅拌池底,使肥料释放肥水,培育底柄动物等促进泥鳅生长,可同时投喂人工饲料。
二是塑管饲养法。
采用直径16毫米,长约20厘米的聚乙烯管,像筏子那样扎成排,横向排列铺满池底,将细粒黏土溶解于水中,给泥鳅制造一个具有泥土环境条件的错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台湾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
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60%~70%;
水温在21℃~23℃时,摄食动、植物饲料的比例各占50%;
当水温超过24℃时,摄食植物性饲料的比例应减少到30%~40%。
水温在15℃以上时,台湾泥鳅食欲逐渐增强,至水温在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喂甚至停喂。
饲料投喂要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
三、常见病害的防治
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2.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部、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是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3.打印病由嗜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集中在尾柄两侧,似打上的印章,防治方法是用0.5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4.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所致,病鳅鱼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是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用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三代虫病。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在池台湾泥鳅体重的5-10%。
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水温超过30℃时,台湾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
台湾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
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台湾泥鳅安全越冬。